新生命的每一聲啼哭,不僅僅代表著家庭希望的誕生,還有瞬間離開母體的擔憂、恐懼,這也是為什麼新生兒和母體一接觸就可以止哭,這是因為母體的靠近讓孩子感受到了安全感,媽媽對於孩子來說也是普照大地的溫暖,更是安全和滿足方面的快樂時光。
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裡,母親的陪伴可以說是最長、也是最掏心掏肺的真誠,有的時候母親給予的掏心之愛卻容易成為孩子的負擔,怎麼說?因為孩子可以感受到母親超高的期望,為了不讓最在乎的母親失望,他們會盡最大的努力去做好事、少闖禍,但是孩子哪有不熊、不貪玩?有的時候越是盡力去做的事情,結果往往被演繹得格外糟糕。
前些天,朋友娟子說:&34;,這樣的話實際上一聽就是氣話,孩子再頑劣、再不聽話,最終也是自己的孩子、更沒有不管的理,即便是上一刻說得多麼絕情,下一秒該疼孩子、該管的時候還是一分鐘都不會馬虎。
生活中,幾乎所有的母親都在和時間賽跑,即便是生活再忙、再累,也要拖著一副疲憊的身體去管理孩子,這種意念也如緊箍咒一樣圈禁著她們的思想,很多人多說母愛是偉大、無私的,實際上母親的所作所為都是懷著美好的祝福,去為孩子的人生、未來減少受苦受難的機率。
但現實生活的殘酷、消極往往比想像的更難,誰又能真正把孩子教育成預期當中的期盼呢?又有多少媽媽不是抱著孩子日後孝順、承歡膝下的想法,去期盼著孩子日後可以有所回報呢?當教育不如期望的時候,很多媽媽都習慣性的給孩子施壓,比如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或者生你養你的過程有多麼多麼不容易,可是對於一個不問世事的孩子來說,他們又怎會懂這些無法切身體會的事情呢?
相反的是,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反而讓他們更沒有安全感地患得患失,孩子也無法感受到來自於母親身上的溫暖關愛,甚至還時常自卑地糾結&34;這類困擾。
因此可見,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愛,是永遠不會像孩子愛爸爸、愛媽媽那樣純粹。
除了父母之愛太過負重、期盼之外,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愛還有很多摻雜物,比如,父母既要孩子多才多藝、還要身體健康,既要孩子懂事體貼、又要他們被欺負就要打回去,雖然我們更願意相信父母之愛是無私的,但事實證明能夠做到無私真的很難。
說到孩子對爸爸媽媽的愛,相信很多父母回憶起來的時候嘴角都會不自覺上揚,比如說孩子發現什麼好吃的、好玩的東西時,他們都會第一時間分享給爸爸媽媽,雖然孩子很小,但是他們的視覺卻時刻可以停留在父母的身上。
比如說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的時候,如果爸爸媽媽沒有來他們就會詢問,或者是主動去將自己的父母叫到一起吃飯,又或是爸爸媽媽打罵孩子,他們反而賴在父母身上不停地&34;,實際上這些都是孩子深愛的表現,這也是孩子關心父母最簡單、直白的方式。
總體來說,父母對孩子不能像孩子的愛那樣純粹,主要是被&34;的心魔絆住。可能很多人會說難道不管孩子嗎?非也,非也!管孩子十分有必要,但管孩子確是一門藝術、更需要有方式地進行。
1、 放下我們&34;的心魔
父母之愛永遠不可能像孩子的愛那樣純粹,是因為他們對孩子的愛往往伴隨著很多條件,甚至當孩子無法達到期盼時會表現出失望、嫌棄之色,那些當孩子調皮、不聽話,成績下滑厲害而對孩子責罵甚至動手的種種行為,早已經違背了&34;的首願。
想要愛孩子的出發點變得純粹,那麼父母就首先需要放下我們&34;的心魔,但這裡的&34;卻不是完全放手,而是換種輕鬆、愉快的方式去育兒。比如說孩子開闊眼界的多才多藝這件事情,孩子的興趣點不在舞蹈和音樂上,那麼家長又何必去強扭的瓜不甜呢?開闊孩子眼界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從課外興趣裡得到更多的眼界悟懂,如果孩子不想又怎會全力以赴呢?
所以,開闊孩子眼界的多才多藝不可去強扭孩子的意願,如果我們遵循孩子自己的心聲去開闊眼界,你會發現孩子學得更好、也悟懂得更多。
2、 試著和孩子以&34;的身份相處
生活中,見過很多父母喜歡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比如讓孩子學他們不喜歡的鋼琴、舞蹈、音樂等等,在學習這些興趣的時候,家長們往往是奔著開拓孩子眼界而去,但是最終孩子學不好、對這些興趣沒有上進心的時候,那種恨鐵不成鋼的各種極端表現,都會讓孩子變得自卑、小心翼翼,甚至是情緒消沉。
實際上,當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難以磋磨的時候,你會發現不管父母做什麼事情都難做到和平相處,更多的是話不過三地就開始爭執,實際上這種情況均來自雙方的不理解,當你不理解我、我也不理解你的時候,父母總是給孩子貼上不認真、不懂事的標籤,而孩子也以為父母之愛太過負重、不愛自己,最終背道相馳的結果就是親子關係緊張難以癒合。
如果我們試著和孩子以&34;的身份相處,你會發現其實孩子並沒有想像當中那麼&34;,拋開家長和孩子的身份、拋開年齡之差的標準,才能更綜合地考慮到完整的事態,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自然而然地變得簡單,就連我們對孩子的愛也跟著純粹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