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父母的愛,沒有像孩子的愛那樣純粹?很累還得管就是心魔

2020-09-04 爸媽快來看

新生命的每一聲啼哭,不僅僅代表著家庭希望的誕生,還有瞬間離開母體的擔憂、恐懼,這也是為什麼新生兒和母體一接觸就可以止哭,這是因為母體的靠近讓孩子感受到了安全感,媽媽對於孩子來說也是普照大地的溫暖,更是安全和滿足方面的快樂時光。

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裡,母親的陪伴可以說是最長、也是最掏心掏肺的真誠,有的時候母親給予的掏心之愛卻容易成為孩子的負擔,怎麼說?因為孩子可以感受到母親超高的期望,為了不讓最在乎的母親失望,他們會盡最大的努力去做好事、少闖禍,但是孩子哪有不熊、不貪玩?有的時候越是盡力去做的事情,結果往往被演繹得格外糟糕。

教育孩子之路,父母的愛永遠不會像孩子愛媽媽那樣純粹

前些天,朋友娟子說:&34;,這樣的話實際上一聽就是氣話,孩子再頑劣、再不聽話,最終也是自己的孩子、更沒有不管的理,即便是上一刻說得多麼絕情,下一秒該疼孩子、該管的時候還是一分鐘都不會馬虎。

生活中,幾乎所有的母親都在和時間賽跑,即便是生活再忙、再累,也要拖著一副疲憊的身體去管理孩子,這種意念也如緊箍咒一樣圈禁著她們的思想,很多人多說母愛是偉大、無私的,實際上母親的所作所為都是懷著美好的祝福,去為孩子的人生、未來減少受苦受難的機率。

但現實生活的殘酷、消極往往比想像的更難,誰又能真正把孩子教育成預期當中的期盼呢?又有多少媽媽不是抱著孩子日後孝順、承歡膝下的想法,去期盼著孩子日後可以有所回報呢?當教育不如期望的時候,很多媽媽都習慣性的給孩子施壓,比如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或者生你養你的過程有多麼多麼不容易,可是對於一個不問世事的孩子來說,他們又怎會懂這些無法切身體會的事情呢?

相反的是,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反而讓他們更沒有安全感地患得患失,孩子也無法感受到來自於母親身上的溫暖關愛,甚至還時常自卑地糾結&34;這類困擾。

因此可見,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愛,是永遠不會像孩子愛爸爸、愛媽媽那樣純粹。

除了父母之愛太過負重、期盼之外,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愛還有很多摻雜物,比如,父母既要孩子多才多藝、還要身體健康,既要孩子懂事體貼、又要他們被欺負就要打回去,雖然我們更願意相信父母之愛是無私的,但事實證明能夠做到無私真的很難。

說到孩子對爸爸媽媽的愛,相信很多父母回憶起來的時候嘴角都會不自覺上揚,比如說孩子發現什麼好吃的、好玩的東西時,他們都會第一時間分享給爸爸媽媽,雖然孩子很小,但是他們的視覺卻時刻可以停留在父母的身上。

比如說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的時候,如果爸爸媽媽沒有來他們就會詢問,或者是主動去將自己的父母叫到一起吃飯,又或是爸爸媽媽打罵孩子,他們反而賴在父母身上不停地&34;,實際上這些都是孩子深愛的表現,這也是孩子關心父母最簡單、直白的方式。

總體來說,父母對孩子不能像孩子的愛那樣純粹,主要是被&34;的心魔絆住。可能很多人會說難道不管孩子嗎?非也,非也!管孩子十分有必要,但管孩子確是一門藝術、更需要有方式地進行。

那麼,教育孩子之路,我們如何用孩子愛父母那樣的純粹心態去面對呢?

1、 放下我們&34;的心魔

父母之愛永遠不可能像孩子的愛那樣純粹,是因為他們對孩子的愛往往伴隨著很多條件,甚至當孩子無法達到期盼時會表現出失望、嫌棄之色,那些當孩子調皮、不聽話,成績下滑厲害而對孩子責罵甚至動手的種種行為,早已經違背了&34;的首願。

想要愛孩子的出發點變得純粹,那麼父母就首先需要放下我們&34;的心魔,但這裡的&34;卻不是完全放手,而是換種輕鬆、愉快的方式去育兒。比如說孩子開闊眼界的多才多藝這件事情,孩子的興趣點不在舞蹈和音樂上,那麼家長又何必去強扭的瓜不甜呢?開闊孩子眼界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從課外興趣裡得到更多的眼界悟懂,如果孩子不想又怎會全力以赴呢?

所以,開闊孩子眼界的多才多藝不可去強扭孩子的意願,如果我們遵循孩子自己的心聲去開闊眼界,你會發現孩子學得更好、也悟懂得更多。

2、 試著和孩子以&34;的身份相處

生活中,見過很多父母喜歡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比如讓孩子學他們不喜歡的鋼琴、舞蹈、音樂等等,在學習這些興趣的時候,家長們往往是奔著開拓孩子眼界而去,但是最終孩子學不好、對這些興趣沒有上進心的時候,那種恨鐵不成鋼的各種極端表現,都會讓孩子變得自卑、小心翼翼,甚至是情緒消沉。

實際上,當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難以磋磨的時候,你會發現不管父母做什麼事情都難做到和平相處,更多的是話不過三地就開始爭執,實際上這種情況均來自雙方的不理解,當你不理解我、我也不理解你的時候,父母總是給孩子貼上不認真、不懂事的標籤,而孩子也以為父母之愛太過負重、不愛自己,最終背道相馳的結果就是親子關係緊張難以癒合。

如果我們試著和孩子以&34;的身份相處,你會發現其實孩子並沒有想像當中那麼&34;,拋開家長和孩子的身份、拋開年齡之差的標準,才能更綜合地考慮到完整的事態,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自然而然地變得簡單,就連我們對孩子的愛也跟著純粹很多!

相關焦點

  • 《這就是生活》:從小缺愛的孩子,長大後不僅不會愛也害怕被愛
    後來我才知道,這孩子突然有了這樣的變故,是因為他的爸爸媽媽分開了,加之父母都不願意要他,所以他就變得自暴自棄了。聽著同事的諄諄教誨,不由得想起了多年前我當班主任時候的情景。當時在我的班上也有一個父母分開了的孩子,而且他的爸爸媽媽都不要他,他只好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
  • 為什麼父母愛得越多,孩子卻避得越遠?
    可她卻抱怨說:我討厭我媽媽每天無微不至地照顧,簡直是幹涉!什麼都要管、什麼都要問。不跟她說,她說我拒絕媽媽的關心。跟她說,又會指責我這裡做得不好,那裡想法很有問題。甚至成年了,獨立生活了,媽媽還非要在他家的門鎖上添加自己的指紋。他反抗過,但是沒用。媽媽說他雖然長大了,但心智不成熟也不夠豁達。這不過是媽媽對孩子好的一種方式,他還沒有做過父母,所以他不懂也不能理解。心理學家武志紅在文章裡說過:我們都想做好人,並想用好的方式對待某人。
  • 「我很累,但我還得管孩子」丨心理學:這樣的媽媽註定一敗塗地
    正是因為這樣的意義非凡,孩子才會聽母親的話。也正是因為母親給予自己生命,孩子才會儘可能滿足母親對自己的期望;正是因為母親對自己的愛,孩子才會不想讓母親感到失望。「我很累,但我還得管孩子」這句話來自一位母親。
  • 孩子對父母的愛,才是真正無條件的愛,你忽略了嗎?
    每個字都是命令的語氣,男孩哭著說:「他送給我玩的。」媽媽還是很生氣說:「那怎麼還打人呢?」男孩也很生氣的喊著:「他送給我,就是我的了。」媽媽「pia」一下在孩子的屁股上打了一巴掌,「還閉嘴,別廢話。還給人家。」然後又打了了兩下。
  • 孩子對父母的愛,才是最純淨的
    如果說在這個地球上,有什麼樣的愛是純粹的?只有孩子對父母的愛是純粹的。但是孩子的這種愛,一直被父母疏忽,一直沒有被父母享受。這句話的含義是,我所愛的人應該按照他自己的意願去行事,而不是讓這個人服務於我的目的。可是多少父母,打著「愛」的口號,讓孩子臣服於自己,如果孩子不臣服,那就是不聽話,就是叛逆,父母就要批評、恐嚇、再加打罵,最後還得說一句:「我這是為你好。」
  • 怎麼樣讓孩子像愛打遊戲那樣愛學習呢?
    讓孩子像愛打遊戲那樣愛學習本來呢,孩子還有另外一個機會獲得自主感、可控感、意義感,那就是做家務、照管弟弟妹妹、打零工,幫助父母維持家庭生計,做出貢獻,同時獲得價值感和歸屬感。然而,現在通常只有一個孩子,常常是六個大人圍著一個小孩轉,有的家庭還有專職保姆、司機,哪裡還需要孩子做家務,更別說打零工了,也沒有弟弟妹妹可以照顧。
  • 伊能靜最大遺憾就是沒有跟父親說:我愛你!父母會愛,孩子更自信
    在伊能靜參加一個綜藝節目時,跟秦昊說:我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跟父親說過我愛你!父親也沒有說過,他到底愛不愛我!說完,眼淚就掉了下來!能夠擁有父母的愛,是孩子最幸福的事情,可是,很多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還覺得父母根本就不愛自己,才會出現,孩子迷戀遊戲,放不下手機的情況。
  • 愛的教育,使人追求高尚和純粹
    是因為已經不能像孩子一樣單純。我女兒很愛看這本書,反反覆覆讀過幾次了。早上沒事的時候也拿過來翻看了幾頁,不知道為什麼,竟然感動而至於落淚。書中那些人,秉承著善良,正直,誠實,寬容,耐心,友愛,信仰,信念等等美德,純粹而不失優雅地活著,潛移默化地薰陶著自己的下一代。
  • 琴千弦愛的卑微,厲塵瀾愛的單純,只有他愛的最純粹
    琴千弦愛的卑微,厲塵瀾愛的單純,只有他愛的最純粹大家好,今天小仔仔又來給大家說劇了,大家一定都看過最近熱播的古裝仙俠劇《招搖》吧,有沒有覺得厲塵瀾和路招搖很甜,厲塵瀾和招搖兩人之間的恩恩怨怨滿滿都是在撒糖,看得觀眾全程微笑。
  • 傳統家庭的悲哀:父母明明很愛孩子,卻給不了他想要的被愛方式
    在農村,老小沒有那麼受寵,相反還是一大家子重點管制的對象。比如,哥哥姐姐可以像父母那樣管她打她,而父母又像一個「天高皇帝遠」的存在,於她只有威嚴。我同學從小喊她父親叫做「叔」,我們還以為她是養在這家的孩子。後來才知道,早些年傳統家庭裡的孩子就是把父親叫作「叔」,我們現在聽著就有隔閡。所以,她很羨慕我們這些從小「喊爸」的孩子,能跟父母撒嬌,還能隨意開玩笑。她覺得,自己很不幸,父母一點也不愛她。
  • 千萬父母的迷思:為什麼很愛孩子,可他就是不領情?
    我相信,爸爸一定很愛法罕,不想他失敗,才會狠心「勸阻」他。愛的初心並沒有錯,錯的是方式。怕孩子吃虧、怕出了社會沒有過硬的素質競爭力、怕走很多彎路、怕……總想著用自己過來人的經驗幫孩子避坑、為孩子規劃和打算,這也本是父母之常情。但孩子的人生路不自己走一回,那還怎麼擁有自己的人生?
  • 從見義勇為到三姑六婆:為什麼愛管閒事兒的人這麼多?
    因為「愛管閒事」 本來就是我們的祖先送給我們的禮物,它作為一種被進化選擇出來的行為深深地印刻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體裡,可以說是個傳家寶。為什麼他們要站出來幫忙?他們的道德特別高尚嗎?也不一定。閨蜜可能平時嫉妒心強且虛榮,同事可能非常摳門還愛插隊,小夥子可能平時專橫霸道愛吹牛。但是就是這些人,在面臨特定的場景之下,卻做出了非常高尚的利他行為(altruism)。為什麼我們都會情不自禁地、猶如履行義務一般地幫助周圍的人呢?
  • 為什麼你就是管不好自己的孩子?那是因為你沒有認真動腦
    之前,在有人經常私信我們,詢問怎麼自己就是管不好自己的孩子,最後恨不得孩子的每個問題,每個細節都希望我們給予完美的建議。就是希望我們可以幫忙管孩子。經過這件事,我們發現,很多家長根本不是管不住孩子,也不是沒有能力管好孩子,而是想偷懶,經常是動手不動腦!!
  • 如何去愛孩子?管得住情緒,花得起時間
    他曾還說過:「只要把健全的嬰兒交給我,讓他們跟隨我的思想我的方法來我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證,不管他們天賦如何,能力怎樣,都會成為我想讓他們變成的人!」但是諷刺的是,他自己的孩子不是酗酒就是自殺。嬰兒時期的孩子沒有得到足夠的愛,會非常沒有安全感。自己都沒有安全感,長大之後的他往往不會去愛人。
  • 作為父母,你有回饋孩子足夠的愛嗎?
    都說:母愛如海,父愛如山!可憐天下父母心!但我們忽略的是,孩子對父母的愛更加純粹!想想平時她犯錯時我的態度,不是教訓指責就是上綱上線的講道理,似乎她每次犯的都是天大的錯誤。大寶那麼輕易的就原諒了我,是因為她愛她的媽媽,在她心裡,那桶爆米花遠沒有媽媽來的重要,所以她給了媽媽更多的包容。大人有時候還不如孩子明白,孩子都知道「爆米花」沒有媽媽本身重要,不會因此責怪媽媽。
  • 為什麼父母離婚,孩子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根本原因在這裡
    所以他是班級裡的另類,完全沒有社交,也沒有同學靠近他。而媽媽日常中經常會跟朝陽說爸爸不好,爸爸不愛他,所以才要離開這個家,不要他們母子倆....但在跟爸爸出去吃飯後,媽媽歇斯底裡地喊「:我把你辛苦帶大,他只帶你去遊幾次泳就是愛你了?」現實社會中,也常聽到這樣的站隊形式,「你媽媽不好,她不要你了」,「你爸爸太壞了」……這樣的立場,為孩子們帶來的是祝福還是傷害?
  • 最可怕的父母,就是以愛的名義控制孩子
    結果女兒報復性自殺,她不僅沒有反思,還打算用控制女兒方法,去控制外孫女……藝術源於生活,電影中的母親,其實就是現實中千千萬萬個父母的縮影。老師也曾提醒過這位母親,說她的女兒補得太多了,精力差、上課打瞌睡,學習沒效果,還是適當少補點。可這位母親充耳不聞。她也不管女兒上課學沒學進去,知識消沒消化,反正她覺得只要補了就是學了。那麼請問,這繁重的課業,究竟是為了女兒好,還是為了讓父母安心?
  • 隔輩愛,是父母的幸運,是孩子的幸福
    愛孩子,也愛孩子的孩子。我當時不明所以,為什麼會這麼問。我婆婆當然知道,這沒什麼好隱瞞的。而且我婆婆一直在說,這錢花的值得。李老師經常說,你真幸福,婆婆和媽媽都來照顧你坐月子。確實,我很幸福,我有個好婆婆,好媽媽。
  • 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是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你滿口說愛,卻面目猙獰」,這句話是臺灣身心靈導師賴佩霞在演講時說的。可是,他唯有一點不好,那就是脾氣太大,要麼不管孩子,一管起來那就是大動幹戈,任誰都拉不住,讓人看了直恨得牙痒痒。而他這樣的行為就如賴佩霞老師說的那樣,滿嘴說愛,卻又面目猙獰。以愛之名行傷害之實,孩子雖已有十來歲,卻也不敢反抗,因為他知道畢竟是自己有錯在先。父母也沒有完全不允許他玩,只是希望他玩起遊戲來時能有個度,最起碼不能幾天幾夜,不吃不喝的玩。
  • 把孩子還給他自己,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
    其實,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將孩子還給他自己,讓他成為自己人生中的主角。與母親對話的男生噙著眼淚說:「媽媽,你曾為了我的學費而四處借錢,好像只有我在家的一天,才是你夥食最好的一天。媽媽,求求你對自己好一點,多吃點好的補補身子,多買幾身好看的衣服!我已經長大了,能夠管好自己。我更不會羨慕那些有錢的同學,因為我知道,我有一個特別愛我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