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5月6日電題:創業貸、培訓貸、求職貸……禁令之下校園貸「披馬甲」依然橫行!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王淑娟、顏之宏
早在2017年5月,原銀監會等幾個部門就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範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一律暫停網貸機構開展在校大學生網貸業務。但「新華視點」記者近期調查發現,仍有不少網貸機構無視規定,披上創業貸、畢業貸、培訓貸、求職貸等外衣,繼續向大學生放貸。
網貸平臺依然違規給大學生放貸
記者近期調查發現,為逃避監管部門查處,一些網貸平臺的營銷手段更為隱蔽,有的打著畢業貸、求職貸等旗號,改頭換面繼續向在校大學生違規放貸。
不少網貸平臺通過QQ群推廣業務。記者搜索發現,一些業務員在群裡聲稱可以為在校大學生辦理借款,並表示「無視負債、不看徵信,不電審、不視頻、不寫借條,來一個下一個」。
大學生黃鵬在「先花一億元」「分期樂」「閃銀」等平臺上都有借款。他告訴記者,雖然校園貸是明令禁止的,但有很多自稱幫忙「清帳上岸」的人在知乎、微博、微信上推廣,表示可以幫忙貸款借新還舊,吸引了很多身負貸款的學生。
有的校園貸披上了「馬甲」,比如回租貸、創業貸、求職貸等,花樣百出。記者在貼吧上看到,一款名為「喵回租」的「ID貸」如此宣傳:專業手機借貸平臺,快速審核,快速到帳。
一名大學生告訴記者,回租貸其實就是一種校園貸,又叫「ID貸」。具體操作是把手機「租賃」給貸款平臺,綁定指定的蘋果ID帳號。平臺估價3000元,扣除900元租賃費或者叫評估費後,到帳2100元。實際上,手機仍由本人在使用,平臺以租賃的名義變相給大學生發放高砍頭息的貸款。如果沒有按時還款,就通過讀取手機通訊錄、手機定位等功能威脅借款人。
還有的平臺無視規定,不審核身份故意給大學生放貸,而且都是「砍頭貸」。重慶大學生楊欣就陷入現金貸平臺「以貸養貸」的惡性循環裡。她在「小蟻錢包」「易周寶」「速貸錢包」「先花一億元」等幾十個平臺都借了貸,最近的一次是3月初在「易周寶」上借款3000元,7天到期,實際到帳只有2100元,年化貸款利率高達1564%,逾期費則一天150元。記者看到,這筆3000元的借款在一個月內已經滾成7000多元。
20歲的大二學生劉星最近在「小帶魚」網貸上借了2000元,實際到帳只有1600元,相當於年化貸款利率超過1000%。7天後由於無力償還,催收公司就一直給他父母打騷擾電話。
有的平臺身份審核形同虛設
「其實,根據身份證的年齡就可以大致判斷身份,如果真不想做大學生群體貸款,嚴格設定25周歲以上的審核門檻基本就能篩除了。」一家現金貸平臺負責人告訴記者。
多名在校大學生向記者反映,大多數平臺都標明18歲以上才能借款,但對具體身份不進行甄別,只要勾選「不是學生」的選項就可以通過審核。「雖然有的平臺標明了不向學生放款,但借款的時候根本不會問你是不是學生,憑身份證就能貸款了。」楊欣說。
黃鵬告訴記者,在很多平臺貸款填資料的時候隨便填一個學校附近的公司,上傳身份證、手機運營商認證、錄個認證視頻就可以借款了。
「分期樂」號稱是面向年輕人的分期購物商城,其App上的醒目位置有「樂花借錢」的借款服務。申請借款需註冊填寫個人資料,有「已工作」「未工作」的選項,若選擇「未工作」需要填寫所在學校和入學時間。
大學生劉星給記者看了他在「分期樂」上的個人資料,明確填寫了正在就讀的學校和入學時間,但3月26日,已在多個網貸平臺負債數萬元的他仍順利地從分期樂平臺上成功借款。
記者以大學生的身份致電「分期樂」諮詢借款,客服告知,只要年滿18周歲就可以申請借款,與是不是學生無關。平臺提供技術和初審服務,最終放款是合作的金融機構。
記者看到,「聚投訴」上有不少關於「分期樂」向大學生放貸的投訴。一位熊先生吐槽:「『分期樂』滿校園做推廣、打廣告,教室裡面、桌子上面都是『分期樂』的小卡片。」家長劉女士稱:「『分期樂』故意誘騙沒有穩定收入來源的學生超能力消費和借貸款,在學生沒有還款能力時就進行電話和簡訊轟炸威脅,進而綁架家長還款。」
把懲治校園貸規定落到實處,增加面向大學生的正規金融服務
一名從事現金貸業務的人士告訴記者,其實,平臺對違規給大學生放款心知肚明,他們就是認定大學生的父母會替孩子還款,所以哪怕學生沒有收入來源也要繼續做。
這位人士告訴記者,最近,相關部門對借款期限為7天或14天、收取高額砍頭息和利息的「714高炮」平臺查得緊了,於是很多平臺改頭換面變成30天、56天,或者將App升級成分期購物商城、貸款超市等來打掩護。
不少業內人士表示,應協同各監管主體和有關部門,把懲治校園貸的規定落到實處,取締無證無牌放貸平臺,尤其要打擊那些有合法牌照的平臺違規給大學生放貸。網貸平臺也應切實負起核查責任,嚴格遵守相關規定。
專家建議,要疏堵結合,讓正規金融機構為大學生提供正規金融服務。全國政協委員、西華大學副校長鄭鈜對校園貸問題進行了多年的跟蹤調研,他從銀保監會獲得的反饋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3月末,全國有12家銀行開展學生信用卡業務,共發放學生信用卡401萬張,貸款餘額4億元。下一步,應鼓勵正規金融機構在做好風險控制的前提下,增加面向大學生的金融服務。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傅蔚岡建議,有關部門可探討與網際網路金融科技企業合作,建立針對在校學生群體的風控模型,為規範校園貸市場做好技術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