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聘公司稱入職前要參加培訓
按著公司的指導在一個APP上註冊貸款
結果
工作是假的
甚至逾期還貸而上了失信名單
在最新一期職場綜藝《令人心動的offer》中,實習律師們的一個法律援助案例,令現場嘉賓撒貝寧直呼「毛骨悚然」。
注意!注意!
雖然是綜藝節目
但這是真實的事件
大學畢業被培訓貸
逾期還款進失信「黑名單」
最新一期的節目中,實習律師們面對的是一件「大學生就業培訓小額貸款糾紛案」。當事人小C剛畢業一年,在網上投簡歷應聘一家公司的產品經理。通過面試後,公司要求小C入職前去培訓學校進行崗前培訓,並在勸說指導小C開通某個貸款APP,借了19000多元用於支付學費。當時公司稱學費不用小C還款,但今年6月,小C突然接到貸款APP的催款電話,被告知已經列入失信人員名單,小C才醒悟自己應該是被騙了。
公司卻聲稱小C是自願借款,培訓公司更是表示自己已經列入破產清算程序。在培訓學校,還有10多個人與小C有同樣遭遇。小C不知道該怎麼辦,申請了法律援助。
看到這裡
你可能還會認為
這只是件普通的
畢業生被騙貸款糾紛案
怎麼讓在場的嘉賓直呼「毛骨悚然」呢?
來看看實習律師們的調查取證
第一 註冊即貸款
為了調查事情經過,兩位實習律師下載註冊了案例中公司推薦的貸款APP,在所謂的「註冊」過程中,經歷了人臉識別、提交身份證照片、綁定儲蓄卡、獲取手機通訊錄、自動定位等等7個步驟,幾乎把個人信息全「上交」後,實習律師終於「註冊」成功了。
可還沒等鬆口氣,一位實習律師就驚訝的發現,剛才輸入個人信息的過程根本不是註冊,而是「申請貸款」!
在不知不覺中申請了貸款
實習律師又仔細的檢查了頁面
發現了隱藏更深的貓膩
輸入完個人信息直接跳出來的就是一個「訂單資料」頁面。(真相:看似是「您正在申請培訓」,其實下面標著:申請產品 等額本息24期。 )
接著再往下走,提示要上傳「有學校logo」合影的照片。(實習律師場外提示:這可能是平臺在確認你的身份,到時候貸款公司還能推脫說消費者自願貸款)
再往下,頁面顯示了一個大大的、醒目的「完成」按鈕。這真的就結束了吧?
誰知
把頁面往下拉
才會發現最大的「陰謀」
底部有隱藏條款
下拉頁面提示:「點擊完成即同意《培訓付款協議》《數字證書申請及使用責任書》。」
這兩個協議和責任書裡面是什麼內容呢?裡面提示「您將通過××平臺向金融機構/教育培訓機構申請培訓費用分期支付服務」。看似沒什麼問題,仔細一想,這裡只說是分期服務,沒說是貸款。
很少消費者會看到
隱藏在「完成」鍵下面的協議
所以
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貸了款
第二 黑名單註銷有多難
作為放貸機構,是否可以先撤銷小C的不良徵信記錄?實習律師首先與小貸公司的律師進行了溝通。對方律師明確回復稱不能,表示沒有權限。於是,兩位實習律師電話撥打了銀行徵信查詢電話,得知「貸款公司可以申請撤銷不良徵信記錄」。隨後,實習律師再次聯繫小貸公司,這時對方才改變態度,同意向徵信機構遞交申請。
但這裡特別提醒一下,個人徵信記錄不是能隨便刪除的。
錦天城律師事務所律師徐靈菱解釋稱:「個人信息是被人騙取的或者是騙貸,這種情況下才能把逾期消除。」就如何防範網貸詐騙,徐靈菱建議:1.務必找有固定經營場所的正規貸款機構。如果只有一個網址或電話,就一定要高度警惕; 2.貸款手續必須齊全,手續越簡單越要堤防; 3.貸款費率要在合理範圍,不能貪小便宜。
「培訓貸」本質仍是不良「校園貸」
貸款APP隱蔽作案手段太可怕
節目播出後,#培訓貸有多可怕#上了熱搜。
其實在今年10月26日,中消協就發出消費警示,提醒警惕各類不良「校園貸」陷阱。由於國家加大了對不良「校園貸」的整治力度,一些不法機構為了逃避監管部門的查處,進行改頭換面,有的打著「培訓貸」「創業貸」「求職貸」「畢業貸」等旗號,採取更為隱蔽的營銷手段,繼續向在校大學生違規放貸;有的則披上了分期購物商城或者貸款超市等「馬甲」來打掩護,但本質仍是不良「校園貸」陷阱。
中消協提醒,只要大學生借款後能夠按時還清貸款,就不會影響到個人徵信。如果對個人徵信存在疑問的,可通過當地人民銀行徵信部門、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信息服務平臺或是撥打徵信中心客服電話等官方渠道進行諮詢。
去年12月,「貸款APP隱藏不法條款,19萬餘人被騙」事件與節目中的案例有些相似。據民警介紹,被害人往往認為該簡訊驗證碼是驗證自己銀行卡的真實性,實際上是授權了該軟體對自己銀行卡進行小額免密的代扣授權。
連「摺疊」的授權協議書的手法都一樣。警方發現,被害人按規定填寫好相關信息後,點擊進入申請貸款頁面,但看到的並不是貸款流程相關內容,頁面下方會出現三個授權協議書,絕大多數被害人因為急於貸款,並不會打開這些授權協議書,而是直接勾選同意,然後進入下一頁,但下一頁的頁面,卻是其它貸款平臺的首頁。
花樣頻出
隱蔽作案手段
都不禁讓人感嘆
APP強制要求上傳個人信息
隱私保護無法保障
實習律師在註冊貸款APP時,上傳了大量的個人信息,都是APP強制要求上傳的。
關於這個問題,就在幾天前,12月21日,工信部剛剛最新通報了今年第7批共63款存在侵害用戶權益行為的APP名單。檢測發現,這63款APP主要存在「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強制、頻繁、過度索取權限」等問題。
今年5月26日,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發布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報告。其中,截至2019年12月,舉報量典型問題前三分別是「超範圍收集與功能無關個人信息」「強制或頻繁索要無關權限」「存在不合理免責條款」。
(PS:感覺節目裡的貸款APP全佔了)
一個好消息工信部將研究制定APP個人信息保護暫行規定
12月24日,國新辦舉行落實五中全會精神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發布會。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信息通信發展司司長聞庫表示,下一步,我部將深入貫徹十九屆五中全精神,研究制定APP個人信息保護暫行規定,繼續推動行業標準的制定,完善APP檢測技術平臺系統功能,持續開展APP侵害用戶權益專項整治,堅決做好保障國家數據安全、加強個人信息保護工作。
你有沒有遇到過「培訓貸」等
歡迎留言分享
中國消費者報新媒體編輯部出品
來源/中國消費者報·中國消費網
記者/裴瑩
監製/何永鵬 田珍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