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企與高校共推垃圾處理效能

2021-01-09 同花順財經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記者繆曉琴上海報導垃圾分類已成為上海的新風尚,而垃圾綜合處理也吸引了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日前,由復旦大學、上海臨港集團和光明集團旗下上海牛奶集團等聯合舉辦的「中瑞城市綠色生態環境研討會」上,三方團隊聯合研發的「溼垃圾源頭資源化處理設備與系統」正式發布,光明集團將牽頭啟動城市溼垃圾處理工程。

垃圾資源化處理的不斷完善,是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也是社會文明程度和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體現。黨的十九大報告對「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做出重要部署,明確要求「加強固體廢棄物和垃圾處置」。近年來,上海加速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全市垃圾分類工作由點到面、深入基層、成效初顯。2019年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垃圾分類成為了上海的新習慣、新風尚、新規矩,帶動了文明行為的逐漸養成,使居民生活環境顯著改善。

產學研合力,促成果落地

垃圾分類的推進對城市垃圾資源化回收和處理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城市溼垃圾(特別是餐廚垃圾)約佔上海生活垃圾清運量的50%,由於含油含水量高、易變質、熱值低等特點,導致回收率低,綠色資源化處理能力缺口較大。如不能儘快完成技術攻關,易對垃圾分類的最終效果和人民群眾的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懷著改善居民生活品質的初心使命,復旦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相關專家與上海牛奶集團、國璨環境有限公司等技術團隊在今年3月建立戰略合作聯盟,圍繞城市溼垃圾的處理及新型零值排垃圾源頭處理設備的研發、製造、推廣等環節開展研究與交流。產學研各方通過合作,充分利用自身產業分布的優勢,共同推動技術創新及成果轉化,使得「溼垃圾源頭資源化處理設備與系統」的研製很快取得了成功。

匯先進技術,解應用痛處

傳統的垃圾箱留給人的是髒亂差形象,讓垃圾回收點成了新的汙染源。由復旦大學海歸博士團隊組成的國璨環境有限公司,根據瑞典的先進技術理念和我國實際國情,將高溫複合菌生物降解技術用於溼垃圾處理。新型垃圾回收點可在24小時內將溼垃圾快速降解,殘留固體少於10%,且不產生廢液廢氣,周邊無異味,直接減小了垃圾運輸的交通和環境負擔。處理產物回收後,能夠用於土壤修復,實現了生態大循環,具有顯著碳減排效果。

傳統垃圾箱需要專人看管,垃圾分類也可能加重社區的經濟負擔,不利於綠色理念的宣傳推廣和精細化運營。復旦大學團隊為此研發了一體化垃圾分類循環生態Box。該系統同時搭載了光明的新零售、廣告業務以及垃圾桶周轉箱租賃等功能模塊。不僅能及時提供大數據分析服務、碳排放互換、視頻傳播等智慧社區服務,還能實現餐廚垃圾不出小區就無味處理、可回收垃圾精準收集、人性化服務引領投放、社區安全24小時監護等功能。

餐廚垃圾與包裝袋分屬不同類別,常給居民帶來「破袋」的尷尬。團隊為此專門研發了可24小時快速降解的專用環保垃圾袋,使得溼垃圾不用破袋就可直接丟棄。此外,復旦大學團隊與德國博世集團聯合研製了指紋碼追溯技術,為每一個垃圾袋列印一個不可克隆不可複印的唯一身份信息,結合自主可控的Flex-Chain柔性區塊鏈技術,實現溼垃圾源頭的網格式布點、就地化處理和智能化管理。

國企齊參與,質優可持續

據了解,打造「溼垃圾源頭資源化處理系統」硬體的,將是國企光明集團下屬的乳品機械廠,它擁有60多年專業食品級設備生產的匠心品質。光明集團表示,參與本次研發和生產項目,將進一步激發國有企業的改革創新動力,調動員工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培育核心競爭力與培育「小創」公司結合推進,實現「終端活」的改革目標。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並將「發展綠色金融」定位為推進經濟綠色發展的重要途徑。我國的垃圾處理等環保產業目前仍處在發展初期,因為投資期限長、回收期期長,常面臨融資困難,需要持續的資金支持。臨港集團、光明資管兩大優勢龍頭國企響應中央精神,擬聯合復旦大學及國璨環境等社會科研技術平臺,在浦東陸家嘴打造「長三角農業數字資產交易中心」,建設綠色農業數字資產定價、碳排放交易體系。通過國有資本與綠色金融的有機融合,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節約融資成本,為綠色環保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體現了國有企業的社會擔當。

來源: 中國發展網

相關焦點

  • 廣東8高校聯手推廚餘垃圾處理系統
    原標題:廣東8高校聯手推廚餘垃圾處理系統  「廚餘垃圾已佔家庭生活垃圾的三成,如果不加妥善處理,勢必會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昨日,廣東工業設計城舉行協同創新設計工作坊頒獎儀式,現場展示了國內外8大高校團隊設計的廚餘垃圾處理系統方案,並對獲獎團隊進行表彰。
  • 劉建國:廚餘垃圾分類處理應適度適量
    來源:中國固廢網    整理:程雲廚餘垃圾分類處理是我國生活垃圾分類中的難點、焦點和痛點。在8月30日舉辦的「2019(第七屆)上海固廢熱點論壇」上,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結合垃圾分類大背景提出廚餘垃圾分類是有必要的,是整個垃圾處理系統優化的節點,也是終端處理系統減量提質增效的著力點。
  • 上海推進高校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上海推進高校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2019-06-09 18:46:00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上海6月9日消息(記者吳善陽)上海市教育委員會
  • 2019年上海垃圾分類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無害化處理已達100% 垃圾...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目前上海市垃圾無害化處理已達100%,且垃圾焚燒無害化處理的比重越來越高。《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建設行動計劃》數據顯示,2018年上海市溼垃圾處理產能為3480噸/日,包括處理能力300噸/日的上海黎明處理場、180噸/日的上海環興環境等處理單位,與理論產能相比目前的處理能力明顯不足。
  • 這裡處理了上海中心城區70%生活垃圾 今天它再度升級
    在今天上午舉行的揭牌儀式上,上海城投老港基地管理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史昕龍介紹,老港已經邁入3.0時代,將利用科技和信息化手段,讓垃圾處理更加智慧化、綠色化、環境友好化。同時,藉助老港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將考慮和技術團隊、高校、專業公司合作,在資源化、減量化等方面進行中試乃至產業化應用。
  • 首都國企開放日 新時代再譜新篇|參觀南宮生活垃圾焚燒廠看生活...
    據介紹,今年也是北京環衛集團連續第三年參加 「首都國企開放日」活動。集團先後打造了「生活廢棄物的力量」科普場館及「最美分選轉運站」等精品參觀線路,使更多市民了解環衛、支持環衛。花園式廠區迎來參觀市民10日下午,北京環衛集團南宮生活垃圾焚燒廠迎來首都市民、高校教師、媒體記者等共計40餘人前來參觀。
  • 上海高校垃圾分類情況如何?達標率已躍升至100%
    自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已一年有餘,高校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工作做得如何?近日,界面新聞記者走訪了上海交通大學和上海師範大學。據悉,上海交通大學於2017年12月開啟了校園「垃圾革命」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推進配套管理制度與硬體設施建設,開展宣傳教育工作,構建了由分管校領導牽頭、後勤保障中心總體協調、各相關部門和院系共同配合的「四位一體」的聯動機制。目前,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共設有3個高配置」大型垃圾箱房。
  • 垃圾變身海綿寶寶,上海這個中轉站日處理可回收物120噸
    生活垃圾製作的工藝品。 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欒曉娜 圖可回收物的回收和再利用,一直是生活垃圾處理中面臨的難題之一。5月14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在現場採訪中了解到,該中轉站於2019年12月正式投用,半年來,中轉站可回收物收運、存儲最大日處理能力已達約120噸。在這裡,居民生活中產生的泡沫、紙箱等生活垃圾,都能得到統一的回收處理和再利用。
  • 「全程分類」融入課堂,上海高校每日「消化」食堂餐廚垃圾20噸
    一年多來,上海廣大師生垃圾分類意識逐步養成,通過學生「小手拉大手」,帶動家庭和社區垃圾分類。在今天舉行的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倪閩景表示,按照「大中小一體化」理念,上海已將生活垃圾產生源頭、過程減量、環境影響、末端處置等內容融入了課堂教學。
  • 上海交大|新加坡政府垃圾末端處理的案例考察
    新加坡,一個以法紀嚴明、乾淨整潔著稱的城市國家,其政府部門在垃圾末端處理層面下足了功夫。得益於政府科學完善的建設和規劃,新加坡在生活垃圾末端處理的流程和改造方面產生了不少值得借鑑的經驗。上海交通大學2019暑期社會實踐調研團隊就「新加坡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治理的經驗與啟示」議題赴新加坡展開了實地走訪和深入調研。 一、新加坡垃圾末端處理設施的基本情況 在新加坡,進行末端處理的焚燒廠和垃圾填埋場均由政府直接管理,運營費用由國家撥款。
  • 上海生活垃圾管理變遷史——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歷史(中)
    至年底,全市共設置廢玻璃回收點119個,回收廢玻璃120.22噸;設置廢電池回收箱1269隻,回收廢電池21萬節(約5噸)。1999年,市政府發布《關於加強本市環境保護和建設若干問題的決定》,將垃圾分類納入了環境保護和建設的重要工作,標誌著上海市垃圾分類工作正式進入政府工作推進層面。市環衛局制定了推進垃圾分類收集工作的實施意見,將垃圾分類為:有機垃圾、無機垃圾、有毒有害垃圾三類。
  • 如何化解垃圾處理「鄰避效應」?專家:打破政府包攬模式,多元主體...
    經濟觀察網 記者 董瑞強11月6日,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在2019全球生物質能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上表示,要化解垃圾處理「鄰避效應」,就需要新理念引領,形成新模式,打破政府包攬的模式,老調不能再重彈了,要讓居民、生產企業、處理企業、社會組織共同參與進來,形成多元主體共治的局面。
  • 醫院高校如何做好垃圾分類?「金點子」助力養成垃圾分類好習慣
    看似簡易的裝置,實則是養成患者垃圾分類好習慣的用心之舉。去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施行,但對人流龐雜的醫院與高校而言,垃圾分類並非易事。昨天,記者跟隨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每月一訪」活動,走訪滬上多所醫院與高校。記者發現,面對難題,醫院與高校迎難而上,不少「金點子」讓垃圾分類變得簡單、高效了。
  • 找準抓手推手巧推垃圾分類
    來源:找準抓手推手巧推垃圾分類.信息時報.2014-01-25      (一)對垃圾分類的爭議及其危害  當前,社會各界對垃圾分類存在一些爭議,主要表現在2個方面。一是垃圾分類目的,究竟是為了廚餘垃圾分類處理,還是為了強化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又或是為了提高焚燒處理效率,或減少填埋處置量,長期爭論不休;二是政府、企業與社會公眾在垃圾分類中的作用,政府主導或引導、排放者有無義務、如何收取排放費、是否應該企業化運作等問題一直沒有定論。此外,在是否定時定點等一些具體措施也廣受爭議。
  • 金山建成上海最大大件垃圾處理站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一公布,垃圾分類就成為市民廣泛關注和熱議的話題。許多市民對於生活中的大件垃圾,如廢舊家具等如何處理很苦惱。其實,在2018年11月,山陽鎮就建成了上海市最大的大件垃圾資源化處置站並投入試運行,能夠解決居民大件垃圾處置難題。
  • 激發員工打造升級版產業 上海國企:培育激活"創新因子"
    從今天起,市國資委與本報聯合推出「都市脊梁,創新先鋒」系列報導,力求多方位、立體化地呈現上海國企在改革創新中的真實面貌和生動形象。   國企較多,體量較大,這是上海的優勢,也說明上海國企改革的任務很重。推動國企改革,要有開闊切實的新思路、新舉措,要勇於探索新路徑、新模式。在這個問題上,國企自身的創新意識和全社會對創新的支持比什麼都重要。
  • 探訪上海高校社區快遞垃圾循環利用 智能回收機吃緊
    今年「雙11」期間快遞包裹有望突破22.5億件,記者實地探訪高校、社區快遞垃圾循環利用  緊盯智能回收機信息,扔垃圾像搶購爆款商品上海交大閔行校區「雙11」快遞包裹數量巨大。她說,這些紙板箱都是當天上午拆快遞產生的垃圾,「過幾天可能會有更多快遞垃圾。」  上海交通大學校園管理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趙德剛說,這幾天,兩個校區菜鳥驛站收到的包裹量大約是「雙11」前的4倍,單日高峰達2.5萬件。最多一天,他們回收了8000個可再利用的紙箱。  學校和社區的情況具有相當的普遍性。
  • 調研「N次」查個遍,上海用「問題清單」監督垃圾分類
    新華社上海11月16日電(郭敬丹 施鈺)《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近一年半,「史上最嚴」的垃圾分類法規與「新時尚」生活習慣的融合越來越深。這背後,有效監督的力量不可或缺。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勘察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許麗萍說,要「精準」,首先要做到的是「全覆蓋」。垃圾分類檢查是「高頻」「N次」地進行,上海各級人大代表積極發揮作用,「調研報名通知一發出來,都是被代表們『秒殺』的。」從社區到公共場所,從醫院到高校,從末端處理到源頭減量……代表們把各個環節「看了個遍」。
  • 上海垃圾分類半年考「初戰告捷」 定時定點有爭議 後端處理待加強
    1月2日,上海市垃圾分類半年執法「成績單」出爐。2019年7月-12月,上海城管執法系統共依法查處生活垃圾分類案件5546起(單位5085起、個人461起),其中未分類投放案件佔案件總數58.9%。  從盛夏到寒冬,立法半年,「垃圾分類」從一個全民熱議的新名詞變成大部分上海人的生活習慣。
  • 上海垃圾分類半年盤點 垃圾分類考驗基層治理能力
    2019年7月1日,上海垃圾分類進入強制時代,《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1月1日,垃圾分類實施半年之後的「成績單」也終於出來:2019年7-12月,上海城管執法系統共依法查處生活垃圾分類案件5546起(單位5085起、個人461起),其中未分類投放案件佔案件總數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