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記者繆曉琴上海報導垃圾分類已成為上海的新風尚,而垃圾綜合處理也吸引了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日前,由復旦大學、上海臨港集團和光明集團旗下上海牛奶集團等聯合舉辦的「中瑞城市綠色生態環境研討會」上,三方團隊聯合研發的「溼垃圾源頭資源化處理設備與系統」正式發布,光明集團將牽頭啟動城市溼垃圾處理工程。
垃圾資源化處理的不斷完善,是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也是社會文明程度和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體現。黨的十九大報告對「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做出重要部署,明確要求「加強固體廢棄物和垃圾處置」。近年來,上海加速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全市垃圾分類工作由點到面、深入基層、成效初顯。2019年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垃圾分類成為了上海的新習慣、新風尚、新規矩,帶動了文明行為的逐漸養成,使居民生活環境顯著改善。
產學研合力,促成果落地
垃圾分類的推進對城市垃圾資源化回收和處理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城市溼垃圾(特別是餐廚垃圾)約佔上海生活垃圾清運量的50%,由於含油含水量高、易變質、熱值低等特點,導致回收率低,綠色資源化處理能力缺口較大。如不能儘快完成技術攻關,易對垃圾分類的最終效果和人民群眾的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懷著改善居民生活品質的初心使命,復旦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相關專家與上海牛奶集團、國璨環境有限公司等技術團隊在今年3月建立戰略合作聯盟,圍繞城市溼垃圾的處理及新型零值排垃圾源頭處理設備的研發、製造、推廣等環節開展研究與交流。產學研各方通過合作,充分利用自身產業分布的優勢,共同推動技術創新及成果轉化,使得「溼垃圾源頭資源化處理設備與系統」的研製很快取得了成功。
匯先進技術,解應用痛處
傳統的垃圾箱留給人的是髒亂差形象,讓垃圾回收點成了新的汙染源。由復旦大學海歸博士團隊組成的國璨環境有限公司,根據瑞典的先進技術理念和我國實際國情,將高溫複合菌生物降解技術用於溼垃圾處理。新型垃圾回收點可在24小時內將溼垃圾快速降解,殘留固體少於10%,且不產生廢液廢氣,周邊無異味,直接減小了垃圾運輸的交通和環境負擔。處理產物回收後,能夠用於土壤修復,實現了生態大循環,具有顯著碳減排效果。
傳統垃圾箱需要專人看管,垃圾分類也可能加重社區的經濟負擔,不利於綠色理念的宣傳推廣和精細化運營。復旦大學團隊為此研發了一體化垃圾分類循環生態Box。該系統同時搭載了光明的新零售、廣告業務以及垃圾桶周轉箱租賃等功能模塊。不僅能及時提供大數據分析服務、碳排放互換、視頻傳播等智慧社區服務,還能實現餐廚垃圾不出小區就無味處理、可回收垃圾精準收集、人性化服務引領投放、社區安全24小時監護等功能。
餐廚垃圾與包裝袋分屬不同類別,常給居民帶來「破袋」的尷尬。團隊為此專門研發了可24小時快速降解的專用環保垃圾袋,使得溼垃圾不用破袋就可直接丟棄。此外,復旦大學團隊與德國博世集團聯合研製了指紋碼追溯技術,為每一個垃圾袋列印一個不可克隆不可複印的唯一身份信息,結合自主可控的Flex-Chain柔性區塊鏈技術,實現溼垃圾源頭的網格式布點、就地化處理和智能化管理。
國企齊參與,質優可持續
據了解,打造「溼垃圾源頭資源化處理系統」硬體的,將是國企光明集團下屬的乳品機械廠,它擁有60多年專業食品級設備生產的匠心品質。光明集團表示,參與本次研發和生產項目,將進一步激發國有企業的改革創新動力,調動員工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培育核心競爭力與培育「小創」公司結合推進,實現「終端活」的改革目標。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並將「發展綠色金融」定位為推進經濟綠色發展的重要途徑。我國的垃圾處理等環保產業目前仍處在發展初期,因為投資期限長、回收期期長,常面臨融資困難,需要持續的資金支持。臨港集團、光明資管兩大優勢龍頭國企響應中央精神,擬聯合復旦大學及國璨環境等社會科研技術平臺,在浦東陸家嘴打造「長三角農業數字資產交易中心」,建設綠色農業數字資產定價、碳排放交易體系。通過國有資本與綠色金融的有機融合,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節約融資成本,為綠色環保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體現了國有企業的社會擔當。
來源: 中國發展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