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師範大學信機學院學生自主研發的智能分類垃圾桶,提高了師生垃圾分類的積極性,讓垃圾分類變得更高效。 (校方供圖)
抽好血後,棉球丟在哪?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患者驚喜地發現,去年年底起,檢驗處旁多了一個細高狀的醫療廢物回收桶——棉球丟棄桶。看似簡易的裝置,實則是養成患者垃圾分類好習慣的用心之舉。
去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施行,但對人流龐雜的醫院與高校而言,垃圾分類並非易事。
昨天,記者跟隨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每月一訪」活動,走訪滬上多所醫院與高校。記者發現,面對難題,醫院與高校迎難而上,不少「金點子」讓垃圾分類變得簡單、高效了。
特製回收箱,棉球口罩不再錯丟
與社區等一般場所不同,醫院的各類垃圾若分類處理不當,可能釀成大禍。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後保處(北)副處長施慧告訴記者,此前很多患者將使用過的棉球丟入幹垃圾桶內。醫療廢棄物放錯了地方,讓院方很是為難。
從滅煙垃圾桶獲得靈感,市一醫院自製簡易棉球丟棄桶,投放口僅幾釐米,配上醫療廢棄物標誌性的黃色標識,患者很「買帳」。每天,清潔人員都要清運四五次棉球廢棄物。
疫情期間,廢棄口罩如何處理?市一醫院後保處再次頭腦風暴,於4月在住院部設置了廢棄口罩消毒回收櫃。外觀如同信箱的回收櫃,內部還有紫外線殺菌燈,一舉兩得。除了巧用「金點子」,增設特殊回收箱外,滬上多家醫院都採用了「編號標註」的方法。在市一醫院的垃圾站,每個垃圾桶上均有編號,可追溯源頭,避免四分類垃圾的混裝、錯裝。
「吃」進垃圾「吐」出錢,豐富活動提升師生積極性
登錄帳戶,只需往回收箱內投入塑料瓶、廢棄紙質資料、紡織衣物等,關聯帳戶便能立刻提現。在上海師範大學投放的10臺小松鼠智能回收機能夠「吃」進垃圾「吐」出錢,使師生垃圾分類的積極性提高了不少。
將垃圾分類「新時尚」變成「好習慣」,滬上高校在不斷探索和嘗試。
上海師範大學副校長張崢嶸介紹,上師大生活園區管理中心在學生寢室區設垃圾分類體驗館,展示學生的科創作品和藝術作品,一系列宣傳推廣下,上師大徐匯校區2019年幹垃圾日均收集量比2018年同期減少約10.5%。
下一步,市教委將進一步加大高校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監督力度,聚焦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全面提升高校垃圾分類精細化管理水平,建立科學、規範、高效的高校垃圾分類工作長效運行機制,進一步推動校園垃圾分類實效和學生垃圾分類理念雙提升。
【來源:文匯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