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市一醫院棉球丟棄處 新民晚報記者 金旻矣 攝(下同)
醫廢垃圾桶總有人扔幹垃圾,怎麼辦?專用「棉球丟棄箱」和「口罩回收櫃」,小心思破解了大煩惱;各病區垃圾分類效果如何追溯?桶上編號碼,袋上貼標籤,誰丟的一目了然;高校食堂如何減少溼垃圾?與「光碟行動」結合,六次光碟就能換一瓶扶貧飲料……
去年上海市推行垃圾分類以來,高校和醫院因人流龐大、成員複雜,源頭分類效果常不盡人意。但「後進生」也能奮起直追,記者今天採訪獲悉,滬上各醫院和高校都動了不少腦筋,推動「新時尚」逐步成為「好習慣」。
特製容器避免幹垃圾誤入
在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門診大廳的驗血窗口邊,放著兩臺黃色「棉球丟棄箱」,每個投放口才幾釐米見方,能「篩除」一波幹垃圾。總務處副處長施慧介紹,垃圾分類實施以來,醫療廢棄物桶內,總會被投入幹垃圾,讓院方很傷腦筋。改造了棉球丟棄箱放在驗血處後,效果很好,每天光棉球就能收集清運四五次。
病區內的「廢棄口罩回收櫃」,則是疫情後新增的。醫院內的口罩有別於院外,需按醫療廢棄物處理。口罩機不僅能回收口罩,還可消毒,讓病患和家屬的口罩「有處可去」。
醫院科室和病房眾多,如何追溯分類效果?多家醫院都採用了「編號標註」的方法。在市一醫院的垃圾箱房,記者看到,垃圾桶上均寫有編號。「我們共有240升的乾濕垃圾桶120個、120升的桶15個、60升的桶320個,從去年7月1日起全部編了號。」負責人表示。
圖說:瑞金醫院保潔阿姨為垃圾貼上標籤
圖說:瑞金醫院工作人員指導丟垃圾
瑞金醫院也是如此,心內科病房內,保潔阿姨正在標籤上寫下當天日期和收運的科室病房,貼在每一袋垃圾上。「護士長和工勤人員是醫院推進垃圾分類很重要的環節,目前約有110名護士長和170名工勤人員參加了培訓。瑞金的病人來自全國各地,我們自製了垃圾分類宣傳單頁發放給住院病人,並在門診等處循環播放科普片,指導外地病人正確分類。」瑞金醫院總務處副處長沈貽萍介紹,與去年6月相比,今年6月瑞金醫院的溼垃圾從440kg/日增至2400kg/日,可回收物從590kg/日增至736kg/日,幹垃圾從13750kg/日減至10000kg/日,有害垃圾從2.7kg/日增至21.3kg/日。
光碟換飲料減少2成溼垃圾
生源來自五湖四海,高校在垃圾分類推進中也面臨不少「痛點」。但在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9月11日開學以來,食堂溼垃圾產生量已減少約20%。後勤保障中心吳向軍介紹,開學兩周內,後勤保障中心聯合網絡信息中心推出「光碟換飲料」活動。用餐後,同學們只需當場拍下光碟照片並上傳「交大V卡」,通過AI識別後就可領取紅包,集滿六次還可兌換一瓶學校對口幫扶的雲南省洱源縣核桃乳。「活動以來,已有6.4萬人次參與,2800多人成功兌換飲料。」吳向軍說。
後勤保障中心吳琦告訴記者,徐匯校區約有學生3000多人,外籍學生有五六百名。針對這一特點,學校專門改造了三個垃圾箱房,每天早、中、晚開放,並在箱房上張貼了英語版分類投放指南。「根據前期調研結果,我們中午增設了2小時的投放時段,方便早出晚歸的學生。」她說。
記者注意到,垃圾箱房除了裝有除臭、排風、煙感噴淋、紫外線消殺等設備外,溼垃圾投放口改造成了「一口雙投」。投口內有乾濕兩個箱體,可直接將破袋後的塑膠袋扔進幹垃圾桶,不用再開一次幹垃圾投放口,也避免垃圾袋輾轉投放造成地面髒臭。
據悉,為了讓來自全國甚至世界各地的同學了解上海分類標準,交大在新生大禮包中附加了《生活垃圾分類宣傳指導手冊》,今年首次印刷了英文版,方便大家「入鄉隨俗」。在今年上半年度高校垃圾分類實效綜合考評中,徐匯校區和閔行校區均獲優秀。
圖說:交大徐匯校區的垃圾箱房張貼了英文版投放指南
多管齊下上好「分類第一課」
除了從學校機制層面推動外,高校也充分發揮了學生的特長,推進垃圾分類從「新時尚」變為「好習慣」。
比如上海師範大學充分結合師範專業特色,將垃圾分類融入勞動教育中。生活園區管理中心在寢室區設垃圾分類體驗館,展示學生的科創作品和藝術作品。人文學院學生自編自導自演情景劇《垃圾分類我先行》,信機學院學生自主研發BIACID-智能分類垃圾桶,美術學院學生則創作了妙趣橫生的《美術生的垃圾分類日常》海報,環地學院學生團隊撰寫了「高校寢室樓垃圾分類試點方案」,還深入社區幫助大家學習分類知識。據統計,上師大徐匯校區2019年幹垃圾日均收集量比2018年同期減少約10.5%。
上海市學校生活垃圾分類減量推進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市教委學校後勤保衛處處長張旭介紹,為了推動高校開展垃圾分類,市教委開展了多項工作。比如,將垃圾分類宣傳資料與錄取通知書同步發送給大一新生,利用軍訓、入學教育等上好「垃圾分類第一課」。又如,每月對高校開展一次全覆蓋第三方現場測評,結果予以通報,並約談推進不力的高校。解決區域標準化和學校個性化統一的問題,提升高校垃圾分類精細化管理水平。同時,將大學生生態文明志願服務納入學校垃圾分類考核測評,建立高校生態文明志願分支機構。
截至8月,本市高校在生活垃圾分類第三方測評中,優秀率已從46.77%提升至89.2%,達標率從70%升至100%,進步明顯。
新民晚報記者 金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