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水下寶藏,估計不少讀者都會立馬想到神秘的古沉船或是大批的金銀珠寶。但是今天小編要說的寶藏,不僅沒有所謂的珠光寶氣和神秘色彩,而且還又髒又臭,但是它們卻依然被稱為「河下黃金」。它們究竟是什麼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黃河是國內僅次於長江的第二大河,全長約5464公裡,流域面積達到752443平方公裡。其流向分布呈幾字形,自西至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九個省或自治區,最後灌入渤海。黃河歷史文化悠久,是華夏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之一,被國人稱為「母親河」。
唐代詩人劉禹錫曾在詩中寫道:「九曲黃河萬裡沙,浪淘風簸自天涯」,黃河中遊經過黃土高原地區,因此也為下遊帶來了大量的泥沙,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幾百萬年泥沙的滾滾而下,也讓黃河底部覆蓋了一層很厚的河泥,而它正是我們今天要說的主角。
可能很多人都會認為,黃河水中的沙子是黃色的,河底的淤泥也肯定是黃色的。其實不然,黃河水下的淤泥都是青黑色的,因為水下的環境是極度缺氧的狀態,淤泥中的鐵離子都會被還原成亞鐵離子,故此來說才會顯現出青黑色。可一旦淤泥被撈到岸上,幾天後,淤泥外表顏色就會變黃,而內部的顏色變化卻需要幾天時間。
幾十年前,黃河的河道中總是能看見不少壯勞力撐船勞動,他們所做的工作叫做「捻河泥」,也就是打撈河泥的意思。打撈河泥並不簡單,它是一種既需要體力又需要技術的農活,一般人根本做不來。
捻泥需要幾個壯勞力輪流操作,取河泥的的專用工具是捻泥篰,是用粗壯竹竿製作而成的,長度從5-米到0米不等。捻泥方式也很簡單,需要將捻泥篰從河面插入到河底,以抓取的方式打撈淤泥,此時有讀者會提出問題,黃河之下的河泥既然又臭又髒,為何還要打撈上來呢?其實您可能不知道,如此做法有三個好處:
1.疏浚河道
正常來講,黃河底部淤積的河泥屬於河流中的廢物,它們的形成多是來自於黃河本身所攜帶的泥沙,其中一部分還有大量的水生浮遊物與魚類的糞便。
一旦淤泥堆積過多,很可能會阻礙河流的正常流淌,甚至當其堆積到一定程度時,還可能引發黃河改道,發生嚴重的洪澇災害。不僅如此,大量的排洩物一直滋養在水中,會產生大量的細菌,使水體富營養化,影響水生生物的生存。故此來說,只有及時清理淤泥,才可以有效防止上述情況的發生。
2.積肥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黃河河泥中一大部分都是浮遊生物與魚糞,可以滋生大量的細菌。雖然它們在水中會汙染水體,可一旦上岸,就成了可以用於發酵的優質肥料。
魚糞中含有高量的氮、磷肥料,其肥力遠高於現代糞肥中的豬糞與牛糞,所以用黃河河泥做化肥,絕對是農民朋友們的首選佳品。
3.改善土壤
除此之外,黃河河泥還有改善土壤的能力,對於沙土、新土有補充肥力與提高溼潤度的功效。往往在新開墾的土地上覆蓋一層河泥後,該塊土地立馬就會變得相當肥沃,適合種植各種莊稼。
雖然捻河泥具有如此多的益處,可是現代人已經很少有人在從事這項工作了。因為捻河泥實在太費力,而且採出的河泥量又非常少,不符合現代社會的快節奏需求。與此同時,隨著化工產業的不斷進步,各種快速見效的肥料充斥著市場,見效慢又不衛生的河泥也被漸漸淘汰了。如今黃河河道上雖然還有挖泥船,也可以採用洩洪衝沙法,疏浚河道,但河泥能否成為化肥,還得進一步爭論下去。
不過話說回來,現代農業中所使用的肥料雖然方便衛生,卻很容易令土壤板結,造成土壤被重複利用率降低。若是以此角度來看,黃河河泥退出「積肥」的歷史舞臺,可能還真的為時尚早。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