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玉笙小小說集《沉在水底的房間》賞析
文:趙福治(原創)
「苦向心塵尋淨土,一滴水意荷自露」。大千世界因有水而生機盎然,因有水而能洗去汙垢。我們敬仰水,我們以水而生存;我們自喻水,我們以水而榮光……水的純潔與質樸總給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以遐想,也帶給我們關於水的反思。
如今,放在案頭的這部司玉笙先生所著的《沉在水底的房間》小小說作品集因有「水的成分」,自己雖已翻來覆去閱讀了好幾遍,但一直不敢輕易地就本書的寓意和本質蘊涵作出結論——作品集「沉在水底的房間」的名字從起初讓我思索良久而不得其解,到後經一次次地閱讀,一次一次地有所感悟,並把每一次閱讀的感悟緊緊地捂在心間,久而久之,這種一個個緣自發生在黃河故道上空故事中的感悟,在人情物語的不斷演繹中漸漸地構築起自己心靈體驗的平臺才得以領略和開竅。俗話說:「水至清而無魚」,在司玉笙先生「沉有房間的水裡」到底會有什麼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之內哪?
小小說作為一門頗受大眾歡迎的文體,與其它的小說體裁相比,小小說在一定範圍內更多的是以片斷式、素描式的形態結構而存在,因此,它必須具備極強的穿透力和作品分量,才能形成自己的鮮明特色及獨立存在的價值,這就要求作者從取材、語言、結構、人物塑造、思想意境乃至風格和闡述上異於其他小說文體形式,並用極短的篇幅和新的模式構築作品。
作者司玉笙的作品大都是以黃河故道為背景,小小說集《沉在水底的房間》也不例外。作為一個在黃河故道上工作生活了許多年的作家,他以敏銳的洞察力在故道上下挖掘生命的真諦,捕捉創作的靈感,搜尋善美的源泉,架構靈魂的支點。故道成了他抒發情感、鞭策自我、警醒世人的切入載體……小小說「高等教育」是司玉笙放在《沉在水底的房間》的開篇力作,作品立意高遠地向我們講述了主人公「強」從一個農村高考落榜、到沿海城市打工「自個兒瞧得起自個兒就行」的青年,到由於「他」的能幹和對工作的負責被老闆委以重任的一個生動的故事。
在這篇作品中他以紮實的生活經驗,使成功的刻畫凸顯紙上:「強」剛被「老闆」任命為公司領導職務時,「強」以「我不行,讓文化高的人幹吧」,「老闆「說:「我看你行——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種東西!」幾句話就把「強」的質樸和「老闆」的知人善用表現得活靈活現,也帶給我們以沉重的思考:改革開放那麼多年了,作為個體老闆尚能不拘一格提拔人才,但在我們的集體和國有企業中部分領導在思想上真的「改革」「開放」了嗎?而在描述當同事知道「強」沒有文憑不服氣時,「強」知道後並不惱火:「我們既然在一塊共事,就把事辦好」「我這個經理的帽兒誰都可以戴,可有價值的並不在這頂帽上」,使同事們頓時鴉雀無聲,也令讀者汗顏。
在「強」 與一外商洽談業務贏得外商的讚許時,外商的「你受過什麼教育?為什麼能做這麼好?」兩句普通的話語,把「強」的敬業精神和良好的道德自律的形象樹立在我們的面前,並使在一旁的「老闆」淌下了感動的淚滴:「你受過人生最好的教育——把母親接來吧!」
司玉笙在其它作品中鮮有雷同的使用同一個語句,而在此反覆使用「教育」一詞,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這一來源於現實生活題材的深度挖掘和藝術加工,使文中的故事不只感動「老闆」和「外商」,也給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以感動和啟迪,並產生廣泛的共鳴,吸引了眾多的讀者朋友。
生活是一切藝術的母土,離開了生活的藝術就像離開了土地的莊稼。小小說作為小說的一個分支,它同樣也是來源於生活。作者司玉笙為了創作出有分量的文學作品,曾不止一次地「下鄉體驗」,所以在他的作品裡大都可以聽到故道或濃或淡翻卷的浪花,看到故道或近或遠的炊煙,聞到故道質樸醇厚的麥香,聆聽到故道博大的律動……在不少文學作品中都有涉及到飲酒或工作中稱呼上級領導為長輩的敘述和描寫,但作者司玉笙的寫法卻異於常人。
《天堂風琴》從寫「大」(故道不少的鄉村中至今有稱謂父親為大的習俗)喝酒的聲音起筆:「坐在那張裂了縫的方桌旁,大自斟自飲,酒杯與嘴唇相觸發出的響聲,是一種極好聽的、帶有節奏的音樂。有了這種響聲,就像有了天堂裡的風琴。」;到後來「大」為了供養孩子上學而戒酒反映生活的艱難;再到孩子上班後想聽「大」喝酒時嘴裡發出的天堂裡的風琴聲主動給「大」買酒,使「大」多年久違的「酒杯與嘴唇相觸發出的響聲」又一次迴響在一家人飯桌的上方,作者通過鄉村生活中的一個細節的提煉、加工,也使這種天堂般的風琴聲久久地迴響在我們的耳旁——讓我們領悟生活的真諦。
而《密碼》作品「小男孩」看媽媽的眼色稱謂媽媽的領導同事——是因為「媽的臉上有許多密碼」, 「小男孩」從當初的能讀懂媽媽的「密碼」,到長大後才能真正懂得「這樣的密碼」,作品看似荒謬不堪,卻又完全符合生活邏輯,作者刻意藉助「小男孩」的純真映襯成年人的「歷練」和「圓滑」,進而把「密碼」放大顯形,這樣的人物刻畫與作品的構思,使我們在情理之中自省……
如果說,作者司玉笙在通過汲取生活經驗,發揮其豐富的想像力和非凡的文學創造性,用「寫實」的手法,從容地敘述一個個故事的同時,又把文字之外的「寫意」留給讀者思索。那麼他大膽、空靈、誇張、怪誕等特色在小小說作品中的引進,融可讀與耐讀,消遣與教化,通俗與高雅為一爐的作品風格,則進一步張揚了他獨特的藝術個性和作品魅力。
小小說《沉在水底的房間》是與作品集名字相同的一篇作品:一個不會遊泳、而受不了水的誘惑、投入水中的「他」,被幻覺織編的「水中黑房」軟禁一生,大膽、空靈的人性發現和獨特的視角切入向我們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的某些弱點:其實,我們有時走不出的就是自己。
在《尖頂塔病毒》和《野餐大餐》等作品中,司玉笙誇張和怪誕手法的運用為其作品開拓了更加廣闊的藝術空間:距村莊三裡多遠、一個誰也不知建於何時的「尖頂塔」裡,一個人從裡面「前人丟下的、散發著溼黴味的老貨」中發了財,「與此同時,一種病毒開始在這一帶流行……哈出的氣中帶有一股子銅臭。」,發現這種「尖頂塔病毒「的醫生」奔走呼號,想拯救這些靈魂,但沒有成功。」因為「沒有一個人承認自己有病」。我們不禁向社會發問:到底是誰病了?作品《野餐大餐》中:兩個擬人化的蚊子——表兄表弟分別在農村和城市裡的相互接待,使人不由得聯想到社會上不和諧的一面……作者司玉笙通過《尖頂塔病毒》和《野餐大餐》等作品,用幽默的筆觸,顯露世人的醜態,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個觀照人類自身存在的寓言。
《老子》中曾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作者司玉笙把對現實社會的理性思考,和人性的犀利剖析,融注在一個個頗具匠心、新鮮活潑的故事中,利用其嫻熟而頗具特色的筆觸、從容飽滿的敘述,但又張力十足的語言使其作品達到一種穿透時空的震撼。並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養育了一代又一代故道人、也孕育了樸實民風的故道水融入到自己滾燙的血液裡,隨它奔騰、隨它不息:生活的沉澱化為思索喚醒樸素的人生,銘心的眷戀化為歲月容納生存的號角……
故道在升華他自己的同時,也升華了他的作品。而他的一個個鮮活的故事把我們引領到容納萬物、生機萬物「上善」的水裡,讓我們從「上善」的水裡以「上善」心態居住在「上善」的「房間裡」靜觀和渡過短暫而漫長的人生,從而抵達生命的真實,其願望無疑是真誠的,至少,他以他的真誠,把我們引到了「沉在水底的房間」裡徜徉和深思。真誠地希望沉在水底的房間,不再是我們精神空間的最後一片淨土。
註:風景圖片來往網絡。
司玉笙 知名小小說作家,獲中國小小說金麻雀獎,河南商丘市作協副主席。自1978年8月開始發表作品,迄今已在各大刊物發表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小小說、散文、隨筆、雜文、報告文學等共計千餘篇(不含新聞稿件)。其中有50餘篇獲獎。一百多篇作品先後被《小說月報》、《讀者》、《青年文摘》、《作家文摘》、《小小說選刊》、《微型小小說選刊》和各種選本選用。《書法家》、《高等教育》、《老師三題》、《中國算盤》、《文具盒》等被選為大學教材或被改編成電視劇,並有十數篇被譯介至海外。現已出版個人專集三部:《巴巴拉拉之犬》(1991年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沉在水底的房間》(2001年遠方出版社出版),《高等教育》(2008年由東方出版社出版)。為《讀者》、《小小說讀者》籤約作家。商丘師範學院新聞傳播系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