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小說《書法家》曾享譽文壇。司玉笙:在水底的房間裡沉思

2020-12-23 文旅視界

——司玉笙小小說集《沉在水底的房間》賞析

文:趙福治(原創)

「苦向心塵尋淨土,一滴水意荷自露」。大千世界因有水而生機盎然,因有水而能洗去汙垢。我們敬仰水,我們以水而生存;我們自喻水,我們以水而榮光……水的純潔與質樸總給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以遐想,也帶給我們關於水的反思。

如今,放在案頭的這部司玉笙先生所著的《沉在水底的房間》小小說作品集因有「水的成分」,自己雖已翻來覆去閱讀了好幾遍,但一直不敢輕易地就本書的寓意和本質蘊涵作出結論——作品集「沉在水底的房間」的名字從起初讓我思索良久而不得其解,到後經一次次地閱讀,一次一次地有所感悟,並把每一次閱讀的感悟緊緊地捂在心間,久而久之,這種一個個緣自發生在黃河故道上空故事中的感悟,在人情物語的不斷演繹中漸漸地構築起自己心靈體驗的平臺才得以領略和開竅。俗話說:「水至清而無魚」,在司玉笙先生「沉有房間的水裡」到底會有什麼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之內哪?

小小說作為一門頗受大眾歡迎的文體,與其它的小說體裁相比,小小說在一定範圍內更多的是以片斷式、素描式的形態結構而存在,因此,它必須具備極強的穿透力和作品分量,才能形成自己的鮮明特色及獨立存在的價值,這就要求作者從取材、語言、結構、人物塑造、思想意境乃至風格和闡述上異於其他小說文體形式,並用極短的篇幅和新的模式構築作品。

作者司玉笙的作品大都是以黃河故道為背景,小小說集《沉在水底的房間》也不例外。作為一個在黃河故道上工作生活了許多年的作家,他以敏銳的洞察力在故道上下挖掘生命的真諦,捕捉創作的靈感,搜尋善美的源泉,架構靈魂的支點。故道成了他抒發情感、鞭策自我、警醒世人的切入載體……小小說「高等教育」是司玉笙放在《沉在水底的房間》的開篇力作,作品立意高遠地向我們講述了主人公「強」從一個農村高考落榜、到沿海城市打工「自個兒瞧得起自個兒就行」的青年,到由於「他」的能幹和對工作的負責被老闆委以重任的一個生動的故事。

在這篇作品中他以紮實的生活經驗,使成功的刻畫凸顯紙上:「強」剛被「老闆」任命為公司領導職務時,「強」以「我不行,讓文化高的人幹吧」,「老闆「說:「我看你行——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種東西!」幾句話就把「強」的質樸和「老闆」的知人善用表現得活靈活現,也帶給我們以沉重的思考:改革開放那麼多年了,作為個體老闆尚能不拘一格提拔人才,但在我們的集體和國有企業中部分領導在思想上真的「改革」「開放」了嗎?而在描述當同事知道「強」沒有文憑不服氣時,「強」知道後並不惱火:「我們既然在一塊共事,就把事辦好」「我這個經理的帽兒誰都可以戴,可有價值的並不在這頂帽上」,使同事們頓時鴉雀無聲,也令讀者汗顏。

在「強」 與一外商洽談業務贏得外商的讚許時,外商的「你受過什麼教育?為什麼能做這麼好?」兩句普通的話語,把「強」的敬業精神和良好的道德自律的形象樹立在我們的面前,並使在一旁的「老闆」淌下了感動的淚滴:「你受過人生最好的教育——把母親接來吧!」

司玉笙在其它作品中鮮有雷同的使用同一個語句,而在此反覆使用「教育」一詞,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這一來源於現實生活題材的深度挖掘和藝術加工,使文中的故事不只感動「老闆」和「外商」,也給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以感動和啟迪,並產生廣泛的共鳴,吸引了眾多的讀者朋友。

生活是一切藝術的母土,離開了生活的藝術就像離開了土地的莊稼。小小說作為小說的一個分支,它同樣也是來源於生活。作者司玉笙為了創作出有分量的文學作品,曾不止一次地「下鄉體驗」,所以在他的作品裡大都可以聽到故道或濃或淡翻卷的浪花,看到故道或近或遠的炊煙,聞到故道質樸醇厚的麥香,聆聽到故道博大的律動……在不少文學作品中都有涉及到飲酒或工作中稱呼上級領導為長輩的敘述和描寫,但作者司玉笙的寫法卻異於常人。

《天堂風琴》從寫「大」(故道不少的鄉村中至今有稱謂父親為大的習俗)喝酒的聲音起筆:「坐在那張裂了縫的方桌旁,大自斟自飲,酒杯與嘴唇相觸發出的響聲,是一種極好聽的、帶有節奏的音樂。有了這種響聲,就像有了天堂裡的風琴。」;到後來「大」為了供養孩子上學而戒酒反映生活的艱難;再到孩子上班後想聽「大」喝酒時嘴裡發出的天堂裡的風琴聲主動給「大」買酒,使「大」多年久違的「酒杯與嘴唇相觸發出的響聲」又一次迴響在一家人飯桌的上方,作者通過鄉村生活中的一個細節的提煉、加工,也使這種天堂般的風琴聲久久地迴響在我們的耳旁——讓我們領悟生活的真諦。

而《密碼》作品「小男孩」看媽媽的眼色稱謂媽媽的領導同事——是因為「媽的臉上有許多密碼」, 「小男孩」從當初的能讀懂媽媽的「密碼」,到長大後才能真正懂得「這樣的密碼」,作品看似荒謬不堪,卻又完全符合生活邏輯,作者刻意藉助「小男孩」的純真映襯成年人的「歷練」和「圓滑」,進而把「密碼」放大顯形,這樣的人物刻畫與作品的構思,使我們在情理之中自省……

如果說,作者司玉笙在通過汲取生活經驗,發揮其豐富的想像力和非凡的文學創造性,用「寫實」的手法,從容地敘述一個個故事的同時,又把文字之外的「寫意」留給讀者思索。那麼他大膽、空靈、誇張、怪誕等特色在小小說作品中的引進,融可讀與耐讀,消遣與教化,通俗與高雅為一爐的作品風格,則進一步張揚了他獨特的藝術個性和作品魅力。

小小說《沉在水底的房間》是與作品集名字相同的一篇作品:一個不會遊泳、而受不了水的誘惑、投入水中的「他」,被幻覺織編的「水中黑房」軟禁一生,大膽、空靈的人性發現和獨特的視角切入向我們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的某些弱點:其實,我們有時走不出的就是自己。

在《尖頂塔病毒》和《野餐大餐》等作品中,司玉笙誇張和怪誕手法的運用為其作品開拓了更加廣闊的藝術空間:距村莊三裡多遠、一個誰也不知建於何時的「尖頂塔」裡,一個人從裡面「前人丟下的、散發著溼黴味的老貨」中發了財,「與此同時,一種病毒開始在這一帶流行……哈出的氣中帶有一股子銅臭。」,發現這種「尖頂塔病毒「的醫生」奔走呼號,想拯救這些靈魂,但沒有成功。」因為「沒有一個人承認自己有病」。我們不禁向社會發問:到底是誰病了?作品《野餐大餐》中:兩個擬人化的蚊子——表兄表弟分別在農村和城市裡的相互接待,使人不由得聯想到社會上不和諧的一面……作者司玉笙通過《尖頂塔病毒》和《野餐大餐》等作品,用幽默的筆觸,顯露世人的醜態,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個觀照人類自身存在的寓言。

《老子》中曾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作者司玉笙把對現實社會的理性思考,和人性的犀利剖析,融注在一個個頗具匠心、新鮮活潑的故事中,利用其嫻熟而頗具特色的筆觸、從容飽滿的敘述,但又張力十足的語言使其作品達到一種穿透時空的震撼。並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養育了一代又一代故道人、也孕育了樸實民風的故道水融入到自己滾燙的血液裡,隨它奔騰、隨它不息:生活的沉澱化為思索喚醒樸素的人生,銘心的眷戀化為歲月容納生存的號角……

故道在升華他自己的同時,也升華了他的作品。而他的一個個鮮活的故事把我們引領到容納萬物、生機萬物「上善」的水裡,讓我們從「上善」的水裡以「上善」心態居住在「上善」的「房間裡」靜觀和渡過短暫而漫長的人生,從而抵達生命的真實,其願望無疑是真誠的,至少,他以他的真誠,把我們引到了「沉在水底的房間」裡徜徉和深思。真誠地希望沉在水底的房間,不再是我們精神空間的最後一片淨土。

司玉笙 中國知名小

註:風景圖片來往網絡。

司玉笙 知名小小說作家,獲中國小小說金麻雀獎,河南商丘市作協副主席。自1978年8月開始發表作品,迄今已在各大刊物發表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小小說、散文、隨筆、雜文、報告文學等共計千餘篇(不含新聞稿件)。其中有50餘篇獲獎。一百多篇作品先後被《小說月報》、《讀者》、《青年文摘》、《作家文摘》、《小小說選刊》、《微型小小說選刊》和各種選本選用。《書法家》、《高等教育》、《老師三題》、《中國算盤》、《文具盒》等被選為大學教材或被改編成電視劇,並有十數篇被譯介至海外。現已出版個人專集三部:《巴巴拉拉之犬》(1991年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沉在水底的房間》(2001年遠方出版社出版),《高等教育》(2008年由東方出版社出版)。為《讀者》、《小小說讀者》籤約作家。商丘師範學院新聞傳播系客座教授。

相關焦點

  • 章汝奭辭世 蠅頭小楷享譽海內外卻不願被叫「書法家」
    原標題:章汝奭辭世,蠅頭小楷享譽海內外卻不願被叫「書法家」  章汝奭先生家中,院中竹葉婆娑起舞,清氣一片,章汝奭的書齋曾因之命名為「得幾許清氣之廬」。章汝奭,蘇州人,生於1927年,章炳麟先生侄孫,教授,精通外語,擅詩詞古文及書法,其蠅頭楷書極受推崇,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即主動退出書法家協會。
  • 白尚禮(天水)散文《甘肅文壇怪人之張存學》
    甘肅文壇怪人之張存學作者:白尚禮 早年聽圈裡人說,甘肅文壇有兩大怪人,一位是李老鄉,一位是張存學。我曾暗自琢磨,但凡稱某某人為「怪人」,其定有與眾不同之處。直觀來說,比如相貌,比如體型,比如性格等。然冠以文壇「怪人」,想必一定是文風之怪,筆法之怪,亦或是思維之怪了。「怪人」行文,必將奇詭才思,高屋建瓴,天馬行空,變幻無窮,不按套路出招,不按章法入筆,方可稱得起「文壇怪人」這個名號。李老鄉,聞其名未謀其面。只知他詩寫得很棒,大名鼎鼎,享譽隴上。
  • 吉卜林未發表的50首詩歌被發現 曾以《假如》享譽歐美
    ■ 三卷本詩歌全集下月出版英國作家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生前從未發表的50首詩歌被他的研究者發現,儘管吉卜林以小說蜚聲文壇,但他的那首《假如》一直是英國人最喜歡的詩歌之一。這些作品將於下月首次出版發行。
  • 作為陝西文壇的新秀,陳彥獲得茅盾文學獎,同時還是一位書法家
    作為陝西文壇的新秀,陳彥獲得茅盾文學獎,同時還是一位書法家文/華勇相信大家都知道,陝西文壇一直人才輩出,也讓人感到非常羨慕。隨著對陳彥的報導越來越多,原來他還是一位非常有實力的書法家,實在太讓人讚嘆了。
  • 日本文壇「父親的女兒」
    「甜蜜的房間」裡「永遠的少女」:森茉莉    在日本當代文學中的「老少女文學」系譜中,森茉莉(1903年—1987年)是不可以被忽視的存在。這位高傲的、追求完全自由、拒絕妻子和母親這些女性身份的「老少女」,在54歲時,以《父親的帽子》一書正式進入日本文壇。在這本散文集中,森茉莉以唯美的文體抒發自己對父親濃濃的眷戀,甚至不諱言自己和父親的關係帶有幾分「戀愛的味道」。
  • 魯迅折服世界文壇的一篇小說,幾乎全世界的文學家都在讚美它
    魯迅生前友人,曾幫魯迅將作品翻譯成日文的日本翻譯家增田涉曾說過一段話,很好地解釋了《阿Q正傳》為何能在世界範圍內發揚光大,並開花結果。他說:「魯迅的名字不僅在國內,就是在國外也是為人所知的,這是由於七八年前他的《阿Q正傳》被譯成法文,並刊載在羅曼·羅蘭的《歐羅巴》上而開始的。」
  • 甘肅省著名書法家翟萬益當選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每日甘肅網-西部商報12月15日訊(記者 馬霞)日前結束的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我省著名書法家翟萬益當選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翟萬益,1955年12月生於甘肅平涼,祖籍陝西三原,國家一級美術師,畢業於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進修於北京大學考古系。現為甘肅省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甘肅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 沉櫻:把青島寫進小說裡
    所以沉櫻六七歲時被送到濰縣城裡一所陳氏私立小學裡讀書。1920年,沉櫻一家遷居濟南,住在正覺寺街吉仁裡。次年,沉櫻入山東省立第一女子中學。在山東省立第一女子中學讀書期間,沉櫻遇到了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的國文老師顧隨。顧老師文才出眾,還擁護新文學。在顧老師的影響下,沉櫻喜歡上了魯迅、周作人等語絲派作家的作品。
  • 文壇教父童慶炳心臟病去世 曾主編《文學理論教材》
    童慶炳在文藝學領域是泰鬥級人物,曾培養過該領域眾多知名學者,莫言、餘華、劉震雲等知名作家曾是他的學生。  另據新京報快訊6月14日晚十點半左右,於丹發布微博稱北師大文藝理論領軍人物童慶炳先生辭世,享年79歲。新京報記者獲悉,童慶炳先生14日下午六點左右因突發心臟病去世,其追悼會將於18日在八寶山殯儀館舉行。
  • 梁文道:中國當代文壇的損失之一,便是阿城封筆不再寫小說
    梁文道曾經在一次訪談中說:中國當代文壇的損失之一,便是阿城封筆不再寫小說!誰是阿城?這是很多人的第一疑問。很多80、90後讀者對於阿城的名字或許會很陌生,我也是看過一部由徐克指導、梁家輝主演的電影《棋王》,才知道原來有一個作家叫阿城。
  • 賈連友新作《當代文壇名家紀實》李青石文學評論集《漢中文壇風景...
    賈連友的《當代文壇名家紀實》一書記錄了陳忠實、賈平凹、雷抒雁、莫伸、葉廣芩等十五位享譽中國文壇名家的生活狀態與藝術追求。作者現任漢中市文聯主席,且長期工作在宣傳思想文化系統,與書中描寫的多位文壇名家有著多年的交往並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說:「文壇名家有著各自獨特的光輝,我只是從自己的視角解讀,為他們留下紀實檔案」。
  • 偉大的悲劇大師,他被譽為英國小說的莎士比亞,絕對文壇巨匠!
    被稱為「英國小說家中的莎士比亞」是誰?被稱為「英國小說家中最偉大的悲劇大師」是誰?英國小說家、維多利亞時代,悲劇大師,三個關鍵詞可以讓英國文學愛好者猜到是誰?沒錯,就是託馬斯·哈代,今天是他的忌辰,我們一起來了解他的故事,欣賞他的經典哲理名言。
  • 外媒稱莫言並未享譽全球:英文版作品很難獲得
    這一切正如莫言的小說一樣頗具「魔幻」色彩,但是這些很難說與「文學」有什麼關係。莫言說:「莫言熱,不如文學熱。」  這幾天,在亞馬遜全球網站上,為莫言專門製作了頁面專題,但相比較中國讀者的狂熱的熱情,西方讀者的反應則要理性得多,獲獎之後,他的小說英文版《紅高粱家族》曾一度進入暢銷書排行榜前20位,而《生死疲勞》、《天堂蒜薹之歌》等幾部作品也進入前100。
  • 近代20位書法家楷書大比拼,你最喜歡誰的作品?
    于右任草書名世的魏碑大家于右任楷書《曾孟鳴碑》于右任書法早年致力於魏碑,中年後精研草書,沉雄其本,飄逸其形,逐漸形成氣勢磅礴、自由爛漫的獨特書風。他的對聯作品,更把這種書風演繹到了極致。當代享譽海內外的中國畫大師。一生多富傳奇色彩。早歲即有藝名。享高壽。富可敵國。書法以魏碑為宗,也習唐宋,從【瘞鶴銘】【石門銘】【雲峰刻石】、〈鄭文公碑〉等得趣最多。以行草書勝,長撇長捺,縱橫有象,箋致老到,結字舒展,雄強中寸露秀逸之氣。他的用筆和結體均異於常人,個性獨特,人稱「大千體」。張大千早年從曾熙、李瑞清學藝,可謂法門高深,學有巨源。
  • 詩歌散文小說集大成者,博爾赫斯十句經典語錄,有內涵,有深度!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這位博眾家之所長,享譽世界的偉大作家筆下活靈活現的文字魅力。他是偉大的文學巨匠,又是一位無與倫比的創作大師,被絕大部分文壇學者及作家公認為20世紀中期顛覆小說世界的偉大作家。他的這種全新的小說寫作方法,被後輩作家一直模仿,被譽為「作家們的作家」。
  • 歐美文壇近十年來的「燈塔」巨作——《那不勒斯的螢火》中文版上市
    然而不為人知的是,那不勒斯也是歐美文壇的聖地,也在近幾年因為誕生了轟動文壇的像埃琳娜.佛朗提(《時代周刊》「當今世界100個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以及馬西米利亞諾•威爾吉利奧的那不勒斯三部曲而備受矚目。尤其馬西米利亞諾•威爾吉利奧,這位出生在那不勒斯的義大利知名作家和劇作家,從處女作開始就深深紮根於這片土地。
  • 小說《花鼓歌》引進 改編電影曾獲奧斯卡五項提名
    被改成話劇     在紐約百老匯等連演六百場     被拍成電影     入圍奧斯卡五項最佳提名
  • 夏目漱石:明治文壇上的新江戶藝術的主流,當世無與匹者
    寫作小說時他擅長運用對句、迭句、幽默的語言和新穎的形式。他對個人心理的精確細微的描寫開了後世私小說的風氣之先。他的門下出了不少文人,芥川龍之介也曾受他提攜。 」 1867年2月9日,江戶(今東京)的一家大戶人家又添新丁,男嬰因五行缺金,遂取名為「金之助」。
  • 王哲珠:試著在小說裡安置我漂泊的靈魂
    作家王哲珠我與小說文/王哲珠我幾乎是在不知不覺的狀態下進入文字的,小時候家裡極窮,課本便代表了所有的書,某天,我在一個親戚家裡得到一些課外書,一頭鑽進去,發現除了做夢以外,還有這樣讓我著迷的東西,文字以及文字裡的世界。
  • 徵服歐美文壇的80後華裔女作家《無聲告白》中文版面世
    近日,這本萬眾矚目的小說中文版由讀客圖書首次引進出版。截至發稿,《無聲告白》已經在各大新書排行榜飆升至前5名。或許人們早就想一探究竟,這本一上來就宣布主人公死亡的小說(故事的第一句話為: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究竟蘊藏著怎樣的魅力,又是如何俘獲一批又一批說著不同語言、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