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高薪跳蚤」 謀科研經費
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第三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已經結束,但是關於大學的一些焦點話題,仍被人們所熱議,比如:大學教授應該幹什麼?
在為數不少的國內高校,教授們整天在找課題、寫申請、交課題、寫總結、搞鑑定、報評獎……還有的當老闆、做生意,就是不做教書授業的工作。
如何讓教授走上講臺,這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大學問題」。
教授居然不認識自己的學生
東北大學校長赫冀成在中外校長論壇上講了這樣一個小故事:在東北大學某學院的一次本科生畢業典禮上,畢業生們都被組織著圍繞在一位老教授周圍拍畢業照。當有老師問同學:「你們知道這位教授是誰嗎?」結果在場的同學竟沒有一人知道,而這位老教授正是這些畢業生所在學院的學科帶頭人,一位院士。
「這真的很悲哀,最高層次的教授和學生在四年裡都沒有接觸,高水平的學生怎麼培養出來?」赫冀成感嘆。
別說本科生「無緣」在大學聽名教授的課,就連一些慕名報考名教授的研究生,也不是個個都有頻頻得到名教授指導的「運氣」。
記者在採訪中還聽說過這麼一件看來好笑但讓人笑不起來的事:一個研究生給自己的導師搬家,搬完後導師與學生一一握手致謝,握到這位研究生時,導師親切問:「你是哪個導師帶的學生?」
學生太多、導師太忙,當今一些高校,教授「不認識」弟子,並非笑話。
多年來潛心研究高等教育問題的熊丙奇教授說,衝著教授聲望上大學,卻在講臺上難以見到名教授的身影,這在大學裡已經不是秘密。
大連理工大學校長歐進萍說,自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許多大學教授都積極找課題、自辦公司,並把爭取到的課題全部轉移到學生頭上,自己則忙著繼續跑項目、要經費。教授們長期遠離科研、教學一線,研究水平和教學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上海交通大學校長謝繩武說,一般從事教學的教授年薪是七萬元左右,有科研項目的年收入可達50萬元到60萬元。這樣導向的直接結果就是好的教授不願意從事教學。
在本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大學校長們還「創造」了一個名曰「高薪跳蚤」的新詞:即一些在高薪的誘惑下,在不同的大學之間跳來跳去的「名教授」們,「今天這個高校年薪100萬元聘請了一位知名教授,明天另一個學校開價150萬元,這位教授便立即奔開價更高的那家而去……」
但是,教授不上課,僅僅是教授的原因嗎?
「只要你引進高層次人才,10萬元、20萬元,甚至100萬元都可以給你。」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如此對新疆大學校長承諾。這說明政府對人才的重視,但同時也隱含著這樣一層意思:有高層次人才就有了資金。
教授不上課,算什麼教授?
教授不上課,人們不禁會問:學校的目標到底是什麼?培養人才還是辦企業?教學和科研是什麼關係?
著名數學家丘成桐的觀點是,「培養人才是大學神聖不可侵犯的目標。」他認為,名教授不給學生上課是大學的浪費,也是學生的一大損失。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友柏認為,教師的崗位應當在講臺上、在圖書館裡、在實驗室裡。「過去,沒有不登臺講課的教授。不給排課是對一位教授的懲罰。」
在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許多校長一致認為,大學的科研項目是為培養人才服務,而不是簡單的追求經濟利益。研究課題是教授指導學生,培養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的一種教學方式,而不是脫離教學的藉口。
如何讓教授走上講臺走進實驗室?
「不能適應您的教學方式,覺得在您這裡學不到東西,在您的指導下,科研難以為繼……」兩年多前,上海某高校幾名博士生聯名要求轉導師,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導師因忙於爭取課題和公司業務而疏於指導學生。
教學和科研是大學的兩大功能。如何讓教授走上講臺、走進實驗室?學校和有關部門應該有所作為。
香港嶺南大學校長陳坤耀說,教授上課的形式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他要與學生在一起交流,並給予指導。嶺南大學規定所有老師每星期必須有四天在學校,並在辦公室門前貼出給學生的時間。對老師的評估內容包括教學,研究成果以及對學校的服務三方面。三年籤一次合約,多次評估不合格的就要解聘。
「教授重視課題是正確的,但疏於教學和指導學生是不對的。」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說,關鍵是我國目前的研究經費申請還不完善,評審太複雜,過程太瑣碎,因此耗費了教授們不少的時間和精力。他建議,評審課題要簡化程序、提高質量和效率,去除形式主義的東西,匿名評審可能比開大會更好。
編輯:蘇琳
(責任編輯:李靜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