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1年高校教齡的雲南大學工商管理與旅遊管理學院副教授尹曉冰是「70後」,3次獲雲南大學青年教師課堂教學比賽一等獎,被某網站授予「2009經濟及管理專業最受歡迎十大教授」。他告訴記者,用在教學上的精力約佔1/3。尹曉冰說,大學教師如果想順著「金字塔」發展,做好教學是基礎,但一生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教學上,是「毀滅自己,照亮別人」。 「教師用不著討好學生。」對MBA課堂上以堵車為遲到藉口的學生,尹曉冰毫不客氣地反問:我開寶馬就不遇堵車嗎?對課堂上接打電話者,他毫不留情:「把你的破手機扔掉,你用的手機我去年8月就用了,我的電話號碼有7個8,你買得起嗎?」 ......【詳文】
     開價值50多萬元的寶馬車去上課,手機號碼有7個8,是3家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的雲南大學工商管理與旅遊管理學院副教尹曉冰他把大學教師分在「金字塔」的各個部分,處於底端的是僅會講課的教師,中間的是又會講課又會拿課題的,頂端的是「學霸」和擔任行政職務者。而他自己無疑就是這「金字塔」頂端的「學霸」......【詳文】
     尹副教授的「毀滅」說讓人驚詫。「毀滅」說簡直徹底顛覆了兩千多年來人們對教育和教師的理解。 不過,放眼大學校園,你又不能不承認,尹曉冰的驚人高論未必不是事實。潛心教學者默默無聞,收入微薄,甚至連自己的職稱晉升都受到影響。反之,許多如尹曉冰一樣「有思想」的教師,只花小部分精力用於教學,卻能夠「功成名就」,不但在公司企業身兼數職,還能到處受邀講學,生意學術兩不誤,何其瀟灑自如!【詳文】
開價值50多萬元的寶馬車去上課,手機號碼有7個8,是3家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副教授尹曉冰與同行交流時「善意提醒」:大學教師全心投入教學是種毀滅。 這是教授「商人化」的一種折射。教授是學問和道德的標誌,但現在的教授呢?難道真如人們所說的:教授只是工資上的一個級別、一個住房的分配資格,再加上一個公費醫療上的一點待遇。如果再發展到在課堂上肆意 「炫富」和「攻擊」,甚至是對教學工作的應付和對金錢的無限制攫取,這樣的教授「商人化」是我們所需要的嗎?儘管當下一些教授的學術良知、學術道德抵制不了金錢與權力的誘惑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但有必要為之沾沾自喜嗎?恰恰相反的是,「寶馬教授」的怪論就是沾沾自喜的體現。【詳文】
    陳寅恪先生在著名的《對科學院的答覆》中強調,研究學術,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獨立的精神。獨立精神和自由意識是必須爭的,且須以生死力爭。一切都是小事,惟此是大事。因此,筆者以為,如果教授不能堅持自己的立場而甘願隨波逐流,甚至推波助瀾,為利益折腰,一心企求成為所謂潮流中人物,不但有損聲譽,且是自降身份、人格。【詳文】
     開價值50多萬元的寶馬車去上課,手機號碼有7個8,是3家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副教授尹曉冰稱大學教師全心投入教學是種毀滅。尹曉冰的做派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此前北京師範大學董藩教授對研究生提出的要求:40歲時達到4000萬身家,否則「不要來見我」。可以說,二者都是教授對金錢拜物教崇拜的結果,前者把金錢作為自身成功的標準,後者把金錢作為學生成功的標準,如此對比,難道金錢成了當下大學和教授們的主導邏輯嗎? 【詳文】
開價值50多萬元的寶馬車去上課,手機號碼有7個8,是3家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雲南大學副教授尹曉冰在武漢與同行交流時「善意提醒」:大學教師全心投入教學是毀滅。他還把大學教師分在「金字塔」的各個部分,處於底端的是僅會講課的教師,中間的是又會講課又會拿課題的,頂端的是「學霸」和擔任行政職務者。 尹教授開著寶馬、用著7個8的手機號,在課堂上公然炫富,不像個教授,倒像個十足的暴發戶。或者在尹教授的眼中,財富的多寡是對「知識就是力量」的最佳詮釋。而其三家上市公司獨立董事的身份,也恰恰說明,這正是他所追求的東西。而課堂上的炫富,足以見得其功利拜金的理念已經深入骨髓。 【詳文】
     北京師範大學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對研究生提出要求:40歲時達到4000萬身家,否則「不要來見我」。 董藩稱,「培養其財富意識是我工作內容之一,當然前提是合理合法致富。自己富了意味著創造了很多GDP、稅收、就業崗位,社會貢獻大,也幫助了低收入者,並避免自己、家屬及親屬成為社會負擔。對高學歷者來說,貧窮意味著恥辱和失敗。」 【詳文】
     我們都知道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現在的問題是,有些時候大學教師的身份和職責有些錯位,教學似乎成為了排在最末位的工作,以至於名教授、院士之類的親自給本科生上課成為了「新聞」,教學任務委託給了助教、甚至高年級的學生。大學教授、老師越來越忙,但是不是忙於教學,而是忙於論文、課題、項目、走穴……上課反倒成為了「打醬油」,教授、導師被冠上了「老闆」的帽子,就是一種犀利的諷刺。 【詳文】
國家級核心期刊《文藝研究》刊發了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彬彬的長篇論文《汪暉〈反抗絕望——魯迅及其文學世界〉的學風問題》。文章中,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讀書》雜誌前主編汪暉寫於20多年前的博士論文《反抗絕望》,被指存在多處抄襲。【詳文】
甄鵬實名舉報了曾經的同事———山東大學物理學院退休老教授李華,並聲稱其涉嫌剽竊以及協助他人剽竊等學術不端行為。 【詳文】
     方舟子表示,朱學勤博士論文《道德理想國的覆滅》的立論、總體結構都是剽竊自美國學者Carol Blum《盧梭與道德共和國》,按照《復旦大學學術規範及違規處理辦法(試行)》規定「剽竊:將他人的學術觀點、思想和成果冒充為自己所創」,朱學勤應被認定為剽竊了Carol Blum的學術觀點、思想和成果。【詳文】
尹教授開著寶馬、用著7個8的手機號,在課堂上公然炫富,不像個教授,倒像個十足的暴發戶。作為學術重地,教授們的尊嚴理應由育人成果和學術地位的提升來支撐。但是尹教授的眼裡,卻把教書治學等履行本職工作的教師放在了「金字塔」的底端。【詳文】
信仰「毀滅」論的教師需要拯救,需要制度的力量約束他們重視教學、分清主次;那些默默無聞終年如一日耕耘在教學前線的教師,更需要制度的救濟與保障。拯救「毀滅」中的教師,其實就是在拯救教育。【詳文】
     他選擇了「實話實說」,他告訴記者,用在教學上的精力約佔1/3。這表明,他雖然獲得教學獎,但在教學上並非100%投入。其實,放在今天的大學中,能把自己的三分之一精力用在教學中,這樣的教授並不太多。在如今的各種論壇、報告中,套話比比皆是。很多教授可能宣稱自己全身心愛著學生,而轉過身就吩咐研究生給自己代上本科生課,或者一年都難和學生見一次面。這是現實環境用一個模式要求所有人的結果,而在這樣的環境中,大家失去了鑑賞個性的能力,把個性當做另類,進而對個性極為防範【詳文】
     有道德問題的人進入高等學府並充實很多知識之後是很可怕的,普通人會對自己違反道德羞於啟齒,但某些具有知識的無道德的人會把挑動道德底線的言行通過包裝,堂而皇之的拿到前臺進行傳播,並以此作為噱頭來獲取利益。對像尹副教授的「理論」,我們權當是社會轉型時期教育領域裡的一種噪音,或許也可以認為是一起「食品衛生安全事件」,是添加劑吃得太多的胡言亂語罷了。【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