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即將結束的情況下,大家紛紛返工回到職場,剛回到公司的王佩佩卻被領導單獨叫到辦公室談話,原來是經過這次疫情的衝擊,公司的一些業務逐漸收攏,部分部門人員編制需要壓縮,而王佩佩正在需要壓縮掉的名單中。
王佩佩所在的業務小組中總共有8個人,經過這次篩選之後,只剩下了3個,王佩佩作為團隊中墊底的那一個,自然責無旁貸的「被犧牲掉」。
儘管心中有些悶悶不樂,但對於王佩佩來說這個結果並沒有多麼的不能接受,她也清楚的認識到自己在這份工作中的努力是有限的。
就拿最簡單的一件事情來說,年前公司準備舉行年會,王佩佩的部門被分配到幫忙安排會場的任務,但由於大家誰都不願意多做一點,導致之前準備的很多物資在年會舉行的時候都沒有被利用上,為此,王佩佩的領導遭到了很多的批評,此次裁員,他自然也在其中。
小嗨有話說:在職場中,大多數困境的產生,其實都是因為自我放棄,甚至是集體形式的「自我麻痺」。
1.什麼是職場困境
每個人都需要克服職場困境,找到困境並不難,難就難在走出困境。
對於剛進入職場的新人來說,往往會有種「積極廢人」的概念相伴,即是作為新人的勤奮和激情,往往會促使新員工在不了解職場運營規則的情況下,急於表現自己,但最後的結果只能讓自己滿意,職場中最好的發展,是讓所有人看上去都很和諧。
在職場中待的時間久了,大致會向著兩個方向變化,一種是隨大流,跟著大家的腳步走,工作也不突出,平時也並不努力,這樣隨波逐流,到最後什麼都能做,什麼也都能做成,但就是沒有一項事情能夠讓別人稱讚。
另外一種則是事事積極,工作中一直在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懂得讀懂領導的意思,懂得事情應該舉一反三,萬事皆有準備,這樣的人往往能很快的得到領導的賞識,走向管理層。
前者和後者本質的區別在於做事的效率,這並不僅僅是能力的問題,更多的是自我意識的覺醒,還有付出的努力。
烏龜和兔子的故事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接受龜兔賽跑中烏龜的做法,但在職場的封閉環境下,很少能夠出現「停下來的兔子」,職場的管理體系化會時刻在監督著每一個人,如若不然,可能你扮演的角色是後者,因為「烏龜本身就是不需要監督的」。
烏龜和兔子究竟誰能更勝一籌,在職場中這個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兔子一定會走在前面,烏龜是永遠跑不過兔子的。
大部分人在職場中的困境就在於,本來自己也想做兔子,但是時間長了發現烏龜那麼多,做兔子太累了,設置還會被別人嘲笑,就自然而然的放棄了。
一個人在人生中任何階段的發展,所遭遇的困境,跌入的深谷,都是自己最真實的選擇,有的人能夠戰勝自己,當然大多數人做不到。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的周圍,兔子那麼少,而烏龜那麼多。
因為兔子都在忙著奔跑,只有那些效率低下的人才會去靠著關心別人怎麼樣,來獲得心理安慰。
職場中沒有好牌壞牌
就像《發掘你的知性 力》一書所說:「職場人生就像一場不曾停歇的牌局,發牌的是上帝,你永遠無法保證拿到的牌都是一副好牌。」
我們每個人都沒有所謂的「上帝視角」,根本不可能決定我們在職場會遇到什麼,換句話說,所有的困境,其實都是必然發生的,早已備好了的。
在職場中,永遠要做最壞的打算,盡最大的努力。
就拿這次疫情來說,本是求職的另一個黃金季,卻出現這樣的變故,導致很多本該出現的機會在慢慢喪失。
但是對於個人來說,機會永遠都在,只是大多數機會都在我們夠不到的地方。
如果一個人的職場儲備足夠多,那麼他在任何的困境下,無疑都能夠抓住機會,穩步向前。
2.為什麼要提升職場效率
職場的突破往往來自於內在的改變,事實證明,外在的壓力和環境往往會帶來反向作用。
一個普通人,在職場中想要升職加薪,得到公司的重視,是最基礎的想法,但大多數人並不敢大膽的聲稱自己想要這樣,大多職場社交中的溝通都停留在對公司的抱怨,對領導的抱怨的層次。
很多時候,想在職場中做的突出一點,不僅要敢於面對自己的「深度需求」,更要多做一點,「傻一點」。
利他思維
大多數時候,我們雖然人在職場,身體在公司,但是心卻不在這裡,任何一個打工者,都無法逃避對公司的排斥,因為沒有人會生來就熱愛工作,甚至是為了別人工作,即使這份工作能夠帶來不菲的薪水。
我們曾無數次聽到周圍的朋友,抱怨工作的各種不好,其中包括那些月薪三四千的,七八千的,甚至兩三萬的人,他們無時無刻不在發洩對公司的不滿。
試想一下,任何一個對公司有牴觸心理的人,在工作的進行中又怎麼能全身心的去努力工作呢?
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學會樹立「利他思維」,不要只想自己,多為別人考慮。
我們換位的目的在於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而不是放棄了自己的利益。
當一個人開始為了公司的發展去謀劃,為了工作的更好而努力改變的時候,機會的到來是很快的。
尋求改變的途徑
只是想要好好工作是遠遠不夠的,重點在於我們能否找到讓工作效果更佳,更突出的方法。
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效的,如果只是盲目的去積極參與,那將會導致自己忙碌的最後的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不得不承認,有時候我們之所以在職場中碌碌而為,並不是我們拘泥於環境,不想去改變,而是因為我們不得其法,總是以為自己能做好,卻失敗了。
改變是來自於內在的,外在的因素我們無法把控。
工作中能否提升處理事情的效率事關重要,這往往決定了我們能否將優先的時間和精力化為讓領導認可的勞動成果。
在職場中,如果你不能將一件工作做的十分突出的話,那麼即使你能夠順利的完成,也只是完成了本職工作,而如果沒能完成,甚至是「瑕疵式完成」的話,將會讓領導懷疑你的工作能力。
小嗨有話說:在職場中我們絕對不能產生這樣的想法,如果我不能和別人一樣做的又快又好,那我就慢慢來,但我不放棄,最後一定能追上他。這是錯誤的。
職場中競爭是無時不在的,我們尋求改變的要點在於認識到我們比不過比人的同時,去學習別人,找到超過他們的方法,「小慢牛」思維在職場中會讓領導對你產生能力上的懷疑。
3.如何提升職場效率
想要提升職場效率,改變職場中低效能的工作狀態,首先應該先找出影響效率的問題所在。
小林忠嗣在提升辦公室效率的DIPS體系中指出了影響辦公室效率的五個因素:分別是工作環境的改善、工作質量的提升、工作優先順序的改善、工作方法的開發和改善、信息溝通的改善,
作為普通員工,對於環境的改變能夠著力的地方很少,因此我們可以從另外4個方面進行問題的分解,實現職場效率的提升。
最多2小時法則:
最多2小時法則要求,不管工作的效果如何,連續工作最多兩小時就要給自己一次休息和身心的放鬆。
人不是工作的機器,在工作中都需要暫時的休息和放鬆來排解工作的壓力,提升舒適度。
事實證明,無論是工作,還是學習中,懂得「停一停」,休息一會,是順利完成的關鍵。
5P定理:
P是英文單詞priority的首位字母,是優先的意思,也就是5種優先原則。
了解需求的優先:無論做什麼工作,委託人所做的的需求要先搞清楚
節約時間的優先:做好一項工作的同時,要想到是否可以一起做好其他工作
遵守時間的優先:只要不是非常特殊的情況,已經約定的時間是絕對不可以隨意變更的。約定好的時間必須給予最優先級別。
見縫插針的優先:有充分的的「遵守時間的優先」意識,在定好的時間之間就可以能會出現間隙
衡量價值的優先:當對優先處理哪項工作舉棋不定時,要從目標已經明確清晰的工作開始
找到工作優先級的次序,就好比效率管理的四象限法則,意義在於能夠找出自我提升最有效的那一個事項,從而減少精力和時間的無效支出和浪費。
雜事優先原則和30分鐘保衛戰:
雜事優先原則:我們需要把每天的工作內容編製成時間表進行量化,具體分析在什麼情況下工作效率可以提升、什麼情況下工作效率又在下降。TQC活動小組曾經進行過這種分析調查工作,並最終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如果白領經常被一些雜事幹擾,那麼工作效率就會大幅下降。
將工作明確的加以量化之後,我們往往就能夠找到那些能夠最快速度解決,並且獲得富裕時間的事項,這類事項的完成能夠最大程度上提升我們的滿足感和舒適度。
實際工作中,無論我們如何精準的計算時間的安排,工作的計劃,都難免會出現領導和上司突然地出現,打破我們的計劃。
對此我們應採取積極的應對策略,並做到時間安排上的「未雨綢繆」。
30分鐘保衛戰:為了保證不被影響工作效率的種種雜事所幹擾,要預留30分鐘專門處理雜事的時間,我們把這稱作「30分鐘保衛戰」。
「未雨而綢繆」的目的在於能夠在意外來臨之時,有計劃的應對,而在沒有出現意外的時候,能夠給到自己足夠的時間寬限,以此提升效率。
工作能力不足主要由以下因素造成:
知識和見解的不足(Knowledge)
信息的不足(Information)
閒暇時間的不足(Spare Time)
閒置資金的不足(Spare Money)
協助自己工作的人的能力不足(Workforce)
公司內部或上司認識的不足(Authorization)
KISSWA(吻之蛙)是分析我們個體在集體中發展受困的通用法則,對於個人來說,提升點在於以下幾點:
1.學習職業技術和專業性知識,樹立獨立的觀點
2.獲取專業的信息和最新的行業動態
3.勇於說服自己,拿出業餘時間投入工作,促進自己能力的提升
4.學習職場基本的社交技能和禮儀,比如溝通
COMPA視角和HENIRO視角:
對於緊急事件我們能夠做好的不是臨時性預案,而是時刻準備著。
比如我們上面講到的領導意外的工作安排,就是最典型的緊急事件。當然共性的緊急事件是我們更應該去面對和處理的,對此我們可以用到COMPA視角。
對緊急事件防患於未然的5個視角:即COMPA視角
索賠、抱怨(claim)
其他人的緊急事態(other`s emergency)
失誤、馬虎、失敗(mistake)
私人、個人的問題(private)
意外事件(accident)
對此,我們可以通過HENIRO視角來加以處理和解決。
H:聽取(hear),實現要聽取別人的意見
E:調查(examine),需要調查、研究
N:交涉(negotiate),需要事先和他人交涉
I:告知(inform),事先要告知他人
R:拜託(request),事先要拜託他人
O:操作(operate),需要自己操作
有效處理行為的背後一定存在著合理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邏輯,通過聽取問題所在,調查關鍵因素,和關鍵人物進行有效溝通交涉,對處理方式進行告知和進行,執行處理反饋結果這一過程,我們往往能夠有條有理的將事情處理好。
有時候,我們之所以不願意改變在職場中的困境,不是因為我們不能改變,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職場中的「高效能人士」,事實上,很少有人有這樣的勇氣去做改變。
END
作者:索小嗨,專注成長乾貨分享。堅信慢慢來,才能快,自律改變人生的信條。公中號:索小嗨,這裡是年輕人的成長雜貨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