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萬事萬物沒有「想當然」,道法予變萬化

2020-12-12 禪說國學

《道德經》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是老子對道家核心概念「道」的綱領性闡述,意思是:可以用言語闡述的道,就不是恆久不變的道;能夠用文辭表述得名,就不是永恆不變的名。

「道」是老子提出的一個極具東方神秘主義的概念,今天的我們將其解讀為原則、真理、自然規津。老子認為「道」與「名」都呈現出一種不斷變化發展的態勢,非人力所能掌控和預測。

依此觀點,正由於「道」非常道,所以我們興須跳出既定的模式,本來就沒有「當然之事」,自然就不能「想當然。」

老子所在的春秋時期,社會還保有古代遺留的風尚,強調恪守禮節,因此大國之間的爭霸戰往往點到為止,得勝一方能網開一面,戰敗一方能從容撤退,如果有意,雙方還可再次約戰。

到了戰國時期,基本上沒有什麼戰場禮節了,戰爭就是以命相拼,戰場就是人間地獄。如果戰國人還幻想著曾經的君子之戰,則必然會在今日的亡命之戰中亡命。世事總是在不停地變化,沒有所謂當然應該是什麼樣的,自然也就不能想當然。

歷史的發展、自然萬物的變化都是有規律可循的,但規律不是固定不變的,道法便也是千變萬化的,做人若總是想當然,最終只會自食惡果。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到了一個轉折點,德、意、日法西斯陣線已經結成,實力強勁,反法西斯陣線一方形勢危急。當時,蘇德戰場剛剛開闢,德軍與蘇聯軍隊正在鏖戰,而太平洋地區,由於美國當時並未參戰,所以任由日軍橫行。

令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軍偷襲了珍珠港,不宣而戰,美國猝不及防,停在珍珠港內的海軍艦隊遭遇重創,死傷慘重。此後六個月,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幾乎無所作為。

這是一次慘痛的教訓,美國之所以遭遇了如此重創,原因就在於美國在各方面都「想當然」了:

第一,美國還沒有參戰,沒有對德、意、日等國宣戰,因此美日關係不是敵對關係,日本當然沒有理由攻擊美國了。

第二,美國夏威夷距離日本本土太遠,日本的艦隊要橫越大洋,突破美軍雷達偵測非常難,戰術上做不到,日軍當然也就不可能遠洋作戰了。

第三,美軍曾經為任何可能針對珍珠港的偷襲做過測算,發現珍珠港內的水深不夠,魚雷一經落下,即刻沉底,技術上的難題解決不了,日軍當然不會發動偷襲了。

三個「當然」讓美國「想當然」了,因此也就沒有任何防備,當周日的清晨,美國大兵們像往常一樣休息、玩樂的時候,日軍突然而至,一陣狂轟濫炸之後,美軍的結局自然可以想見。

探究美國珍珠港慘敗的原因,錯就錯在「想當然」上。沒有宣戰,宣戰即可;距離遙遠,隱秘航行即可;至於技術問題,那根本談不上問題,技術進步每時每刻都在發生。

由此可見,原本就沒有什麼「當然之事」,那麼人的思維也不能被「想當然」束縛住,否則就只能循規蹈矩,很難再跳出常規之外了。

對我們而言,與其墨守成規,遵從既定的思維,還不如不立常規,以非常思維尋非常之道,來應對千變萬化的自然道法。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真正的道,是沒有形態的,是萬事萬物的根本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其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真正的道理是沒有形態的,並不能用簡單的語言就將它表述出來,但是它能夠發揮的作用卻是無限的。這種道就好像是萬物萬事的根本。
  • 「道法自然」是什麼意思?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個法字含有依據的意思,不僅僅是效仿,或以什麼為標準。2、「人法地」的地,還指大地上生存的萬事萬物,不僅僅是土地。所以人法地,實質是指人要觀察大地上的萬事萬物,尋找其中的規律,或者學習萬事萬物能夠生存下來的本領,並以此為法。
  • 老子七律與唯物論,《道德經》中的辯證法
    相較於其他兩個版本,王弼本詳實全面,也就是說沒有殘缺遺漏,另外王弼本《道德經》去掉了很多無意義的虛詞,行文變得簡潔,讀來郎朗上口,易於傳播和記憶,這是其成為後世將其視為通行本的主要原因。老子七律作為道家哲學的精髓,其七律思想和現代觀念中的「唯物論」以及「辯證法」相吻合。它早於費爾巴哈的「唯物論」,黑格爾的「辯證法」自然也不在話下。
  • 解密《道德經》:老子所說的「道」,原來是這個意思!
    但是,文字是人制定的,語言是人表達的,文字是固定的,而道是變化的,語言是大腦思維意識的產物,思維意識是主觀認知,而道是客觀存在,這兩者之間,肯定存在差異,不能等同,所以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同樣,名可名非常名。
  • 老子的道德經說了個什麼道
    流傳了幾千年依然存在的道德經,人們對它的研究從來都沒有停止過。那麼多人為此趨之若鶩,必然有德道經的大道價值所在。為什麼老子的德道經能夠由古傳今而沒有被毀滅或者遺忘在歲月裡,依然有著那麼多人的追捧,讓如此多的人投入進去研究呢?那是因為每個人都在尋找適合自己的那條大道,以便解答人生中遇到的更多疑慮。
  • 「通心」就是「道法自然」
    作者:許金聲一、如何理解「道法自然」?中國道家思想無可非議地是全人心理學的來源之一。我很早就對老子、莊子產生了興趣,後來我又拜訪了一些高道,學習道家的具體修煉方法,再回到對道家經典的體悟。在與道家的親近過程中,我最近發現,從全人心理學核心的理念和方法「通心」來理解古老的《道德經》,竟然可以有非常滿意的結果。什麼是是「通心」?
  • 被誅仙誤讀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何意?道德經才是正解
    在原出處《道德經》中,它可不是這麼一個意思。《道德經》是春秋時期,道教始祖老子的作品,它主要描述的也是關於道教思想的作品。那麼道教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就是「道和德」兩個字。不僅修外行,更是修內心。而《道德經》第五章的原文著述如下:「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 品讀經典|《道德經》中有哪些讓人「醍醐灌頂」的句子?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道德經》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也被譽為「萬經之王」,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 《道德經》中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有什麼意思?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五章。翻譯成現代文直譯是:老天並不仁慈,只把萬物當作沒有生命的芻狗一樣的貢品。但是聯繫老子的總體思想,這句話老子想要表達的意思是:萬事萬物都有其自身的運行規則,與天地無關,天地只是順其自然,公平公正把萬事萬物當作一般。這樣理解的話,其背後蘊藏的哲學意味就非常豐厚了。
  • 「大道至簡,上善若書」,《道德經》15句精髓,值得一生收藏品讀
    因為萬事萬物都是由「道」演化而來,而《道德經》就是對這種演化規律的描述。魯迅曾經說過,不讀《老子》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宇宙真諦!阿里巴巴的創始人馬雲也總是熟讀此書!這句話是全書的開篇,也是所有閱讀《道德經》的人最難以理解的一句話。不管怎麼樣,遵循自然規律、把握事物的原則和方向總是沒有錯的。5.道法自然。不違背事物運行的規則。
  • 如何快速理解《道德經》
    道德經,這本書在中國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可它究竟講了什麼,多數人恐怕都是一頭霧水。它通篇只有五千多字(不同版本字數不同),數千年來,上到王侯官貴,下到販夫走卒,甚至外邦學者等,無數人士都對其進行了解讀,時至今日,依然沒有一個公認的解讀版本令大眾都能欣然接受。
  • 道德經清心寡欲的句子
    1.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道德經》2.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老子《道德經》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道德經》6.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老子《道德經》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老子《道德經》8.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 《道德經》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怎樣理解和運用?
    《道德經》裡有一句話: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應該怎樣正確理解和運用呢?下面我就以我自己的理解來通俗易懂地和大家探討一下。首先來說說「一生二」。《道德經》主要就是講的「道」,那麼什麼是道呢?「道」其實就是宇宙的本源,也就是太極。
  •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蘊含著怎樣的人生哲理?
    但是,老子卻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是什麼意思呢?南開大學教授,齊善鴻在他著的《齊善鴻講道德經》裡面說,天地是沒有人間那種仁慈的,它沒有偏私偏愛,對待萬事萬物和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芻狗是什麼呢?它是古代祭祀的時候用草紮成的狗,用來做祭品用的。
  • 兩個字讓你讀懂《道德經》:「無」和「反」,是老子思想的關鍵字
    老子的初衷雖然是寫政治理論,但《道德經》卻包羅萬象,可以解讀出哲學、文學、宗教、政治、兵法、權謀等種種思想,那麼它的精髓是什麼呢?其實五千多字的《道德經》字字精彩,沒有一個空字,沒有一句廢話,是老子一生智慧的凝練。
  • 《道德經》的「道」是什麼,走字旁加一個「首」,王陽明最懂
    《道德經》的「道」是什麼,走字旁加一個「首」,王陽明最懂。老子《道德經》通篇講的就是「道」和「德」,那麼究竟什麼是「道」,我們中國人為什麼幾千年來對老子的《道德經》情有獨鐘的?在中國古代哲學文化中,「道」是一個源起。
  • 《道德經》:男人慾成大事,首先要學會「和光同塵」
    「和光同塵」這個詞語出自於《道德經》,老子分別用2個章節來解釋其真正內涵。《道德經》第四章說: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又說: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那麼,「和光同塵」到底是什麼意思?
  • 《道德經》五大關鍵詞,體悟道家大智慧
    《道德經》雖然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它玄奧精深、義理博大,堪稱哲理第一書。 它以道法自然為核心,闡述了如何讓人們的個人修身達到少私寡慾、知足不辱等等境界,如何讓人們的處世達到以柔克剛、不求而得、天人合一等等境界,如何讓君主的治國達到為無為而治、德善德信而令百姓莫之令而自均等等境界,以至於如何用兵、如何讓天地萬物各展本性、並行不悖、即長且久等等境界。 在道德經裡面,有五大關鍵詞,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 《道德經》五大關鍵詞,說盡人生境界!
    道 「道」是《道德經》的核心,也是道家哲學最高的範疇。在道家學說中,道是宇宙的本體,道產生了世界;道既不是物質的也不是精神的。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 出自《道德經》的十個成語,個個實用,飽含人生大智慧!
    《道德經》雖然短短五千言,卻字字珠璣,句句精華,隨便拿其中的一句話,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終身受益。出自《道德經》的成語也多達五十多個,今天挑選其中的十個,和大家一起分享學習。一,道法自然。出自《道德經.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