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開學季,迎接新的學期,新的學習內容,學生們或多或少總要準備一些學習資料或者教輔材料,幫助理解課本知識,加強課後練習,鞏固知識,對知識點進行測試訓練等。以前我們讀書的時候,這些都很簡單,學校統一購買,開學那天派發給我們,或者每個階段進行考試測試等,學生和家長根本不用愁這些,完全有學校和老師安排,可以比較專心學習。
現在不一樣了。因為學校統一購買,就涉及到收費項目,涉及到購買的成本支出等,賺取差價還是小事,還有可能虛報各種費用,以及多出來的費用不退還,增補的費用要家長補交等,各種渾水摸魚的事情都有發生吧,於是精明的家長們開始不樂意了,紛紛要求自行購買。
而據人民日報報導,就在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通知,更是明確了學校不得擅自設立服務性收費項目,不得代收費,不得在代收費中獲取差價,不得強制或者暗示學生或家長購買指定的教輔軟體或者資料等。可以說是非常迎合了這部分家長的訴求,可以說是順應民意了。然而,評論裡家長們卻不買帳,為什麼呢?
第一,這算是一種變相的懶政。正所謂一樣米養百樣人,池子大了什麼魚都有,涉及到金錢利益,有時候有理也說不清。但是,如果因為這樣就什麼都不管了,都丟給學生家長去購買,這樣自己是輕鬆了,可是卻給了老師和學生家長們更多困擾。這樣一刀切,算不算偷懶呢?除非說家長們真的什麼都不用買,但是,可能麼?連個作業本都不用?
第二,斬腳趾避沙蟲,對學生來說,得不償失。都說讀書要懂得舉一反三,融會貫通,那老師是不是要舉些例子給大家去思考,去練習呢?我們那個時候,老師可以把題目一個字一個字板書到黑板上,讓學生們也抄到作業本上。現在印刷發達,還讓大家在課堂去抄題目,就有點浪費學習時間了。如果不統一學習資料,老師能怎麼教呢?只能講完課本的知識點就完事,學生學得怎樣都不管了,你說,這不是得不償失,因小失大麼?
第三,執行難。前面說了,老師上課要跟學生講例題,講解題方法和技巧,測試也要用到試卷。有人可能會說,現在科技那麼發達,老師可以直接用PPT把題目投影到屏幕上,直接讓大家做題目,不用抄題目。這聽起來好像也行,不過你得確保你家孩子是個學霸,學一遍就會了。如果你做錯了,又不把題目抄下來,課後又沒有資料,你能補自己的短板麼?最後你還不乖乖的求著老師要資料?我們除了是讀書,還是求學呢,如果變成了老師求學生學,那就有意思了。
第四,增加家長的各種困擾,容易造成學生之間的攀比。現在除了書本之外,所有練習的本子、練習題冊、測試題等等,都是學生家長自行購買。由於擔心購買錯誤資料浪費錢,也擔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所以都非常小心謹慎的購買。有些地方偏僻一點,還要找好幾個地方才能買齊,家長花費的時間和金錢並不少。另外,有些資料有幾種版本,比如說數字本,有普通的,有精裝的,很容易就造成攀比之心了。
不知道大家對這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