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平遙文學協會名譽主席王克強,經過一年的資料整理和寫作,創作出泱泱十萬言的史詩體作品《放勳大帝》,協會為此召開了創作研討會。我還對此書作了全面評述。
2019年4月,我從微信上得到文水王學禮先生寫作的《馬村有個清明會》文章,並且在閱讀時,被文中嫻熟道來的「堯都」、「陶城」表述感到十分震驚:不由想到克強先生作品中的「古堯都」,不料就近在咫尺。於是6月14日我便邀約王克強夫婦和學生劉永信,對文水平陶村進行了一番專門考察,從中得到了關於平陶古城的一些初步性認識。
11月下旬,由汾州文史研究會組織了一次文水麗彬文化園調研,在參加活動座談中,麗彬女士邀請我搞一次有關文水文化內容的講座,經考慮後,我將主題確定為以帝堯文化為內容的《風流話古陶》講座。12月6日下午講座結束後,聽眾反響新鮮、不錯。但我認為,本內容雖似言之成理,但不少觀點,仍帶有探討性質,為了能更廣泛展開討論,於是我根據講座內容整理成文,以便拋磚引玉,再引高論。
一、陶國探源
新石器後期,約公元前兩千五百年,在氏族部落進入到以男性為首領的「三皇五帝」時期,在現今以文水平陶村為中心的四五十公裡範圍內,包括現今文水、汾陽、平遙為主要區域,建立起一個名叫陶國的早期諸侯性國家,並且最起碼到「堯初封於陶」時,已經發展為華夏國的北方重鎮型城市。如果此時還是氏族部落時期,絕不會有像堯受封於天子來異地做官的現象。何況此時堯從河南來此,是作為帝摯的兄弟來到此地,由此就可看到當時陶城在全國的地位和影響。如顓頊帝時張臺駘受封太原尹城,也應是國家組織派遣人員活動的現象之一。在光緒版《平遙縣誌》中,就有關於陶國的多處記載:「平遙古陶地,帝堯初封於陶,即此。」(《地輿志·沿革》)擔任康熙版《平遙縣誌》編輯的陝西合陽人康乃心,在他寫作的《平遙縣誌·序》中記載道:「餘自長治調權平遙,實古陶國也。」光緒版《平遙縣誌·雜錄志》中記載:「帝年十三,佐摯(帝嚳子,後接帝嚳為帝)封植於陶。年十五,改封唐。年十八,為天子,號陶唐氏,蓋不忘其始封之國,陶先唐後也。」曾任平遙縣令的錫良,在他寫的《平遙縣誌·序》中寫道:「陶則帝堯始封之都也」,說明早在清代時,已經有不少研究型學者,承認平陶城就是過去陶國的都城了。
據史料記載,帝嚳有四個,即摯、棄、契與堯。摯即位天子,堯作為摯的重要輔佐幫手,分封的地方也應是天下最重要的地方之一,所以「帝年十三佐摯封植於陶」,說明陶國的城池,既陶國的都城,也可是僅次於天子都城的王級都城。
由此可見,距今四千年前從河南帝丘受封而來的放勳(帝堯名字,堯為放勳的諡號),確實為當時陶國的國王,在現今的平陶村一帶確曾存在過陶國的國都,也就是後來人們所譽稱的「堯城」。陶國在歷史上存在的時間,應當為公元前兩千多年,到公元前475年前諸侯相互吞併的春秋時期。
二、陶國輝煌
陶國作為上古時期「三皇五帝」時中國北方的一個方國,由於地理位置的重要,經濟文化的繁榮發達,特別是帝堯十三歲由河南分封到來,遂使陶城成為全國僅次天子首都的王級都城,同時也成為當時中國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重鎮。
1、華夏早期文明重要政治中心區。
光緒版《平遙縣誌·雜錄志》中記載:「堯母陳氏名慶都,高辛丁亥(約前2377)生堯於丹陵,即今北直望都縣(現河北保定市境內)。治東有堯母陵,極高大,旁有廟祀之。帝年十三,佐摯封植於陶。年十五,改封唐(現太原清徐一帶)。年十八,為天子,號陶唐氏,蓋不忘其始封之國,陶先唐後也。」堯作為「三皇五帝」中帝嚳的四子,被遠涉千裡封到陶國,本身就說明當時的陶國,已經是名列全國的重要先進發達政治中心區。當十八歲為天子後竟然不回河南帝丘首都即位,而在陶唐一帶立都,更說明當時晉中一帶已經物質相當富足,再加之對於治理全國地理位置的獨特優勢,與立帝兩代的河南一帶更顯優越。「平遙為陶唐遺墟,地僅百裡,而西通秦隴,北達燕京,洵乎腹地要區,邑稱繁劇也。」何況陶城本身已經是一國之都,帝堯封王於此,更證明為全國重要的帝王之都。在當時的條件下,首都立在河南帝丘的嚳或摯,要想控制和掌握北方廣大地區,設立和加強象陶國這樣的北方重鎮,也是非常可能和必要的。「邑稱繁劇」,形象地說明了當時這裡經濟繁榮,政務繁忙的真實情景。
2、華夏早期文明重要經濟中心區
陶國,以「陶」字命名,說明早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這裡已經是以制陶業為重要產能的手工業生產區,更是被後來考古學家所劃分的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中心區域。在當時與位於山東定陶一帶的「龍山文化」(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即距今4000年前))齊名並立。在上古時期,以「陶」字命名的全國兩個地方,以文水平陶村為核心的陶地,即後來的陶國就是其中之一(另一為山東定陶)。如當時陶器製造業一項能幅射貿易於附近數省,就足可以使陶地在全國範圍內號稱巨富,這也就是陶地流傳下來「習尚逐末」的最早風俗。何況後面隨著時代的進步,更有青銅器(平陶幣,現在省博物館內展覽)、琉璃(麗彬文化園中有展品)、鐵器(晉祠景區內有宋代鐵人製品)等製造業跟進!所有這些證據,都很現實地證明了陶地的產品特徵和習俗特點。
從「陶」字本身來看,左耳為阜,為山,右面為匋。「匋」字,古代又與「窯」字為同音同義異體字。合起來,這個雙重會意字,就形象地表現為:在高山旁邊有一口出產燒製品的窯洞。後來,特別是加上左耳後,在社會上更成了傾向於「táo」的讀音。右邊則是由「勹」(音「包」,「包裹」之義)與「缶」(音fǒu,古代一種肚大口小的盛酒瓦器)組成,所以「匋」字,就是「窯」字。我在平遙「帝堯廟」中,就見牆上寫有「陶」字,據此更說明了古代「陶」與「窯」就是同音同義的兩個字。據平遙王志毅先生分析,北魏始光元年(424),平陶為避拓跋燾諱,改為平遙,就是取了「陶」與「窯」古為諧音,而「窯」與「遙」又諧音,且與平相合,又有地廣原平之意,故取名「平遙」。據我分析,由平陶改名平遙,應是平陶城已遷到平遙現址了。所以此時反映「地廣原平」之義,更為切當。我現在要強調的是,在「陶」與「窯」這兩個字中,都有一個表示上古時期肚大口小的盛酒陶瓷器「缶」,說明早在堯初封於陶地時,這一帶不僅陶瓷器出名,而且汾酒也已很出名了。由此也可看出,當時陶地汾酒不僅產量大,而且由於帝堯很善飲酒(孔子八世孫孔駙說堯舜酒量都很大),所以汾酒借堯帝王之位,更容易將汾酒推向全國。
堯十五歲移王都到唐(即現在的清徐),說明此人有獨特的眼光和卓越的領導才幹。此次王都之移,具有後來歷史上「盤庚遷殷」之於商祚復興的重大意義。所以當十八歲,其兄帝摯駕崩(一說禪讓)後,便被推舉為天子。帝堯不僅勤於政事,而且在天文方面重用羲氏、和氏兄弟,發現了春夏秋冬四季和農時八節(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為推動當時農業與畜牧業的快速分工,作出了歷史性貢獻。當然隨著農業的發展,培育耕牛成為重要的農用項目,於是這一帶牛肉成為與汾酒相匹配的精美食物,也就順理成章了。於是以陶為中心的平遙、文水一帶,便成為最佳牛肉的最早出產地。
由此我們清楚地看出,古陶地即文水、汾陽、平遙一帶,從上古新石器後期就一直是華夏文明最重要的發達富裕區域。
3、華夏早期文明重要文化中心區
陶國既然在上古時期,已憑藉手工制陶業、釀酒業、屠宰業成為雄居一方的經濟政治中心,必然伴隨的就是文化的繁榮。象前面所說在帝堯時期發明了最初曆法的天文學家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外,後在春秋時期還來到陶地一位大名鼎鼎的文化人物,就是位列孔子十大賢哲弟子的卜子夏。子夏不僅精通教學,而且深諳歷史變遷和治國之道,還曾接受過魏文侯治國之道的深度諮詢,在歷史上留下一大篇有關治國理政的對話記載。雖然我們不能說子夏來到古陶之地教學,純粹是為了高薪收入,但如果沒有較優厚的薪水待遇,以及富足名勝的吸引,也肯定是來不了像子夏這樣賢哲人才的。這也正如平遙票號鼎盛時期,位居城內的超山書院,也就吸引來曾任過閩浙總督的徐繼作畲當山長一樣,都是以雄厚的經濟財力和名勝之地作為後盾支持的。
據1994年版《文水縣誌·文物》中所載《上賢遺址》和《西峪口遺址》的出土文物,其中不少物件都可作為古陶國時期文物的佐證。另據現今文水平陶村和附近馬村村民介紹,現在距村西不遠的子夏山上,葬埋有歷代眾多的名人墳墓,充分說明確曾在從古陶國數起的這片土地上,就不知出現過多少盛極一時的風雲人物和名播梓鄉的文人騷客。我覺得後面隨著出土文物的增多,將會有更多證明古陶國存在的物證與世人見面。
三、帝堯其人
帝堯是我國上古三皇五帝時期「堯舜盛世」的開創者,後來人們根據他做出的巨大貢獻,被稱讚為「堯天舜日」,儒家還推崇他為開派之祖,以至成為中國二十四史中首部首篇中,記載業績最為突出的人物。也正是因為他對華夏國人做出的巨大貢獻,所以人們才把他居住過的地方列為名勝,做過的事件給予了記載,於是國史、方志等書上才有了「古陶地」的珍貴記載。
帝堯的父親為上古五帝中的帝嚳。帝嚳「聰以知遠,明以察微」,「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很受民眾愛戴。帝堯之母陳鋒氏,生下放勳(帝堯名字)即去世。「帝年十三,佐摯(帝嚳子,帝堯兄,後接位帝嚳為帝)封植於陶。年十五,改封唐。年十八,為天子,號陶唐氏,蓋不忘其始封之國,陶先唐後也。」(《平遙縣誌·雜錄志·事考》)
帝堯在唐國即位為天子後,他愛崗敬業,孜孜以勤,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條。他當時做了的工作先後有:
1、首先在唐國當地建立起國都,設立完善了國家機構。確定每五年巡行天下一次,在四方行宮處會見諸侯。還到過東方泰山行封禪之禮。
2、重視農業。使用天文官羲氏、和氏四兄弟,讓他們經過測量準,確劃分出一年的四季和其中八個大節,作為指導全國農業生產的依據。2016年11月30日,現清徐縣成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
3、作風民主,重視民間矛盾解決。堯在宮門前設置了一張「欲諫之鼓」,誰要對他或國家提意見或建議,隨時都可以擊打這面鼓。堯聽到鼓聲, 立刻接見。還在十字路口設立木頭牌匾,有意見可以隨時寫上。相傳這就是現在首都天安門前設立華表的最早的由來。
4、任用有才能的人,消除不安定因素。出現大怪獸的地方,派遣射師后羿,先後消滅了人面蛇身的猰貐(yàyǔ)、大野豬封豚、既能吐水,又能噴火的九嬰。晉中盆地出現水患形成晉陽湖後,帝堯又先後派遣鯀禹治水。特別是后羿射日和大禹治水的故事,集中體現出華夏民族勇於鬥爭、「人定勝天」的偉大思想和豪邁氣概。
5、任用賢能,大公無私,開創禪讓制度。到帝堯晚年,他能為了天下人的安定幸福,把天子之位禪讓給了外姓人虞舜。從而成為中國歷史上賢人政治的最早開創者。
也正是帝堯的這些不俗業績,深深地膺服了天下百姓的心。所以到他去世後,人們如喪考妣,為他不興歌舞,三年守節。
總之,正是由於帝堯在歷史上所建立的諸多豐功偉績,所以贏得了世代人民的尊敬和愛戴。陶地、陶國作為帝堯的初封紀念地,之所以作為名勝讓人們難以忘掉,也就是帝堯的業績在人們的心中印象太深,帝堯的形象在人們的心目中太宏偉太高大了!(張中偉)
編輯:楚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