驩兜國——敗於帝堯,而不得不從中原遷徙至南蠻

2020-12-22 神渡說廣西廣東

前言:

今天筆者要與各位讀者解說的廣東古國——驩兜國,這是一個勇敢之國!它曾敢於與「三皇五帝」之一帝堯相爭,最後落敗了而不得不從中原遷徙至南蠻(今廣東珠三角地區)。

一.關於「驩兜國」在史書的正式記載

1.乍一看到「驩兜國」,各位讀者肯定會想這「驩兜國」該怎麼拼讀呢?「驩」讀音huān ,兜讀音 dōu,「驩兜」即讀音huān dōu。

驩音同「歡」,因而很多書上,「驩兜國」也譯作歡兜國。

2.秦朝《呂氏春秋》記載:「縛婁國、陽禺國、驩兜國,多無君」。意思是縛婁國、陽禺國、驩兜國這三個國家,多數都是沒有君主君王的。

3.這是史書對「驩兜國」作為一個國家的正式記載。且縛婁國、陽禺國與驩兜國一樣,也都是廣東歷史上存在的古國,且處於同一時期。驩兜國與廣東歷史上另外兩個古國縛婁國、陽禺國並列,可見與其並列的驩兜國,也是廣東歷史上同時期的古國之一。(關於縛婁國、陽禺國,筆者會在後面的章節再慢慢解說。)

二.「驩兜國」位於今廣東的推測

1.《大戴禮記》之《五帝德》記載:「放驩兜於崇山,以變南蠻。」意思是流放驅逐驩兜部族到崇山,使它變成與南方的原始部族一樣。那麼文中提到的「崇山」位於哪裡呢?

2.《古文孝經》漢孔安國傳中記載:「崇山,南裔」。由文中可知,「崇山」這個地方位於「南裔」之中。那麼「南裔」又是指代哪裡呢?

3.說到「南裔」,就要說到「四裔」。《孔傳》記載:「幽州,北裔;崇山,南裔;三危,西裔;羽山,東裔。」意思是幽州在北裔,崇山在南裔,三危在西裔,羽山在東裔。可見,四裔就是指四方邊遠地區,而南裔,就是指南方的邊遠地區。南方的邊遠地區,即今廣東廣西一帶,瀕臨南海。

4.我們再看看史書對「南裔」是怎麼記載、解說的。晉朝張華《博物志》中記載:「南越之國,與楚為鄰。五嶺已前至於南海,負海之邦.交趾之土,謂之南裔。」意思是南越國這個國家,與楚地(楚國)相鄰(是鄰邦),它從五嶺一直延伸到達南海,這個國家背靠大海,跨越交趾地區,人們稱它為「南裔」。

5.簡單的說,「南裔」就是指南越國故土,相當於嶺南地區。而南越國的核心統治區在廣東,南越國都城也在廣東廣州。即相當於「南裔」的核心地區在廣東、在珠三角。因而,驩兜國是遷徙到了嶺南,並且是遷徙到了其核心地區今廣東、珠三角地區。依據為:「崇山」位於「南裔」,「南裔」即嶺南,而嶺南的核心地區是廣東、珠三角地區。

我們再回頭看看,驩兜部族從何而來,以及「驩兜國」的起源。

三.「堯伐驩兜」,驩兜部族原先是生息在中原地帶

1.歷史一般都認為驩兜部族是三苗族中的一支,從丹水下遊向上遊發展部落得以發展壯大,曾一度威脅堯部落的安全,因而帝堯要討伐驩兜部族。

2.戰國時期史書《荀子》記載:「昔者神農伐補遂,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堯伐驩兜。」意思是過去神農討伐補遂,黃帝討伐涿鹿並擒獲蚩尤,堯討伐驩兜。這就是史書對帝堯驩兜部族的描寫,史書也稱之為「丹水之戰」。

四.驩兜部族敗於帝堯,並不得不從中原遷徙至南蠻

1.西漢司馬遷的《史記》記載:「是驩兜被放居南蠻,亦處丹水也。」意思是於是驩兜被流放驅逐到南方那些部族當中,途徑歷經丹水。我們知道,「南蠻」是中國古代對南方的原始部族的稱呼;而丹水即今河南省丹水。河南在夏商周時期一直是核心中原地帶、核心統治區。

2.《大戴禮記》之《五帝德》也有記載:「放驩兜於崇山,以變南蠻。」意思是流放驅逐驩兜部族到崇山,使它變成與南方的原始部族一樣。再且《尚書·舜典》也有相似的記載:「(舜)放驩兜於崇山」。由此可知,「堯伐驩兜」是帝堯取得了絕對勝利,驩兜部族戰敗,並且作為戰敗一方的的驩兜部族,被流放到了南方的原始蠻荒之地。

3.《呂氏春秋·召類》記載:「堯戰於丹水之浦以服南蠻,舜卻苗民,更易其俗。」這也從側面證明了「堯伐驩兜(即丹水之戰)」驩兜部族戰敗,以及「是驩兜被放逐南蠻,亦處丹水也」、驩兜部族向南方遷徙經過「丹水」。

4.這就是「驩兜國」的起源來源,驩兜部族曾是中原地帶炎黃部落聯盟中的一員,是一個至少具有四千多年歷史的古老部族。後面由古華夏的核心地區中原地帶,遷徙至南方蠻荒之地。即中原驩兜部族是南蠻(廣東珠三角)驩兜國的前身,驩兜部族遷徙至南蠻(廣東珠三角)後逐漸形成新的驩兜國。

五.「驩兜國」存在時間的推測

1.根據戰國時期史書《荀子》記載:「昔者神農伐補遂,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堯伐驩兜。」可知「驩兜」與「堯」是處在同一歷史時期。「堯」又稱帝堯,是「三皇五帝」之一,約公元前2188年-公元前2067年。由此可知,驩兜國及其前身驩兜部族,約存在於4000多年前。

2.而且「驩兜」能夠作為帝堯的討伐對象,可見「驩兜」不是一般的小部族,而是有一定實力的大部落。不然也不會值得帝堯親自討伐,並為戰國大思想家、政治家荀子所記載。這也說明了驩兜部族遷徙至南蠻廣東珠三角地區後,能夠有實力形成方國——驩兜國。

六.驩兜國在廣東的考證

1.2000年,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橫嶺山,發現了商周時期墓葬300餘座,並且出土了貴重的銅鼎、銅鐘等青銅器具,以及大量的陶器、原始青瓷器和玉石器、鐵器等。

2.據我們所知,銅鼎、銅鐘等青銅器具在夏商周時期都是非常貴重的器具,是古代禮治社會政治權力、經濟權力的象徵,一般為王侯所有。

再且,青銅器具的製造技術,在當時無疑是最為先進的科學技術。當時地處蠻荒的珠三角,青銅器具先進的科學製造技術是從何而來呢?

3.筆者大膽推測,正是驩兜部族在丹水之戰中戰敗於帝堯,從中原核心地帶遷徙至南蠻,從而把青銅器具先進的科學製造技術從中原地區也帶到了今廣東珠三角地區。

4.而銅鼎、銅鐘等貴重的青銅器具,非王侯不能擁有和使用。驩兜部族從中原遷徙至南蠻珠三角地區,形成新的驩兜國,能夠使用銅鼎、銅鐘等貴重的青銅器具,是正常的也是與驩兜國的身份向匹配的。

相關焦點

  • 陽禺國——一個廣東瑤族建立起來的國度
    2.正是蚩尤領導的東方「九黎」實力最大,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不得不進行了結盟。蚩尤與炎帝黃帝聯盟,為了爭奪土地肥沃、水草豐美的中原地帶,在涿鹿進行了大戰。涿鹿之戰,可以說是上古時代原住民南方集團、與北方集團對入主中原地區統治權的爭奪。而且涿鹿之戰的勝敗,對中華古華夏族的形成與發展產生重大影響,雙方誰勝誰負,直接決定了中華上古時代的歷史走向。
  • 三國殺:只有「南蠻入侵」?三國中周邊的少數民族呢?
    南蠻入侵,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全場傷害錦囊了,自三國殺誕生之時就存在的元老級錦囊。從西南少數民族的孟獲與祝融免疫南蠻入侵甚至能回收使用南蠻入侵,以及原畫中的巨象,我們可以感知到,南蠻入侵是描述的當年諸葛亮"七擒孟獲"所需要對付的西南少數民族部落勢力。那麼為何只有南蠻入侵呢?
  • 諸葛亮南下徵南蠻的「南蠻」指的是哪裡?
    三國裡,諸葛亮下徵南蠻的故事還是很引人一讀的。不過這時候就有人好奇了,三國時期的「南蠻」究竟是南到哪裡的「蠻」,具體指的是哪一塊區域?其實這裡的南蠻並不難理解。在古代中國,從夏商周開始,中原王朝就有了很強烈的中心思想,並且位居長江下遊流域的這些中原王朝,各個自居高上,且看不起周邊的任何一個民族。
  • 《全戰三國南蠻》評測 南蠻特色表現不足,誠意欠缺
    其實,三國除了大家熟知的吳國,蜀國,魏國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邊疆爭奪,最近,《全戰三國》上線了最新的DLC南蠻,這個dlc講述的東漢末年四處局面混亂的情況下,孟獲、祝融夫人等南蠻部落首領的相關劇情。。新DLC「南蠻」推出之後,玩家們運籌帷幄的舞臺不僅限於中原地帶,還能深入到邊遠之地,體驗獨特的蠻族軍政體系。
  • 大象與南蠻入侵:中原正統文人的千年腦洞
    西南先民不愛大象 早期的滇人騎馬武士形象 早在先秦與東漢之間的滇國時代,西南土著對於使用大象作戰就沒有什麼興趣
  • 千年前中原到福建,再到廣西的家族遷徙
    自幼沉宏,有智略,官至工部侍郎,娶上官氏、吳氏、鄭氏三郡君,共生二十一子。後周廣順元年(951年),峭山公八十壽誕時,大會姻親,召命諸子家事,三妻位下各留長子,以奉晨昏,其餘八十子俱領家譜一卷,駿馬一匹,令其遷徙他鄉,開創家業,並賦詩一首贈別:信馬登程往異方,任尋勝地振綱常。足離此境非吾境,身在他鄉即故鄉。早暮莫忘親囑咐,春秋須薦祖蒸嘗。
  • 古代的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各是現在什麼地方?
    《尚書·禹貢》將天下分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稱中州,又名「中原」。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遊地區,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中原,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華夏民族的搖籃,被視為天下中心。中原地區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展而逐漸向外蔓延,擴大了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漢族和各民族之間的交流。
  • 中國古代南方為何被稱之為南蠻?南蠻之地究竟在那裡?
    一般來說,南蠻是一個地域代稱,也是一個族群稱謂。在歷史長河中,中原漢人對南方少數民族都稱為南蠻。那麼,這個稱謂是從何時開始的?傳說中的南蠻之地究竟在哪?南蠻的稱謂最早出現在周代的《禮記》,禮記·王制篇記錄了當時除了華夏族外的四個部落,即東胡、西戎、南蠻、北狄。
  • 浙江這個曾經被中原人視為「南蠻之地」如今卻是小南國
    明代:抗倭與抗清 經過一千多年的預備,浙江這個曾經被中原人視為「南蠻之地」,後來又一直「偏安隅」的東南小國,在明朝進入了「全國化」的格局,成為向全國各地及中央輸出人才的大省。明朝300年歷史中,有不少奇士高人從浙江讀書人中橫空出世,其中不乏「國士」一級的人物,如「兩袖清風」的于謙和「知行合一」的王守仁(王陽明)。從這些鐵肩擔道義、獨臂挽狂瀾的浙江讀書人身上,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上天對浙江這片土地的特別眷顧。
  • 不瞞您說:古代的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各是現在什麼地方?
    《尚書·禹貢》將天下分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稱中州,又名「中原」。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遊地區,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中原,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華夏民族的搖籃,被視為天下中心。中原地區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展而逐漸向外蔓延,擴大了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漢族和各民族之間的交流。
  • 三國野心家,諸葛亮七擒七縱的南蠻大王孟獲
    小說《三國演義》裡,孟獲乃堂堂統治南蠻地區的蠻王。南蠻大約位在今日的雲南、貴州兩省,以及緬甸北部。由於地理位置距離中原過於遙遠,於是乎南蠻的風土民情都與漢人迥異,但在《三國演義》所塑造的世界,南蠻地區的人民倒是都能說得一口流利的漢語就是了。
  • 《全面戰爭:三國》「南蠻」評測:打南蠻,滑鏟沒用就放火
    地圖和派系改動暫且不提,「南蠻」的主菜,自然是身處南中七十二洞的南蠻各部落。如今的湖南西南部和大部分雲貴地區,是三國時南蠻各部的主要生活區域。儘管號稱「南中七十二洞」,但CA並沒有設計這麼多城鎮。在「南蠻」DLC中,CA一共放出了4個可用的南蠻派系,分別是孟獲、祝融夫人、木鹿大王和沙摩柯。孟獲和祝融夫人,大家都很熟悉。
  • 帝堯與古陶地——據山西省文博會國學大講堂講座整理
    由此可見,距今四千年前從河南帝丘受封而來的放勳(帝堯名字,堯為放勳的諡號),確實為當時陶國的國王,在現今的平陶村一帶確曾存在過陶國的國都,也就是後來人們所譽稱的「堯城」。陶國在歷史上存在的時間,應當為公元前兩千多年,到公元前475年前諸侯相互吞併的春秋時期。
  • 春秋戰國時期的南蠻、北狄、東夷、西戎,到哪裡去了
    先秦,對中原周邊民族,按不同的方向,稱為:東夷、莫說齊、魯這兩個大的諸侯國,就是山東區域內的小諸侯國,東夷人也是勝少負多。經過夏、商、周三個時期的不斷徵伐,東夷的勢力逐漸變弱了,最後的勢力範圍,縮小到了只在淮河流域。東夷人在這個過程中,也積極與華夏族文化融合、通婚、會盟等。
  • 粵語不是粵人古語 而是中原夏朝官方語言
    雖然它從古百越語言中吸收某些因素,但總體來看與古漢語有著更密切的淵源,有些語音和詞彙,在今天中原漢語已經失傳,在粵語中卻保存完好。例如古漢語中的入聲韻母,在今天的中原漢語中已不復存在,而在粵語中就完整地保存著。   以「粵」命名 卻非土產   有人以為粵語來源於古代嶺南「百越」語言,這不合乎事實。
  • 三測將開啟 《神諭之劍》南蠻之地曝光
    「南蠻之地」泛指古中國中原區域以南的區域,即如今南方一帶,而那邊的「蠻子」多以狩獵、打漁等方式生存。也是古時懲罰罪犯與貪官的流放之地。這些冷知識咱們知道一下就行了,小編馬上給大家上個「熱菜」。《神諭之劍》官網:http://syzj.9377.com/參與預創建活動:http://syzj.9377.com/kchd    永壽三年,南蠻反叛,屯益陽。南蠻之地是蠻族盤踞的山巔峰,山頂兩翼為隱藏區域,系東夷演武場的升級版。在9377《神諭之劍》裡,南蠻之地副本BOSS有機率掉落修復捲軸碎片,10個碎片可合成修復捲軸用於開啟隱藏區域。
  • 中國古代被貶到南蠻之地的文豪官員有哪些代表
    早在先秦以前,中國地理方位被劃分為中原,南蠻、北狄、西戎、東夷,中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是政治活動核心地帶,而南蠻是偏僻、落後、愚昧的代稱,從地理位置來看泛指河南以南地區,現在猶指海南、廣西、廣東、湖南,而中國古代有個傳統是當官員被貶,一般會選擇這幾個省居多,然後下面列舉有哪些文豪官員被貶至所謂的南蠻之地
  • 謝姓遷徙史
    早在兩千多年前,謝姓在申國故地得姓,後來隨著申國被楚國滅亡,便開始了被動或主動的遷徙過程。其中大部分人被遷到淮河流域的上、中遊地區,其後因楚國與吳國在這裡爭霸,—楚靈王又把他們中的一部分遷到今湖北武當山東南的荊山,亦即楚國的國都附近。此後,這部分人便以此為中心開始了在南方各地的遷徙。如他們中的一些人在戰國時期南遷到瀟水流域,並在那裡定居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