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紅樓夢•好了歌》
正如《紅樓夢》中的好了歌所唱,自古以來,父母總是對孩子有操不完的心。小時候擔心孩子挨餓受凍,稍大點擔心孩子成績,再大點操心孩子工作婚事;孩子成家了又操心孩子的孩子……這些操不完的心背後,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同時也給孩子帶來沉重的壓力和負擔。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安家》中的三組家庭,不同年齡階段的親子關係之間的衝突背後折射的正是中國式育兒的弊端。父母為了孩子操碎了心,結果卻都不盡如人意。甚至把家裡鬧得雞飛狗跳,親子關係劍拔弩張。
蘇天培媽媽為了孩子的學業嘔心瀝血。辛辛苦苦地輔導孩子,甚至不惜河東獅吼得罪左鄰右舍。兒子卻絲毫不領情視其為仇人。母子關係非常惡劣。
網上流行家長輔導孩子作業的段子:不寫作業母慈子孝其樂融融,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稍不留神還要演奏一曲男女混合雙打。有很多家長直言輔導孩子作業血壓驟升,甚至還有的到了做心臟支架的地步。
有家長戲稱家裡已經買好了房備好了彩禮,只求未來親家把正在讀書的女婿先領回家教養。
父母在學業上其實不必太過操心,一味施壓指責往往會適得其反。
蘇天培媽媽後來在房似錦等人的「善意欺騙」下給孩子轉了學,新學校注重素質與興趣教育,孩子的天賦得到肯定學習也慢慢好起來。
可見,父母少操心多給孩子自由的空間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不希望他們輸在起跑線上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或許他們學習上並不出色,但其他地方一定有特別之處。「東方不亮西方亮,」多給孩子些自由,讓他們有施展興趣的空間。他們會還給你更多的驚喜!
嚴氏夫婦是典型的為了孩子而活的父母。每天三四點起來揉面,每天持續工作八小時。就這樣一個包子一個包子地捏了二十多年,終於給兒子攢夠了婚房的錢。他們無比歡喜在諾大的上海終於有了一塊屬於自己的領地,想著即將成為上海爺爺上海奶奶,再苦再累也覺得值得。
買房的時候徐姑姑勸他們做一部分商業貸,餘下的錢可以做其他投資。其實徐姑姑是想勸他們為自己著想,給自己留一條後路。他們想著讓兒子背著房貸的壓力心疼不已,傾盡積蓄付了全款。
他們為了兒子付出了一切,兒子卻有了媳婦忘了娘。當他們退掉出租屋收拾好準備去住新房,照顧懷孕的兒媳時,卻發現已經被親家母鳩佔鵲巢。自己買的房子不能住,「妻管炎」的兒子只是弱弱地說以後會去看他們,可憐二老明明手上大包小包的行李提著,為了不傷兒子的面子,眼裡含淚嘴上卻只能說只是順便過來看看。然後坐在三輪車上不斷抹淚。
後來他們的店被查封,交不起昂貴的租金。說好會來看他們的兒子也始終沒有出現。反而是徐姑姑他們這些鄰裡街坊幫忙搬了家。讓人看著心疼又心寒。
如果嚴叔嚴嬸不那麼為了兒子掏心掏肺,多為自己打算一點,不至於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如果他們沒有那麼溺愛孩子,讓孩子幫忙管理店鋪,培養他的動手和承擔的能力,兒子也不至於如此的軟弱無能,明知父母受苦一句話都不敢說。
這種為了兒子傾盡一切的父母在農村更是常見。90年代計劃生育嚴格,好不容易得了個兒子當作寶貝一樣供著,「捧在手裡怕飛了,含在嘴裡怕化了」。溺愛的結果就是把孩子養得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四肢不勤五穀不分。
我有一個堂哥就是這樣,整天吊兒郎當遊玩戲耍。到了結婚的年紀,伯伯傾盡積蓄蓋了三層小樓房幫他娶了親;後來生了孩子,夫妻倆也是撒手不管,孩子的花費都是由爺爺奶奶負責。可憐伯父伯母累了半輩子,還得繼續幫著兒子養大孫子。
都說養兒防老,可古往今來,多的是付出一切的痴心父母,孝順的兒孫寥寥無幾。老話說得好,「慣子等於害子」,一味地溺愛其實是在用溫情折斷了他的雙翼。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會更加自私,生活上依賴別人,性格上軟弱無能。
中國式父母總是喜歡大包大攬,為孩子無悔付出;而西方國家父母則推崇「放養式」教育,他們尊重孩子的個性也會給孩子更多的自由。孩子成年後不再給予經濟上的幫助,他們自己得學會獨立。父母和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生活圈子,親子關係融洽。
「中國式」父母應當多學習「西式」父母,該放手時就放手,多為自己著想,活出屬於自己的風採!
龔蓓蓓的公婆為了幫兒子看孩子,背井離鄉,帶大老大又接著帶老二,不可謂不辛苦。他們的問題在於居功自傲,過度插手孫子教育。他們認為自己的教育必然是成功的,畢竟自己教育出了一個優秀博士生,兒媳婦竟然敢質疑自己地教育方法?
公婆覺得委屈,畢竟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追著孩子餵飯是為了讓他有個好身體,允許孩子吃飯的時候看電視是為了讓他多吃點飯。他們不會明白,他們所謂的愛其實是在害孩子。在兒媳教育孩子的時候維護孩子指責兒媳的做法更是對孩子的教育不利。
宮蓓蓓也覺得委屈,身為婦產科醫生,學習過科學系統的教育理論,孩子的教育自己插不了手。如何不叫她生氣?丈夫和稀泥的態度讓他們的婚姻關係變得緊張,甚至到了分崩離析的地步。
因為自己的原因讓兒子離婚一定不是父母想看到的結局,好在宮蓓蓓用自己的聰明巧妙地化解了這場衝突。
隔代教育中,祖父母總是過多地縱容和溺愛。他們總覺得自己經驗豐富,覺得自己的孩子都教育得這麼好了難不成我還會害我孫子?殊不知一代人與一代人成長環境和所受的教育不一樣,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會不同。
祖父母打著愛得名義過度幹預下一代的教育,尤其是在父母教育孩子時公然提出不同意見,不僅會讓家庭矛盾更加激烈,對孩子的教育更是不利。
真正聰明的祖父母,應該是堅定的和父母站在一邊的。即使出現不同的意見,也應該是私下及時溝通交流。這樣才更加有利於孩子習慣的養成和家庭內部的團結。
別愛太滿,距離產生美!真正地對孩子好,應該是學會放手。
紀伯倫在《致孩子》中說「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因著對生命的渴望來到這世界;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並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龍應臺《目送》 中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真正的愛孩子,是學會放手。「花盆裡養不出參天松,庭院裡練不出千裡馬。」只有讓他們自己去承受風吹雨打,孩子才能茁壯成長。
有一種愛叫做放手,兒孫自有兒孫福,父母應該少操點心,少一些關注點在孩子身上,多關注關注自己。戲裡的衝突全是我們戲外真實的生活,太過操心的父母活得太苦太累了。願所有蘇天培母親似的家長學會放手,多多鼓勵孩子發展各方面的興趣愛好;願所有嚴叔嚴嬸一樣傾盡一切付出的父母學會放手,多給孩子一些成長的空間也多多考慮自己;也願所有宮蓓蓓似的家庭在隔代教育上不要過度插手,保持合適的距離,兩代人教育存在衝突時要及時溝通。
不要以愛的名義去過度幹預甚至試圖控制孩子的人生。每個生命都有每個生命的個性和精彩,父母只需做孩子人生路上的引路人,把他們帶上正確的軌道,以後的漫漫長路,就放手讓他們自己去爬模滾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