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三組家庭的衝突折射出中國式育兒弊端,操心父母幾時休

2020-09-03 樂柒米的歡喜城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紅樓夢•好了歌》

正如《紅樓夢》中的好了歌所唱,自古以來,父母總是對孩子有操不完的心。小時候擔心孩子挨餓受凍,稍大點擔心孩子成績,再大點操心孩子工作婚事;孩子成家了又操心孩子的孩子……這些操不完的心背後,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同時也給孩子帶來沉重的壓力和負擔。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安家》中的三組家庭,不同年齡階段的親子關係之間的衝突背後折射的正是中國式育兒的弊端。父母為了孩子操碎了心,結果卻都不盡如人意。甚至把家裡鬧得雞飛狗跳,親子關係劍拔弩張。

蘇天培母子:母親輔導學業嘔心瀝血,孩子視其為仇人

蘇天培媽媽為了孩子的學業嘔心瀝血。辛辛苦苦地輔導孩子,甚至不惜河東獅吼得罪左鄰右舍。兒子卻絲毫不領情視其為仇人。母子關係非常惡劣。

網上流行家長輔導孩子作業的段子:不寫作業母慈子孝其樂融融,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稍不留神還要演奏一曲男女混合雙打。有很多家長直言輔導孩子作業血壓驟升,甚至還有的到了做心臟支架的地步。

有家長戲稱家裡已經買好了房備好了彩禮,只求未來親家把正在讀書的女婿先領回家教養。

父母在學業上其實不必太過操心,一味施壓指責往往會適得其反。

蘇天培媽媽後來在房似錦等人的「善意欺騙」下給孩子轉了學,新學校注重素質與興趣教育,孩子的天賦得到肯定學習也慢慢好起來。

可見,父母少操心多給孩子自由的空間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不希望他們輸在起跑線上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或許他們學習上並不出色,但其他地方一定有特別之處。「東方不亮西方亮,」多給孩子些自由,讓他們有施展興趣的空間。他們會還給你更多的驚喜!

嚴氏夫婦:傾盡積蓄為孩子買房,孩子成了白眼狼

嚴氏夫婦是典型的為了孩子而活的父母。每天三四點起來揉面,每天持續工作八小時。就這樣一個包子一個包子地捏了二十多年,終於給兒子攢夠了婚房的錢。他們無比歡喜在諾大的上海終於有了一塊屬於自己的領地,想著即將成為上海爺爺上海奶奶,再苦再累也覺得值得。

買房的時候徐姑姑勸他們做一部分商業貸,餘下的錢可以做其他投資。其實徐姑姑是想勸他們為自己著想,給自己留一條後路。他們想著讓兒子背著房貸的壓力心疼不已,傾盡積蓄付了全款。

他們為了兒子付出了一切,兒子卻有了媳婦忘了娘。當他們退掉出租屋收拾好準備去住新房,照顧懷孕的兒媳時,卻發現已經被親家母鳩佔鵲巢。自己買的房子不能住,「妻管炎」的兒子只是弱弱地說以後會去看他們,可憐二老明明手上大包小包的行李提著,為了不傷兒子的面子,眼裡含淚嘴上卻只能說只是順便過來看看。然後坐在三輪車上不斷抹淚。

後來他們的店被查封,交不起昂貴的租金。說好會來看他們的兒子也始終沒有出現。反而是徐姑姑他們這些鄰裡街坊幫忙搬了家。讓人看著心疼又心寒。

如果嚴叔嚴嬸不那麼為了兒子掏心掏肺,多為自己打算一點,不至於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如果他們沒有那麼溺愛孩子,讓孩子幫忙管理店鋪,培養他的動手和承擔的能力,兒子也不至於如此的軟弱無能,明知父母受苦一句話都不敢說。

這種為了兒子傾盡一切的父母在農村更是常見。90年代計劃生育嚴格,好不容易得了個兒子當作寶貝一樣供著,「捧在手裡怕飛了,含在嘴裡怕化了」。溺愛的結果就是把孩子養得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四肢不勤五穀不分。

我有一個堂哥就是這樣,整天吊兒郎當遊玩戲耍。到了結婚的年紀,伯伯傾盡積蓄蓋了三層小樓房幫他娶了親;後來生了孩子,夫妻倆也是撒手不管,孩子的花費都是由爺爺奶奶負責。可憐伯父伯母累了半輩子,還得繼續幫著兒子養大孫子。

都說養兒防老,可古往今來,多的是付出一切的痴心父母,孝順的兒孫寥寥無幾。老話說得好,「慣子等於害子」,一味地溺愛其實是在用溫情折斷了他的雙翼。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會更加自私,生活上依賴別人,性格上軟弱無能。

中國式父母總是喜歡大包大攬,為孩子無悔付出;而西方國家父母則推崇「放養式」教育,他們尊重孩子的個性也會給孩子更多的自由。孩子成年後不再給予經濟上的幫助,他們自己得學會獨立。父母和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生活圈子,親子關係融洽。

「中國式」父母應當多學習「西式」父母,該放手時就放手,多為自己著想,活出屬於自己的風採!

龔蓓蓓家庭:隔代教育的衝突,父母過度插手孫子教育

龔蓓蓓的公婆為了幫兒子看孩子,背井離鄉,帶大老大又接著帶老二,不可謂不辛苦。他們的問題在於居功自傲,過度插手孫子教育。他們認為自己的教育必然是成功的,畢竟自己教育出了一個優秀博士生,兒媳婦竟然敢質疑自己地教育方法?

公婆覺得委屈,畢竟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追著孩子餵飯是為了讓他有個好身體,允許孩子吃飯的時候看電視是為了讓他多吃點飯。他們不會明白,他們所謂的愛其實是在害孩子。在兒媳教育孩子的時候維護孩子指責兒媳的做法更是對孩子的教育不利。

宮蓓蓓也覺得委屈,身為婦產科醫生,學習過科學系統的教育理論,孩子的教育自己插不了手。如何不叫她生氣?丈夫和稀泥的態度讓他們的婚姻關係變得緊張,甚至到了分崩離析的地步。

因為自己的原因讓兒子離婚一定不是父母想看到的結局,好在宮蓓蓓用自己的聰明巧妙地化解了這場衝突。

隔代教育中,祖父母總是過多地縱容和溺愛。他們總覺得自己經驗豐富,覺得自己的孩子都教育得這麼好了難不成我還會害我孫子?殊不知一代人與一代人成長環境和所受的教育不一樣,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會不同。

祖父母打著愛得名義過度幹預下一代的教育,尤其是在父母教育孩子時公然提出不同意見,不僅會讓家庭矛盾更加激烈,對孩子的教育更是不利。

真正聰明的祖父母,應該是堅定的和父母站在一邊的。即使出現不同的意見,也應該是私下及時溝通交流。這樣才更加有利於孩子習慣的養成和家庭內部的團結。

總結:少操心,及時放手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成全

別愛太滿,距離產生美!真正地對孩子好,應該是學會放手。

紀伯倫在《致孩子》中說「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因著對生命的渴望來到這世界;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並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龍應臺《目送》 中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真正的愛孩子,是學會放手。「花盆裡養不出參天松,庭院裡練不出千裡馬。」只有讓他們自己去承受風吹雨打,孩子才能茁壯成長。

有一種愛叫做放手,兒孫自有兒孫福,父母應該少操點心,少一些關注點在孩子身上,多關注關注自己。戲裡的衝突全是我們戲外真實的生活,太過操心的父母活得太苦太累了。願所有蘇天培母親似的家長學會放手,多多鼓勵孩子發展各方面的興趣愛好;願所有嚴叔嚴嬸一樣傾盡一切付出的父母學會放手,多給孩子一些成長的空間也多多考慮自己;也願所有宮蓓蓓似的家庭在隔代教育上不要過度插手,保持合適的距離,兩代人教育存在衝突時要及時溝通。

不要以愛的名義去過度幹預甚至試圖控制孩子的人生。每個生命都有每個生命的個性和精彩,父母只需做孩子人生路上的引路人,把他們帶上正確的軌道,以後的漫漫長路,就放手讓他們自己去爬模滾打吧!

相關焦點

  • 傳統的中國式家庭父母教育有哪些弊端?
    傳統的中國式的家庭教育培養出了很多傑出的人才,比如孟子、嶽飛等,但是,中國式的家庭教育也存在著一些弊端。1、過分溺愛:現在家庭6個大人一至二個小孩,許多父母就有意無意地嬌慣、遷就、溺愛自己的孩子,寵成家裡的「小皇帝」,百依百順。這種溺愛,不是真正的愛孩子,反而有可能害了孩子。
  • 《安家》:直升機父母的弊端,諸多通病該如何破
    —— 杜威《安家》這部以房屋買賣為主線的大劇,除了房屋買賣的基本劇情以外,也附帶了許多職場,教育等其他領域的問題。第16集,蘇培天媽媽在輔導作業時氣急敗壞,大嚷大叫的樣子,讓安家天下靜宜門店的985在帶看復看時候,從滿懷希望變成失敗告終。
  • 《安家》裡的教育真相,折射出多少父母的縮影
    孩子一出生就開始與家庭接觸,家庭對幼兒的影響比任何其它社會元素的影響都要早、要深入、要直接。成功的家庭教育,往往可以培養出品學兼優的孩子,而錯誤的教育方式也往往會讓孩子誤入歧途。近日,一部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熱播劇《安家》,通過一連串的賣房小故事揭露了人性百態,我們能從中看到生活裡就有諸如此類的原型,而故事中的家庭教育和親子關係更是引人深思。
  • 李娜揭露「中國式教育」弊端太多,教育孩子,父母要學會放手
    退休以後的李娜把自己的重心投入到了家庭、投入到了對子女的教育中。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李娜總結了很多她的育兒經驗。其中包括她對"中國式教育"的理解。談到"中國式教育",李娜表示她本人非常不支持這種教育,並且不會用這種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什麼樣的教育是"中國式教育"?
  • 「直升機式育兒」,是中國式家庭父母的誤區,可有很多家長都踩坑
    父母教育的誤區——直升機式育兒 對於中國的父母來說,他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容易陷入到"直升機式育兒"的誤區中。"直升機式育兒"名詞最早出自於《父母與青少年》一書,在這本書中,作者用這個名詞來形容一些喜歡對孩子的行為加以監視的家長。"直升機式育兒"主要指的是父母就像一輛直升機一樣,一天24小時盤旋在孩子的頭上,嚴格的監控孩子的各種行為。
  • 《小歡喜》中三組家庭不同的教育觀引發網友熱議,你最認可哪一組
    文/大奇電視劇《小歡喜》目前正在熱播中,這部劇主要講述三個高考家庭的故事, 可謂是酸甜苦辣都有啊,這部劇播出到現在也折射出一些問題,最典型的就是教育觀,《小歡喜》中的三個家庭的教育觀各不相同,但都存在一些弊端,引發網友們的熱議,有的認為正確,有的認為是錯誤的,全都各持己見,今天大奇就為大家分析一下自己所認為的教育觀和三個家庭教育觀
  • 安家:方思進母親敲詐元的背後,是中國式父母的「情感勒索」
    原來,方思進也出生在一個宗法家庭。家裡有五個孩子,她是第四個,上面有三個姐姐,下面是一個弟弟。當她出生時,她媽媽發現是個女孩,想把他扔到井裡,幸運的是,她的祖父來救她的命,所以她的原名是「房四井」。事實上無論是「扶弟魔」樊勝美,「被忽略」的蘇明玉,還是被母親勒索100萬元的方思進,他們都遇到了中國社會中長期存在的敏感現象,即中國式父母「情感勒索」——這就是傳統家庭中中國式父母「重男輕女」的殘餘,父母總是能抓住女兒的弱點,用女兒掙來的錢養活兒子,導致女兒身心痛苦,兒子變成「巨嬰」毀了他的生命,但父母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 改變「喪偶式育兒」,不妨從育兒假開始
    參與立法的江蘇省婦聯負責人坦承,共同育兒假的目的是為了倡導男性參與家務勞動,共同養育子女。這一句話乍一看沒什麼問題,往深處一想又覺得哪裡不對,男性本來不就應該參與家務勞動、共同養育子女嗎?是啊,本來應該,可現實卻是,大部分家庭都是「喪偶式育兒」。
  • 從「育兒焦慮」到「劇場效應」,中國式瘋狂暑假何時休?
    1、中國孩子瘋狂的暑假寧波一個寶媽曬出了自己兩個孩子的暑假日程表。妹妹畫畫課、妹妹遊泳課、哥哥鋼琴、妹妹小提琴課、妹妹舞蹈演出......除了8天的旅遊時間,其餘的時間已經被孩子的培訓課程安排得滿滿,直接驚呆了一眾網友。
  • 父母育兒理念不合拍,這三點可以化解衝突
    所以當父母的育兒理念分歧很大,已經嚴重影響了夫妻的關係和家庭的和睦時,我們該如何做呢?第一,協商統一目標,共同學習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經歷不一樣,從小受教育程度也不一樣,就很容易導致夫妻雙方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產生分歧。
  • 中國家庭普遍的育兒誤區:「直升機式」育兒,毀掉的只能是孩子
    "直升機式"育兒究竟是什麼樣的教育方式,作為家長需要知道所謂的"直升機式育兒"是指父母就像一輛直升機一樣,整天盤旋在孩子的頭上,無時無刻去監視孩子的行動。而孩子無論在做什麼事情之前,也活在家長的監控之下。
  • 幼兒園還未開學,班級群已開掛,家長在學校炫富幾時休?
    ​文/可馨育兒本是為了方便聯絡孩子,時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況,所以才建了幼兒園家長群。而這一情況,班主任也看到了,剛好班主任的孩子和菜嫂家一樣大,但是條件就沒法比了,班主任也有些嫉妒,於是就不理菜嫂了,還刻意避開她,對她的孩子也是有了些看法。
  • 《超級育兒師》反思中國式育兒 激勵父母成長(圖)
    央視財經頻道《超級育兒師》持續熱播。作為央視財經頻道的年終大型節目,第一季已經播出的六集節目引起中國年輕父母群體的強烈反響。隨著節目即將步入尾聲階段,越來越多的經典人物形象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節目對中國式育兒現狀的直觀描寫和深刻反思得到了許多專家的好評。剛剛播出的六集節目中家長所謂的「愛」都被蘭海老師冠以「以愛之名的傷害」的註解,在此為大家盤點那些孩子們「最委屈」的一面。最野蠻的委屈《超級育兒師》第一集中,5歲的小主人公小米曾經被網友戲稱為「最野蠻的小蘿莉」。
  • 《安家》中,宮蓓蓓家隔代教育引發的家庭矛盾,值得我們深思
    一、隔代帶娃的真實寫照最近熱播的《安家》中,宮蓓蓓家這一幕應該是很多家庭的真實寫照。宮蓓蓓認為,大兒子已經上中班了,不應該吃飯的時候還讓人喂,而且還邊吃邊看平板電腦。而公公婆婆覺得孩子還小,只要願意吃飯,怎麼樣都行,還說到孩子身上的肉可是一口一口餵出來的,可以說爺爺奶奶對孫子是無比溺愛。
  • 揭秘:「 中國式」教育的致命弊端
    那社會上大家經常在講「中國式」教育,可是你對「中國式」教育到底了解多少呢?下面,我就帶大家去了解「中國式」教育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看完下面的內容,相信會讓大家受益良多的,特別是有孩子的中國父母。文章大體分兩部分來談:第一部分會詳細介紹「中國式」教育,讓大家徹底了解是怎麼一回事;第二部分重點來談「中國式」教育的三個致命弊端。
  • 安家?身無所安,何以為家?
    房子,是人和家庭的根,「房事」就是社會事。近期爆火的電視劇《安家》,看似是在聊房子,實際上折射出的,是中國社會發展到這個階段,眾多關乎民生、家庭的核心問題。《安家》的形式是現實的,在真實世界中,人們就是這樣被這諸多的瑣事填滿,同事同行的衝突使絆、市井中人的各色面孔,每一個職場人都是在這種磕碰中成長的。
  • 機智的父母,在孕期,就開始預防「喪偶式」育兒
    但在另一件事情上,則幾乎是絕對:自己育後會否遭遇「喪偶式育兒」。,最終形成喪偶式育兒。既是前兆,也是提醒,更是改變未來的契機如果仍由事情發展,雙方都置氣下去,那麼喪偶式育兒就幾成必然。而如果我們在孕期就已經遇到這種前兆,應是幸事而不是哀事。
  • 《安家》大結局收視破三,這部職場啟示錄好看在哪裡?
    自《安家》開播以來,收視率一路飆高大結局當天直接破3,持續霸屏熱搜榜,基於劇情還時常引發觀眾對於原生家庭的影響、另一半出軌該不該原諒、學歷和能力哪個更重要等等社會話題討論。事實上,主演孫儷曾在採訪中說到,《安家》中大多數案例都來源於真實故事,生活遠比電視劇更精彩。
  • 劉璇「虎媽」式的育兒方法,是「母愛」還是「傷害」?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劉璇與王弢家的赳赳,不管他是虎媽式的教育,還是慈父式的教育,他的起點都比中國絕大數的孩子的起點要高得多。是那種在起跑線上就已經贏了的人。就算他沒有一般家庭的孩子那般皮糙肉厚與堅強(可能也不需要),他也一定會有可以想見的人生際遇與美好未來。這是不爭的事實。我們必須得承認,有些人就是不需要鞋子沾土就完全可以擁有幸福的一生的。
  • 隔代育兒:學會與父母和解
    育兒的路上有很多不同的選項,年輕父母和老人之間有分歧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育兒過程中發生的衝突,是兩代人、兩套知識體系之間的矛盾。不過,智慧的家長們一定要記得:即使意見不同,也要保持對彼此的相互尊重,為對方留出調整的時間和空間。在育兒這件事上,家庭成員間的「求同」比「存異」更利於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