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出生就開始與家庭接觸,家庭對幼兒的影響比任何其它社會元素的影響都要早、要深入、要直接。成功的家庭教育,往往可以培養出品學兼優的孩子,而錯誤的教育方式也往往會讓孩子誤入歧途。
近日,一部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熱播劇《安家》,通過一連串的賣房小故事揭露了人性百態,我們能從中看到生活裡就有諸如此類的原型,而故事中的家庭教育和親子關係更是引人深思。
房似錦的媽媽有著傳統的重男輕女觀念,當初女兒讀書時本來能考縣重點,卻被逼著出去打工,對她不管不顧,後來,女兒長大掙錢後又將她當做提款機,三番五次向她伸手要錢,甚至直接到女兒工作的地方耍賴撒潑,害得女兒被停職,目的就是為了給兒子買房還貸。
面對沒有母愛,只會一味索取的房似錦母親,房似錦的親弟弟和父親卻早已習以為常,變得麻木,他們雖然覺得不妥,卻沒有阻止,多少年接受慣了房似錦的金錢和資助。
被真正愛過的人,才能學會溫柔。原生家庭對房似錦性格造成的影響,讓她把錢看得很重,行為冷漠,絲毫不相信別人,不顧及別人感受,雖然工作能力很強,但只重結果不念情義。
像上文提到的這樣極端壓榨女兒的母親,在現實生活中畢竟是少數。接下來要說的這對父母的問題——溺愛,才是真正生活中隨處可見的。
《安家》劇中有一對博士畢業的小夫妻,看了很多房,因為手裡錢不夠,就一直猶豫不決。而另一對在上海開了十多年包子店的老夫妻,雖然沒有其他買房子的人看著那麼光鮮亮麗,但是一掏錢就是全款現結!
夫妻倆起早貪黑地賣一個包子一杯豆漿存的300多萬血汗錢,全給兒子媳婦安家了。可惜到後來,兒子卻在房產證上加上沒結婚的女朋友的名字。他們想住進新房,卻看著兒子的丈母娘先住進去了,自己像個串門的客人,兒子也只說了句,「你們先回去吧。」
兒子為何會變得這樣絲毫不懂得感恩?
在他們曾經打理包子鋪的時候,疏於管教孩子,又因為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就在物質上不斷彌補孩子的欲望,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他什麼,長期以往,孩子自然地容易把父母的付出當做理所應當,肆無忌憚地一味索取,從而導致孩子自私自利的性格缺陷。
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可是高質量的愛,不應該是物質化衡量的「傾家蕩產」式給予。
嚴叔夫婦對兒子的愛毫無保留,這種一切包辦式的溺愛,極易造就責任感缺失的下一代。至少嚴叔夫婦,應該為自己留出後路,也讓兒子和媳婦有努力的空間,而不是坐享其成。
莎士比亞說:一個不知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齒更能噬痛人心。
當溺愛的孩子長大後,遇到了不順心的事情,可能會發脾氣、暴躁,也可能自尊心脆弱,受不了打擊,融入不進這個社會。
因此,適當教育孩子,給孩子立規矩是每個父母應該做的。適度給予,也是父母要學習的。當孩子在商場哭鬧要某個玩具時,告訴他「並不是你的每個要求我都幫你達到,想要什麼需要你自己爭取」。
《安家》中,有一對母子的關係讓鄰居都害怕。
「你為什麼不好好學習?」「你的腦子裡都裝著什麼?」「你到底有沒有帶耳朵?」像這樣,母親每天在家表演著「獅吼功」進行連連指責,同時試圖引起兒子的重視,但是兒子顯然已經對母親嘶吼式的教育有了「抗體」,完全不以為然。
孩子蘇天培雖然在重點中學,但學習成績並不好,每天寫作業要熬到半夜12點。蘇媽媽輔導作業也是心力交瘁,每天圍著孩子轉,各種大嗓門、爆脾氣、崩潰咆哮都是常事。
現實生活中又有許多父母和蘇媽媽一樣,有著一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花很多錢把孩子送進各種各樣的補習班,進好學校,然後就只看成績,其它都不管不顧了,總是覺得:「我對他還不夠好麼?他知道賺錢有多不容易麼?怎麼不懂得知足感恩父母?」
可能你們看不出孩子在這時受到的傷害,也難以想像嘶吼式教育對孩子未來的影響。
如果每一次在孩子調皮、哭鬧或做錯事的時候,家長都對孩子不是大聲吼叫就是打罵,這種方式開始的時候很有用。孩子經常嚇得話也不敢說,乖乖做事,父母也就認為這種方式有用,於是家裡時不時會傳出父母的大喊大叫,並加以威脅。
慢慢地,孩子逐漸習慣了被吼叫而變得麻木,他們為了躲避懲罰,會嘴上說著「再也不敢了」,雙眼也直視著你,好像在認真聽教訓,但是內心早已不知在想什麼了。
而且長久以往,這樣不僅易造成孩子的自卑、懦弱的心理問題,還對孩子性格的發展、心理的健康有著不好的影響,或許這需要孩子用一生去治癒。
孩子是成長中的雄鷹,家長到底是讓他逆風飛翔、搏擊長空?還是折翼受傷、墜入深淵?
所以,家長朋友們,想要大吼大叫時內向想想會給孩子帶來的後果,聆聽孩子的心聲,然後找到根本問題所在,和孩子一起去解決,就算忍不住吼了,打了,也希望能在事後和孩子好好溝通,說明爸爸媽媽那時候不是故意的。
同樣是在家,有的家長和孩子相處不好,有的相處融洽,這都反映出,家長平時的教育有沒有到位。好多家長喜歡用貶低、比較等方法來督促孩子的學習;還有的家長工作很忙,平時顧不上和孩子溝通,任由孩子自然生長;還有的父母溺愛心疼孩子,捨不得讓孩子受苦。
真正的教育,永遠都是以身作則,父母是孩子的榜樣。
因此,父母不要因為成為了父母就停止自我探索和自我增值的腳步,良好的家庭教育,不是父母看著孩子長大,而是和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