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裡的教育真相,折射出多少父母的縮影

2020-09-04 象樂成長

孩子一出生就開始與家庭接觸,家庭對幼兒的影響比任何其它社會元素的影響都要早、要深入、要直接。成功的家庭教育,往往可以培養出品學兼優的孩子,而錯誤的教育方式也往往會讓孩子誤入歧途。

近日,一部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熱播劇《安家》,通過一連串的賣房小故事揭露了人性百態,我們能從中看到生活裡就有諸如此類的原型,而故事中的家庭教育和親子關係更是引人深思。


原生家庭帶給孩子的影響

房似錦的媽媽有著傳統的重男輕女觀念,當初女兒讀書時本來能考縣重點,卻被逼著出去打工,對她不管不顧,後來,女兒長大掙錢後又將她當做提款機,三番五次向她伸手要錢,甚至直接到女兒工作的地方耍賴撒潑,害得女兒被停職,目的就是為了給兒子買房還貸。

面對沒有母愛,只會一味索取的房似錦母親,房似錦的親弟弟和父親卻早已習以為常,變得麻木,他們雖然覺得不妥,卻沒有阻止,多少年接受慣了房似錦的金錢和資助。

被真正愛過的人,才能學會溫柔。原生家庭對房似錦性格造成的影響,讓她把錢看得很重,行為冷漠,絲毫不相信別人,不顧及別人感受,雖然工作能力很強,但只重結果不念情義。


溺愛出來的孩子不懂得感恩


像上文提到的這樣極端壓榨女兒的母親,在現實生活中畢竟是少數。接下來要說的這對父母的問題——溺愛,才是真正生活中隨處可見的。

《安家》劇中有一對博士畢業的小夫妻,看了很多房,因為手裡錢不夠,就一直猶豫不決。而另一對在上海開了十多年包子店的老夫妻,雖然沒有其他買房子的人看著那麼光鮮亮麗,但是一掏錢就是全款現結!


夫妻倆起早貪黑地賣一個包子一杯豆漿存的300多萬血汗錢,全給兒子媳婦安家了。可惜到後來,兒子卻在房產證上加上沒結婚的女朋友的名字。他們想住進新房,卻看著兒子的丈母娘先住進去了,自己像個串門的客人,兒子也只說了句,「你們先回去吧。」

兒子為何會變得這樣絲毫不懂得感恩?

在他們曾經打理包子鋪的時候,疏於管教孩子,又因為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就在物質上不斷彌補孩子的欲望,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他什麼,長期以往,孩子自然地容易把父母的付出當做理所應當,肆無忌憚地一味索取,從而導致孩子自私自利的性格缺陷。



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可是高質量的愛,不應該是物質化衡量的「傾家蕩產」式給予。

嚴叔夫婦對兒子的愛毫無保留,這種一切包辦式的溺愛,極易造就責任感缺失的下一代。至少嚴叔夫婦,應該為自己留出後路,也讓兒子和媳婦有努力的空間,而不是坐享其成。

莎士比亞說:一個不知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齒更能噬痛人心。

當溺愛的孩子長大後,遇到了不順心的事情,可能會發脾氣、暴躁,也可能自尊心脆弱,受不了打擊,融入不進這個社會。

因此,適當教育孩子,給孩子立規矩是每個父母應該做的。適度給予,也是父母要學習的。當孩子在商場哭鬧要某個玩具時,告訴他「並不是你的每個要求我都幫你達到,想要什麼需要你自己爭取」。


嘶吼式教育下,孩子被扼殺了自信也更叛逆


《安家》中,有一對母子的關係讓鄰居都害怕。

「你為什麼不好好學習?」「你的腦子裡都裝著什麼?」「你到底有沒有帶耳朵?」像這樣,母親每天在家表演著「獅吼功」進行連連指責,同時試圖引起兒子的重視,但是兒子顯然已經對母親嘶吼式的教育有了「抗體」,完全不以為然。

孩子蘇天培雖然在重點中學,但學習成績並不好,每天寫作業要熬到半夜12點。蘇媽媽輔導作業也是心力交瘁,每天圍著孩子轉,各種大嗓門、爆脾氣、崩潰咆哮都是常事。

現實生活中又有許多父母和蘇媽媽一樣,有著一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花很多錢把孩子送進各種各樣的補習班,進好學校,然後就只看成績,其它都不管不顧了,總是覺得:「我對他還不夠好麼?他知道賺錢有多不容易麼?怎麼不懂得知足感恩父母?」

可能你們看不出孩子在這時受到的傷害,也難以想像嘶吼式教育對孩子未來的影響。

如果每一次在孩子調皮、哭鬧或做錯事的時候,家長都對孩子不是大聲吼叫就是打罵,這種方式開始的時候很有用。孩子經常嚇得話也不敢說,乖乖做事,父母也就認為這種方式有用,於是家裡時不時會傳出父母的大喊大叫,並加以威脅。

慢慢地,孩子逐漸習慣了被吼叫而變得麻木,他們為了躲避懲罰,會嘴上說著「再也不敢了」,雙眼也直視著你,好像在認真聽教訓,但是內心早已不知在想什麼了。

而且長久以往,這樣不僅易造成孩子的自卑、懦弱的心理問題,還對孩子性格的發展、心理的健康有著不好的影響,或許這需要孩子用一生去治癒。


孩子是成長中的雄鷹,家長到底是讓他逆風飛翔、搏擊長空?還是折翼受傷、墜入深淵?

所以,家長朋友們,想要大吼大叫時內向想想會給孩子帶來的後果,聆聽孩子的心聲,然後找到根本問題所在,和孩子一起去解決,就算忍不住吼了,打了,也希望能在事後和孩子好好溝通,說明爸爸媽媽那時候不是故意的。

同樣是在家,有的家長和孩子相處不好,有的相處融洽,這都反映出,家長平時的教育有沒有到位。好多家長喜歡用貶低、比較等方法來督促孩子的學習;還有的家長工作很忙,平時顧不上和孩子溝通,任由孩子自然生長;還有的父母溺愛心疼孩子,捨不得讓孩子受苦。

真正的教育,永遠都是以身作則,父母是孩子的榜樣。

因此,父母不要因為成為了父母就停止自我探索和自我增值的腳步,良好的家庭教育,不是父母看著孩子長大,而是和孩子一起成長。

相關焦點

  • 《安家》:三組家庭的衝突折射出中國式育兒弊端,操心父母幾時休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安家》中的三組家庭,不同年齡階段的親子關係之間的衝突背後折射的正是中國式育兒的弊端。父母和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生活圈子,親子關係融洽。「中國式」父母應當多學習「西式」父母,該放手時就放手,多為自己著想,活出屬於自己的風採!龔蓓蓓家庭:隔代教育的衝突,父母過度插手孫子教育龔蓓蓓的公婆為了幫兒子看孩子,背井離鄉,帶大老大又接著帶老二,不可謂不辛苦。他們的問題在於居功自傲,過度插手孫子教育。
  • 香檳如縮影,折射出女性目光裡的複雜與立體
    歡樂是一種天賦人權,香檳就像其中的一個小小縮影,折射出更多的生活裡值得享受的瞬間。 比如「斟出香檳,獨自坐在露臺觀景,縱有心事,亦覺心曠神怡」的《美嬌嫋》,亦或是《雪肌》裡「美味極倫,將來我賺到薪酬,一定全部拿來買克魯格(Krug)香檳」的小英。最最重要的,是她們懂得如何用香檳加持,懂得如何去欣賞一瓶香檳不同於其他起泡酒的精髓所在,以及享受生活裡星星點點的閃爍。 如果說女性更偏愛香檳,倒不如說是它們更適合女性。
  • 安家:父母的愛,鑄就孩子第一個舞臺
    上期我們講到了,安家裡店長店員的怪癖,源自於不堪回首的童年往事。講述了不好父母的典範:重男輕女、慾壑難填的潘貴雨(房母);出軌小三、背叛家庭的徐有道(徐父);沉迷賭博、背負重債的(樓母);為教育方式爭吵的宮醫生一家等。他們用錯誤的教育方式,讓孩子的童年充滿陰影,甚至差點毀了孩子的一生。
  • 竇文濤、蔣方舟、李玫瑾對話圓桌派:孩子的表現折射父母的水準
    圓桌派中竇文濤、蔣方舟、李玫瑾談到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孩子的表現折射出父母的水準。李玫瑾:孩子的表現折射出父母的水準。有些父母責怪孩子不喜歡看書,我反問父母,你自己現在一年看多少本書?在孩子小時,你帶過他多少次去圖書館看書?父母自己都不看書,反怪孩子不看書。
  • 對比日劇《賣房子的女人》,《安家》的差距在哪裡?
    都以「沒有我賣不出去的房子」為口號,《賣房子的女人》裡的三軒家萬智和《安家》裡的房似錦,人設雖相同,帶來的觀感卻完全不同。《賣房子的女人》雖然走的還是「傳達溫情」的日劇老套路,但女主奇葩的人設很是新穎。
  • 淺談從「高考頂替事件」折射出的家庭教育問題
    針對這個事件折射出的家庭教育問題,我想談下自己的看法。高考的可貴,就在於它的純粹;在於它的公平競爭:人人站在相同的起跑線上,面對同樣的競爭環境,你單純通過拼搏勤奮,就能獲得優異的成績。然而山東農家女陳春秀16年前被冒名頂替,即便圓了大學夢,亦物是人非;山東濟寧農家女苟晶,23年前兩次被頂替,始作俑者竟是自己的班主任,這是對教育最大的褻瀆。十二年的寒窗苦讀,飽嘗了多少酸楚;四千多天的風雨守候,傾注了多少心血?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卻在一夜之間化為烏有。人生軌跡從此被改變,太令人心寒。
  • 教育分為5個層次,《安家》說透了前兩層,父母做3點衝到高層
    電視劇《安家》裡的嚴叔夫婦的後續將第一層的後果表現的淋漓盡致,含辛茹苦那麼多年,攢了一輩子的錢,就想著等兒子結婚給他買個房子,然後一家老小生活的倖幸福福。然幻想終歸是幻想,你所想的別人未必會如你所願。小孩擁有高學歷父母2. 小孩擁有完整的家庭3. 小孩的父母擁有較高的社會及經濟地位4. 小孩的父母把家搬到更好的小區、5. 小孩的媽媽在30歲或者更晚的時候生她的第一個小孩6. 小孩的媽媽在孩子出生後到上幼兒園之前不工作7. 小孩的家裡面有很多書籍(父母看的)8.
  • 《安家》裡老洋房現實案例更加觸目驚心,眼中所見就是真相嗎?
    版式設計| 飛花領策劃| Johnny3648 字 | 13 分鐘閱讀▲現實中的太表姑奶奶一家更奇葩熱播劇集《安家》最近完結,由於劇裡以房產中介角度講述都市人為安家而打拼的故事,充滿了煙火味、人間情,開播後收視持續走高
  • 安家?身無所安,何以為家?
    近期爆火的電視劇《安家》,看似是在聊房子,實際上折射出的,是中國社會發展到這個階段,眾多關乎民生、家庭的核心問題。《安家》的內核是理想的,編劇從一個局外人的視角塑造了一個奮鬥者的成長史。創作者試圖展示出,一個中介從業者何等的不易。可是,成功哪有如此簡單?
  • 《安家》宮蓓蓓換房背後,是中年婚姻的三重困境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婚姻裡的無奈與困頓,也折射出三個關於中年婚姻的真相。01 關於中年婚姻的三重困境彭明輝教授在他的《怨偶與佳偶》一文中指出,戀愛和婚姻的差別:前者是不需要負擔責任的享受,後者是為共同的家庭與人生目標而開始的付出與奮鬥。
  • 孩子的言行舉止是父母的縮影,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
    當同事聊天說到自己家閨女時,林大姐口無遮攔的說閨女以後要出嫁什麼的,總之,就是沒考慮對方的感受,一切圍繞自家孩子為中心的說,好多同事開始遠離,甚至實行屏蔽朋友圈的做法。有了寶寶確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但是真沒必要當成一件必備炫耀的事情去做。
  • 孩子是父母的縮影
    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隱秘的角落》裡面體現了四組層次不齊的家庭結構及孵化出不同「縮影」,究竟是什麼讓孩子們一步步走入深不見底的黑洞。他的媽媽周春紅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以「學生主要是以學習為主,其他的都不重要」;事實卻讓人很扎心,但她兒子記得他們離婚那天是媽媽逼爸爸籤的離婚協議書。
  • 一師一生一學校:孤獨的學校,折射出孤獨的鄉村教育
    一師一生一學校:孤獨的學校,折射出孤獨的鄉村教育在河南淇縣太行山深處,有一所油城小學。
  • 孩子的教養,折射著父母的品行
    孩子的教養,往往折射著父母的品行。 有教養的父母,孩子也必然教養好。 「媽媽,我要尿尿」深夜已經熄燈的臥鋪車廂裡,下鋪五六歲的男孩很懂事,他小手捂住嘴,壓低聲音,對自己的媽媽說。李玫瑾老師說,孩子是父母的折射,有什麼樣的孩子,大抵就有什麼樣的父母。
  • 帝國衰落的縮影 間諜世界的真相
    史邁利最終在生活和事業上的黯然落幕,勒卡雷並沒有將其描寫為一個人的失敗,而是將之視為英國文化衰落的一種縮影。間諜2史邁利所代表的是英國文化中的那些美德——忠誠、明智、寬容、同情,而這些品質在官僚的腐敗政治與情報機關的陰謀傾軋中已經再無存身之處。
  • 《蝸居》和《安家》「PK」結果,巨大的落差說明了什麼?(原創)
    人生如戲,誠不欺我《安家》裡海清飾演的宮蓓蓓和丈夫正好是十年前《蝸居》裡的「郭海萍夫婦」。10年前買房困難,而10年後他們買房更加困難。2009-2020年,從《蝸居》到《安家》,上海的房價從38萬/套漲到了現在每平米6.5萬/㎡。
  • 安家圓滿收官 歐派家居安家同款受追捧
    原標題:安家圓滿收官歐派家居安家同款受追捧3月20日晚,由六六編劇,安建執導,孫儷、羅晉主演的《安家》收官。該劇開播以來始終保持大熱姿態,收視霸佔榜首,網絡觀看量突破55億次,掀起了有關原生家庭等話題的討論,陪伴大家度過疫情宅家期。
  • 《安家》中的房似錦一年到底能賺多少錢?
    《安家》一開播,就直擊社會現實,張乘乘一句「我只是犯了你們男人都會犯的錯」讓人驚嘆編劇的臺詞功底。再比如「假離婚」、「出軌」、「職場惡性競爭」、「無私父母培養出白眼狼」、「充滿問題的原生家庭對子女的影響」等社會問題,在這裡都有涉獵,且在戲劇衝突中,讓觀眾感受到故事的真實性,以及社會的現實性。一部好劇,除了劇本好,演員能否將角色演出精氣神也很重要。《安家》用高緯度的表現手法,將小人物的群像一點點地展現在觀眾面前,角色們的奮鬥之路,何嘗不是你我的成長之路呢?
  • 一部現實主義題材家庭劇,所折射出的教育觀念和價值取向
    一部現實主義題材家庭劇,所折射出的教育觀念和價值取向文/觀察零零妖從《家有兒女》中的美式教育,看中國教育下的大學生。為什麼現在那麼多的大學生,他們找不到工作?於是乎,社會亂象叢生,年輕人在最美好的年紀裡,浪費著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然後找個體面的藉口,安慰自己說:誰的青春不迷茫?其實,那些在青春裡迷茫的年輕人,他們並不比別人缺少什麼。他們缺乏的,是對自己的自信心。缺乏明確的人生方向和人生理想。還有走出思想禁錮的勇氣。
  • 《安家》:心安之處即為家
    #電視劇安家#老祖宗教育我們「居者有其屋」。《安家》即將大結局了,這部劇通過小小門店的房屋買賣,拉開了人性或醜陋、自私、貪婪,或美好、溫暖、善良的大幕,讓我們冷暖自知、一地雞毛的生活無所遁形。房似錦的媽媽潘貴雨,一直把女兒當成搖錢樹,張嘴就要一百萬,只為給自己兒子買房。這個數目對於獨自在異地打拼,常年被壓榨的房似錦來說簡直是天文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