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些違反國家規定的洋店名,絕不是辦好書店的坦途,還是用漢字起的店名更為坦蕩。
□趙強
近來,筆者漫步街頭,發現一些顏值很高、頗有小資品位的書店,不但店面考究,連店名也洋了起來。這些書店在店名的設計上,或者是漢字+英文,或者是英文+數字,或者是純粹的英文,令人摸不著頭腦。仔細想想,原來近年來國內的商業機構或者產品紛紛起洋名的風潮,已經刮到了出版發行業。
筆者注意到,不只是書店眾多的北京有這種現象,在其他一、二線城市,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書店起洋名的現象。如廣州有一家24小時書店——1200bookshop;上海也「不甘落後」,曾有灣裡書香Harbook,現在有1984 Book Store、L's book cafe & wine。天津一家文藝書店Reading home 悅讀家,屬於中英文混用;海口有Whiz Radiate等。
其實,給書店起個動聽的店名,不但會增強書店的影響力,還彰顯文化人的理想和價值觀。好的店名會不脛而走,提升在讀者心中的認知度和美譽度。如創立於2014年的言幾又書店,店名來源於繁體字的「設」,雖然並非專門的設計類書店,但無論從業態還是布局來看,言幾又都頗具創意元素。還有異軍突起的新型書店方所,「方所」二字取材於南朝梁代文學家蕭統的《令旨解法身義》:「若定是金鋼,即為名相;定是常住,便成方所。」已在全國開了194家連鎖店的西西弗書店,名稱源於《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都是意味深長的品牌。
就有的書店愛起洋名一事,筆者曾問過幾個書店從業者,據他們說,起洋名的書店無非是想以洋店名在業內揚名立萬,迎合文藝青年的偏好,此外,還可以抬高身價,讓人感覺到書店似乎與海外圖書機構有著某種聯繫。
然而筆者要說的是,這些人似乎忽略了國家主管部門的一個規定:「企業名稱應當使用符合國家規範的漢字,不得使用外文、字母和阿拉伯數字。」(《企業名稱禁限用規則》)相信這些洋文店名都不會通過國家市場監管機構的審批,只是自己偷偷摸摸的行為。起些違反國家規定的洋店名,絕不是辦好書店的坦途,還是用漢字起的店名更為坦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