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巧取豪奪 [qiǎo qǔ háo duó]
基本釋義:巧取:軟騙;豪奪:強搶。 舊時形容達官富豪謀取他人財物的手段。現指用各種方法謀取財物。
出處:宋·蘇軾《次韻米黻二王書跋尾》:「巧取豪奪古來有;一笑誰似痴虎頭。」
典故:
巧取豪奪宋朝大書法家,大畫家米芾的兒子米友仁(字元暉),家學淵源,也和他父親一樣,既寫得一手好字,又長於作畫;尤其非常喜愛古人的作品。有一次,他在別人的船上,看見王羲之真筆字帖,歡喜的什麼似的,立即要拿一幅好晝交換,主人不同意,他急得大叫,攀著船舷竟就往水裡跳,幸虧別人很快把他把他抱住,才不致落水。他有一樣很大的本頒,便是學會模仿古人的畫品。他在漣水的時候,曾經向人借回一幅「松牛圖」描摹。後來他把真本留下,拿摹本還給人,這人當時沒有覺察出來。拿著走了。直至過了好多日才來討還原本。米友仁問他怎麼看得出來,那人回答說:「真本中的眼睛裡面,有牧童的影子;而你還我的這一幅卻沒有。」可是米友仁模仿古人的畫品,很少被人發覺他的模本是假的。他經常千方百計向人借古畫描摹;而摹完以後,總是拿樣本和真本一齊送給主人,請主人自己選擇。由於他摹仿古畫的技藝很精,把模本和真本模得一模一樣,主人往往把模本當成真本收回去,米友仁便因此獲得了許多名貴的真本古畫。米友仁是一個有才能的藝術家,值得人們敬仰,又是一個古畫的愛好者和欣賞者,讓人們更加知道古畫的妙處和價值;可是他用那種摹仿的假本巧妙地換取別人真本的行為,卻是叫人鄙棄和不齒的。所以有人把他這種用巧妙方法騙取別人真本古畫的行為,叫做「巧偷豪奪」後來的人又從此引伸成「巧取豪奪」這句成語,用來形容人以不正當的巧妙方法,攫取自己不應得的財物。「巧取」,騙取也;「豪奪」,搶佔付。而用此種方法攫取財物,也往往利便又所得很多,故有「巧偷豪奪,故所得多多」見(「清波雜誌」)之語,例如。以神物做幌子的神棍,常常巧立名目,假借做什麼佛事,騙取無知的人的財物。攫取私有,這便是「巧取豪奪」了。
相關成語:敲榨勒索 橫徵暴斂 敲詐勒索 秋毫無犯 完璧歸趙 樂善好施
2.奮不顧身 [fèn bù gù shēn]
基本釋義:奮勇向前,不考慮個人安危。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文選·奏彈曹景宗》:「故司州刺史蔡道恭率顧義勇;奮不顧命。」
典故:
「奮不顧身」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奮勇向前,不顧個人安危。這個成語來源於《漢書.司馬遷傳》,然僕觀其為人自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李陵,字少卿,是漢武帝時的著名大將,很受漢武帝信用,任命他為騎都尉,率軍抵禦匈奴的入侵。李陵擅長騎射,又懂得兵法,當時很得朝廷信任。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戰鬥中,由於寡不敵從,無奈投降了匈奴。聽說李陵投降,漢武帝很是生氣,認為李陵辱沒了自己對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紛紛指責李陵沒有骨氣。只有太史令司馬遷不這樣認為,他說:「我和李陵一向沒什麼交情,但我見他為人很講義氣,孝順父母,友愛兵士。他常常想奮不顧身地解救國家的災難,所以,我認為李陵這次在領兵不到五千的情況下,與數萬名敵兵對陣,最後由於傷亡慘重,彈盡糧絕,歸路被切斷,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而且我還認為,他這次投降,並非貪生,而是想等待以後有利的時機再來報答國家。」司馬遷說得在情在理,但漢武帝卻認為他是替李陵辯護,是非不分,將他關進了監獄,施行「腐刑」。以後,漢武帝還殺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後很是痛心,於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未能實現他奮不顧身、為國捐軀的願望。
相關成語:肝腦塗地 萬死不辭 再接再厲 貪生怕死 畏葸不前 視為畏途
3.勸百諷一 [quàn bǎi fěng yī]
基本釋義:形容規諷正道的言辭遠遠及不上勸誘奢靡的言辭。意在使人警戒,但結果卻適得其反。
出處:《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揚雄以為靡麗之賦,勸百而諷一,猶馳騁鄭衛之聲,曲終而奏雅,不已虧乎?」
相關成語:諷一勸百
4.風雲人物 [fēng yún rén wù]
基本釋義:指活躍一時,言論行為能影響大局的人物。
出處:毛澤東《別了,司徒雷登》:「因此被馬歇爾看中,做了駐華大使,成為馬歇爾系統中的風雲人物之一。」
相關成語:風流人物 無名鼠輩 無名小卒 等閒之輩
5.花天酒地 [huā tiān jiǔ dì]
基本釋義:形容沉湎在酒色之中。花,指妓女。
出處:《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七回:「賈某總辦河工;浮開報銷;濫得報舉。到京之後;又復花天酒地;任意招搖。」
相關成語:及時行樂 養尊處優 燈紅酒綠 艱苦卓絕 克勤克儉 艱苦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