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眾志成城 [zhòng zhì chéng chéng]
基本釋義:萬眾一心,像堅固的城牆一樣不可摧毀。比喻團結一致,力量無比強大。
出處:《國語·周語下》:「眾志成城;眾口鑠金。」
典故:
東周的第十二代天子周景王姬貴,在他在位的第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年)和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時,做了兩件不得民心的事情:一件是鑄大錢,一件是鑄大鐘。大錢就是幣值高的錢。景王試圖以鑄行大錢的方式來收繳民間的小錢。大鐘即編鐘。景王準備鑄造兩組巨型編鐘,一組是無射(讀yì),一組是大林。他打算把這兩組編鐘上下懸掛在一起配合著演奏。景王身邊的大臣單穆公對此很擔憂,極力加以勸阻。他認為鑄大錢不利於流通,是「絕民用以實王府」,是對平民百姓的殘酷掠奪;而鑄大鐘更是勞民傷財,既得不到悅耳的美的享受(鍾過大耳朵承受不了),又加重了百姓的負擔。所以這樣做將會使百姓離心,國家危險。但景王聽不進去。司樂大夫伶州鳩也勸阻說,編鐘的聲律強調和諧,如果百姓怨恨,那就沒有和諧了。他引用民諺「眾心成城,眾口鑠金」來表明自己的觀點:老百姓共同喜歡的東西,很少不實現的;而他們共同厭惡的東西,也很少不廢滅的。但景王還是不聽。三年間,既鑄了大錢,也造了大鐘。結果是,景王在第二年就死於心疾,周王朝也隨即爆發了長達五年之久的內亂。
相關成語:萬眾一心 眾喣漂山 眾擎易舉 獸聚鳥散 四分五裂 孤掌難鳴
2.八仙過海 [bā xiān guò hǎi]
基本釋義:相傳八仙過海時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術。民間因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諺語。後以比喻各自拿出本領或辦法,互相競賽。
出處:明·無名氏《八仙過海》第二折:「則俺這八仙過海神通大,方顯這眾聖歸山道法強,端的萬古名揚。」
典故:
「八仙」指的是古代神話裡的漢鍾離、張果老、鐵拐李、韓湘子、曹國舅、呂洞賓、藍採和、何仙姑這八位神仙。傳說八位神仙各有道術,法力無邊,在人間懲惡揚善,為百姓做了很多的好事。相傳有一年,正逢王母娘娘的蟠桃盛會,八位神仙也被邀請參加。他們各自離開修煉之地,準備駕雲去參加蟠桃盛會,路過東海,只見那東海浩淼無垠,波濤洶湧,巨浪狂吼,一派驚心動魄的景象。呂洞賓靈機一動,說:「駕雲過海,不算仙家本事。咱們不如拿出各自的法寶,踏浪過海,各顯神通,你們看好不好?」眾仙都齊聲說:「好!」,鐵拐李第一個過來。只見他把手中的拐杖往東海一拋,拐杖像一葉扁舟,輕輕浮在海面上,鐵拐李往上一跳,穩穩噹噹落在上面。眾位仙家一看,齊聲贊道:「好本領!」這時,漢鍾離拍了拍手裡的響鼓也說道:「看我的!」隨手也把響鼓扔進了海裡,他盤腿坐在鼓上,一副老僧模樣。張果老笑咪咪地說:「還是我的招數最高明。」只見他掏出一張紙來,折成一頭毛驢,紙驢四蹄落地後,仰天長叫,張果老倒騎在驢背上,向眾仙揮揮手,踏浪而去。呂洞賓不慌不忙地從背後抽出拂塵來,向海中一指,頓時霞光萬道,海水分成兩半,讓出一條寬敞大道來。只見呂洞賓微微一笑,悠悠然向路盡頭走去。韓湘子見此,也不甘示弱,從懷中掏出一本書來,隨手拋到海中,自己騰空而起,單足站在上面,隨後又取出簫管,吹起悠揚的曲子來。曹國舅此時取出了法寶玉簡板,飄然而上。這是只有何仙姑與藍採和兩人還沒有動靜,只見藍採和取出花籃放進海中,花籃頓時變大數倍,花香撲鼻。他回頭一見仙姑沒拿任何法寶,就問道:「仙姑,是否願意與在下一同渡海?」,何仙姑微微一笑,說:「多謝閣下厚意,你儘管先行,我隨後就到!」說著,從頭上取下一朵荷花放入水中,那荷花霎時就變成了一條荷花船,載著仙姑緩緩飄過海去。
相關成語:各顯其能 大顯神通 各顯神通
3.學而不厭 [xué ér bù yàn]
基本釋義:厭:滿足。學習總感到不滿足。形容好學。
出處:《論語·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相關成語:手不釋卷 好學不倦 虛心好學 好為人師 驕傲自滿
4.夢筆生花 [mèng bǐ shēng huā]
基本釋義:比喻寫作能力大有進步。 也形容文章寫得很出色。
出處: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夢筆頭生花》:「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後天才贍逸,名聞天下。」
相關成語:筆下生輝 江淹夢筆
5.守口如瓶 [shǒu kǒu rú píng]
基本釋義:守口:緊閉著嘴不講話。閉口不談,像瓶口塞緊了一般。形容說話謹慎,嚴守秘密。
出處:唐·道世《諸經要集·擇交部·懲過》:「防意如城;守口如瓶。」
相關成語:噤若寒蟬 默默無言 諱莫高深 說長話短 和盤託出 信口雌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