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駭人聽聞 [hài rén tīng wén]
基本釋義:駭:震驚。使人聽了非常吃驚、害怕。
出處:宋·朱熹《朱文公文集·答詹師書》:「浙中近年怪論百出;駭人聽聞;壞人心術。」
典故:
隋煬帝楊廣時,著作郎(官名)王劭常用一些荒誕言論取悅皇帝。他曾謊報說:有人抓了一隻烏龜,它的腹部有「天下楊興」四個字,預示著楊家江山興旺長久。當皇后死時,王劭又說:皇后原是菩薩轉生,她現在只是回到天上去……他這些「駭人視聽」的奇談怪論雖然遭到有識之士的鄙棄,卻得到楊廣的歡心。這樣,王劭在著作郎的位置上坐了將近二十年。「駭人視聽」現寫為「駭人聽聞」。
相關成語:危言聳聽 駭人視聽 聳人聽聞
2.眾志成城 [zhòng zhì chéng chéng]
基本釋義:萬眾一心,像堅固的城牆一樣不可摧毀。比喻團結一致,力量無比強大。
出處:《國語·周語下》:「眾志成城;眾口鑠金。」
典故:
東周的第十二代天子周景王姬貴,在他在位的第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年)和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時,做了兩件不得民心的事情:一件是鑄大錢,一件是鑄大鐘。大錢就是幣值高的錢。景王試圖以鑄行大錢的方式來收繳民間的小錢。大鐘即編鐘。景王準備鑄造兩組巨型編鐘,一組是無射(讀yì),一組是大林。他打算把這兩組編鐘上下懸掛在一起配合著演奏。景王身邊的大臣單穆公對此很擔憂,極力加以勸阻。他認為鑄大錢不利於流通,是「絕民用以實王府」,是對平民百姓的殘酷掠奪;而鑄大鐘更是勞民傷財,既得不到悅耳的美的享受(鍾過大耳朵承受不了),又加重了百姓的負擔。所以這樣做將會使百姓離心,國家危險。但景王聽不進去。司樂大夫伶州鳩也勸阻說,編鐘的聲律強調和諧,如果百姓怨恨,那就沒有和諧了。他引用民諺「眾心成城,眾口鑠金」來表明自己的觀點:老百姓共同喜歡的東西,很少不實現的;而他們共同厭惡的東西,也很少不廢滅的。但景王還是不聽。三年間,既鑄了大錢,也造了大鐘。結果是,景王在第二年就死於心疾,周王朝也隨即爆發了長達五年之久的內亂。
相關成語:萬眾一心 眾喣漂山 眾擎易舉 獸聚鳥散 四分五裂 孤掌難鳴
3.茂林深篁 [mào lín shēn huáng ]
基本釋義:深篁:叢生的竹林。 茂密高大的樹林竹叢。
出處:晉·王羲之《蘭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4.同舟之懼 [tóng zhōu zhī jù ]
基本釋義:比喻共同為某事而憂慮、畏懼。
出處:《三國志·魏志·傅嘏傳》:「外內齊慮,有同舟這懼,雖不能終自保完,猶足以延期挺命於深江之外矣。」
5.頓腹之言 [dùn fù zhī yán]
基本釋義:猶言肺腑之言。
出處:《金瓶梅詞話》第二五回:「常言酒發頓腹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