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也有暴力?
睡覺前,一位媽媽給3歲兒子講《小紅帽》,當講到森林裡大灰狼騙小紅帽去採花,大灰狼偷偷跑到小紅帽外婆的小木屋裡,把外婆吞進肚子裡……小男孩聽到這裡突然大哭,還一邊哭一邊大喊:「媽媽不要講了,不要講故事……」
這位媽媽很困惑地問我:「講故事也會哭,我跟孩子解釋了很多次,說故事都是假的,可他就是不聽……我家孩子是不是有什麼問題?」
為什麼有些小朋友會被童話故事嚇哭?
小朋友越小,越容易分不清想像與現實,以為故事的人物和事件是真實發生的。在這方面,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曾經做過類似的解釋,他說,1,2歲的寶寶會對圖書上的可怕或灰暗的臉蛋產生恐懼情緒,有些寶寶會挪開視線不敢看或驚恐逃離,有些勇敢的寶寶會伸手拍打。孩子5,6歲前,對暴力故事的恐懼經常發生。
如果從孩子大腦的角度解釋,小朋友的想像力很豐富,當他們在聽爸媽講故事時,能輕易地把故事轉換成圖像場景,想像的場景常常能輕易地跳過了思考的過程,直接啟動大腦的情感處理機制。當小朋友聽的是暴力或恐怖情節的故事時,會輕易地觸動孩子的恐懼情緒。
有一位媽媽說,她的女兒3歲多,有一天晚上聽了《七隻烏鴉》後,晚上做惡夢,夢中喊「媽媽,我不要切手指」,《七隻烏鴉》裡,小女孩為了救她的七個哥哥,在城門切掉小指……
當然,也有部分的小朋友會相對地勇敢,即使當他們聽到恐怖的童話故事,他們也不會有過大的情緒波動。
現狀:不少經典的童話故事都有暴力場景?
《踩著麵包走的女孩》,在故事中,女孩不僅掉進了地獄,還因為太餓了,她肚子裡的內臟相互咬起來;《賣火柴的小姑娘》,長期被爸爸毆打,最後餓死在街邊;《紅舞鞋》的小女孩,砍掉了雙腳;《灰姑娘》的結尾,兩個姐姐的眼睛被鳥啄掉;《萵苣姑娘》中,王子的眼睛被刺瞎;《兔子新娘》,兔子把小女孩強迫回家當新娘;《白雪公主》的繼母讓僕人殺死白雪公主,雖然僕人不忍,但還是把白雪公主帶進森林,希望野獸幫他完成任務……
為什麼這麼多經典童話都有暴力場景?其實幼兒說在上面提及的童話版本已經是歷經多次修改後的版本了,你如果有機會翻看一些舊童書,會發現一個相同的童話故事,細節或結局與現在的版本已經有很大的差異。因為這些經典童話,一開始作者的創作目的,是給成年人看的,而不是小孩。比如格林兄弟,在那個遙遠的年代就是因為創作了這些童話而成為暢銷書作家。雖然改版了不少,但不少經典童話仍舊帶著一些暴力的情節。
近代的一些童書,有些也可能包含某些暴力的不適合小朋友聽的故事情節,所以父母們在給小朋友選擇童書時,最好先翻看篩選一下。
當孩子聽故事時害怕恐懼怎麼辦?
如果父母們不小心還是給孩子讀了有暴力情節的童書,當看到孩子表情恐懼時,應該及時停止。因為當孩子有恐懼表情或哭鬧時,表明孩子的心智還不適合聽這樣的童話。如果父母不以為意,可能會影響孩子對故事繪本的興趣。
我家兒子2,3歲時,有一次我給他講三隻小豬,當講到後面野狼爬上煙囪時,兒子突然緊張地用手壓住書,跟我說:「媽媽不要講了」,我突然意識到孩子可能已經想像到三隻小豬被野狼吃掉了。我立即決定「改童話」,我說,「當野狼剛往上爬,放了個大屁,緊接著,它就像火箭一樣飛到天上,最後不見了。」說完,我就把繪本合上了。兒子哈哈大笑起來,緊張情緒也消失了。後來,兒子5,6歲時自己翻看了繪本,我也沒再發現他因為野狼爬上煙囪而不敢看了。
可是,當孩子已經受到暴力故事的傷害,怎麼辦?
可以暫停講故事幾天,有些孩子會因為害怕而拒絕所有繪本,不建議父母強迫;如果孩子不拒絕,媽媽可以選擇一些快樂的繪本給孩子講,幫助孩子儘快淡忘恐懼。
我曾經給一個小朋友送了一小袋「魔鬼餅乾」,餅乾做成一個個的小魔鬼形狀。我問:「覺得可怕嗎?」小女孩點頭。我說:「你從恐怖故事聽到的,是假的,就像這些魔鬼餅乾,它們是製作餅乾的叔叔阿姨用手捏出來的,你可以把你腦瓜裡的所有害怕的東西,當成一塊塊魔鬼餅乾,當你吃完了這袋餅乾,它們就全部消失了,要不要試試?」小女孩笑了,心理暗示也起了作用,當她全部吃完了餅乾,就變得輕鬆了。
如果父母們找不到魔鬼餅乾,可以使用其他暗示,比如畫畫等。
所以,父母們給孩子講故事時,需要考慮故事是否適合講給孩子聽,以保證孩子獲得愉悅的故事感受。
關鍵字:童話故事、經典童話、童話暴力、親子閱讀、早期教育幼兒說,作者為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已出版書籍《心理諮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