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跑了」的農村孩子:如果有媽,人生可能會不一樣

2020-12-20 觀察者網

據中國青年報1月21日報導,在農村,有一些母親在孩子很小時就從婚姻中出走,或去了城市打工,或回了娘家,或不知去向,再也沒回頭。她們的孩子就這樣成為另一種留守兒童。

提起自己的媽媽,有孩子直說「嫁漢去了」,還有的說「跑了」,也有孩子憤憤地說,「我不想她!她是個壞女人」,甚至有孩子拉著中國青年報記者去她的家,想讓記者做她的媽媽。

陳箏的作文《給媽媽的一封信》 孫慶玲 攝

這是一次遲到了近24年的通話。

電話從廣東打來,那端傳來一位陌生女人的聲音,不太標準的普通話帶著些貴州口音,對方自稱是河北小夥兒孫小隆的媽媽。聽到「媽媽」這兩個字,正在吃燒烤的孫小隆不禁愣了一下,坐直了身板,又問了一遍,「你是誰?」

孫小隆長到24周歲,還從未見過自己的媽媽,除了一張泛了黃沾了汙漬的照片。據說在他出生兩三個月時,他媽媽就「跑了」,有人見她上了去縣城的車,有人說她去了南方,但沒人知道她到底去了哪裡,一溜兒煙般消失在茫茫人海。

從小到大,從小學到初中再到輟學,孫小隆不知多少次在彷徨無助時想過,如果自己的媽媽「在身邊多好」。都說有媽的孩子是塊寶,沒媽的孩子像根草,孫小隆覺得自己就是棵「沒人管的小草」,在角落裡生長,人生路上跌跌撞撞。在廣闊的土地上,或許少有人注意,還成長著一撥撥與孫小隆同命相憐的蒲草,在社會的洪流中飄搖,柔弱又堅韌。

自20世紀80年代而起的中國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鄉城流動,如今已洶湧成一股前所未有的進城務工浪潮,幾乎席捲、激蕩、重塑著每個鄉村。近3億農村勞動力從土地上剝離湧向城市,在那裡堆砌著令人眼花繚亂的城市文明,催熱了的商品經濟,而在被浪潮甩在後面的農村家庭、被城鄉撕扯的農村婚姻已是危機四伏。根據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資料推算,全國男女離婚合計人數有3048.84萬人,其中農村(包括鎮和鄉村)離婚人口合計1678.77萬人。

我國離婚率已連續攀升了15年,每個增長的千分點背後就是眾多家庭的分崩離析,那些從婚姻中出走的農村媽媽可能還會增多。而在每個轉身而去的媽媽背後,或許都有一個或多個被留守家中的孩子,正探著頭,踮著腳,望著媽媽離去時的方向。

「沒媽的人就是跟別人不一樣」

進入冬月,大風連刮幾天,隴原上那零星的綠意就被刮個乾淨。站在甘肅省靖遠縣北城小學望去,除了遠處的山上還掛著些白晃晃的雪,四周環繞的山皆是不同程度的灰黃,一片疊著一片,山腳下,黃河則在這裡打了個類U型彎,甩尾繞山而去。

在北城小學念書的陳箏也想越山而去,找她的媽媽。3年前,她的媽媽就是跨過這條母親河,離家出走了。

「現在和誰在一起生活?」

「爺爺奶奶爸爸姐姐弟弟。」陳箏有些羞怯地說。她今年9歲,瘦瘦黑黑,頭頂著個「朝天揪」,愛低垂著眼睛,紅撲撲的小臉上總帶著羞答答的笑。

此時,不知誰突然喊了一聲「她沒有媽媽」,有那麼一瞬間,場面有些尷尬。但班上有的同學——在八九歲的年紀——仿佛並不覺得,「我也沒有媽媽」「我也是」「我也沒有」……一些同學紛紛舉著手,爭先恐後地嚷著。

陳箏班上的板報。王豪 攝

陳箏所在的班級有16名學生,其中6人單親家庭,擴大至北城小學所屬的雙龍學區,這個單親數字則從2016年的26人逐年上升到2018年的55人。而在離孫小隆家不遠的河北省大名縣孝廉小學,800名學生中也有28人單親。這些單親家庭中多是母親離家,有的是父母離婚後媽媽離家出戶,有的婚也沒離,媽媽就不聲不響地走了。

提起自己的媽媽,有孩子直說「嫁漢去了」,還有的說「跑了」,也有孩子憤憤地說,「我不想她!她是個壞女人」,甚至有孩子拉著記者去她的家裡,想讓記者做她的媽媽。問到陳箏時,她沉默了好一會兒,眼睛盯在地上,兩隻小手捏在一起,像不知該往哪兒放才好,極小聲地在記者湊上去的耳邊說了句,「想她。」

這是她的秘密,她不敢在家裡提起媽媽,說「想她」更需要勇氣。一提起,奶奶就會「連著拉長著臉好幾天,會不高興」,如果被發現偷偷聯繫媽媽肯定會挨罵,她害怕。媽媽離家四五個月後,突然回來看她和姐姐弟弟,結果被攆出了門,媽媽只好站回了大門口,孩子們就撲過去抱著媽媽哭。後來不知怎地,家裡親戚就和陳箏媽媽就打了起來,大人們的打罵聲、孩子們的哭聲頓時混成一片。

哭完,日子延綿如舊。陳箏到了上學的年紀,白天就去上學,掙回來不少獎狀;晚上在家幫著洗菜、餵雞,頭髮、衣服都是自己洗,作業一般趴在偏房的炕上或茶几上寫。偏房裡燈光昏黃,炕佔了大半個屋子,上面鋪著一層薄薄的褥子,堆著幾床髒舊的被子。困了,陳箏就自己去睡。

在她的童年裡,可沒有什麼睡前故事或毛絨玩具,沒有誰在旁邊盯著寫作業還要被氣得「肝兒疼」,不會有媽媽的嘮裡嘮叨,也沒誰可以撒嬌,大夏天還要去幫別人摘枸杞掙錢,幾乎沒人留意過陳箏從沒過過生日,她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

想媽媽時,憋在心裡難受,陳箏就會悄悄告訴她的二姐姐,實在想得厲害,就偷偷記下手機號溜到村裡的小賣鋪給媽媽打個電話,給她說著「彩筆沒有油了」這樣的瑣碎事。她在作文中還塗塗抹抹地給媽媽寫了封從未寄出去的信,信中寫道:「媽媽您好,我好想你,你這麼這麼多年不回來,這是怎麼回事呢?」她暗暗下決心,要好好學習,長大去找媽媽,照顧媽媽,「不要再讓媽媽打工」。

孫小隆也想過去「南方」找他媽媽,他從不曾體會過有媽媽是怎樣一種感覺。

襁褓裡的他吃著玉米糊長大,個頭長不高,偏瘦。剛懂事時,他還會追問媽媽去哪兒了,家裡人總說「大人的事,小孩子別多問」。但小孩子之間總難免提起,孫小隆記得上小學時,總被人指著鼻子罵,「他沒娘」「野孩兒」……對於他來說,要麼攥緊拳頭忍,要麼就舉起拳頭打。但他常是被打得鼻青臉腫的那一個,等回家被問起打架的緣由,又免不了一頓罵。

孫小隆心裡委屈,卻不知道該怪誰。他有時會恨那個從未見過的媽,恨他爸和家裡人,甚至恨自己,他不明白為什麼別人都有媽媽,自己沒有,「會覺得對自己不公平,總覺得自己缺了些什麼,會自卑」。

等長大了,他也就不再問了,只是有時會想起那個從沒見過的媽媽在哪兒,過得怎麼樣,以及為什麼丟下自己——這是個心結,他想當面去問個清楚,去解開它。

「那種感覺,沒人理解,至少有媽的人不懂。」孫小隆甚至覺得自己可以本能地甄別出一個人有沒有媽媽,「沒媽的人就是跟別人不一樣」,他樸素地認為,「這個人要麼脾氣特別暴躁,要麼特別不愛說話。」

在過去10多年間,蘭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鄧紅博士也一直在圍繞農村留守兒童,包括單親留守兒童的生存現狀進行調查研究,她的發現和孫小隆的結論竟有些許相通之處——媽媽外出家庭裡的孩子,要比爸爸外出家庭中的更加情緒化。

「母親與孩子情感上的交流、對孩子生活上的關懷是父親很難做到的,包括母親的很多語言都是互動性的,爸爸則是指令性的。」在鄧紅看來,孩子是一個家庭的「複印件」,和監護人的表現息息相關。

離家3年多,陳箏的媽媽偶爾會通過給丈夫發紅包,來換取和孩子們短暫的視頻時間。她覺得陳箏變了不少,以前自己帶孩子時「孩子反應特別快,鬼點子很多」。

「不想上學了,沒意思」

或許因同樣來自單親家庭,剛滿30歲的班主任王耀很快就注意到了陳箏——半年前,他來到北城小學不久就發現,陳箏不愛發言,即便被老師叫起來回答問題也不說話,課間別人去玩,陳箏就在一邊看著。

「其他幾個單親孩子也是比較內向、敏感。不比我小時候,現在的小孩子其實什麼都懂,我那時(爸媽離婚時)還比較懵懵懂懂。」在王耀看來,陳箏算是很自律的學生,有些單親家庭的學生就很難管教,課堂搗亂、不寫作業、打架。

前不久,班上有名學生三番五次不交作業,王耀急了,追問她為什麼不交作業,誰知這名學生突然哭了起來,邊哭邊說自己想媽媽,想到沒法寫作業……他猜想,「也許,這些孩子是想通過這些行為來吸引同伴或老師的關注,得到他們的反饋。」

1000多公裡外,孝廉小學(鄉村小學)校長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村裡孩子媽媽一走,爸爸一般就去外面打工,有的直接在外面另組家庭就不回來了。很多孩子由爺爺奶奶帶著,也有一些跟孤兒差不多。」 眼下讓張建華頭疼的是,由於隔代撫養,學校這28名單親家庭學生普遍生活、學習習慣比較差,最大的問題是不愛寫作業。

記者在與張建華一起走訪單親家庭學生張歡家時,一進屋便聞到一股嗆人的煤氣味,有同行者實在聞不下去就閃到了屋外。然而張歡和姐姐張圓兩人卻全然不覺,正坐在離電視機不足1米的地方,聚精會神地看電視。電視機是她們唯一的玩具,在這約20平方米的房間裡,還放著兩張大床,一張睡人,一張充當她們的「書桌」。但她們要先過完「電視癮」才去寫作業。

1月4日,張歡張圓姐妹正趴在床上寫作業。孫慶玲 攝

「我認的字都忘了,作業都是她們自己寫。」張歡張圓姐妹倆由50多歲的奶奶拉扯。她們的生母在生下她們沒幾天就去世了,後來爸爸又給她們娶回來一個媽媽,給她們生了個弟弟,但在一起生活五六年後就離了婚,弟弟也被後媽抱走了。後來張歡張圓爸爸常年在外務工,一年回來的次數一個巴掌就能數過來,不過父女可以經常視頻,張歡總嚷著讓爸爸給自己買個電腦。

奶奶可以說是與孩子最親密的人,吃喝拉撒洗涮都是奶奶跑前跑後去張羅,生病了也是奶奶守在身邊餵水餵飯,晚上睡覺時,姐妹倆都爭著挨著奶奶睡。張歡說她不喜歡待在學校,反倒最喜歡待在家裡和奶奶玩,至於以後,她想去打工掙錢,「掙很多錢」,因為「那個傻女人就嫌俺家窮才跑了」。姐姐張圓夢想著當個警察,因為她看電視劇裡的警察很帥。

對於倆孫女的學習、升學,奶奶倒是順其自然,「她們不是上學的料子,家裡墳上也沒那個勁兒。」

這也正是讓張建華憂心的地方,「小學正是學生養成好習慣、打好學習基礎的好時期,這時候耽誤了,以後就得費勁了」。他注意到,學校中單親家庭孩子的學習成績往往呈現出一種「兩極化」的趨勢,只有極個別學生學習成績特別好,多數成績處於中下遊的水平,比如說張家兩姐妹。

雖說義務教育階段,總不至於沒學可上,但據記者了解,在孝廉小學,只有成績拔尖的學生才有資格參加對口縣中的選拔考試,其他學生則要就近入學,進入附近的多所鄉鎮中學。

但在孫小隆看來,鄉中是「實在不行的學生才去的」地方,「現在但凡家裡有點門路,買得起房,塞也要把孩子塞到縣裡頭去上學。」孫小隆小學畢業後,自己想都沒想就去了鄉中,因為「學習差」「離家近」「不用花錢」。

回想起來,孫小隆覺得初中和小學過得差不多,除了離鄉上的網吧更近了。老師一不留神,他就會偷偷溜出學校去泡網吧,那時候的QQ號還沒超過8位數字,他喜歡在QQ上和別人聊天,喜歡打些網路遊戲,「網上比身邊要熱鬧」,這會讓他覺得自己沒那麼孤單。對此,除了有位同村的老師偶爾敲打敲打,根本沒人管,加上底子差,又總是和人打架,沒多久他就從學校跑了出來,「不想上學了,沒意思」。

對於輟學這個決定,孫小隆的家人也支持,「覺得成績不好也考不上好大學,還不如去打工,一個賠錢,一個賺錢,十幾年下來能差二三十萬元」。在孫小隆所在的村裡,初中就輟學去打工的並不鮮見,外出務工已成為村裡青壯年的主流生活方式,甚至是離開學校的年輕人的人生「必由之路」,「考上學算哪門子光榮,誰掙了錢開上車,縣城裡買了房才算出息」,對城市、對金錢的躁動似乎瀰漫在整個村子。

不過,當時只有14歲的孫小隆對掙錢也沒太多概念,只是覺得打工「好玩兒」,身邊都是同伴。此後10來年,孫小隆四處打工,在鞋廠流水線上幹過活兒,在飯店當過廚師,最近又在物流公司開大貨車,一個月拿8000元的工資,算是迎來了「人生巔峰」。

「在這個家不歡樂、不自由」

孫小隆計劃著攢攢工資,再借些錢,買房、娶媳婦……那通突然來電卻不在他的計劃之內,讓他有些慌亂。

他記得有次看到別人網上尋親成功,心裡一動,試著把他媽媽留下的那張照片發在了網上,沒承想真會有人打電話來。於是,過了24年,孫小隆終於和「媽媽」隔空進行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對話。

他有太多問題要問,但之前縈繞心頭的很多話一時都梗在了嘴邊,腦子裡一片空白。在那持續了近兩個小時的通話中,孫小隆記得自己一會兒哭,一會兒笑,仿佛這20多年積攢了太多的情緒,相互碰撞、撕扯,最終爆發。

在電話那端,孫小隆媽媽不知說了多少遍「對不起」。但再多的道歉又怎能彌補得上那消失的24年?那聲「媽」,孫小隆怎麼也叫不出口,他始終不能釋懷,「她為啥扔下我走?為啥?」他為她想好了太多可以不這樣做的理由。

而關於這個問題,孫小隆的媽媽卻不太願意對記者多提。她是貴州人,20世紀90年代初,當地流行外出打工,她也前往廣東討生活,在那裡認識了孫小隆的爸爸。1994年,兩人回到河北結婚、生子。但孫小隆媽媽發現這裡的空氣乾燥,飲食也不習慣,最重要的是和婆婆不好相處,「我弟弟來看我,生怕我弟帶走她家的東西,還翻我弟弟的包袱」。雞零狗碎的事情多了,孫小隆的媽媽覺得過得憋屈,便決定生完孩子回娘家去。婆婆不讓走,她就偷偷走了,後來就再沒回來。

婆媳矛盾可以說是一個千古不破的難題,「它使得任何一個男人如果想維繫家庭就不得不遷就妻子,也就是說,婆媳發生糾紛時他必須站在妻子一邊,否則家庭就可能出現分裂。」武漢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劉燕舞曾在湖北省某村調查時發現,婆媳矛盾導致的家庭分裂雖不普遍,但其影響和威懾作用很大。

陳箏的爸爸也選擇站在自己母親那邊,陳箏媽媽覺得在家裡活得沒有任何地位,實在忍不下去就走了。村裡,像陳箏媽媽這樣離婚或出走的媽媽有10來位,「有的因為婆婆,不過很多都是因為在外面打工,打著打著就跑了。」一位留守村裡的年輕媳婦告訴記者,村裡人主要靠種地和種大棗為生,近幾年棗子都賣不出去,不少村民就任它爛在枝頭。近看,顆顆乾癟的紅棗像是一個個被剪了燭芯、蒙了灰塵的燈籠,懸在空中。

「家裡掙不了錢就得出去(打工),不出去的話就一個人在家,伺候完老的伺候小的,還有幹不完的活兒,一年四季都要去剪棗樹枝,你們不知道剪棗樹枝多累!」這位年輕媳婦有些抱怨說,「像我這樣願意留在家裡『活受罪』的,不多了。」

河北冀南某村,老黃家的兒媳在二女兒還沒滿周歲時,就慌著出去打工,非要去天津(她老公是在北京打工)。不到半年,兒媳就鬧離婚。老黃在二人離婚後收拾東西時,在柜子裡不經意翻出兒媳的日記,讓他驚訝的是,上面寫著她與另一名男子的聊天記錄。

「都是手機惹的禍!她生了二丫頭,在家就天天玩手機!」兒媳不想去北京打工時,老黃心裡就隱隱有些不安,他以前常在新聞中看到,很多外面打工的,兩口子不在一塊兒就都離婚了,「這世道,結婚的沒幾個,離婚的可都排著隊。」

而張歡奶奶至今也想不明白她的兒媳婦為什麼要離婚,她覺得自己算是個好婆婆, 「人家(張歡媽媽)說自己在這個家不歡樂,不自由,誰知道咋才算歡樂,才算自由?」張歡奶奶像在自言自語。

或許她可以從劉燕舞這裡找到答案。農村離婚現象很早就引起了劉燕舞的注意。他根據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資料推算,全國男女離婚合計人數有3048.84萬人,農村(鎮和鄉村)離婚人口合計1678.77萬人,農村離婚人口佔15歲及以上的農村人口的比例為1.44%,而在20多年前,這一比例僅為0.49%。

在調查中,劉燕舞還發現一個值得思考的現象——在江浙一帶,男性提出的案例較多,而一些在中西部地區的農村,女方提出離婚的更多。

「女性的個人意識在覺醒,如果不幸福她們就不再講究、湊合。」在劉燕舞看來,這與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興起的打工大潮不無關係。外出務工使得婚姻圈更大、更開放,不僅為農村女性提供了再次追求幸福的機會,對於已婚女性也是能夠威懾丈夫的有力武器。因此,夫妻發生矛盾時,女人不再像以前那樣只會跑回娘家,而是會跑向遠方一個讓任何人都不知道的地方,重新尋找她們的幸福。

在這些從婚姻中掙脫身的農村媽媽中,記者採訪了解到,有的是丈夫出去打工,自己在縣城陪讀,「陪著陪著人就跟別人走了」;有的是妻子留守家中,在網上和別人聊天,聊著聊著夫妻也就散了;有的妻子出去打工,回到家就鬧離婚,離婚不成就直接躲起來跟別人過日子;因外出務工而組成的「臨時夫妻」也不是少數。

「也許某一天,丈夫突然看到又跑回來了的妻子,很可能她不是想重歸於好,而是來要求辦理離婚手續。」劉燕舞說,這種想法像瘟疫一樣在村莊裡面擴散,因此,當看到離家出走後4年杳無音訊的女人回到村子裡時,很多村民想到的不會是女人終於回來了,而是女人終於要回來離婚了。

至於孩子,大多數離婚媽媽選擇留給男方。「在丈夫與自己,在孩子和自己這兩對關係中,她選擇了自己,這其實是一種觀念的深層次變化,即家庭幸福觀念在向個體幸福觀念的轉變。」劉燕舞說。

「如果有媽,我的人生可能會不一樣」

但這不是劉燕舞所期待的「個體化」,只講權利而忽略責任。

他曾在村莊調查時,遇到過一位媽媽走掉了的單親女孩,就那麼怯生生地站在爺爺奶奶身邊。劉燕舞能明顯感覺到她和那些同樣是爺爺奶奶帶著的留守兒童不一樣,「這些孩子會無數次面臨來自各方的『你媽媽跑了』這樣或明或暗的提醒,而留守孩子所面臨的也許只是『你媽媽什麼時候回來』。這樣的『提醒』對孩子的心靈創傷,我們可以去想像。」

所以有時看到這樣的家庭或孩子,劉燕舞是「真的不忍多問」,或者也不敢多問,「目前真的沒有好的辦法,問多了就會感覺跟他們一樣絕望」。曾經有位村裡的婆婆誤以為他是上級派下去了解民情的,就找到他,「問我能否幫孩子把媽媽找回來,我只能很殘忍地告訴她,我沒有這個能力」。

大概同樣因為無能為力,張圓在5歲時就在心裡決定不再想媽媽,她感覺自己因為沒有媽媽「受了很多屈」。有另一個來自單親家庭的小女孩問她,「如果你在快手上找到自己的媽媽,你會不會聯繫她?」

張圓想了好一會兒說,「不會。」

但張圓總還會夢到一個女人,「她總戴著面具,看不清,但我認為那就是我媽媽。」

年齡越大,他們或許可以越好地深埋那些關於「媽媽」的秘密,更能控制自己不去觸摸那些或深或淺的傷疤。在甘肅省古浪縣第四中學,一所鄉鎮寄宿制中學,多數單親學生不會告訴別人自己的家庭情況。但一提媽媽,他們有的還是瞬間紅了眼眶,有的變得沉默,有的還在把媽媽曾說的夢想當作自己如今努力的方向。

面對這些孩子,自己能做些什麼?是北城小學教師王耀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除了正常上課,王耀只要課間不忙就陪著班裡的同學玩遊戲,與孩子聊天談心,有時中午做飯會叫學生一起來吃,偶爾還會給他們買些作業本等小物件,但不會表現得刻意關注單親孩子。

慢慢地,王耀發現,這些看似內斂、孤僻的單親家庭孩子,內心很渴望別人的關注和關懷,「它們就像扇虛掩的門,渴望更多光照進來,如果你願意去試一下,就能打開」。記者注意到,王耀班上,有些孩子下學後仍喜歡賴在學校,老師一遍又一遍催他們回家還是不走,「因為他們覺得這裡有人陪他們」。

甘肅古浪縣第四中學則要求全部學生寄宿在學校,統一的住宿條件、餐食,老師也和自己班的學生們住在同一樓層,吃在同一個餐廳,學校正在盡最大的努力來營造一種「家」的氛圍。

該校副校長薛天魁告訴記者,作為經濟欠發達的生態移民區學校,很多學生的家長不在他們身邊。學校想多為家長承擔些責任,以學校的臨時性家彌補了真實家庭的缺失,讓學校裡豐富的生活感染學生,使家長安心打工,學生安心學習,所以「不管是留守,還是單親的孩子在這裡都是平等的」。

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雷望紅在進行田野調查時也發現,在條件允許的條件下,學校進行寄宿制管理,學生大量時間在學校生活,學校在課外通過大量的文娛活動、師生深度交流,可以淡化家庭缺位和母親缺失帶來的影響。

不過薛天魁也坦言,寄宿制並不一定適合所有年級的所有學生,「什麼時候適合寄宿,這也是值得思考的。」

「在幼兒階段,孩子最重要的人是爸爸媽媽,在小學低年級階段是老師,高年級以後便是自己的同伴。」鄧紅覺得,如果家庭和學校能將這些因素進行良好的連結,這些單親孩子不會和其他孩子有顯著性差別,「最怕的是家長放棄了,學校不要了,孩子過早跑出去,跟著壞人學壞了。」

如今,在這些單親家庭的農村孩子中,有的正夢想著考大學,有的正為順利升入高中奮戰,有的已經成為一名教師,有的成了大貨車司機……也許曾被拋棄,不過他們沒放棄自己。

這個春節過後,孫小隆的媽媽說會過來看他,他既期待又有些緊張。他說,「如果有媽,我的人生可能會不一樣。」

「會有什麼不一樣?」

「我也不知道……」

(應採訪者要求,文中孫小隆、陳箏、王耀、張歡、張圓均為化名)(原標題: 媽媽逃跑了)

相關焦點

  • 同樣的孩子.不一樣的媽媽不一樣的人生
    巴哈伊教主張一個家庭如果有一個男孩子、一個女孩子,沒有能力培養兩孩,那麼優先培養女孩。因為女人長期沒有受教育的機會,而女孩將會成為母親,母親的素質高低,直接影響下一代。季羨林:這個有道理。這齣自《季羨林口述史》,可見母親的重要性。
  • 如果孩子喊"媽媽"變成"媽",孩子可能有變化了,家長要注意了
    今日問題:孩子稱呼變了是不是意味感情變了小孩子從小就跟著媽媽,從肚子裡出來以後,媽媽就一直沒有離開過身邊,孩子上學叫媽媽,吃飯叫媽媽,穿衣服叫媽媽,睡覺叫媽媽,只要有困難,第一件事情想著的就是媽媽。寶媽們也習慣孩子這樣稱呼自己。
  • 如果有一天,媽媽不在了
    「媽媽有點不舒服,還好。」我挺直了背,故作精神地回答。「媽媽,你是不是運動太少了?」他認為我是缺乏運動,導致精神不好。我笑笑,不置可否。「要不,我們一起爬樓梯吧!快來快來!」說完,他一溜煙似的跑遠了……我知道,他在樓梯口等著我,防止我悄悄地搭電梯偷懶。
  • 孩子突然喊「媽」而不是「媽媽」,意味著什麼?可能是心理有問題
    有人說,世界上最動聽的詞語,就是「媽媽」,不管照顧孩子有多麼辛苦,可是當自己聽到孩子喊「媽媽」的時候,身上所有的疲憊會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滿滿的幸福。但是突然有一天,孩子不再喊「媽媽」,而是直接喊一個字——媽,你會是什麼樣的感受?孩子為什麼會突然改變對媽媽的稱呼呢?
  • 《變形計》富少離開,農村媽哭成淚人,自責沒有照顧好孩子!
    導語:如果沒有那個不熟悉的家,怎麼會有這些觸及心靈的故事。 如果沒有那刻骨銘心的感動,又怎能挽回年少的輕狂。《變形計》作為一檔具有教育意義的綜藝節目,我們通過現象看本質,節目中雙方家庭的孩子經過互換之後,可以給他們帶來不小的體驗,雖然變形的時間很短,但是他們在心理也會有本質上的變化。
  • 媽媽帶孩子逛商場,剛走到門口就抱著孩子跑開,寶媽表示辣眼睛
    導讀:媽媽帶孩子逛商場,剛走到門口就抱著孩子跑開,寶媽表示辣眼睛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媽媽帶孩子逛商場,剛走到門口就抱著孩子跑開,寶媽表示辣眼睛!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當孩子喊「媽媽」變成了「媽」,家長要注意了,孩子可能有變化
    當孩子第一次叫媽媽的時候,想必家長會非常開心,媽媽想到之前為孩子付出的一切都值得了,而媽媽在有了孩子之後,就是這麼容易滿足。而孩子其實從小到大也會經常喊媽媽,不管是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媽媽也是孩子第一個想到的人,所以媽媽和孩子之前的關係可以說非常親近。
  • 農村「妻跑族」日益增多,過來人:20萬彩禮,老婆生完孩子就跑了
    文丨任林(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隨著近些年的男女性別比差距越來越大,將來會有更多的年輕男性難以找到另一半。雖說單身的男性結婚的概率越來越低,但是一些結婚生子的男性,也可能會面臨妻子離開的窘境。
  • 一位全職媽媽的「五味人生」:嘗遍生活酸甜苦辣,只因你是孩子媽
    女人自從生了娃,當了媽,人生真的是酸、甜、苦、辣、鹹,五味俱全。2020年只剩下最後20多天了,若蘭寶貝眼看著快3歲了,這篇文章,若蘭媽咪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做「全職媽媽」這3年來的「五味人生」。更何況,就算我說了,也沒有幾個人會相信(他們怎麼會甘心承認那是他們的偏見,是「門縫裡瞧人」呢?)。3、甜:孩子乖巧伶俐又貼心,任何時候都無條件站在媽媽這一邊當然,有娃後的日子,也不全都是心酸苦楚。所謂「付出總有回報」,三年來的悉心照顧和精心養育,並沒有白費。
  • 如果孩子喊「媽媽」變成「媽」,說明其心理起了變化,家長要留意
    不知道你是否發現,小孩子都喜歡叫「媽媽」,而大一點的孩子只會簡單一個字「媽」,看似是減少了一個字的稱呼,你有注意到你的孩子,是在多大的時候改變了稱呼?從「媽媽」到「媽」,女兒的改變讓媽媽接受不了洋洋是一名80後寶媽,因為從小就失去了母親,缺少母愛,所以洋洋自己有了女兒之後,特別珍惜這份母女感情。對孩子雖然不會特別的嬌慣,但是很享受孩子對自己的依戀。
  • 農村婚嫁,女人不嫁「媽寶男」,男人不娶「扶弟魔」,有啥說法?
    無論是在過去還是在現在,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是大家共同的認知,過去的農村人雖然沒什麼錢,日子過得也比較差,可是卻不需要為結婚而發愁。然而現在雖然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大截,很多適婚的男女青年都因為找不到心儀的對象而保持著單身,特別是在農村,剩男剩女特別的多。
  • 如果孩子叫「媽媽」變成「媽」,說明他心理有了變化,家長要注意
    但是,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孩子在小的時候都喜歡「媽媽,媽媽」的叫,而等孩子大一點了就會省略成一個字「媽」,在我們看來只是減少了一個字,但是這在孩子內心中是存在情感變化的。從「媽媽」到「媽」,女兒的改變讓媽媽接受不了史女士是一位80後的寶媽,因為在自己很小的時候就失去母親,從小就缺少母愛,所以在自己當媽媽的時候,對自己的女兒特別的好,對母女的這份感情特別的珍惜,每天陪著女兒出去散步,逛超市,一起寫作業,就會覺得特別的滿足,特別的幸福。
  • 媽媽,如果有來世,我還要做您的女兒
    媽媽去世一周年了,享年63周歲,走完了她偉大而又平凡的人生。她走的那麼安詳,平靜,沒有給我們留下隻言片語。還說自己的一生經歷可以寫一本書了,媽媽呀,您可知道,現在的電視劇和書大都是以喜劇結尾,而您呢?都說好人一生平安,您是好人,是一個善良,樂觀,吃苦耐勞,寬容,勤勞的人,為什麼老天這麼不公平,讓您受了那麼多罪,吃了那麼多苦,該享福的時候卻病倒了。媽媽出生後,趕上那幾年鬧饑荒,整天吃不飽,穿不暖,她說自己4歲才會走路。
  • 孩子不叫媽媽改叫「媽」,一字之差:不適應的同時要注意心理變化
    當孩子偶爾的喊你「媽」的時候,就說明你與孩子之間有了新的矛盾,需要做出改變了。有的媽媽說,自己的孩子並不完全把稱呼由「媽媽」變成了「媽」,只是會有偶爾的改變。就舉棋不定。因此,稱呼若是有偶爾性的改變,說明孩子心裡有氣,母子間有了「隔閡」,親熱度下降。寶媽們要及時自查,看看自己跟孩子之間是出現了哪些問題和矛盾。稱呼為什麼說變就變?在電視裡聽到有人這麼喊,聽見身邊的人說媽,就會覺得自己喊得跟大家不一樣,但不管怎麼說,當孩子把「媽媽」變成「媽」。
  • 稱呼由「媽媽」變成「媽」,可能是孩子心理產生變化,父母別大意
    世界上的語言有幾千種,但唯獨「媽媽」這個發音,全世界都是一樣的。但有一天,父母突然發現,孩子不再稱呼你為「媽媽」,而直接喊「媽」時,這背後暗藏了哪些訊息呢?閨蜜說以前女兒總是「媽媽」的叫不停,現在只喊自己「媽」,這讓閨蜜鬱悶了好久。而且閨蜜還發現,自己女兒開始變得有些叛逆,飯菜不合口味就會發脾氣、新買的衣服不喜歡也會發脾氣。後來閨蜜才反應過來,曉曉應該是進入到「青春叛逆期」了,於是就漸漸改變了對曉曉的教育方式。
  • 第一次當媽媽是什麼感覺?寶媽:再也不生第二個了!你也一樣嗎?
    文|話梅的媽媽(文章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生兒育女是每個女性都需要經歷的一個過程,是我們人生路上的一個裡程碑,這不僅意味著我們的身份發生了轉變,也代表著我們肩膀上的責任變得更加沉重,也許很多女性在沒有孩子之前,都憧憬過自己有了孩子之後會是什麼感覺
  • 「媽媽,如果有來生,我來疼你吧。」
    文|鏡子孩子遇到委屈的時候都會躲到媽媽的懷裡哭,媽媽會溫暖的說不怕不怕,然後輕拍孩子的後背。孩子蹣跚走路的時候都會拉著媽媽的手,媽媽會不停的說慢著點別摔著,然後放慢自己的腳步。孩子和別人打架後都會急著和媽媽訴苦,媽媽會緊張的檢查有沒有受傷,然後講出很多的道理。可惜,這都是別人家的媽媽,因為我的媽媽愛哭,所以,我也不是別人家的孩子。01懂事起,我媽就沒有抱過我。
  • 農村叫娘城市叫媽,除了娘、母親、媽媽三種稱呼,還有哪些稱謂?
    今天是2020年5月10號母親節,又是一年母親節,翻了翻朋友圈兒,看到有的發表感言、有的陪母親吃飯、有的給母親買花、有的為母親祈福、有的思念母親……,我相信,今天的朋友圈大家都是一樣的,成年人都明白,人生唯一不能等的,就是行孝不能等!
  • 孩子不叫「媽媽」改叫「媽」,一字之差,隱藏著孩子三個心理變化
    「媽媽」和「媽」有什麼不一樣嗎?我是一枚80後,我們小時候那會周圍很少有人會稱自己的母親為「媽媽」,我們都叫「媽」。記得上初中那會,閨蜜跟我說隔壁班有個女生(我們班一男生的龍鳳胎姐姐)都這麼大了還稱她媽為「媽媽」,在五年級放學時那女生還會撲到她媽懷裡,抱著她媽,閨蜜說受不了她的矯情和噁心。
  • 生一個孩子和生兩個孩子的差別,媽媽會擁有完全兩種不同的人生
    ,不少媽媽們也萌生了再生一個的念頭,想著孩子那麼可愛,帶一個孩子是帶,兩個孩子也是一樣帶,自己辛苦個一兩年沒什麼,孩子長大後就能享福了,但生一個孩子和生兩個孩子的人生相差還是很大的。 生一個孩子和生兩個孩子的人生有哪些區別呢? 1、二胎後,媽媽想自由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