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書·《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

2021-02-19 史學研究

內容簡介;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這一概念來自福柯。福柯對權力的了解很有創見,他不像過去的人只注意權力在大的、公開的場面的展示,同時也注意到權力在微小的、隱秘的、日常生活空間中的作用。《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修訂版)》所收王汎森研究清代學術、思想、心態方面的12篇專文和一篇附錄,即旨在從這一概念出發,探討和展示"政治"、"道德"、"權力"等各種力量,如何同水分子的毛細管作用一般,深入日常生活中每一個可能的角落,並發揮意想不到的影響。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修訂版)》的另一個主軸,是"思想史"與"生活史"的聯繫,通過對各類文獻或團體的考察,展示道德意識呈現的方式與轉化,以及道德理想如何影響日常生活的實踐。

作者簡介

王汎森,1958年生,臺灣中研院副院長、院士。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臺大歷史研究所碩士,普林斯頓大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明清到中國近代的思想史、學術史。著有《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運動的興起》、《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晚明清初思想十論》等。

本次送書活動時間為2016年5月19日至20日20:00,5月21日0:00公布獲獎讀者名單。

本次活動參與方式:在微信右下方留言欄內「寫留言」,平臺會將精彩的留言移入精選設為公開可見,評選將參考留言的精彩程度及點讚多少。同時為了防止出現惡意點擊(往期贈書出現的狀況),平臺要求點讚的同時須點擊平臺下方廣告方才有效。當某個人的點讚數大幅超過廣告點擊數,其留言將會被關閉。

本次贈書活動參照以上標準,選出三位幸運讀者,第一位讀者贈書;第二和第三位讀者贈送現金(20元和10元),現金贈送僅限於史學研究微信公眾平臺微信群的讀者,且群名片必須完整(不得使用化名),加群不超過兩個。參與活動的群,僅限於世界史交流群、中國古代史交流群、中國近代史交流群。(現金發放由平臺審核,授權群主發放;贈書周末統一郵寄)

讓大家點擊廣告的目的:一是為了防止惡意點擊,此舉實屬無奈。往期出現某個人的點讚在一個小時內點擊超過50次,極大破壞了送書的規則。二是由於平臺日常廣告收入極少,平臺運營及贈書費用,主要由平臺運營者承擔,期望各位支持平臺。這樣平臺才能更好地回饋各位讀者及朋友。

入選的讀者,請截圖平臺精選留言信息發回平臺,以此作為核對身份的重要憑證。(贈書活動之所以中斷一段時間,原因就在於某些人下載別人微信圖像,並回復了後臺,冒領了贈書)

只需點擊下方廣告,就是對我們的支持!

廣告由騰訊投放,收入主要用于贈書活動

相關焦點

  • 周六薦書|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
    ——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聚焦於明清嬗代之際的思想史和學術史。第二部分則以康雍乾時期的文字獄、禁書及其在道鹹以降的復出為切入點,展示在清代的政治壓力下,權力如何像水分子般在毛細管作用的驅動下滲入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造成文化領域中無所不在的自我壓抑和自我刪節,在最微細、最日常、最私密的空間中也發揮了意想不到的力量。以下文字摘自該書第八章:清代文獻中「自我壓抑」的現象。
  • 羅志田丨評《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
    第三組處理清代政治壓力下文化領域中的自我壓抑的現象,包括《從曾靜案看十八世紀前期的社會心態》、《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文獻中「自我壓抑」的現象》和《道、鹹以降思想界的新現象——禁書復出及其意義》三章。第四組轉向清代中期思想學術史,由《程廷祚與程雲莊——清代中期思想史的一個研究》和《對〈文史通義·言公〉的一個新認識》兩章組成。
  • 重磅書評│羅志田評《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
    第三組處理清代政治壓力下文化領域中的自我壓抑的現象,包括《從曾靜案看十八世紀前期的社會心態》、《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文獻中「自我壓抑」的現象》和《道、鹹以降思想界的新現象——禁書復出及其意義》三章。第四組轉向清代中期思想學術史,由《程廷祚與程雲莊——清代中期思想史的一個研究》和《對〈文史通義·言公〉的一個新認識》兩章組成。
  • 「思」的政治史——讀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
    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王汎森先生的《權力的毛細管作用》一書所關注的是清代的思想史與學術史。
  • 關於清代考據學的思考——讀葛兆光《中國思想史》有感
    >城陽第八中學  孫欣欣對於清代考據學的興起,葛兆光試圖用「話語分裂」來解答。長期以來,對於清代考據學,一般有兩種看法:一看作是宋明學術的反動,以梁啓超、胡適為代表;二看作是宋明學術的延續,以錢穆為代表。葛兆光認為由於「話語分裂」,士人不得不利用考據表達思想,保護知識話語,因此他先從知識史外部變化解釋,這種外部變化又與學術、思想內部走向相一致,考據學得以興起。
  • UIC應邀前往李兆基中學進行贈書儀式及學術講座
    2012年10月26日下午, UIC圖書館鄂鶴年館長、UIC理工科技學部甄勇博士應邀到順德李兆基中學贈書並開展學術講座活動。順德李兆基中學1500多師生及家長出席了此次活動,《珠江商報》的記者對本次活動進行全程跟蹤報導。
  • 「以吏為師」心態背後的權力魅影
    王立軍無疑具有完美主義者心態。一位與王立軍相識10餘年的當地記者分析說,當王立軍責罵別人時,他的心理活動是:這件事我能做好,你也應該能做好。在一次重慶警局的內部會議上,這種說法得到了印證。王立軍在會上號召大家要多學習,多讀書。一半是為了鼓勵,一半是為了形成反差,他說:「我看過的書可以把你們火化。」
  • 冰箱毛細管長度的確定
    影響製冷效果的因素有四點:(1)壓縮機效率;(2)製冷劑是否適量;(3)冰箱的密封性能;(4)毛細管內徑的粗細和長度。前三點有關資料多有介紹,而第四點卻常常被人們忽略。下面談談毛細管的長度、內徑的粗細與製冷效果之間的關係,供同行們參考。
  • 讀過一部分福柯的《規訓與懲罰》,對權「權力」這一概念有了更為...
    X  讀過一部分福柯的《規訓與懲罰》,對權「權力 我也粗淺了解過海德格爾的思想,在平時對於網絡技術對於當代人思想的影響方面有興趣,覺得從海德格爾(「存在」者這一角度)式的「在場」角度去理解這些,理解季節的變換和時代的精神等方面,能夠有一種全新的(似乎更感性)的感受。 了解到現代小說偏向於對人的心理世界的描繪,卡爾維諾作品中的一些對於文字所言的顯露和隱藏、數學概念的痕跡、結構和可能性等。
  • 俞國林丨《清代學術概論》之撰寫始末及其增刪改寫
    任公《中國學術史》五部之撰寫,最終稿就兩端,一先秦,一清代。《清代學術概論》的寫作,距今適值百年。而百年來學術之升降與思想之變遷,亦皆受時代與政治之左右,故今日再讀任公著作,是重有感焉!後有《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提出:「學術思想之在一國,猶人之有精神也,而政事、法律、風俗及歷史上種種之現象,則其形質也。故欲覘其國文野強弱之程度如何,必於學術思想焉求之。」在《清代學術概論》裡,任公亦分析「思想蛻變之樞機」、「政制之蛻變」、「學派之蛻變」等諸多因素。
  • 鬧法庭,清代縣域民事糾紛與訴訟心態
    在諸多問題中,普通民眾在訴訟中的心態或目標,是不能忽視的一個方面。由於文化傳統型塑的「慣習」效應,中國民眾的這一訴訟心態,就不應只著眼於現實,更應回到歷史的深處。吳佩林新著《清代縣域民事糾紛與法律秩序考察》(中華書局2013年版),對這一問題有極為細緻和生動的考察。
  • 製冷系統毛細管的工作原理與過程
    一、毛細管的工作原理: 毛細管是製冷系統常用的節流裝置,毛細管一般指內徑為0.4~2.0mm的細長銅管。 毛細管(雖然叫毛細管,但其實並不會有毛細作用)其實只是一段內徑比較小的銅管,它一頭連接冷凝器出口(一般在毛細管入口會加一個過濾器,以防毛細管堵塞),另一頭連接蒸發器入口,這種結構因為沒有熱交換,叫絕熱毛細管。
  • 「清代檔案與清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我校舉行
    新聞網訊 6月7日至9日,「清代檔案與清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我校舉行。本次會議由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我校歷史學院和文學院聯合主辦。研討會以海內外利用檔案研究清代社會的理論方法與實踐、國際視野下晚清檔案與清代社會、清朝檔案反映的法治與社會、膠海關與青島地方社會等為主題,旨在擴大國際視野、凸顯本土優勢,深入挖掘清代檔案資源,推進清代社會史、財政史、法律史、中外關係史、海關史等領域研究。
  • 清代詞學文獻的搜集和利用
    清代詞學文獻搜集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利用,從現代學術研究的角度看,怎樣才能充分發揮清代詞學文獻的學術價值呢 我認為,在利用清代詞學文獻過程中必須從校勘、史料、思想三個方面來考察它的文獻價值。首先應該注意它的可信度,從清人詞集及它的作者歸屬看,它沒有唐宋詞文獻那麼複雜,但由清人編纂的唐宋詞選及各種詞話,在唐宋詞的作者及作品歸屬問題上應慎重而行。
  • 清代中期為何會產生著名的「乾嘉學派」,它對中國二百年來學術思想...
    季我努學社整理出版中國近代史料,傳播歷史知識清代乾嘉時期發展成熟的以考據為主要方法的學術流派,該學派注重以資料的收集和證據的羅列,主張「無徵不信」,以漢儒經學為宗,從音韻、訓詁、文字等小學入手,主要從事審定文獻、辨別真偽、校勘謬誤、註疏和詮釋文字、考證典章制度和地理沿革
  • 段玉裁與清代學術國際研討會在江蘇金壇舉行
    值我國清代訓詁學家段玉裁先生誕辰275周年之際,6月12日,由江蘇省金壇市人民政府與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主辦的段玉裁與清代學術國際研討會,在素有「江東福地」、「魚米之鄉」美譽的金壇舉行。    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著名語言文字學家許嘉璐,江蘇省政協主席張連珍分別為大會專門發來賀信。
  • 第十四次雲上北京學學術沙龍順利舉行 ——劉仲華研究員講述清代...
    2020年10月9日,第十四次雲上北京學學術沙龍順利舉行。此次沙龍的主講人為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北京古都學會副會長劉仲華研究員,主講的話題是《遊幸還是理政——清代圓明園理政的合法性困境》。北京史研究會會長、北京學研究基地學術委員會主任李建平研究員主持了此次沙龍,與談人為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劉少華博士。
  • 紀念︱陳寅恪與近代中國的學術與思想
    今年適逢陳先生逝世五十周年,10月12日,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文研院」)和三聯書店在靜園二院聯合組織召開了「『陳寅恪與近代中國的學術與思想』暨紀念陳寅恪先生逝世50周年學術研討會」,邀請多位史學、哲學、思想史等不同領域的學者,以期從不同的視野和全新的研究中,深入探討陳先生的史學思想和對近代以來中國思想文化綿延不絕的影響。
  • 聯合贈書 | 思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大家與自己老師之間的小故事、小感動贈書規則二、各出版機構從成功留言的讀者裡隨機抽取3名幸運讀者贈書;三、9月14日中午12點截止統計,隨後各出版機構公布獲獎名單。讓我們追隨他們的足跡,去發現海洋、探秘陸地、攀登珠峰、探索星球……從建立維京王國到徵服太空,他們不斷探索未知、拓寬疆域,為科學、財富、貿易、名譽和權力而戰……
  • 立足歷史背景深入研究梁啓超學術思想
    梁啓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別署飲冰室主人、新民子等,廣東新會人,是中國近代政治改革運動的傑出宣傳家、中國學術古今轉換時期的關鍵性人物,也是近現代歷史上嶺南學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在新的歷史背景下,如何全面、客觀、公正地評析梁啓超的學術思想,以及他與近代中國的關係,已成為一些學者的研究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