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熊十力對唯識學的批判與繼承,本心不失,掃除煩惱

2020-12-13 文眼看世界

1

歐陽漸、呂澂和熊十力的思想異同。

性寂與性覺兩詞,乃直指出西方佛說與中土偽說根本不同之辨。一在根據自性涅槃,一在根據自性菩提。由前立論,乃重視所緣境界依;由後立論,乃重視因緣種子依。能所移位,功行全殊。」

印度佛學以「心性不與煩惱同類」來理解心性本淨,煩惱是偶然發生的,與本淨的心性「不想順」,因此稱為「性寂」。中國的佛學則以「本覺的意義來理解心性明淨」,人心為萬物本源,即所謂「真心」。人心雖會被煩惱遮蔽,但本心不失,掃除煩惱,就會恢復其本來清靜面目,因此稱為「性覺」。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在於,印度佛學重視人心的可能、應然層面,而中國佛學重視人心的現實、實用層面。

歐陽漸、呂瀓堅持的是印度佛學,特別是瑜伽學派的「性寂」的觀念;熊十力認同的是中國佛學,特別是《大乘起信論》的「性覺」的觀念。按照歐陽漸的看法,「覺」是智慧,是用而不是體。歐陽漸及呂瀓認為,強調「性覺」會帶來兩個弊端:一是以能動的功能掩蓋了本體,誇張了主體性、能動性,甚至有可能煽起人們對物質追求的情慾情感;二是強調心性「本覺」,承認「本覺」心性的恆常性,就會弱化、簡化修持。歐陽漸、呂瀓二人對熊十力的批評大體便是基於此兩點展開的。

2

太虛法師論熊十力與唯識學的不同。

太虛將大乘佛學分為性空、唯識、真心三系。性空或般若宗以《中觀》等論為代表,堅持「一切法智都無得」,其教以能「厲行趣證」為最勝用;唯識宗以《成唯識論》等論為宗,堅持「一切法皆唯識現」,強調「資解發行」;真如宗以《大乘起信論》等論為宗,堅持「一切法皆即真如」,強調「起信求證」。中土的臺、賢、禪屬於真如或真心系統。太虛認為,熊十力「新唯識論」思想來源主要是禪學和宋明儒學,並且雜糅諸家、融會中西,對於唯識學也有「一蹴而踣之慨」。

總體而論,其理論趣旨更傾向於真如、真心系統,與唯識宗相去甚遠。因此太虛提出,熊十力的思想體系應當名為真心論,不應為唯識論。太虛批評熊十力思想,雖不妨自成一派,但是在說明世間因緣生滅未能超過唯識學,而發揮體用之說也不如華嚴宗的「十玄」理論,「宗在反究心體」,所以,也不過是唯心的「順世外道」而已。

3

印順法師與熊十力的思想論辯。

印順也曾指出熊十力的思想,對於般若學及唯識學兩家,「有所取、有所破」 。印順認為,《新唯識論》在修持方法上,相對認同禪宗;而「即體即用」等哲學理論,是他自悟並取證於《大易》的獨到之處。同時,認為:「《新論》是有所取於臺、賢的……《信論》所說的舉體為用,即用為體;稱體起用,即用顯體;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大小無礙;主伴互融;一多相涉等,在臺、賢學者,甚至北朝地論學者,早已成為共識。」

印順又說,《新唯識論》的玄學,雖是體驗的產物,但受到禪宗的影響,於禪宗極為推崇。印順認為,佛法與外道的差異,是般若與禪定,是如實正觀與收攝凝聚的修持方法的不同。

《新唯識論》雖標榜「自家深切體認」,高談性智,但是,從實踐的方法說,重禪定而薄明慧。可見印順認為佛學思想中,臺、賢、禪宗對「新唯識論」的影響遠大於唯識宗。

從上文可以看出「新唯識論」與唯識學的區別,乃在於佛學思想的路數根本不同,精神取向和思維方式根本不同。熊十力融會儒佛,成一家之言,但在思想傾向和學術路徑上接近於真如系統,即中國化的佛學宗派臺、賢、禪宗。在本體心性論上的表現,即是唯識論強調作為本體的心性之德性乃「寂」「靜」,而新論則主張「寂」「靜」必須融攝「動」「有」,甚至認為,正是在拓展現實層面的過程中,在世間追求中,在外王事功的建樹中,更能挺立道德自我。

這一點體現了熊十力在中國走向近代與現代的現實要求的背景下,活化「性寂」「性淨」說的苦心。也正是因為這種時代訴求,熊十力在心性修養論上,認同《大乘起信論》所講的「心性本覺、妄念所蔽」,借突出「覺」的功能意義,強調了主觀能動作用。這種能動作用,一方面是道德修養能動性,另一方面又是認識的能動性,即是德與知雙重的功能。此外,既然承認本覺的心性只是為妄念所遮蔽,覺悟本性始終不變,那麼,去掉妄念即能成佛,於是在修持上也變繁雜為簡易。

4

後世對熊十力「融會儒佛」思路的反思

熊十力對唯識學的特別關注,有其特定的時代因素。晚清以來,西方文化與科學思潮湧入中國,同時基督教再次傳入中國,在基層民眾中廣泛傳播。在這種形勢下,中國傳統思想受到嚴重的衝擊,傳統儒家經學的統治地位發生動搖,中國士人階層不再專守儒家,一方面了解、學習西方文化與科學,另一方面,也在積極尋找可與之對抗的本土文化,消解西方文化帶來的民眾文化認同崩潰。中國古代奉行千年的儒家內聖外王之道,在面對傳統社會全面崩壞的局面時,顯現出一種無力感,以往居於統治地位的傳統道德價值體系基本土崩瓦解,社會形成了一個「文化空缺」的時代。

當時中國士人階層面臨著兩方面的需求,一方面是由於內憂外患而產生的經世救世需求,另一方面是由文化空缺而引發的哲學革命需求。佛學,尤其是近代重新傳回中國的唯識學,卻正好滿足這兩種需求。因此,在這兩種需求的夾逼形勢之下,佛學被當時學者所重視,並且迅速勃興。《新唯識論》也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

熊十力的《新唯識論》走的仍然是佛教中國化的發展理路,是沿著《大乘起信論》—臺、賢、禪—宋明理學的路子繼續發展。熊十力藉助唯識學的思辨,批判佛學的本體論、心性論及方法論。熊十力挺立儒學所推崇的人本主義思想,積極入世有為的人生態度,批評佛學的出世思想,消解佛學的宗教內核,轉為內聖外王之學。熊十力在批判唯識學的同時,對於中國化的佛教宗派,諸如臺、賢、禪,多有肯定與吸收。中國化的佛學大多強調自性自發,人人成佛,直至人心,不假外求,並且簡化修持方法,加強現世的意義,積極入世。中國佛學的這些基本觀點,都可以在「新唯識論」中發現痕跡。

吸納佛學,改造儒學,本是宋明理學家創建理論時的重要方法。宋明理學家期盼藉助佛學的精深理論改造儒學,試圖對於道德實踐所以可能的根據做形上學論證。這種道德形上學是宋明理學的基本內核,是宋明理學家的基本理論取向。在融會儒學的條件下,成就了宋明理學。熊十力所處的時代,面臨著西學的衝擊,他對於佛學的批判,目的在於回應西學。現代新儒家試圖重建儒學道德本體論,挺立「內聖外王」之學。但是,如果依舊走宋明理學的理路,未免陳舊了些。熊十力強調「先立乎其大者」,這個「大」是絕對的、自明的。這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觀點,這種自明的本體,不需要證明,甚至不能證明,這樣一來,就必然會忽視邏輯論證。忽視邏輯論證,直立本根,是中國傳統哲學的特點,但是,也可以說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弊端。

熊十力以回應佛學的迂迴方式回應西學,所得出的結論仍然是人文主義哲學和道德形上學。架構在這種道德形上學的「外王學」,相較於佛學來說,確實有一定的社會實踐意義。但是,相對於西學來說,這種道德理想主義並不能與之對峙。人文主義哲學過於強調人的內在價值,最終必然會滑落至忽視現實。中國傳統哲學所推崇的道德本體論,高拔道德主體,強調道德自律,而淡化認識主體的地位,削弱道德他律的作用,最終也只會流為空談。應對西學的衝擊,應當有更深的思考,並不能完全照搬宋明理學「化佛」的道路。

結語:

熊十力相較於他之前的學者,對於西學有更多的了解,但是,他沒有正確認識到自然科學的意義所在。同時,熊十力也沒有認識到中國傳統哲學相較於西方哲學的不足之處,對於西方哲學的優缺點並沒有進行客觀、深入的評判。熊十力依舊以傳統的思維方式、理論範疇建立哲學體系,企圖以此應對西學,其成果也只能是有限的。近現代中國學者回應西學的過程,就是中國哲學近代化和現代化的過程。但是,回應西學,並不能單純將西學放置在中國哲學的對立面,對其簡單地評定;同時,也不應該對中國傳統思想簡單地褒貶。無論對待中國傳統思想,還是對待西學,都應當有更為謹慎、更為科學的態度和標準。這需要學者對兩者的關係以及何為哲學有更為深入的思考。在這一點上,中國近現代的思想家大多準備不足,中西之間,總有偏向。諸如以熊十力為代表的那一代人,急於滿足時代要求,急於應對西學衝擊,急於再造中華文明,「倉皇應戰」,最終出現諸多「半成品」。的確,由於時代局限,諸位思想家在當時能有如此豐厚的成果實屬不易,但是,其中所顯現出的警示卻不應當被忽視。

相關焦點

  • 熊十力:從佛家唯識轉向佛家空宗,再轉向《易經》
    熊十力的思想到底有沒有問題是一回事,我們能不能從中有所啟發是另外一回事。熊十力一開始學的是佛家唯識,老師為著名的唯識大家歐陽竟無。但由於認識上的差異,師徒二人最終反目。歐陽竟無曾在給友人的一封信中,對熊十力作了嚴厲的斥責,認為熊十力「好作一往之辭」,並未得佛法精髓。
  • 現代三聖:梁漱溟、熊十力與馬一浮|光明講壇
    梁先生是文化學者兼社會活動家,熊先生是起於草莽的哲學家,馬先生是國學大師,精通經學、佛學與理學。三先生特立獨行,性格迵異。他們的共同點是:掉背孤行,抗拒時俗,為中國文化的存亡繼絕爭一線之機。熊先生規模宏大,馬先生義理精純,梁先生踐履篤實。   現代新儒學思潮,大體上有三代學人。第一代學人中有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等先生,三先生及其弟子交往甚密,屬於一個「文化共同體」。
  • 郭齊勇:現代三聖——梁漱溟、熊十力與馬一浮
    1917年10月,梁先生就任北大教習,就任時即向蔡元培申明:「我此來除替釋迦、孔子發揮外,更不作旁的事。」1919年,梁先生的《印度哲學概論》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次年,他的《唯識述義》(第一冊)由北大出版部出版。1920年暑假,梁先生赴南京訪學支那內學院(籌備處),求教於歐陽竟無大師,並介紹熊十力先生入院求學。暑假過後,熊先生沒有再去南開教書,而是由德安去南京內學院學習佛法。
  • 新儒學大師熊十力 蜀中小城辦學記
    復性書院歡迎熊十力(右三)、葉左文留影。  有人說,在上世紀的中國哲學家中,熊十力是最具原創性的哲學思想家,是中國近現代具有重要地位的國學大師。當然,熊十力到五通橋不為他事,也是奔著哲學而來。/人物簡介/  熊十力(1885—1968),原名繼智、升恆、定中,號子真、逸翁,晚年號漆園老人。湖北省黃岡(今團風)縣上巴河鎮張家灣人。中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新儒家開山祖師、國學大師。
  • 中國傳統文化之近代國學大師
    梁啓超堪稱20世紀中國最傑出的「國學大師」。章太炎,1869年~1936年初名學乘,字枚叔。後改名絳,號太炎。浙江餘杭人。 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學家,小學大師,樸學大師,國學大師,民族、。著名學者,研究範圍涉及小學、歷史、哲學、政治、佛學、醫學等等,著述甚豐。
  • 漢傳佛教八大宗派(簡介)之——唯識宗
    唯識宗主要繼承印度瑜伽行派的思想,創新教理不多。本宗的主要教理是「八識」說和「轉識成智」說。1.「八識」「八識 」是根據認識主體的八種功能而劃分的八類識體(屬於精神現象),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
  • 王啟元︱晚明唯識學復興的歷史與價值
    這其中,晚明最早的《觀所緣緣論》註疏本,來自當日唯識學大師雪浪洪恩的弟子明宗廣詢(1557-1613)的《觀所緣緣論釋義》。廣詢大師生平材料不多,除提要中所及黃汝亨為之作塔銘,及主法武林顯教寺之外,我們還知道他曾隨老師雪浪大師長期弘法杭州,並多次出現在黃汝亨的老師馮夢禎的日記、尺牘之中。
  • 民國時期的10大國學大師,誰排第一合適?
    作為西學東漸和全盤西化的一個必然結果,幾千年來被視為稀鬆平常的中國傳統文化被提高到了一個重要地位,並被冠以「國學」的稱謂,國學大師因此應運而生。那麼,在民國時期都有哪些舉足輕重的國學大師呢?今天就為大家盤點一下民國時期的十大國學大師。
  • 看看近現代國學大師,大家覺得還有誰
    正如湯一介教授所說:「學問不錯,人格又高尚,才可稱為大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而「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因此,「大師」理應是學問和品德方面之典範。從學問和品德即文品與人品相融合為一的標準看,「國學大師」更不是一般人所能堪配的!
  • 【兜率內院】關於唯識資料的調查報告
    唯識典藉浩如煙海,有人以為把唯識宗理論搞通之後,再治其它佛教宗派,便會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之感。我有幸能學習唯識,甚感自豪卻也有無限的擔憂,對於唯識的典籍,我雖知其多,但究竟有多少,我卻是茫茫然。  導師濟群法師,為讓後學能對唯識典籍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初便讓我利用空餘時間,把閩南佛學院圖書館的有關唯識幾部重要的典籍的資料作一個調查報告。
  • 何為唯識學?唯識學是心理學嗎?喜愛佛學的有福了
    唯識無境;或自萬有現象自識所變一面來說,稱為唯識所變。宣說一切唯識所現,所以又被稱為唯識學派。唯識學傳入中國以後,對中國佛學思想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佛教唯識學從「萬物唯識」的角度來分析人的變化,對人的深層次心理進行了分析和歸類。唯識學肯定心靈的強大力量、強調追尋生命的最初意義。通過唯識學的學習和修煉,我們認識到人是一個有著靈魂和情感的生命。
  • 《唯識學講義》(第2講)
    今天我們繼續講釋正剛法師的《唯識學講義》,唯識認為大千世界中的一切法,不出於以下五個大類即:「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這又叫做「五位」,其總數目有一百個。在唯識裡面,關於這「五位」百法的專論,即是《大乘百法明門論》。這是由世親論師收攝唯識典籍中的一部大論,此一百法乃是通達明解大乘唯識的門徑。
  • 國學大師梁漱溟如何看待四柱八字算命之學?
    導讀:朋友,您好,今天我們分享的是一篇專業的學術文章,原文標題《梁漱溟的命書和批語》,本文從易學大師潘雨廷遺留下來的兩張小方紙,引出民國著名相士盧毅安、易學研究家史廉揆、成都相士陳公篤、武昌漢陽門醉醒居士等世外高人,他們和國學大師梁漱溟是什麼關係?梁漱溟又到底如何看待四柱八字之命學?我們又該如何客觀解讀?讀罷本文,願您找到答案。
  • 永明壽禪師對唯識學尤其見解獨到
    唯識與因果接著我們討論第四十二卷。真正的唯識來了。這裡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永明壽禪師對唯識學尤其見解獨到。他把當代各宗各派研究唯識的大師一齊請來,分別提出要點,而歸納出一個總結論。可是後世一般研究唯識的中國人,對他的唯識連理都不理,認為非正宗,這是很開玩笑的事。
  • 南師|要懂了唯識,你的修行的路子不會錯了,你才有資格去學密宗,有資格去學禪宗了
    楊仁山居士的下面大弟子,唯識學兩位大師,他的弟子,梁啓超還等於是他後輩的後輩了,梁啓超還跟過歐陽竟無先生師友之間。所以他兩位唯識的大弟子,所謂:南歐、北韓。南面是歐陽竟無先生,北方就是我們劉教授劉老師劉世綸老師的父執,就是她父親的把兄弟韓清淨,這位大師。所謂南歐北韓。跟著下來,歐陽竟無居士之下,比較專門研究唯識的王恩洋;熊十力還是其次的。那麼這以後啊,越來越不同了。
  • 每天學點國學:以我轉物 逍遙自在
    【原文】:以我轉物者,得固不喜;失亦不憂,大地盡屬逍遙;以物役我者,逆固生憎,順亦生愛,一毛便生纏縛。【譯文】:能以我為中心來操縱一切事物的人,成功了固然不覺得高興,失敗了也不至於憂愁,因為廣闊無邊的大地到處都可優遊自在;以物為中心而受物慾奴役的人,遭遇逆境時心中固然產生怨恨,處於順境時卻又產生戀棧之心,即便雞毛蒜皮的小事也會使身心受到困擾。
  • 一個國學大師、中醫世家對中醫對觀點
    編者按:前幾天批判南懷瑾,順便指出那些近代、當代所謂的「國學大師」基本都是騙子。有人不服,那我就簡單說說「國學大師」。
  • 南懷瑾:學習唯識非常重要【2594期】
    這句話在文字語言上的解釋是夠了,但我們不應該就此滿意,現在應提出來問:何謂分別?何謂不分別?達摩大師初傳的禪宗:除了二祖神光,是親受衣缽,繼承禪宗道統以外,同時還有幾位後學傳人,他們也都有心得,不過才德氣魄,略遜神光而已;達摩大師除了傳授心法以外,同時還要神光以《楞伽經》印心,由此可見教外別傳禪宗,並不離於教理以外。
  • 唯識的結構——《成唯識論》初讀
    以思想史的觀點研究唯識學概念和學說變遷的情況,至少需要熟悉這些經論,不學如下走,根本無能為力。筆者的「研究」唯識,只是想在「內學」的理解方面有點著落。幸虧十一論之外,還有奘師的《成唯識論》在。《成唯識論》(省稱《識論》)系奘師「揉譯」護法等十大論師對世親《唯識三十頌》的疏釋而成,實際上可以看作奘師本人的著作,也是唯識學的一部綜合性、集大成的著作。歐陽先生盛讚《識論》,稱其為唯識學的「昌極」之作。
  • 唯識不難!
    學習唯識,首先應對唯識宗的重要典籍有大致了解。無論是古人治學,還是現代人研究學術,都非常重視目錄學。因為研究任何一門學問,都要了解與此相關的書籍及重要資料。如果沒有目錄學的基礎,不知道應當閱讀哪些著作,搜集哪些資料,研究就無法有步驟地開展。唯識學依據的典籍主要是六經十一論,它們不僅是唯識理論建立的基礎,同時也涵蓋了唯識的整個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