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別為朋友圈裡的文章憤怒
近日,有讀者給我發來一篇據說廣泛流傳於老師和家長朋友圈的奇文,希望我能站出來反擊,為當代大學生主持公道。
這篇名為《致還在沉睡的大學生:你不失業,天理難容》的文章內容如下:
賈伯斯發明了智慧型手機,卻讓中國人低下了高傲的頭顱,為什麼?
因為,我們都在玩手機。
上課的時候,清醒沒有發呆多,發呆沒有睡覺多,睡覺沒有玩手機多;下課的時候,自修沒有吃零食多,吃零食沒有看連續劇多,看連續劇沒有遊戲多。如此這般,就業時的失敗怎能不比成功多?
不給範圍就不會考試,給了範圍也只是複印同學準備的答案。你自己即使是老闆,你會僱用你自己嗎?
付了錢得不到商品是誰都不肯的,而你交了學費,卻對那些不給你知識的老師心存感激。基本的買賣都不會,你還配做什麼?
上大學填報志願,不知道自己的興趣特長,大學畢業找工作了,同樣不知道自己的興趣特長。自己都不認識自己,還有誰能認識你?
學技術不肯動手,學理論不肯動腦。等待你的除了失業還能是什麼?你說,你修完了《計算機基礎》,但真實水平與小學生大體相當。你的競爭力在哪裡?
你說,你修了兩年英語,然而,你的水平還沒有翻譯軟體水平高。有哪家用人單位需要你?
你說,你修了《思想修養課》,但你根本就沒聽。你敢說,除了課堂上睡眠的抗幹擾能力得到提升外,在思想修養和道德品德方面,還有哪一點比高中生強?如此德性,怕你都來不及,還會有誰會用你?
你說,你修過《閱讀與寫作》,但你讀的是手機,你寫的是微信。對語文,自己都沒信心,你還想指望人家對你有信心?
你說你有專業,除了玩手機略顯專業外,你能響亮說出你還有什麼專業特長嗎?不論什麼課,對你來講都變成了手機操作課。拿筆的時間遠沒有拿手機的時間多,看黑板的時間遠沒有看手機的時間多,你讓誰去相信你是一個有專業的人?
實習要讓父母開假證明,評先進要讓父母找關係,補辦證書要父母跑學校。找工作的時候,你能有一分坦然和自信嗎?
雙休日你起來吃過早飯嗎?連吃飯都不會,還有誰會相信你會幹活?
誰也不懷疑你軍訓的時候疊過被子,但又有誰會相信軍訓結束後你還疊被子?
唯一投入的是遊戲,耗時最多的是遊戲,而你的自薦信對此又隻字不提。自己做的連自己都不認可,世界上還有誰會認可你?
講大道理的時候你是老子,伸手要錢的時候你是永遠的兒子。你可以欺負你的父母,世界也能任由你欺負嗎?
離開了電腦你還能做什麼?離開了遊戲你還喜歡什麼?離開了家你還能到哪裡去?離開了父母還有誰會給你送水端飯?對於這些問題,你都找不到答案,你還想找到前程嗎?
學無所成,怪學校;考試掛科,怪老師;犯錯受罰,怪制度;人際孤獨,怪同學;就業困難,怪時代;孤立無援,怪父母。只有責怪,沒有反思;只有罵人,沒有檢討。如此處事,老闆即使是你爹,他敢錄用你嗎?
圖書館裡沒有你的人影,運動場上沒有你的人影,公益場上更沒有你的人影。你退化的不是肌肉,你退化的不是責任感,你退化的是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像你這樣的人,唯一適合的崗位是看守墳墓。今天,這一古老的職業已消失,你的失業也就成了必然。
存在的價值在於不可替代。責任心、吃苦精神、寫作水平、做事能力、專業修養、操作技術、學問素養、與人相處,有哪一方面是你的看家本領?有哪一點是他人不可替代的?農民工都比你強,你不失業誰失業?
這篇文章讓我想起了當年在微博圍觀意見領袖們互撕的崢嶸歲月。由於那時我年方十八,血氣方剛,敢同惡鬼爭高下,不向霸王讓寸分,經常在評論區發表與意見領袖相左的看法,同時為了彰顯當代大學生的文化素養,我會儘量搜尋數據和實例來支撐我的觀點,不料這種評論卻總是會被刪除,反倒是那些帶有激烈辱罵和人身攻擊的評論會被留下。
對此我一度非常不解,心想難道意見領袖都是抖M,擁有受虐的癖好?難怪我當不了意見領袖。
後來我才明白,這是一種高明的手段,通過把理性的反對聲音刪除,只留下最低劣的人身攻擊,就可以完美地汙名化反對自己的群體,給圍觀群眾造成一種「只有低素質的人才會反對我」的印象,同時把自己營造成一朵受迫害的白蓮花形象。
這篇文章也是一樣的路數,大學裡那麼多艱苦奮鬥的人他看不見,偏挑出其中最頹廢懶惰的人批判一番,得出一個這種人渣活該失業的廢話結論。並且由於該廢話極其正確,所以你若是質疑他,他就可以義正辭嚴地反問「難道你認為這種人渣不該失業嗎?」或是「你這般急得跳腳,莫非是戳到了你的痛處?」但其實問題的關鍵根本不是人渣該不該失業,而是大學裡究竟有多少人是他所描述的那種人渣,而這恰恰是全文通篇避而未談的內容。
這就是此類文章的陰損之處,通過集合大學最頹廢懶惰人群的特徵來汙名化整個大學生群體,從而把就業難的黑鍋歸結於當代大學生不行,這樣一來,老師和家長乃至靠點名和PPT來維持票房的大學教育就都成了沒有責任的白蓮花,自然願意在朋友圈和班群裡積極轉發此文。最後作者收穫10w+,長輩收穫打臉晚輩的快感,90後收穫「垮掉的一代」的榮譽稱號,真是皆大歡喜,皆大歡喜。
至於該文的具體內容,我倒不覺得需要一一反駁,因為從作者發明了賈伯斯發明了智慧型手機這一事件,還認為聽思修課能夠提高思想修養這一觀點來看,我有理由懷疑該作者並沒有上過大學。之所以全文展示,除了湊字數以外,更是想作為一個範例提醒大家,今後這種以偏概全博人眼球的文章可能還會越來越多,看到它們的時候,不要憤怒,無需反駁。
最重要的是,不要轉發,不要評論。
最近我發現一個小規律,一到月底的時候,挑撥情緒開地圖炮的文章就會格外多。前幾天就又看到一篇名為《年輕人,你憑什麼不加班》的文章,在宣揚加班是青春最好的投資的同時隻字不提加班費,向勞動法發起了強有力的挑戰,果然在知乎上又掀起罵聲一片。
對於這種現象,我唯一能想到的解釋就是月底了寫公眾號的都急著衝KPI,不然這個月的績效獎金就都沒了。
這也沒辦法,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嘛。我甚至可以以我最大的善意想像,《致沉睡的大學生》這篇文章的作者原本是打算好好研究一下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的,可就在這時領導破門而入,語重心長地說;「小張啊,這個月你一篇10w+都還沒出,是不是覺得這個崗位不太適合自己呀?」這時小張想起了含辛茹苦供自己上大學的父母,和許下「買了房就和你結婚」承諾的女友,為了守護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家庭和幸福,含著熱淚寫出了《致沉睡的大學生:你不失業,天理難容》,果然成為爆文,雖然轉發此文的人一大半都是為了罵他,但這並不影響我們的小張因此升職加薪,走向人生巔峰。
所以一篇錯漏百出的文章,可能並不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只是用來讓讀者憤怒的工具罷了,畢竟你要罵就得先轉,只要你轉了,是罵是誇也就無所謂了,反正把文章寫得讓人誇很難,讓人罵就容易得多。寫公眾號的都常聽到一個說法,就是公眾號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好寫又討喜的題材基本都給人寫完了,即便像我這般才華橫溢小學期間多次獲得校徵文大賽三等獎的男子,想要維持周更也極其勉為其難,且飽受閱歷不夠,書讀太少的困擾。更何況是那些日更公眾號,查資料的時間都沒有,不利用一下人性的弱點,挑撥一下情緒,又哪裡能出個10w+呢?
這就是為什麼我覺得未來依靠偏激的標題和觀點來激發憤怒和群體對立的文章可能會越來多——至少現在已經夠多了,比如男女關係是已經被挑撥到男人想要女人生孩子便是直男癌,女人敢說我可以騷你不能擾就是田園女權的地步了。
而就最近的熱點來看,廣大的作者們已經在向更為宏大的代際矛盾進發,開始聚焦於老人如何為老不尊,年經人如何是垮掉的一代了。
把這篇奇文發給我的讀者希望我寫一篇《致還在沉睡的老師:你不失業,天理難容》作為反擊。其實仿照該文的形式和思路,寫一篇這樣的文章倒不難,而我的關注者又基本都是些學生,這樣寫也能讓我的讀者爽,顯得我是在為他們說話,或許在他們心中我那1米7的身軀也會瞬間高大了起來。
但我多年圍觀網絡撕逼,發現基本所有群體間的撕逼到最後都會變成將對方群體中的渣滓進行批鬥以凸顯自身群體的優越性,然後單方面宣布勝利。我覺得這樣做毫無意義,並且1米7的身軀我也已經滿足,並沒有變為更為高大的需求,所以我不願這樣做。
我個人認為,寫作者利用人性的弱點挑撥對立情緒獲取流量是可恥的,可這種手段又確實十分有效,我們總是用自己憤怒為他人的10w+鋪平道路,這倒也不是我們的錯。但我還是希望,至少我的讀者們能珍惜自己的憤怒,不要把它用在朋友圈裡的文章上,也不要用偏見去反駁偏見,這樣做沒意思,公眾號上的文字本就僅供消遣,看看就好,別太放在心上,畢竟最好的文字大多在圖書館裡,而不在手機屏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