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為朋友圈裡的文章憤怒

2020-12-15 手機鳳凰網

原標題:別為朋友圈裡的文章憤怒

近日,有讀者給我發來一篇據說廣泛流傳於老師和家長朋友圈的奇文,希望我能站出來反擊,為當代大學生主持公道。

這篇名為《致還在沉睡的大學生:你不失業,天理難容》的文章內容如下:

   賈伯斯發明了智慧型手機,卻讓中國人低下了高傲的頭顱,為什麼?

   因為,我們都在玩手機。

   上課的時候,清醒沒有發呆多,發呆沒有睡覺多,睡覺沒有玩手機多;下課的時候,自修沒有吃零食多,吃零食沒有看連續劇多,看連續劇沒有遊戲多。如此這般,就業時的失敗怎能不比成功多?

   不給範圍就不會考試,給了範圍也只是複印同學準備的答案。你自己即使是老闆,你會僱用你自己嗎?

   付了錢得不到商品是誰都不肯的,而你交了學費,卻對那些不給你知識的老師心存感激。基本的買賣都不會,你還配做什麼?

   上大學填報志願,不知道自己的興趣特長,大學畢業找工作了,同樣不知道自己的興趣特長。自己都不認識自己,還有誰能認識你?

   學技術不肯動手,學理論不肯動腦。等待你的除了失業還能是什麼?你說,你修完了《計算機基礎》,但真實水平與小學生大體相當。你的競爭力在哪裡?

   你說,你修了兩年英語,然而,你的水平還沒有翻譯軟體水平高。有哪家用人單位需要你?

   你說,你修了《思想修養課》,但你根本就沒聽。你敢說,除了課堂上睡眠的抗幹擾能力得到提升外,在思想修養和道德品德方面,還有哪一點比高中生強?如此德性,怕你都來不及,還會有誰會用你?

   你說,你修過《閱讀與寫作》,但你讀的是手機,你寫的是微信。對語文,自己都沒信心,你還想指望人家對你有信心?

   你說你有專業,除了玩手機略顯專業外,你能響亮說出你還有什麼專業特長嗎?不論什麼課,對你來講都變成了手機操作課。拿筆的時間遠沒有拿手機的時間多,看黑板的時間遠沒有看手機的時間多,你讓誰去相信你是一個有專業的人?

   實習要讓父母開假證明,評先進要讓父母找關係,補辦證書要父母跑學校。找工作的時候,你能有一分坦然和自信嗎?

   雙休日你起來吃過早飯嗎?連吃飯都不會,還有誰會相信你會幹活?

   誰也不懷疑你軍訓的時候疊過被子,但又有誰會相信軍訓結束後你還疊被子?

   唯一投入的是遊戲,耗時最多的是遊戲,而你的自薦信對此又隻字不提。自己做的連自己都不認可,世界上還有誰會認可你?

   講大道理的時候你是老子,伸手要錢的時候你是永遠的兒子。你可以欺負你的父母,世界也能任由你欺負嗎?

   離開了電腦你還能做什麼?離開了遊戲你還喜歡什麼?離開了家你還能到哪裡去?離開了父母還有誰會給你送水端飯?對於這些問題,你都找不到答案,你還想找到前程嗎?

   學無所成,怪學校;考試掛科,怪老師;犯錯受罰,怪制度;人際孤獨,怪同學;就業困難,怪時代;孤立無援,怪父母。只有責怪,沒有反思;只有罵人,沒有檢討。如此處事,老闆即使是你爹,他敢錄用你嗎?

   圖書館裡沒有你的人影,運動場上沒有你的人影,公益場上更沒有你的人影。你退化的不是肌肉,你退化的不是責任感,你退化的是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像你這樣的人,唯一適合的崗位是看守墳墓。今天,這一古老的職業已消失,你的失業也就成了必然。

   存在的價值在於不可替代。責任心、吃苦精神、寫作水平、做事能力、專業修養、操作技術、學問素養、與人相處,有哪一方面是你的看家本領?有哪一點是他人不可替代的?農民工都比你強,你不失業誰失業?

這篇文章讓我想起了當年在微博圍觀意見領袖們互撕的崢嶸歲月。由於那時我年方十八,血氣方剛,敢同惡鬼爭高下,不向霸王讓寸分,經常在評論區發表與意見領袖相左的看法,同時為了彰顯當代大學生的文化素養,我會儘量搜尋數據和實例來支撐我的觀點,不料這種評論卻總是會被刪除,反倒是那些帶有激烈辱罵和人身攻擊的評論會被留下。

對此我一度非常不解,心想難道意見領袖都是抖M,擁有受虐的癖好?難怪我當不了意見領袖。

後來我才明白,這是一種高明的手段,通過把理性的反對聲音刪除,只留下最低劣的人身攻擊,就可以完美地汙名化反對自己的群體,給圍觀群眾造成一種「只有低素質的人才會反對我」的印象,同時把自己營造成一朵受迫害的白蓮花形象。

這篇文章也是一樣的路數,大學裡那麼多艱苦奮鬥的人他看不見,偏挑出其中最頹廢懶惰的人批判一番,得出一個這種人渣活該失業的廢話結論。並且由於該廢話極其正確,所以你若是質疑他,他就可以義正辭嚴地反問「難道你認為這種人渣不該失業嗎?」或是「你這般急得跳腳,莫非是戳到了你的痛處?」但其實問題的關鍵根本不是人渣該不該失業,而是大學裡究竟有多少人是他所描述的那種人渣,而這恰恰是全文通篇避而未談的內容。

這就是此類文章的陰損之處,通過集合大學最頹廢懶惰人群的特徵來汙名化整個大學生群體,從而把就業難的黑鍋歸結於當代大學生不行,這樣一來,老師和家長乃至靠點名和PPT來維持票房的大學教育就都成了沒有責任的白蓮花,自然願意在朋友圈和班群裡積極轉發此文。最後作者收穫10w+,長輩收穫打臉晚輩的快感,90後收穫「垮掉的一代」的榮譽稱號,真是皆大歡喜,皆大歡喜。

至於該文的具體內容,我倒不覺得需要一一反駁,因為從作者發明了賈伯斯發明了智慧型手機這一事件,還認為聽思修課能夠提高思想修養這一觀點來看,我有理由懷疑該作者並沒有上過大學。之所以全文展示,除了湊字數以外,更是想作為一個範例提醒大家,今後這種以偏概全博人眼球的文章可能還會越來越多,看到它們的時候,不要憤怒,無需反駁。

最重要的是,不要轉發,不要評論。

最近我發現一個小規律,一到月底的時候,挑撥情緒開地圖炮的文章就會格外多。前幾天就又看到一篇名為《年輕人,你憑什麼不加班》的文章,在宣揚加班是青春最好的投資的同時隻字不提加班費,向勞動法發起了強有力的挑戰,果然在知乎上又掀起罵聲一片。

對於這種現象,我唯一能想到的解釋就是月底了寫公眾號的都急著衝KPI,不然這個月的績效獎金就都沒了。

這也沒辦法,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嘛。我甚至可以以我最大的善意想像,《致沉睡的大學生》這篇文章的作者原本是打算好好研究一下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的,可就在這時領導破門而入,語重心長地說;「小張啊,這個月你一篇10w+都還沒出,是不是覺得這個崗位不太適合自己呀?」這時小張想起了含辛茹苦供自己上大學的父母,和許下「買了房就和你結婚」承諾的女友,為了守護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家庭和幸福,含著熱淚寫出了《致沉睡的大學生:你不失業,天理難容》,果然成為爆文,雖然轉發此文的人一大半都是為了罵他,但這並不影響我們的小張因此升職加薪,走向人生巔峰。

所以一篇錯漏百出的文章,可能並不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只是用來讓讀者憤怒的工具罷了,畢竟你要罵就得先轉,只要你轉了,是罵是誇也就無所謂了,反正把文章寫得讓人誇很難,讓人罵就容易得多。寫公眾號的都常聽到一個說法,就是公眾號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好寫又討喜的題材基本都給人寫完了,即便像我這般才華橫溢小學期間多次獲得校徵文大賽三等獎的男子,想要維持周更也極其勉為其難,且飽受閱歷不夠,書讀太少的困擾。更何況是那些日更公眾號,查資料的時間都沒有,不利用一下人性的弱點,挑撥一下情緒,又哪裡能出個10w+呢?

這就是為什麼我覺得未來依靠偏激的標題和觀點來激發憤怒和群體對立的文章可能會越來多——至少現在已經夠多了,比如男女關係是已經被挑撥到男人想要女人生孩子便是直男癌,女人敢說我可以騷你不能擾就是田園女權的地步了。

而就最近的熱點來看,廣大的作者們已經在向更為宏大的代際矛盾進發,開始聚焦於老人如何為老不尊,年經人如何是垮掉的一代了。

把這篇奇文發給我的讀者希望我寫一篇《致還在沉睡的老師:你不失業,天理難容》作為反擊。其實仿照該文的形式和思路,寫一篇這樣的文章倒不難,而我的關注者又基本都是些學生,這樣寫也能讓我的讀者爽,顯得我是在為他們說話,或許在他們心中我那1米7的身軀也會瞬間高大了起來。

但我多年圍觀網絡撕逼,發現基本所有群體間的撕逼到最後都會變成將對方群體中的渣滓進行批鬥以凸顯自身群體的優越性,然後單方面宣布勝利。我覺得這樣做毫無意義,並且1米7的身軀我也已經滿足,並沒有變為更為高大的需求,所以我不願這樣做。

我個人認為,寫作者利用人性的弱點挑撥對立情緒獲取流量是可恥的,可這種手段又確實十分有效,我們總是用自己憤怒為他人的10w+鋪平道路,這倒也不是我們的錯。但我還是希望,至少我的讀者們能珍惜自己的憤怒,不要把它用在朋友圈裡的文章上,也不要用偏見去反駁偏見,這樣做沒意思,公眾號上的文字本就僅供消遣,看看就好,別太放在心上,畢竟最好的文字大多在圖書館裡,而不在手機屏幕上。

相關焦點

  • 你在朋友圈怎麼分享文章的?
  • 生氣想要罵人的心情說說 不爽就發洩憤怒吧
    生氣想要罵人的心情說說 不爽就發洩憤怒吧時間:2018-11-20 16:05   來源:趣味百曉僧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生氣想要罵人的心情說說 不爽就發洩憤怒吧 人難免會有生氣想要罵人的時候,文章為大家準備好了關於生氣想要罵人的說說和朋友圈語錄,趕緊收藏起來備用!
  • 朋友圈裡如何抵制三觀不正的文章?
    (新華社/圖)不消說,現在手成了絕大多數人器官的延伸,成為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其結果是,公眾號裡出現了許多「三觀不正」卻又廣受追捧的文章,當公眾號成為越多人的知識來源,三觀不正的公眾號必然帶來、影響並塑造三觀不正的讀者。因此,如何辨別並抵制三觀不正的文章便成為微信閱讀的「剛需」。那麼,有哪些辨別技巧呢?曾有一個被封的自媒體大號有這麼一個說法,要做就做標題黨。為此她的新媒體創作團隊有好幾個實習生專門取標題的,她還有所謂的標題庫。
  • 問答:微信怎麼轉發別人朋友圈裡的東西(文章,圖片)?
    在朋友圈裡,我們常常能看到別人分享的不錯的文章和圖片,這時如果想要轉發到自己的朋友圈,該怎麼做呢?下面我來教大家具體的操作:方法/步驟 1.我們先來演示分享文章:打開微信,進入朋友圈,找到要分享的文章,打開2.點擊文章右上角的「…」3.選擇「分享到朋友圈「4.配上需要的文字,點擊「發送「即可。5.轉發圖片更為簡單,點擊要轉發的「圖片「6.長按圖片,選擇保存圖片,然後使用這張圖片發送新的朋友圈即可。
  • 請不要輕易轉發和評論朋友圈裡的文章
    為什麼朋友圈裡的許多人告訴我,他們覺得我的朋友圈很有「營養」,我的很多分析評論有深度、有前瞻性,而且表達方式很中道?部分原因與我的知識結構有關。我心目中的知識英雄是百年前那些巨人,比如,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物理學家彭加萊,數學家阿爾伯特,管理學家德魯克,發明家特斯拉等。
  • 我砸了前任的豪車,分手後怎麼守住我們愛情裡狂暴的憤怒
    憤怒是一種極為強大的情緒力量,如果無法妥善處理,造成的損失是我們無法估量的!今天我們就繼續療愈的第八《看見憤怒》文章分為三個重要章。《憤怒的發展》我們需要了解憤怒。那天,路過前任的公司樓下,看見了前任在朋友圈炫耀的新車,鬼使神差的做出了這樣一個舉動,憤怒代替了她的理智,所有的委屈似乎在砸下去的那一刻全部釋放,砸完之後小穎終於忍不住哭了,接著就給我打了那個電話。
  • 為什麼那些自媒體文章為博眼球毫無根據的亂說一通,讓人憤怒?
    為什麼那些自媒體文章為博眼球毫無根據的亂說一通,讓人憤怒?在說他們為啥亂寫一通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白的是自媒體寫文章的目的是什麼?因為只有知道了為什麼,才能真正了解他們這麼做的原因。為什麼要寫文章呢?讓更多的人看到,同時表明自己的觀點。文章是看的人越多越好,還是越少越好?
  • 你的朋友圈裡沒有人,全都是人設
    接著很快發現她每天都在朋友圈曬甜蜜的戀情,曬美食,曬旅行,曬在健身房打卡,工作到深夜為自己鼓勵加油的正能量的照片…… 直到前幾天,和她越出去見面時,擁有完美「人設」的阿晴向我翻開了硬幣的另一面。
  • 還為朋友圈裡曬出的美景沾沾自喜?你的素養是否能配得上這些美景
    大家不管是去什麼地方旅遊,還是和朋友聚會吃飯的時候,都會發一些美美的照片到朋友圈上展示一下自己的生活和最近的動態。對於這種行為,我們不置可否,但是有一些人在旅遊的時候,為了拍攝一些照片,不顧工作人員的阻攔和牌子上禁止入內的標語,也要讓自己出現在這一片美景裡。雖然你放到朋友圈裡的照片非常的美麗,但是也清洗不了內心的這種低素質。
  • 「千萬別在朋友圈愛上別人」
    有個女生,在網上寫了一篇文章,講述她最近很糗的一件事情。——她從朋友圈裡,愛上了別人。在一次朋友的飯局上,女生加了鄰座男生的微信。剛開始,也沒太在意,只是覺得對這個男生的第一印象挺好。再到後來,女生常常刷到對方的朋友圈時,就被徹底吸引了。
  • 發了條朋友圈,他被罰1000元!朋友圈裡這些內容千萬別發
    雖說每個人都有發朋友圈的權利但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什麼東西都能往朋友圈裡發皮某發表言論的範圍僅限個人朋友圈,且及時刪除1月28日的評論,對柳某名譽的影響力有限。侵犯名譽權的行為,客觀上存在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傳播損害他人名譽的虛假言辭,並為第三人知悉,包括:◆  (1)以語言或行動,公然損害他人人格、毀壞他人名譽,比如不當的言詞評價、貶低和毀損相對人的人格,但不涉及「事實」的真實性問題;
  • 誰在朋友圈裡污衊小龍蝦?把這篇文章甩給TA
    不過今天的話題不是比誰能吃,而是關於小龍蝦的一些「江湖傳說」,它們都在朋友圈裡時不時出沒——唉,沒錯,又是朋友圈,本來是「朋友的圈」,現在似乎成了「謠言的圈」,各種聳人聽聞的說法層出不窮,還偏偏N多人就信。
  • 百善孝為先 朋友圈裡的兒女最孝順?
    百善孝為先,作為傳承千年的傳統美德,不少公司都把孝順父母作為考核職工素養的軟性指標。日前,許多公司都舉行了慶祝母親節的主題活動,然而面對這些活動,職場人卻表示:想法很美好,現實很尷尬。(5月8日《半島晨報》)而微信朋友圈等網絡平臺上,湧現出了大量祝福母親節的文字、圖片,甚至還有原創的文章、漫畫、音樂、視頻等等。至於曬媽媽照片、曬合影、曬禮物等的網友,就更是不計其數。
  • 請別在朋友圈裡強姦我的智商
    謠言止於智者,希望大家發揮舉手之勞,不要再被朋友圈蒙蔽了思考的能力!我讀書少,我流量不多。每當我在朋友圈著看到這些腦殘秘籍、恐怖經歷、社會亂象就無比心痛,感覺被強姦了一百遍啊一百遍,有木有!規定考駕照費用不準超過3800元的只有湖北黃岡,其他城市就別YY了;日本朝日啤酒只持有青島啤酒約20%的股份,而青啤集團的持股約31%,青島啤酒究竟誰當家?
  • 聰明的父母,不會在朋友圈裡曬孩子這6種照片
    不少父母都變成了曬娃狂魔,通過在朋友圈裡曬孩子的萌照,記錄寶寶成長的滴滴,分享自己的生活,這已經成為不少寶爸寶媽的習慣了。分享幸福本來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但是還是想提醒大家,要注意隱私,別在網絡上暴露太多孩子的個人信息,以免招來不必要的麻煩。想在網上發孩子的照片,注意以下幾點不要公開曬。
  • 別把朋友圈當做日記本
    翻看朋友圈的時候,微友M在朋友圈裡一連發了四五條信息,每條信息都能感覺出她是在極度暴怒下發出來的,戾氣極重,甚至,短短的一條信息裡,滿是汙言穢語。雖然知道這條動態不是針對我,但是看了之後,心裡還是不舒服。沒有絲毫猶豫,我瞬間就把她給拉黑了。
  • 有沒有人暗戀你,微信朋友圈裡就有答案,別不信
    情叔導語: 暗戀是什麼樣的滋味我想所有人都嘗過,這種滋味應該就像是像下雨的時候,你站在門外幾度想敲門問他是否能夠暫時借避一下,但是卻不敢,遲遲不肯伸出手,於是就只好站在雨裡。這種滋味並不好嘗,那麼你身邊有沒有人正在為你嘗盡這種滋味呢?
  • 成年人如何體面地表達憤怒
    ,往往是一場吵架的開始:   03.關閉朋友圈   憤怒指數:★★★★  朋友圈,是心靈的窗口。通過朋友圈表達負面情緒的方法有很多。   不過,在朋友圈罵人、直白地宣洩不滿,絕對不是最好的方法。無異於《戰國策》中秦王所說的庸夫之怒——「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   而更體面的現代人,往往會通過「關閉朋友圈」的方式,來向大家展示自己最近過得很不好。至於為什麼?我也說不清楚。
  • 朋友圈裡那些不夠朋友的事兒
    立霞說:今年蘋果高產,正在為銷售發愁。同學們想吃蘋果,我用優惠價給大家。她特意強調:我家蘋果樹從來不打藥,蘋果可好吃了!朋友圈裡立即支持聲炸起!我買30斤!我買50斤!我買100斤!像拍賣場一樣,一浪高過一浪!
  • 發洩憤怒真的比壓抑憤怒更有利於健康嗎?
    可能有人會說,不痛快就說出來唄,別把自己憋出病來。 《真實的幸福》這本書的作者,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通過大量的實驗數據,得出來一個結論:發洩憤怒比壓抑憤怒對健康的損害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