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出㵘燚茻䨻㙓這些字的古人,究竟經歷了什麼?

2020-12-25 中華網文化頻道

原標題:造出㵘燚茻䨻㙓這些字的古人,究竟經歷了什麼?

你一定也被網紅漢字家族「又雙叒叕」刷過屏吧?你一定也曾把它們讀成「yòuyòuyòuyòu」吧?醒醒吧,少年!這是漢字,不是喲喲喲切可鬧的RAP啊!

俗話說「一個漢字容易讀,一把漢字難讀對」,雖然不知道古人到底經歷了什麼才會創造出這種「一家人齊齊整整」的漢字,但今天文字君就來給大家盤點一下,這些堪稱強迫症福音的漢字家族到底有什麼內涵吧!

前些日子,因為朝日新聞中文網一條「我們又雙叒叕要換首相了」的微博,這個本來只有「又」「雙」比較爭氣的家族一夜之間集體成了網紅。四個漢字拆開來足足有10個「又」字,用來形容「頻繁再次」,這威力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所以現在吃瓜群眾們要表示一件事情多次發生的時候,常常會請出這個家族,例如「我又雙叒叕水逆了。」但想讀卻讀不出來,這B裝得老失敗了。

為了大家都可以愉快得裝逼,文字君現在就來給大家答疑解惑!「又」「雙」就不必說了,如果你連這兩個字都不認識,那文字君也不知道要說什麼了······

「叒」讀作ruò,古同「若」,表示「順也,道相似也」。它其實是個會意字,三個「又」就像好基友之間同心同德,相互扶持。

壓軸的「叕」字則是個內涵滿滿的多音字,讀音的數量跟「又」的數量成正比。

讀作「zhuó」時,可以表示「綴」,也可以表示短或不足,例如《淮南子》裡的「聖人之思脩,愚人之思叕」說的就是聰明的人深謀遠慮,蠢貨才會目光短淺的意思。

除了這個主要的讀音,還有讀作「jué」時同「速」

讀作「yǐ」時,形容張網的樣子:

讀作「lì」時,表「止」或者「系」······

這麼豐富的讀音和意義,大概是為了顯示「叕」在這個家族裡的尊貴地位而存在的吧?

綜上所述,「又雙叒叕」讀音的正確打開方式應該是「yòu shuāng ruò zhuó」,是不是瞬間覺得沒有那麼順口了呢?

其實在漢字的世界裡,像這樣的家族還很多。為了以後裝B能快人一步,趁它們還沒有爆紅,先趕緊來認識一下吧!

平時我們說某人辦事很馬虎、不負責任常常會說,「這事辦得太水了!」但如果一個「水」表達不了你的不滿,認識了水君家族之後,你完全可以說:「這事辦得太水沝㴇淼㵘了!」氣勢都高了三分有木有?!

看到了水君家族,文字君突然覺得其實「又」家族還不是最喪心病狂的,畢竟四個字裡,我們還認識兩個!一到「水沝㴇淼㵘」這裡······只會讀第一個字的請舉手!

「沝」讀作zhuǐ,雖然擁有兩個「水」,但實際上還是水的意思,感覺有點多餘啊!

好在它還有另一個讀音zǐ,發這個音時也可以表示灘磧聚集的地方。

「淼」算是水君家族裡除了「水」之外知名度比較高的一個了,讀作miǎo,形容水勢浩大的樣子。

雖然大家都是三水連環擊,但看「㴇」這整齊的列隊就知道一定是處女座創造出來的。這個字讀作shè,在古代是「涉」的異體字。這麼說來,這三個「水」是在模擬排隊涉江過河?

別以為「㴇」就是極限,「㵘」已經擺成整齊的方陣等待你的檢閱!「㵘」讀作màn,音同漫,意為「大水」。大概就是白娘子水漫金山那種陣勢吧。

都說萬物相生相剋,在漢字的世界也一樣,雖然「水君家族」人多勢眾,「火神家族」也是旗鼓相當。

一個「火」無法形容的火爆程度,就讓「火炏炎焱燚」來形容吧!在這個江山代有熱點出的年代,「火神家族」蹭熱點的機會著實不少。「藍瘦香菇火炏炎焱燚了!」「洪荒之力火炏炎焱燚了!」「葛優癱火炏炎焱燚了」······真是流水的熱點,鐵打的火神家族啊!

一把火大家都知道,兩把火放豎著放也so easy,但一橫著放你就懵逼了吧!「炏」讀作kǎi,是火燒得特別旺的意思,引申為興盛、威勢顯赫;如果你記不住這個讀音,也可以把它看成跟「炎」完全一樣,讀作yán,意為熱。

三把火的「焱」也挺好記的,古同「焰」,讀音也是yàn。《說文》裡稱:「焱,光華也。」也就是火花、火焰的意思。

「燚」足足有四把火!腦補一下,其實不難猜出它是形容火劇烈燃燒的樣子,也引申為繁榮昌盛。但讀音則有點不按常理出牌,讀作yì。

明明說好再買就吃土,但購物車裡的東西卻還是一次一次被清空,這下子只能吃土圭垚㙓了······

沒想到這「土」也不容易吃,一份土讀作「tǔ」,但兩份土的讀音就不是你熟悉的樣子了。

「圭」是一種古玉器,常常會在古代帝王諸侯的重大典禮上刷臉,讀作guī。

《周禮·大宗伯》有雲「以青圭禮東方」「圭」的使用還有嚴格的等級限制,以表明使用者的身份地位,是權力的象徵。具體長這樣↓↓↓

三份土的「垚」讀yáo,古同「堯」,意為山高的樣子。

吃土家族的老四「㙓」,讀作kuí。雖然一副很厲害的樣子,實際上卻是個繡花枕頭,意思就是「土」!造字者你真的不打算出來解釋一下這個字存在的意義在哪裡?

也或許造字者是想通過「土圭垚㙓」告訴我們,吃一份「土」是真土,吃兩份「土」就能被權貴拿在手中,吃三份「土」就登峰造極!

而當你吃土到一定境界,熬到四份土,你就又回到了本我狀態,開始新一輪循環。

果然是好有哲理啊!

「屮艸芔茻」乍一看還以為是豎中指家族,一查意思才發現原來是誤會它們了,這明明是握草家族啊!

「屮」讀作cǎo時,古同「草」

讀作chè時則是在模擬草木初生的樣子,雖然看起來明明更像糞叉子······

「艸」也讀作cǎo,它有兩個糞叉子,哦不,兩棵草,但造字者這回卻覺得它像樹木出枝萌芽的樣子。Anyways,造字者你開心就好。

「芔」更厲害,三草齊發!結果竟然是讀作hū,意為迅疾。

也可以作為「卉」的異體字使用,讀作huì。

「茻」萬草齊發,這又是什麼大場面?沒想到卻返璞歸真,讀作mǎng,表示眾多的草。但文字君還是覺得更像糞叉子開會啊!

現在社會上雷人的奇葩事這麼多,不早點認識認識這個天雷滾滾家族,等三觀被劈碎了,連感嘆一句「好雷靐䨻啊」的機會都沒有。

天雷滾滾家族裡的孩子可能都是單身狗,看到秀恩愛就炸雷,所以沒有一對「雷」,直接就跳到了三個雷「靐」「靐」讀作bìng,本來是形容雷聲,但自從「雷」成為網紅,用來表示「震驚」之後,「靐」就多了個「極為震驚」的意思。

「雷」的四次方「䨻」,讀作bèng,也是表示雷聲,還引申為很大的聲響。差一「雷」,就可以煉成絕技「五雷轟頂」了。

治療裝逼最好的方法不是無情拆穿,而是用一個裝逼碾壓另一個裝逼。所以,當你下次再遇到喜歡裝逼的人,請不要強行打斷他,而是安靜地聽他說完,然後崇拜地讚嘆一句「你真niú yàn bēn!」

如果他此時一臉懵逼,不知道你在說什麼鬼。那你秀學識的時間就到了!

一隻「牛」讀作niú,兩隻「牪」讀作yàn。按鳥獸相友的說法,兩隻「牛」就是指牛伴;

而bēn則是三隻「犇」的讀音,這個字本意指是牛受驚狂奔的意思,後來泛指奔跑,在古代還是「奔」的異體字。

所以,這句話其實是在說「你真牛牪犇」啊!連這都聽不懂,還敢在本大爺面前裝逼!我要收回誇你的話了。

看完這些,文字君只想說,最牛牪犇的其實是造字者啊!真是一方水沝淼土圭垚養一方人從眾呢!


相關焦點

  • 古人名字中為何有「字」?「字」又代表著什麼
    但對於古人來說,他們除了必要的名和姓,還有「字」。那麼「字」究竟有怎樣的由來與故事,咱們追根溯源一探究竟。在那個蠻荒的年代,鬼神論普遍盛行,取名字也是一項相當神聖的職責,並非現在父母所決定,伴隨一生的名字,他的教法和規則也要遵循一定的規律。
  • 什麼是「國字」?這些「國字」究竟是怎樣創造出來的呢?
    這時的「國字」又叫「和字」「 俊字」、「 和俗字」、「 和製漢字」等。一、什麼是「國字」?與漢字有什麼區別?喬老師告訴大家:1.「國字」是日本獨有的,日本人按照漢字的造字原理自己創造的,而且必須是中國沒有的。2.有些雖然是中國漢字,但是日語意思完全不同的漢字,也不能稱作日本的「國字」。
  • 古人的名、字、號,有什麼區別?
    但是,對於古人而言,名是名,字是字,號是號,各有獨立的意思,不可混為一談。那麼,古人的姓、字、號之間有怎樣的區別和講究呢?▽▽▽「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字,是男子20歲(成人)舉行加冠禮時取字,女子15歲許嫁舉行笄(jī)禮時取字,以表示對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稱呼。可見,在過去古人的字男女皆可取,並非男性的獨佔。大多數情況下,字的選取與名有一定的聯繫。
  • 古人的家族觀:令堂、堂兄中的「堂」字,究竟是什麼意思?
    大家知道為什麼要用「堂」這個字嗎?「令堂」又為什麼能指代「母親」的意思呢?明_藍瑛_雪溪圖"堂"這個字牽涉我國古代非常有趣的建築格局。▲小篆字形,變成了一個"從土尚聲"的形聲字。《說文解字》:"堂,殿也。"針對這個解釋,段玉裁批評道:"許以殿釋堂者,以今釋古也。古曰堂,漢以後曰殿。古上下皆稱堂,漢上下皆稱殿,至唐以後,人臣無有稱殿者矣。"意思很明白。
  • 古人為何有名有字,名和字有什麼不同?
    那便是古人不但有「姓」有「名」,還有"字"。在戲劇、小說,以及古裝電視劇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個人以字來稱呼另一個人的場景,最典型的例子,如《三國演義》,書中,劉備將自己的兩個結拜兄弟叫做"雲長"、"翼德",而比他身份更高的曹操則是稱他為"玄德"。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關羽,字雲長、張飛,字翼德,而劉備則是字玄德。
  • 史上最不公平的事情,古人寫錯字叫通假字,而現代人寫錯字就是蠢
    說起世界上最不公平的事情,大概就是古人的錯別字和現代人的錯別字了吧!在讀書的時候,大家應該都有這樣的一個疑惑,那就是為什麼會有通假字的存在,當時可能還不覺得有什麼,但是現在想想覺得這個世界好不公平呀!憑什麼,古人的錯別字就是通假字,而我們的寫錯字就是蠢?這不公平。
  • 兇猛無比的洪水,古人是如何造出一個字來形容的呢?總結能力真強
    那麼面對如此兇殘的洪水,古人是如何來創造出這個字的呢?接下來,我們就從鄧石如的小篆《千字文》入手,來了解「洪」字的由來,以及在篆書中如何書寫好這個字。首先我們從《說文解字》中來了解一下:洪,洚水也。從水,共聲。說的意思是:洪,河川泛濫。字形採用「水」作邊旁,採用「共」作聲旁。水字旁好理解,但是「共」字又表示什麼呢?
  • 豬年到來說「豕」字:在商周時期,古人把豬叫作「豕」
    並且造出了許多和豕有關的字,如家、豢、豚、豣等等。這些字的時代距今大約三千三百多年,屬商代中晚期字。 中國人養豬,在商代已經很發達。商代有許多養豬的部族。在商周時期,古人把豬叫作「豕」。 豕字寫法多樣,大概在描述不同種類的豬。所寫的豬的特徵:肥身、大耳。有的有鬃毛、有獠牙、或豎耳或耷耳。
  • 為什麼古人有了名字,還要取「字」?這個「字」代表了什麼意思?
    看過古裝片的人都知道,古人都有一個「名」和一個「字」;比如《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字雲長;劉備,字玄德;曹操,字孟德等等,那麼,為何古人的名字裡面都要取一個「字」呢?這個「字」有代表什麼意思呢?
  • 古人孜孜以求的「神秘筆法」到底是什麼?這些才是它的底層邏輯!
    蔡邕《熹平石經》蔡邕得神人傳授筆法固不可信,但「神秘筆法」也確實存在,有人說傳之宋代而絕的說法,也有人說傳到明末而斷,那麼這些「神秘筆法」的內在邏輯究竟是什麼呢,為何傳之數代,知者寥寥呢事實也是如此,但若讓一個初學者明白這三種動作的內在邏輯也並不究竟。我們先從蔡邕的筆法論述開始談起,他在《九勢》當中說: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故曰: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
  • 在書法界中,「食」字怎樣寫最好看呢?
    書法「食」字怎麼寫最好看呢?這個「食」在書法創作中是很少用的。但在日常生活中,「食」字是經常用到的。書法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而「食」字大多可以與中國的飲食文化聯繫在一起。據說,倉頡造出文字之後,鬼神豪哭,天下血雨,其震撼力壓倒一切!我國的漢字經歷了古文字→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的演變和發展過程,這些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這真是:中國漢字魅力無窮!中國書法魅力無窮啊!
  • 古人寫錯字如何修改?
    古人在寫字著書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錯別字,而且沒有發現它們並進行糾正,這些錯別字就流傳下來了。這就是我們現在學習古文的時候,常常會遇到「通假字」。那麼如果古人發現了自己寫錯了字,他們怎麼來修改呢?在紙還沒有出現之前,人們把字寫在竹簡或木牘上面。一旦寫錯了字,就用刀把墨跡削去,刀就是最古老的改錯工具。「刪除」的「刪」字從冊從刀,「冊」即「簡冊」,「刪」就是用刀把簡冊上的錯字或多餘的字刮掉的意思。筆和刀都是當時最基本的書寫工具,古代的文職人員往往隨身攜帶,所以他們就被人們成為「刀筆吏」。
  • 古人起名的時候為什麼有字?字有什麼意義或者規律嗎?
    很多古人都是有名有字。比如我們熟悉的桃園三結義哥仨,大哥劉備劉玄德,三弟張飛張益德,二哥關羽關雲長,曹操曹孟德等。古人為什麼有字呢?古人的名都是父母給起的。古人的字有沒有規律呢?這個說不好,首先不是每個人都有字的,再者不是每個人的字都有什麼含義的,最後不是每個人給自己起字都有章可循的。But,也還是有些規律的大多數字都和名意思相近比如:嶽飛,字鵬舉趙雲,字子龍諸葛亮,字孔明,周瑜,字公瑾(都是玉)反過來,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字子瑜。
  • 恍然大悟:我們究竟是智慧的還是愚蠢的?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第五部》(130)《我們究竟是智慧的還是愚蠢的?》幾乎沒有人會否定人類是智慧的,我們創造的盛大文明就是見證。有人會認為人類是愚蠢的嗎?既然這麼智慧又為什麼讓自己這麼痛苦?我們的智慧用在物質有什麼用,怎麼用上面。我們與古人相比,就是改變了對自然物質的使用方法,從簡單的使用到複雜的應用,從單方面使用到多方面使用,用一種使用到多種使用……我們跟物質的利用關係卻一直沒變,不過,從當初的人物相宜到如今的人物分離,這個變化不可忽略。我們的智慧用於物質的利用,用來做什麼則往往是智慧以外的問題。
  • 為什麼古人的名字有「字」?「字」是什麼意思,代表什麼?
    所謂「名字」,應是「名」和「字」的合稱。「古者;名以正體,字以表德。」所以古人不但有名,而且有字。舊說上古嬰兒出生三個月後由父親命名,男子「年二十而冠」,即二十歲時舉行冠禮(結髮加冠),並取字。有了字,就表示進入了成年。
  • 大年聊古琴 - 這個猱字究竟怎麼讀
    您知道古琴指法中的這個字(猱),應該讀成náo還是róu呢?我認為應該讀作róu。我們查一下《廣韻》、《集韻》便可以看到有以下幾種註解:第一種、奴刀切,音峱(撓)。第二種、而由切,音柔。第三、乃豆切,音耨( nòu )。
  • 古人的名字為何有「字」?「字」是什麼意思,它代表什麼?
    前幾天剛追完一部古裝劇《陳情令》,除卻裡面高顏值的演員,讓我比較感興趣的就是他們各自的「字」了。例如魏嬰,字無羨;藍湛,字忘機。那麼古代人為什麼名字裡會有「字」呢?它的具體意思指的是什麼?難道和現在一樣,算是一個人的乳名嗎?
  • 古人為何把上廁所說成出恭,究竟什麼意思,其實這與古代科考有關
    「恭」是個褒義字,通常用於表達謙遜、恭敬有禮的意思。然而我們都知道,古人把上廁所稱為「出恭」,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著這樣一個褒義詞和如廁之事聯繫起來的呢?而善於思考與引申的古人還將光打雷不下雨的放屁成為虛恭,到後來,連便桶都被稱作恭桶了。於是「恭敬」的「恭」字就與上廁所聯繫起來服務於民了,直到今天某些地方或者某些方言還把上廁所稱作出恭。
  • 古人所說的「學富五車」到底是多少字,在今天是個什麼水平
    古人常用成語,學富五車來形容一個人知識淵博,那麼古代的五車書到底有多少呢,今天咱們來就來算算看。這個成語出自戰國時代,那個時候的書客都是竹子做的竹簡串起來書寫文章的。一片竹簡最多能書寫30個字,要知道東方朔當年一次上書就用了3000片竹簡,近十萬字有學者就考證過3000片竹簡大約有12公斤多,平均一公斤竹簡能寫8000字,那五車竹簡有多少斤呢,古代的馬車,一般載重量能達到200公斤,五車就是1000公斤。按每公斤8000字算總共有800萬字這是什麼概念呢,今天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四大名著加起來,有355萬字,讀兩部四大名著就差不多了,這在今天也就是中學生的水平。
  • 長知識丨古人如何取「名、字、號」
    古人看來,一個人的「名」只在君王或長輩面前才能使用,而「字」是用來在平輩或晚輩間稱呼的。走入社會之後,大部分同事和朋友,都要稱他的字而不是名。文人雅士,常常會為自己取個「別號」,在文章唱和時作為代稱,也可以用來自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