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澗管理案例」每周一更新
我們不僅輸出方法論文章,更為中早期創業團隊提供孵化和諮詢服務。
如果你看完文章有任何管理問題,想要獲得進一步的交流和幫助,我們可以為你提供 1:1 的諮詢服務,也可以為創業團隊提供管理者入門、OKRs 管理、績效管理、招聘方法等培訓。
這幾天有個朋友遇到了很大的招聘壓力,在找我諮詢的時候拋出了一個問題:「我打算先大規模招人,進來之後不行就換,你看這樣靠譜嗎?」
我問朋友多大規模,朋友說:「就把辦公室全部填滿,不管正式員工還是實習生,能招多少是多少。」這確實讓我感受到了公司面臨的巨大壓力。
朋友的公司做的是 toB 業務。因為業務一直很好,團隊第一天開始就在超負荷運轉。現在,一方面創始人們想要騰出精力做一些戰略前瞻的新業務,而另一方面成熟業務仍然在高速增長,人力就顯得越發吃緊了。
我請朋友別著急,我先問幾個問題,一起來理一理這麼大規模招人到底靠不靠譜。
成熟業務和新業務的瓶頸分別在哪裡?
成熟業務其實是個作業鏈條,從客戶需求對接、出方案、項目的推進和執行出結果。公司在這項業務上的競爭優勢主要是方案能力和執行質量。不斷增長的客戶需求,不是一個短期的季節性的現象,而是持續的,所以公司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更高效地產出高質量的方案和執行結果。
因為團隊之前一直很忙,所以這個作業鏈條並沒有建立起規範的流程,而是依靠創始人和一部分資深項目經理的個人能力在運轉。現在要把創始人抽出去,那麼,解決方案要不然是不斷擴招個人能力突出的項目經理,要不然就是建立起可靠的流程,然後招聘可以根據流程產出高質量結果的人,並且不斷培養可以管理流程的人。
再來看新業務,現在還處於確定戰略和做出嘗試的階段,這個工作實際上只有能夠參與到戰略制定的人——也就是創始人或者創始人十分信任的高管——才可以做。
假設現在實現了大規模招聘,業務問題會得到解決嗎?
從上面的回答可以看到,新業務的問題顯然是不可能通過大規模招聘來解決的。
而對於成熟業務來說,並不是單純的工作量的問題,而是對工作量有質量要求的。並不是隨便有個人進來,就能把業務承接下來的。而「個人能力突出的項目經理」不太可能大規模存在。
所以,即使我們大規模地招了人進來,不管正式員工還是實習生,也許只是短暫地緩解了創始人的焦慮,而並不能真正地解決業務問題。
假設現在實現了大規模招聘,會有什麼負面問題?這些問題公司能承受嗎?
那麼,如果不差錢的話,是不是能緩解創始人的焦慮也是好的呢?和人相關的管理動作,不是說有一點正面的效果都是可取的。要考慮到管理動作都是佔用管理成本的,而且很多管理動作都還有負面影響。
回到我朋友所說的「不嚴把質量關」的大規模招聘,它會產生什麼負面影響呢?
首先是管理成本上的。創始人和資深項目經理,在關鍵工作上的工作量並不會減少,還要額外花很多精力去管理執行質量,而且因為沒有成熟的流程規範,這個精力是反覆而繁重的。如果這些新人的質量是可以快速提升的,那麼額外的精力花下去是值得的。然而,現在的大規模招聘意味著,有很大比例的人可能是不合格的,按照「不行就換」的思路,這些人還是流動性極大的,那麼,這些額外投入的、反覆而繁重的管理精力,實際上是完全打了水漂。
其次是對團隊精神狀態的影響。即使換人的原因是合理的,頻繁的、大量的換人也是對士氣和專注度的極大挫傷。對承擔了額外的管理工作的同事來說影響更大。他們是公司最寶貴的人,但是時間卻浪費在了註定要離開公司的人身上,並且是在反覆修改低質量的工作上,這對他們來講是極大的消耗。
第三是對公司品牌的潛在傷害。招進來的每個人都是公司的一份子,他們每一次和客戶的接觸、他們的每一份產出都將被看做是公司品牌的代表。好口碑的建立可能需要幾年的時間,而口碑的損壞,也許只需要幾個月。
以上這 3 個問題都是公司所不能承受的。
所以,在沒有成熟的工作流程和標準,業務模式又對質量要求很高的情況下,不管我的朋友有多焦慮,我都不建議他們「先大規模招人,進來之後不行就換」。
沒有更早地進行人才儲備和培養、以及工作流程的優化,已經是公司在管理上的失誤了,這個時候應該儘快彌補這個失誤,把工作流程和招聘標準定好。這個時候停下來一下下,失去的可能是幾個客戶當前的需求。而如果我們試圖用另一個失誤來掩蓋這個失誤,那麼我們失去的可能是持續獲得這些客戶的能力。
Cover by Alex Kotliarskyi on Unsplash
專欄作者
曹蔚 / 光澗實驗室 CEO
創辦光澗之前有 10 年 HR 經驗,在微軟經歷過外企招聘規模最大的時期、在 hulu 的高速發展期搭建了中國研發中心的管理體系、幫助豌豆莢在轉型期重建了管理制度。
如果你看完文章有任何管理問題,想要獲得進一步的交流和幫助,我們可以為你提供 1:1 的諮詢服務,也可以為創業團隊提供管理者入門、OKRs 管理、績效管理、招聘方法等培訓,可以添加「光二澗」進行諮詢。
長按識別,添加好友
— 相關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