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綜合報導】憑藉產品優勢,鐵建重工繼續深耕臺灣市場。總部位於湖南長沙的大陸鐵建重工集團(中國鐵建重工)12月4日透露,該集團當天又成功籤訂臺北地鐵萬大線CQ850、CQ850A標四臺盾構機供貨合同。
2015年,該集團核心產品盾構機(隧道掘進機)首次進入臺灣市場,陸續有4臺被採購用於臺北地鐵萬大線建設,首次成功打破日本企業在臺灣地區30多年對盾構機(隧道掘進機)的市場壟斷。
據中新網報導,當天,臺北地鐵萬大線CQ850、CQ850A標盾構機採購籤約儀式在臺北舉行,鐵建重工與臺灣榮工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大陸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分別籤訂了兩臺六米級土壓平衡盾構機供貨合同,首批設備將在2018年交付並投入使用。
臺北地鐵萬大線是臺北興建的一條重要交通幹線,主要地質為粉土質砂層與砂質粉土層。在盾構機掘進過程中,需要克服50米超小轉彎半徑、下穿雙河橋樁基礎、經過通風豎井段原位偏移、遭遇沿線連續牆及其他地下障礙物等地質和施工難題,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旗下「你好臺灣網」曾稱,大陸盾構機相較日本設備,能更好應對地鐵穿越地區的複雜情況,極大程度上規避了施工風險。
據中新網4日報導,鐵建重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飛香表示,在臺灣地區地下基礎設施工程建設中,長期以來是日產盾構機主導市場。
劉飛香表示,此次合同籤訂,臺灣地區較高的施工標準、嚴格的審核制度為鐵建重工繼續深耕臺灣市場、開拓其他區域市場提供了寶貴經驗,後續鐵建重工將為客戶提供產品全生命周期服務,全力組織好產品的設計、製造、生產、現場組裝調試、試掘進和後期服務等工作。
鐵建重工盾構機「從無到有的突破」
中新網稱,目前,鐵建重工自主研發的盾構機已連續四年佔據中國國產市場的「半壁江山」,市場佔有率85%以上的TBM和大直徑盾構機成為國產第一品牌,被廣泛應用於30多個省市的地鐵、鐵路、煤礦和水利等重點工程,另外還出口至世界多個國家及地區。
鐵建重工集團生產的盾構機
據了解,鐵建重工前身為中鐵軌道系統集團,主要經營高端軌道裝備和重型機械裝備研究、設計、製造、施工等業務。
近年來中國各大城市的地鐵、高鐵隧道等大型基建工程紛紛建成,為城市經濟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實實在在的便利。
「你好臺灣網」報導稱,鐵建重工宣傳品牌部部長麻成標上月接受記者採訪時提到,多年來,國內盾構機產業從技術到市場均是以外資企業佔主導的格局。
麻成標介紹,2008年,鐵建重工以盾構機和TBM為主攻方向,大膽自主創新,突破多種核心技術,成為國內唯一一家沒有與國外廠家合作、沒有購買國外圖紙和專利的掘進機研發製造主流企業。大陸市場佔有率在85%-95%,顛覆性逆轉了以外資企業佔主導的產業格局。
「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以來,公司開始拓展海外市場。鐵建重工海外部總經理朱漢軍向記者介紹,公司於2012年制定了「兩步走」的戰略,在2016年逐步實現了從「借船出海」到「自駕出海」,先後將裝備出口到世界各地。
鐵建重工海外業務經理賀運金11月14日受訪時表示,近兩年來,該公司已分別在臺灣、新加坡、泰國、印度、俄羅斯、土耳其、南非等國家和地區先後設立了11個分支機構,全面布局海外市場。
鐵建重工集團生產的盾構機
「幾十年前是我們指導你們修建地鐵,現在你們帶著最新的設備和施工技術,到莫斯科幫我們修建地鐵,一個輪迴啊!」一位莫斯科隧道協會老專家對朱漢軍這樣感嘆。這位專家在60年代協助指導修建了中國第一條地鐵——北京地鐵一號線。
朱漢軍聽聞,難掩自豪的心情:「第一臺盾構機的設計理念在18世紀末期由英國人提出,如今盾構機出口到莫斯科、土耳其等歐洲國家、地區,又回到了盾構機的故鄉。」
臺灣市場打開:從「門外漢」到「重要玩家」
鐵建重工自2012年起自主開拓臺灣市場,2015年底,中標萬大線CQ850的盾構設備供應,這是大陸盾構產品首次進入臺灣市場,成功打破日本企業30多年來的壟斷。
據臺灣《工商時報》報導,鐵建重工海外業務經理賀運金曾介紹,2012年,鐵建重工在取得臺灣準入資格後,交付80組該公司生產的道岔(在鐵軌兩線交叉處,使車輛能安全又順利轉入他軌的線路連接設備),鐵建重工正式進入臺灣市場。
鐵建重工海外部總經理朱漢軍表示,鐵建重工集團機具在2012年開始進入臺灣市場時,初期採取先了解臺灣地區相關工程需求的技術標準、進入限制、承攬資格與法規等細節,並先後在臺鐵、高鐵公司、臺北捷運局等單位進行產品說明、推廣。
朱漢軍(資料圖)
朱漢軍表示,經過多次的交流、協調、爭取,最後才贏得認同,打敗日本取得產品進入臺灣地區的資格,並拿到第一張訂單,交貨80組高錳鋼轍岔,用CP值高的自製品和優質的售後服務贏得好評。
直到2015年底,鐵建重工和榮工工程公司完成兩臺盾構機的合約,此後,臺灣大陸工程也向其購買盾構機。2017年止,已有四臺來自大陸鐵建重工掘進機在臺北地鐵萬大線工程中使用。「你好臺灣網」稱,與日本設備相比,技術上完全取得優勢,未來還計劃繼續拓展到臺灣其他縣市的地鐵工程建設中使用。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榮工工程此前還曾派30人團隊到湖南長沙實習操作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