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沙窩窩中崛起的現代特色農業「樣板間」——白泥井鎮:沙地變良田 治沙變致富
昔日的毛烏素沙地變成如今的萬頃良田,黨的惠農政策,讓綠色田野充滿生機,特色產業遍地開花,農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這是定邊縣白泥井鎮的生動寫照。
地處毛烏素沙地南緣的白泥井鎮,近年來大力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取得了驕人成績。全鎮現有水澆地32萬畝,其中設施農田8418畝,日光溫室257座,塑料大棚9461個,已形成優質辣椒、優質馬鈴薯、香瓜西瓜、高產玉米、各類蔬菜等主導產業,是定邊縣及周邊地區主要蔬菜生產基地、糧食生產基地、農產品加工集散基地。2019年,全鎮農業產值達22億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5000元,老百姓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水肥一體灌溉。
沙地變成良田 農民走上富路
時下,正是夏季馬鈴薯上市的時候,白泥井鎮團結村村民王樂豔帶領工人們忙著收穫自家的馬鈴薯。今年,種植了50畝夏季馬鈴薯的王樂豔怎麼也沒有想到,如今改良的土地不僅畝產高、品質好,而且馬鈴薯一上市就被客商一搶而空。「現在的產量比起以前高很多,每斤能賣到8毛6,收入能增加不少。」王樂豔高興地說。
馬鈴薯豐收。
上世紀30年代,白泥井鎮黃沙漫天,十年九旱,冬春一片荒蕪,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世世代代與嚴酷的自然環境做鬥爭。為徹底改變現狀,白泥井鎮通過植樹造林和改良土壤的方法,讓沙地變良田的夢想成為了現實。
本地種植大戶薛凱提起現在的變化感慨萬千。「曾經,白泥井鎮因為沙漠化特別嚴重,有時候種子播下去就被風吹走,要麼就是種子剛發芽就被吹死,現在植樹和農業的結合,地理環境一年比一年好。」薛凱說。
如今,白泥井鎮沙化土地治理率達93.24%,昔日的沙地變成了良田,這讓曾經遭受風沙侵害的薛凱又重新燃起了耕種的希望。現在,薛凱已由最初種植的十幾畝擴大到200畝,一年純收入近50萬元,成了當地有名的種植大戶。採訪中,薛凱給記者算了一筆帳,他說:「今年種了200多畝辣椒,按目前行情來算,一年純收入在四五十萬元左右,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白泥井鎮現代特色農業不僅是當地老百姓的「致富寶」,也成為全縣鎮村現代特色農業的「樣板間」,更是全國「一村一品」示範鎮、全國產業強鎮示範鎮、大漠蔬菜主產區、周邊農產品交易集散地。
設施農業成為「鐵桿莊稼」
盛夏,白泥井鎮大棚蔬菜已進入豐收時節。每年的這個時候,全國各地的客商像候鳥一樣聚集而來。小鎮的農貿市場人頭攢動,操著不同口音的客商和當地農民你來我往地討價還價,三言兩語便成交。一輛輛裝滿「白泥井」牌綠色辣椒的大貨車從這個塞上小鎮走向全國各地。這樣的豐收景象,從6月起一直會持續到10月底。
紅辣椒。 李志東 攝
下午,剛剛賣了一車辣椒的牛靜雄又在自家的大棚裡忙活了起來。炎炎夏日炙烤著大地,大棚裡更是酷熱難耐,豆大的汗珠順著牛靜雄的臉頰滑落,但牛靜雄的臉上依然掛著笑容,他說:「廣東的客商對我的辣椒很滿意,說還要一車。」
對辣椒進行市場包裝。 李志東 攝
牛靜雄是白泥井鎮先鋒村人。2011年,他建了7座大棚,種了3棚西瓜4棚辣椒,一年下來,每棚辣椒收入1萬多元。可觀的收入讓牛靜雄找準了致富的新路子。「以前我用傳統方法種大田馬鈴薯和大田西瓜,每畝地的收入才2000多元。自從開始種植大棚,每畝地的收入增長了4倍多。」牛靜雄說,現在他集中精力發展大棚產業,共經營22座大棚。
「現在辣椒價格好,預計每個大棚辣椒產量在4000公斤左右,按往年辣椒的最低價格每公斤4元算,我的每棚辣椒最少有1.6萬元的收入。」牛靜雄笑容滿面地說,「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沃野農業育苗基地。 高柯 攝
牛靜雄的豐收只是白泥井鎮設施農業的一個縮影。2005年,白泥井鎮建起了第一座拱棚,從此走上了現代化農業之路。經過10多年的發展,現有設施農業1.1萬畝。優質的蔬菜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客商前來收購,以優質辣椒為主的蔬菜產業已經成為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
近年來,該鎮又著力打造「白泥井」品牌,不斷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通過設施農業的引進,延長了農時,提高了單位面積種植農產品的效益,而且可以提早上市,搶佔市場,在大田作物上,我們實行規模化集中連片種植,有利於機械化的展開。同時,打造『白泥井』這個品牌,把所有向外銷售的農產品,都貼這個商標,通過品牌化運作,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白泥井鎮黨委書記曹鵬飛說。
齊心協力發展現代特色農業
7月10日這一天,位於白泥井鎮的定邊縣沃野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熱鬧非凡,一年一度的大漠瓜菜品鑑會在這裡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科技特派員、客商代表、菜農代表等近1000人相聚在這裡。定邊生產的大漠蔬菜品質優、口感好,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工人做育苗拼盤。 李志東 攝
「作為全縣設施農業的龍頭企業,公司主要為周邊鄉鎮48個行政村、3000多戶農民提供辣椒、菜花、西紅柿、西瓜、甜瓜等種苗及技術服務。」該公司總經理李林軍說,今年,公司出苗量達1.2億株,不僅滿足了當地的種苗需求,經營範圍還輻射到靖邊、延安、寧夏、內蒙古等地。
「為了延長蔬菜的全產業鏈,我們目前正在建設一個速凍蔬菜加工廠,廠子建成後,可以解決目前比較單一的蔬菜種植結構,增加當地種植戶的收入,促進農產品高質量發展。」李林軍介紹道。
西瓜裝車。 李志東 攝
2020年,白泥井鎮種植辣椒7萬畝,年產30萬噸,產值13億元;馬鈴薯種植8萬畝,總產出20萬噸;玉米種植10萬畝,總產出12萬噸;西瓜種植2萬畝,總產值6萬噸。產值的不斷升值,需要商貿信息的流通和農產品的儲存,白泥井鎮已經有216戶信息代辦、366間冷庫,每間庫容100立方米,其中大型冷庫16間,大大促進了市場的繁榮。
據統計,每年從六月到十月底,白泥井鎮每天農產品交易量達5000噸,交易額800—1200萬元之間,年交易量60—80萬噸,年交易額14—20億元。農產品主要銷往西安、廣東、山東、四川、湖南、湖北等地,遠至東南亞。
「下一步,白泥井鎮計劃在創建『產業強鎮』資金中拿出1100萬元,實施全鎮設施溫室改造提升、蔬菜深加工、倉儲物流配送、高標準農田建設、農產品可追溯體系建設、品牌創建與推廣等14個項目,推進農業現代化全面發展。」白泥井鎮鎮長張明強介紹道。
編輯: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