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定邊縣白泥井鎮:沙地變良田 治沙變致富

2020-12-20 西部網

原標題:沙窩窩中崛起的現代特色農業「樣板間」——白泥井鎮:沙地變良田 治沙變致富

昔日的毛烏素沙地變成如今的萬頃良田,黨的惠農政策,讓綠色田野充滿生機,特色產業遍地開花,農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這是定邊縣白泥井鎮的生動寫照。

地處毛烏素沙地南緣的白泥井鎮,近年來大力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取得了驕人成績。全鎮現有水澆地32萬畝,其中設施農田8418畝,日光溫室257座,塑料大棚9461個,已形成優質辣椒、優質馬鈴薯、香瓜西瓜、高產玉米、各類蔬菜等主導產業,是定邊縣及周邊地區主要蔬菜生產基地、糧食生產基地、農產品加工集散基地。2019年,全鎮農業產值達22億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5000元,老百姓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水肥一體灌溉。

沙地變成良田 農民走上富路

時下,正是夏季馬鈴薯上市的時候,白泥井鎮團結村村民王樂豔帶領工人們忙著收穫自家的馬鈴薯。今年,種植了50畝夏季馬鈴薯的王樂豔怎麼也沒有想到,如今改良的土地不僅畝產高、品質好,而且馬鈴薯一上市就被客商一搶而空。「現在的產量比起以前高很多,每斤能賣到8毛6,收入能增加不少。」王樂豔高興地說。

馬鈴薯豐收。

上世紀30年代,白泥井鎮黃沙漫天,十年九旱,冬春一片荒蕪,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世世代代與嚴酷的自然環境做鬥爭。為徹底改變現狀,白泥井鎮通過植樹造林和改良土壤的方法,讓沙地變良田的夢想成為了現實。

本地種植大戶薛凱提起現在的變化感慨萬千。「曾經,白泥井鎮因為沙漠化特別嚴重,有時候種子播下去就被風吹走,要麼就是種子剛發芽就被吹死,現在植樹和農業的結合,地理環境一年比一年好。」薛凱說。

如今,白泥井鎮沙化土地治理率達93.24%,昔日的沙地變成了良田,這讓曾經遭受風沙侵害的薛凱又重新燃起了耕種的希望。現在,薛凱已由最初種植的十幾畝擴大到200畝,一年純收入近50萬元,成了當地有名的種植大戶。採訪中,薛凱給記者算了一筆帳,他說:「今年種了200多畝辣椒,按目前行情來算,一年純收入在四五十萬元左右,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白泥井鎮現代特色農業不僅是當地老百姓的「致富寶」,也成為全縣鎮村現代特色農業的「樣板間」,更是全國「一村一品」示範鎮、全國產業強鎮示範鎮、大漠蔬菜主產區、周邊農產品交易集散地。

設施農業成為「鐵桿莊稼」

盛夏,白泥井鎮大棚蔬菜已進入豐收時節。每年的這個時候,全國各地的客商像候鳥一樣聚集而來。小鎮的農貿市場人頭攢動,操著不同口音的客商和當地農民你來我往地討價還價,三言兩語便成交。一輛輛裝滿「白泥井」牌綠色辣椒的大貨車從這個塞上小鎮走向全國各地。這樣的豐收景象,從6月起一直會持續到10月底。

紅辣椒。 李志東 攝

下午,剛剛賣了一車辣椒的牛靜雄又在自家的大棚裡忙活了起來。炎炎夏日炙烤著大地,大棚裡更是酷熱難耐,豆大的汗珠順著牛靜雄的臉頰滑落,但牛靜雄的臉上依然掛著笑容,他說:「廣東的客商對我的辣椒很滿意,說還要一車。」

對辣椒進行市場包裝。 李志東 攝

牛靜雄是白泥井鎮先鋒村人。2011年,他建了7座大棚,種了3棚西瓜4棚辣椒,一年下來,每棚辣椒收入1萬多元。可觀的收入讓牛靜雄找準了致富的新路子。「以前我用傳統方法種大田馬鈴薯和大田西瓜,每畝地的收入才2000多元。自從開始種植大棚,每畝地的收入增長了4倍多。」牛靜雄說,現在他集中精力發展大棚產業,共經營22座大棚。

「現在辣椒價格好,預計每個大棚辣椒產量在4000公斤左右,按往年辣椒的最低價格每公斤4元算,我的每棚辣椒最少有1.6萬元的收入。」牛靜雄笑容滿面地說,「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沃野農業育苗基地。 高柯 攝

牛靜雄的豐收只是白泥井鎮設施農業的一個縮影。2005年,白泥井鎮建起了第一座拱棚,從此走上了現代化農業之路。經過10多年的發展,現有設施農業1.1萬畝。優質的蔬菜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客商前來收購,以優質辣椒為主的蔬菜產業已經成為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

近年來,該鎮又著力打造「白泥井」品牌,不斷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通過設施農業的引進,延長了農時,提高了單位面積種植農產品的效益,而且可以提早上市,搶佔市場,在大田作物上,我們實行規模化集中連片種植,有利於機械化的展開。同時,打造『白泥井』這個品牌,把所有向外銷售的農產品,都貼這個商標,通過品牌化運作,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白泥井鎮黨委書記曹鵬飛說。

齊心協力發展現代特色農業

7月10日這一天,位於白泥井鎮的定邊縣沃野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熱鬧非凡,一年一度的大漠瓜菜品鑑會在這裡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科技特派員、客商代表、菜農代表等近1000人相聚在這裡。定邊生產的大漠蔬菜品質優、口感好,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工人做育苗拼盤。 李志東 攝

「作為全縣設施農業的龍頭企業,公司主要為周邊鄉鎮48個行政村、3000多戶農民提供辣椒、菜花、西紅柿、西瓜、甜瓜等種苗及技術服務。」該公司總經理李林軍說,今年,公司出苗量達1.2億株,不僅滿足了當地的種苗需求,經營範圍還輻射到靖邊、延安、寧夏、內蒙古等地。

「為了延長蔬菜的全產業鏈,我們目前正在建設一個速凍蔬菜加工廠,廠子建成後,可以解決目前比較單一的蔬菜種植結構,增加當地種植戶的收入,促進農產品高質量發展。」李林軍介紹道。

西瓜裝車。 李志東 攝

2020年,白泥井鎮種植辣椒7萬畝,年產30萬噸,產值13億元;馬鈴薯種植8萬畝,總產出20萬噸;玉米種植10萬畝,總產出12萬噸;西瓜種植2萬畝,總產值6萬噸。產值的不斷升值,需要商貿信息的流通和農產品的儲存,白泥井鎮已經有216戶信息代辦、366間冷庫,每間庫容100立方米,其中大型冷庫16間,大大促進了市場的繁榮。

據統計,每年從六月到十月底,白泥井鎮每天農產品交易量達5000噸,交易額800—1200萬元之間,年交易量60—80萬噸,年交易額14—20億元。農產品主要銷往西安、廣東、山東、四川、湖南、湖北等地,遠至東南亞。

「下一步,白泥井鎮計劃在創建『產業強鎮』資金中拿出1100萬元,實施全鎮設施溫室改造提升、蔬菜深加工、倉儲物流配送、高標準農田建設、農產品可追溯體系建設、品牌創建與推廣等14個項目,推進農業現代化全面發展。」白泥井鎮鎮長張明強介紹道。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達旗白泥井鎮人沒變,地沒變,模式變了,收入增了!
    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白泥井鎮侯家營子村官牛犋社社員張三在官牛犋社「入股分紅」土地合作經營模式分紅大會上,即興發揮用歌聲表達他激動的心情。↑ 官牛犋社入股分紅。官牛犋社247名社員第一批分紅到手,每人喜獲分紅5000元。
  • 陝西省國土部門用砒砂巖和沙配成土 沙地出良田
    原標題:陝西省國土部門用砒砂巖和沙配成土 沙地出良田    沙地畝產值超關中   陝西省榆林市榆陽區小紀汗鄉大紀汗村。這裡是陝北典型的風沙草灘區。過去,常年漫天的黃沙漸漸磨滅了人們耕種的熱情。
  • NASA:衛星圖顯示中國最大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在變綠
    延伸閱讀:70年使不毛之地變「人造綠洲」,毛烏素沙漠即將從陝西版圖「消失」4月22日,記者從陝西省林業局獲悉: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93.24%——意味著毛烏素沙漠即將從陝西版圖「消失」陝西榆林市靖邊縣東坑鎮新建村綠色包圍中的農家小院。據榆林發布毛烏素沙漠是中國四大沙漠之一,又稱鄂爾多斯沙地、毛烏素沙地,總面積4.22萬平方公裡,其中一半面積在陝西榆林境內。
  • 定邊公安白泥井派出所破獲一起刑事案件
    2020年8月19日,定邊縣公安局白泥井派出所快速偵查,成功破獲一起刑事案件,抓獲犯罪嫌疑人1名。 2020年8月18日下午4時許,犯罪嫌疑人呂某某(男,漢族,32歲,陝西省志丹縣人)在白泥井鎮與受害人楊某某及其母親陳某某因瑣事發生口角並互相撕扯
  • ...塞上名城氣象新——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定邊縣經濟社會發展綜述
    陝西金中昌信農業科技有限公司10萬噸馬鈴薯主食化產品生產項目穩步推進。2 工業 從傳統手工業到能源強縣新中國成立初期,定邊縣只有二毛裘皮、精洗食鹽、柳編等傳統手工業生產,工業總產值只有51.3萬元。改革開放初期,定邊縣工業經濟還處於起步階段,主要以農副產品初加工、生產資料製造為主,總體規模偏小,對社會經濟貢獻不高。
  • 鄉村振興的「白泥井探索」
    白泥井鎮,因境內一眼開採「白泥」的礦井而得名,全鎮總面積242平方公裡,位於素有「五梁、三沙、二份灘」之稱的達旗「二份灘」膏腴之地,屬黃河衝積平原。 從2005年開始,白泥井鎮大力實施國土整理及節水灌溉項目。
  • 毛烏素沙漠,歷代治沙人將沙地變綠洲,全世界向中國致敬
    中國有四大沙地(毛烏素沙地、渾善達克沙地、科爾沁沙地、呼倫貝爾沙地),位於陝西省榆林地區和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的毛烏素沙地,面積約4.2萬平方公裡,但在不遠的未來將會改成三大沙地,因為毛烏素沙漠馬上就被消滅了,中國人再次創造了綠色奇蹟。
  • 防沙治沙數十春秋 生態治理,中國給世界帶來了什麼
    定邊縣農民石光銀,從小在這一帶的沙窩裡長大,飽受風沙危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就開始嘗試造林治沙。1984年,國家鼓勵個人承包治沙的政策出臺後,石光銀敢為人先,帶領妻兒,把家搬到沙區,和鄉政府籤訂了承包治沙3000畝的合同。「治沙是我唯一的事業,只要一天不死,我就要栽一天樹,把治沙進行下去!」石光銀說。
  • 阿拉善:治沙與致富 一個也不能少
    中國金融信息網訊(侯倩 任東月)沙漠沙地多、生態環境脆弱,內蒙古最西端的阿拉善盟,總面積27萬平方公裡,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三大沙漠佔全盟面積的29%,阿拉善人與風沙的博弈從未停止。如今,通過沙漠種植、沙生植物產業化發展逆向拉動生態保護與建設,產業撐起了沙生「金」。
  • 各地林草頭條丨河南:荒山成青山 沙丘變綠洲
    荒山成青山 沙丘變綠洲——河南省防治荒漠化的新探索 濟源克井鎮閆營村的山坡上,林木茂盛,綠意盎然,而三十多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山禿嶺 資料圖片 今年6月17日,是第26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我國的宣傳主題是
  • 生綠又生金 科爾沁沙地成了農牧民的「聚寶盆」
    執著,茫茫沙海變綠洲奈曼旗位於科爾沁沙地腹地, 200多萬畝沙土地一度讓奈曼飽受風沙之苦。多年來,奈曼旗始終把生態建設作為安身立命之本,先後提出了「兩種三治」「生態立旗」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踏上了艱苦卓絕的生態治理歷程。
  • 定邊公安白泥井派出所辦理一起尋釁滋事案件
    10月8日,白泥井派出所辦理一起尋釁滋事案件,行政拘留1人。 10月8日,白泥井派出所接到報警稱有人酒後滋事。派出所立即處警並將涉嫌違法行為人傳喚至派出所進行詢問。經查,違法嫌疑人胡某某(男,漢族,52歲,白泥井鎮場子壕人)先後兩次醉酒後竄至其前妻位於白泥井鎮集鎮的出租屋,採取靜坐、辱罵、持刀威脅等手段無理取鬧,幹涉其妻、房東等人正常生活。
  • 父女倆雙雙放棄工作,苦戰荒漠20年,終將沙地變綠洲!
    科爾沁沙地是我國北方四大沙地之一,歷史上曾經是水草肥美的草原,但由於長期的人為破壞和自然災害的因素,植被受到破壞,看到的景象是死寂一般的沙坨子。吉林省通榆縣同發鄉新合屯,地處科爾沁沙地東部邊緣。在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裡,生活著一對特別的父女。
  • 生態文明先進事跡丨初心變恆心 大漠變綠洲 讓綠色成為發展最動人...
    生態文明先進事跡丨初心變恆心 大漠變綠洲 讓綠色成為發展最動人的色彩——遼寧彰武固沙造林科研團… 2020-12-04 18: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毛烏素沙地是這樣變綠的(深度觀察)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人沙和諧」毛烏素沙地是這樣變綠的(深度觀察)1985年,殷玉珍從陝西靖邊縣嫁到地處毛烏素沙地腹地的這個窮沙窩。黃沙漫漫,荒涼一片,最近的一戶人家在5公裡之外。「別讓沙子把我們埋了!這輩子寧肯種樹治沙累死,也不能讓風沙給欺負死!」殷玉珍和丈夫白萬祥打定主意,用家中僅有的一隻羊,換回了第一批600棵樹苗。好不容易栽下去,一場大風颳來,樹苗幾乎全被拔光。他們沒有放棄,咬牙堅持治沙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