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收藏:王羲之的「請假條」,因為肚子疼而留下的傳世墨寶!

2020-12-14 晶哥聊古玩

上海博物館藏品不下百萬件,但其中有一件寶貝,是從垃圾堆裡撿回來的「鎮館之寶」。這件鎮館之寶和王羲之有關,真身是一張他的「請假條」,而請假的原因,是因為……肚子疼。

它叫《上虞帖》,也許有人聽說過這個大名,但它還有一個更響亮的名字:《夜來腹痛帖》,就是晚上肚子痛,寫了一篇帖的意思。此帖通篇58個字:

得書知問。吾夜來腹痛,不堪見卿,甚恨!想行復來。修齡來經日,今在上虞,月未當去。重熙旦便西,與別,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審時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翻譯過來就是,本來我想去見你,但是因為腹痛,去不成了,非常遺憾!是王羲之因病未能得見朋友一面,而寫的一封信。

信中還提到了一些其他人的近況。「修齡」是王羲之從弟王胡之的字;「重熙」是王羲之的妻弟郗曇的字;「安」則是大名鼎鼎的晉太傅謝安。

由於年代久遠,《上虞帖》原本早已遺失,藏於上海博物館的這件為唐人摹本,是硬黃紙本,可以看出王羲之草書隨意灑脫,輕鬆自然,不拘小節;體式靈動綽約,豐肌秀骨。

那麼開頭說到的垃圾堆中撿回它,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時間回到1972年的一天,上海文物清理小組在倉庫中清理書畫,偶然在丟廢紙的竹筐中,發現一張硬黃破舊書法帖。卷端有宋徽宗金書「晉王羲之『上虞帖』」的絹籤。再打開內頁,58字七行草書現於眼前。

第一個發現它的工作人員,此前見過《上虞帖》的拓片,知道它的珍貴性,但由於《上虞帖》早沒了蹤影,又是在廢紙筐中發現,他不敢斷定它的真偽。於是這位姓萬的工作人員將《上虞帖》小心包好,帶去給上海的專家鑑定。

在長達三年的鑑定之路上,這件《上虞帖》屢次被打上「贗品」的標籤。直到1975年,經書畫鑑定大師謝稚柳的鑑定,上海博物館科學實驗室用軟X光透拍,顯現出南唐內府的收藏印「內合同印」朱印和「集賢院御書印」墨印,最終判定這件《上虞帖》是唐代摹本。

而說到肚子痛,無獨有偶,唐代張旭也寫過一篇,就叫《肚痛帖》。它完美體現了張旭本人勁道的狂草。全文如下:

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熱所致。欲服大黃湯,冷熱俱有益,如何為計,非臨床。

寫到這裡,小編不得不說小聲吐槽一句:書法家到底是書法家,肚子疼第一時間想到的都不是吃藥,而是寫帖,無比佩服。

傳說張旭的書法是從公孫大娘舞劍中獲得靈感,再加之天性好酒,在醉酒後拿起筆狂揮毫,才成為一代狂草大師。《肚痛帖》真跡已不存,現所存是明代的摹本,全帖有30個字,是張旭肚痛時自診的一個藥方。

這幅作品開頭的三個字還寫得比較正規,到了後面就開始放飛自我:字與字之間不相連接,每行一筆到底,越寫越快,越寫越狂。這點和王羲之《夜來腹痛帖》也有幾分相似——估計都是因為就快憋不住了吧。

相關焦點

  • 垃圾堆撿的一張「肚子疼」的請假條,如今竟成了鎮館之寶!
    垃圾堆撿的一張「肚子疼」的請假條,如今竟成了鎮館之寶! 上海博物館有一件「鎮館之寶」,內容沒什麼稀奇,是一張「肚子疼」的請假條,還是從垃圾堆撿的。可這字條的主人,卻是大有來頭,他是「書聖」王羲之。
  • 王羲之肚子疼寫了封信,數百年後成了垃圾堆中撿出來的寶!
    這件鎮館之寶和王羲之有關,真身是一張他的「請假條」,而請假的原因,是因為……肚子疼。 翻譯過來就是,本來我想去見你,但是因為腹痛,去不成了,非常遺憾!是王羲之因病未能得見朋友一面,而寫的一封信。
  • 10幅中華書法傳世名帖,不可不知!
    原標題:10幅中華書法傳世名帖,不可不知!   中華書法留下了無數名作,讓後人嘆為觀止,這10幅中華書法傳世名帖,帶你走進博大精深的中國書法文化。   一、現存最為古老的法書真跡——《三希寶帖》
  • 一張「請假條」成了國寶,失傳1600年被發現,內容讓人哭笑不得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古代其實也是有請假條的,畢竟人不是鐵打的,一旦碰到個頭疼腦熱,難免要休息幾日,總不能天天都工作吧?上世紀70年代,上海文物清理小組負責清理上海博物館的倉庫。其中一位姓萬的工作人員,無意間在博物館那一堆堆積如山的文物當中, 發現了一間奇特的字帖。
  • 聽見博物館 | 上海博物館鎮館之寶:意外回歸的王羲之《上虞帖》
    這幅王羲之因為肚子痛向朋友寫的「請假條」有什麼樣的故事?它是如何被發現的?  (這個帖子)又叫「腹痛帖」,是王羲之肚子疼了以後寫的。  在上海博物館有一副「書聖」王羲之的草書作品《上虞帖》。它縱23.5釐米,橫26釐米,共計7行58個字。大意是回信朋友,說自己忽然肚子疼,不能和他見面了,並且深表遺憾。上海博物館書畫部研究員陶喻之告訴記者,《上虞帖》還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名字,那就是《夜來腹痛帖》,因為是當時是王羲之因為生病,為此沒有和朋友相見,於是就寫了一幅字。
  • 男子清理垃圾堆,意外撿到張肚子疼的病假條,現成博物館鎮館之寶
    果然請假條是沿襲制度嗎,連古人都不能例外。但走進上海博物館,才發現所謂的請假條不過是一封說明書,但它也大有來頭。這張請假條竟然是王羲之寫的,在書法界無人不知王羲之,就像在詩詞界,無人不知李白杜甫一樣。王羲之素有"書聖"之稱,他的墨寶千金難求,更是後人爭相模仿的範本。
  • 上海博物館鎮館之寶:內容卻是肚子痛請假條,為何貴重原因很簡單
    上海博物館鎮館之寶:內容卻是肚子痛請假條,為何貴重原因很簡單得書知問。吾夜來腹痛,不堪見卿,甚恨!想行復來。修齡來經日,今在上虞,月末當去。重熙旦便西,與別,不可言。不知安所在。王羲之是中國著名的書法家,他的作品一直是中國不可缺少的文化寶藏。他的字跡十分優美,因此受到很多人的模仿。正是如此,模仿王羲之字體的人逐漸增多,王羲之的真跡也越來越珍貴,人們想要找出王羲之的真跡是很難辨別的。
  • 大學裡笑到肚子疼的請假條,這全都是優秀的人才
    導語:大學裡笑到肚子疼的請假條,這全都是優秀的人才在讀大學的時候就天天想著請假不去上課, 為了可以請到假各種理由各種藉口,就為了能過,不過相比於大學的藉口初高中的借條就會嚴肅很多,都是生病和有事等等。不過今天小編帶你看的是大學生請假條,我相信如果老師們看到這些請假條會笑的肚子疼吧。這個請假條很新穎,也很形象,根本不像一張請假條更像一張板報,大家覺得呢?而且這個學生為了請假各種才藝都用上了,英語繪畫等等。要我如果看到這麼一個請假條都會捨不得批吧。不過果然大學的請假條沒有那麼嚴肅,很隨意。
  • 王羲之:書法翩若驚鴻,婉若遊龍,他的字如今能買一套房!
    在中國古代書法史上,有這樣一個人:他遺世獨立,視書法為終生至寶,他用毛筆染黑了八缸水,只為筆力更進一層,他隨手一寫,便留下了流芳百世的《蘭亭序》。他就是書聖,他是王羲之。王羲之又名王右軍、王會稽,字逸少。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王羲之,探尋他傳奇的一生。
  • 男子清理垃圾堆,意外撿了張肚子疼的病假條,今成博物館鎮館之寶!
    曾經就有人在清理垃圾堆時 ,意外撿到一張請假條,不曾想成為了鎮館之寶,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背後的故事。 文字的演變發展 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 ,我們人類文明還沒有開始之前 ,是沒有文字的,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 ,才有了文字的出現 ,也因為文字 ,加速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 。
  • 他從廢紙堆中撿到一張「請假條」,放家中3年後,卻成無價之寶
    40多年前,一工作人員廢紙堆中發現了一張「請假條」,雖說紙張發黃髮黑,但他仍覺得此物不凡,於是便帶回了家。沒成想,這張「請假條」卻在3年後成為了無價之寶,這張紙到底是什麼來頭? 1972年的一天,萬育仁在博物館的倉庫清理字畫時,在廢紙中發現了一張發黃髮硬的破舊書法字帖,上面有「晉王羲之」字樣。
  • 李白傳世孤本賞析:書法界內爭議不斷、疑點重重的25字草書
    身處於盛唐,李白自然也是擅寫草書的,大多數人了解李白都是從他放浪形骸、豪邁大氣的詩開始的,而對其書法作品不甚了解,畢竟詩仙李白傳世詩篇一千餘首,而墨寶流世僅一篇《上陽臺帖》。李白的書法師承張旭一脈,風格飄逸恍若有仙氣,與詩作能夠恰如其分的結合。
  • 姚政:量子文物藝術品檢測儀大顯神威——王羲之書法真跡橫空出世
    略有點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人都知道,他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名氣如雷貫耳,是唯一享有「書聖」之美譽的書法泰鬥。此幅《絲布衣帖》手卷橫300 釐米,縱30.5 釐米,其中王羲之書法橫220釐米。41行,166字。見下圖:
  • 他敢說王羲之的「字俗」,他的書法寫得怎麼樣?
    王羲之被人們稱之為「書聖」,其書法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度。但是這個人卻說他的字俗:「會稽內史負俗姿,字學荒疏笑騁馳,恥向書家作奴婢,華山片石是吾師。」敢對王羲之的字,做出如此評價的人,叫金農,揚州八怪之一,他的書法長這樣。
  • 國學啟蒙的《千字文》其實最早是王羲之的集字書法字帖
    藝博院的專家介紹,千字文的誕生及早期傳播至少與四位歷史人物密切相關:第一位是「書聖」王羲之;第二位是梁武帝蕭衍,他酷愛王羲之書法,搜集了大量的王羲之作品藏於內府;第三位是梁員外散騎侍郎、學者周興嗣,他受命在一夜之間將梁武帝所藏王羲之書法中的一千個單字編纂成《千字文》,此文不僅有文意而且合韻律,堪稱書文合璧的曠世傑作;第四位是智永,他書寫
  • 我國大學校名,都是誰的墨寶?還有王羲之的字?
    當我們初次來到一所大學,都會被學校的校門上那大大的幾個校名吸引過去,一眼望去霸氣而又不失文雅,要知道,能給我國高等學府的校名提墨之人,都不是泛泛之輩,今天就帶大家看看我國大學的校門都是誰的墨寶?毛主席墨寶建國初期,毛主席為我國重要的幾所高等學府都親自提了字分別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安徽大學、廣西大學、貴州大學、當然還有毛主席的故鄉湖南大學。
  • 為何說王羲之沒有可稱為「代表作」的書法?就連《蘭亭序》也不算
    現如今,就算有人不了解、或者說不練習書法,但他一定知曉王羲之和《蘭亭序》這兩個名字(名詞)。王羲之常被譽為「書聖」,他的書法作品《蘭亭序》也被書法人稱之為「天下行書第一帖」!其人其作品,簡直就是書法人的心中那面永遠飄揚的旗幟!
  • 三希堂,這間僅8平米的書房,堪稱中國書法的最高殿堂!
    乾隆御書三希堂對聯 鎮堂之寶 乾隆是個大收藏家,「三希堂」收藏的王羲之雖然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時,「三希堂」收藏了晉以後歷代名家一百三十四人,墨跡三百四十件以及拓本四百九十五種,但三件「鎮堂之寶」的地位從未有過動搖。
  • 臺北故宮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書法功力直逼王羲之,流傳1000多年
    唐朝時期的書法,是繼晉朝之後的又一個巔峰時期,天下第一楷書、天下第一小楷等傳世佳作,都是出自這個時代,還出現了如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虞世南等書法名家,可以說,大唐時期的書法,是無比光輝與燦爛的。他的書法來源極廣,一開始學的是他舅舅虞世南,後來又學習歐陽詢,最後學的是「二王」,對於「二王」陸柬之研究頗深,他的很多作品裡都帶有「二王」的筆意,甚至書法界都認為,他的書法直逼王羲之。就拿他筆下那捲《文賦》,被譽為「大唐第一行書」,字裡行間就有王羲之的神韻在其中。
  • 提高書法欣賞水平,就是學會欣賞王羲之,不喜歡王獻之的過程
    書法的核心是什麼?唐太宗厲害的地方,就是什麼事情都能抓住核心,抓住核心,一切迎刃而解。他不但能打江山,還能搞建設……主席說:「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主席打仗,普天之下沒人能比了,都如此佩服。當然,主席也同樣是雄才偉略的人物,所以也對王羲之書法愛不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