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板名家李春華收十餘徒弟 感慨藝術傳承太難

2020-12-25 搜狐網
李金鬥(資料圖)


  11月9日,快板名家李春華收徒儀式在北海公園舉行,梁厚民、李金鬥、王文林等曲藝界名家齊聚一堂。當天,李春華正式收下了13位徒弟和兩位義子,高派快板也有了新傳人。

  當天的拜師儀式由相聲演員孟凡貴主持,在引師王文林、保師李金鬥、帶師梁厚民的見證下,王科、孟媛、李嘉洋、孫嘉鑫等13位徒弟和金京華、李春熠兩位義子正式叩頭拜師,成為高派快板傳人。據李春華先生介紹,這次拜師年齡最大的王科有31歲,最小的孫嘉鑫只有5歲,「有人說你怎麼年齡這麼小的徒弟都收啊,其實最小的這個,在她兩歲的時候,我就答應人家爸媽了」。

  雖然當天收了13位徒弟,但年滿70歲的李春華坦言,快板藝術在今天傳承起來太難了,「我今天收徒弟都是分文不取,還管飯的。你想100年前,那時候家裡連個半導體都沒有,大家來聽快板、聽相聲有新鮮感,現在你要說個什麼事,有電視上那麼生動嗎?在劇場要抓住人很難,必須得下苦功夫練」。

  談到當下快板的現狀,李春華說:「快板這東西太深了,沒有個五六年登不了臺。現在社會上有一些成年演員打得也不太對,但是我也不好說什麼。我教這些學生,高派快板的基本打法要掌握,三五年也只能學點皮毛。」

yule.sohu.com true 京華時報 http://yule.sohu.com/20131111/n389893227.shtml report 902 李金鬥(資料圖)11月9日,快板名家李春華收徒儀式在北海公園舉行,梁厚民、李金鬥、王文林等曲藝界名家齊聚一堂。當天,李春華正式收下了13位徒弟和兩位義子,高派快

");}

相關焦點

  • 「中國名家張志寬快板藝術青島曲藝傳承培訓基地」掛牌
    近日「中國名家張志寬快板藝術青島曲藝傳承培訓基地」揭牌,張志寬,青島市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李春生,共同為青島市語言藝術研究會主席趙樂平授牌,標誌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快板書傳承人張志寬快板藝術青島曲藝傳承培訓基地正式掛牌成立,這也是山東省首家快板藝術傳承培訓基地。
  • 著名快板表演藝術家李連偉再開山門喜收愛徒
    李連偉收義子李東  退休以後的李連偉不甘寂寞,為弘揚民族藝術,與歷山劇院聯合創辦了曲藝演出專場「歷山藝享匯」,每周五晚上為泉城民眾送上一臺開心與歡樂。  連偉此次收徒為第二次開山門,其徒弟及義子五人也都是名門之後並跟隨其學習多年,有著對快板、相聲藝術的熱情追求並在社會上小有名氣。
  • 著名快板表演藝術家李連偉濟南喜收愛徒
    李連偉表示,為民族藝術的發揚光大,為優秀文化的傳承他將不遺餘力。李連偉是山東廣播電視臺著名節目主持人,一級文學編輯,山東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師承「王派」快板創始人王鳳山先生。曾獲中國曲藝最高獎「牡丹獎」表演獎。中國曲藝家協會授予其「全國優秀青年藝術家」稱號。
  • 豫劇名家汪荃珍喜收25名新徒
    為了傳承豫劇藝術,弘揚戲曲文化,汪荃珍從未停歇過腳步,但從藝三十多年來,跟著她學習的學生有很多,卻只收過五個徒弟。除了對藝術的嚴謹和收徒嚴格要求之外,在汪荃珍看來,「收徒對我來說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作為師傅要真正起到傳幫帶作用。對我自己來說,一直在琢磨著如何更廣泛的、更深刻的形成自己的風格。」
  • 青年相聲演員謝師收徒 傳承青島曲藝優良傳統
    青島青年相聲演員劉宗琦15日晚舉辦了謝師暨收徒孫熙凱、杜錦揚拜師儀式,曾五次為毛主席演出的相聲快板表演藝術家蕭國光先生,青島市文聯、青島市文化館、市曲藝家協會的有關領導
  • 薪火相傳,錫劇名家董雲華收徒啦!
    交匯點訊師徒傳承,自古以來便是中國傳道授業的主要形式,而對於傳統戲曲而言,師徒口耳相傳、口傳心授,更有利於藝術的傳承發展。7日,一場文化藝術傳承的盛宴——錫劇名家董雲華收徒、優秀青年演員王麗英、唐克、楊夢瑜拜師儀式在南京舉行。
  • 鄧立峰:「春泉哥」和他的客家話快板
    以前認為快板只能用北京話說,現在覺得只要觀眾聽得懂的語言都可拿來說快板。  梁厚民:主要是希望能為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為快板書藝術的發展多做一點點實實在在的事情,能讓快板書在臺灣傳承下去,為後人多留下一點學習欣賞快板書的樂趣。
  • 文化部實施當代戲曲名家收徒傳藝工程:帶出人才 傳承好戲
    學來得不容易,所以把它們傳承下去也是我的心願。」   天津市青年京劇團副團長李銘說,孟廣祿、張克、石曉亮等藝術名家當初都得到了頂尖老師的指導,「他們到了這個年紀,又經過長期舞臺實踐,都深感已經到了感恩各界並承擔起傳承責任的時候了,所以『名家傳戲』工程可謂恰逢其時。」
  • 常派藝術再添新力量!豫劇名家汪荃珍師生演唱會舉行
    5月22日晚,「荃珍溢香問風華——豫劇名家汪荃珍師生戲曲藝術傳承演唱會」在河南人民會堂舉行,汪荃珍攜學生們為觀眾帶來了一場精彩的豫劇演出,現場名家薈萃,高潮迭起。 (汪荃珍演唱豫劇《風雨故園》選段。) 豫劇名家汪荃珍,現任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河南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河南豫劇院黨委書記。
  • 天津記憶丨絕妙優雅音韻 曲壇德藝雙馨 ——梅花大鼓「花派」藝術...
    花五寶劇照伴奏(左起):矯恆謹、劉志光 花五寶從小跟著四姐學習梅花大鼓,對花四寶的演唱藝術非常崇拜,四姐的過早去世讓花五寶心痛不已,她希望自己能將姐姐未竟的「花派」梅花藝術傳承下去。 如何讓唱詞古雅、音樂抒情性很強的梅花大鼓獲得新觀眾的接受認可,使這門悠久的藝術形式貼近現實生活,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標準,成了花五寶需要面對的課題。 在繁忙的演出工作之餘,花五寶沉下心來對梅花大鼓的選題、文本、音樂和唱腔設計方面進行了重新審視和梳理,將自己多年來對梅花大鼓藝術的實踐心得應用於藝術改革創新上。
  • 戲劇名家名段演唱會助力菏澤藝術節
    來自菏澤市戲劇家協會的各劇種名家為現場觀眾帶來了棗梆《草根大師》、豫劇《淚灑相思地》、四平調《花為媒》、大平調《收姜維》、山東梆子《老羊山》等菏澤地方戲曲精彩唱段,定陶區兩夾弦非遺保護傳承中心帶來的兩夾弦青春版《梁山伯與祝英臺》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臺下觀眾紛紛跟隨舞臺上的演員一起哼唱起劇中的經典唱腔,演出結束後劇場爆發出經久不息的掌聲。
  • 非遺傳承,從培養「娃娃徒弟」開始
    因此不少省市積極推動非遺的保護傳承工作,非遺進校園,非遺傳承人與00後面對面教學,向這些「娃娃徒弟」傳授技藝。」在學生時代就認識到非遺背後的文化價值,非遺在未來會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傳承,而這些「娃娃徒弟」也將會成為非遺傳承人中的一員。
  • 雷通霞「名家傳戲——當代戲曲名家收徒傳藝工程」項目錄製近日完成
    《楓洛池·抗父》精彩劇照(本文照片由甘肅省隴劇院供圖)  每日甘肅網6月3日訊(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李楊)記者今日從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獲悉,由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甘肅省隴劇院副院長雷通霞傳授徒弟楊葉
  • 相聲演員常佩業20年來首收兩徒弟
    昨日上午,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常佩業收徒儀式在瀋陽舉行,兩位青年演員辛宇和於漫露正式拜師,成為了常佩業的弟子,來自全國的多位曲藝名家趕到現場祝賀。  常佩業作為瀋陽相聲的代表人物之一,五十多年來一直活躍在相聲舞臺,創作表演了二百多段相聲作品,深受全國觀眾喜愛。常佩業對待藝術極為認真,收徒也是非常嚴格,這次收的兩位弟子都是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 重慶抄手老闆成都拜師 川菜名家胡廉泉77歲收「關門弟子」
    師者,為川菜名家、《川菜烹飪事典》《大眾川菜》等多部川菜著作的編者、作者胡廉泉,77歲的他迎來了此生所收的第三位徒弟,也是最後的「關門弟子」。一場師徒結緣,在成渝唱響雙城記的背景下,被視為川渝餐飲界在新時代裡的握手。在川菜界耕耘50餘載,胡廉泉被譽為川菜「活字典」,高東說自己懷著「拜偶像為師」的心情,行拜師大禮。
  • 「「文脈頌中華·名家@傳承」網絡主題傳播」趙季平:從民族音樂...
    各傳統文藝門類湧現出的名家名作、奇技絕活,數不勝數、洋洋大觀。這些凝聚了民族智慧、氣韻、神採的文化瑰寶,為後世的文藝創造提供了營養豐富的巨大寶庫。當代的中國文藝要獲得更加綿長深厚的發展動力,形成獨具魅力的精神標識,就必須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禮敬中華優秀傳統,寫好繼承這篇大文章。在從文藝高原向文藝高峰邁進的路上,紮實繼承傳統又努力開拓創新的文藝名家,既是奠基人,也是引領者。
  • 這些人竟然也是郭德綱徒弟?德雲社口盟徒弟轉正,個個都是天才
    這些口盟弟子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許多人並沒有張揚自己跟郭德綱的關係,以至於在家譜上看到這些人的名字的時候,大家都非常的驚訝,沒想到這些人竟然是郭德綱的徒弟。在郭德綱的口盟弟子中,大家知道的比較多的就是歐弟和王耀宗,歐弟是郭德綱在綜藝節目上收的徒弟,王耀宗是郭德綱多年以前的口盟弟子。當然王耀宗因為自己行為不端,人品不行,如今已經被郭德綱從家譜上除名。
  • 師徒傳承不是「過去式」
    西泠印社副社長、上海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童衍方接受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十多位徒弟的「叩首」,正式建立了師徒關係。在拜師儀式之前,童衍方先生還舉行一場特別的鑑賞活動,拿出吳昌碩先生的書、畫、篆刻、硯臺以及所刻金石拓本,還有北魏、北齊石刻佛造像等,讓徒弟們領略吳昌碩先生的巨大成就,也領會了自己收藏的理念。  傳統拜師儀式近來在藝術圈有復甦之勢,人們評價不一。
  • 封箱演出,紅星社「收徒拜師(謝師)」儀式傳承曲藝文化
    傳承曲藝傳統,弘揚民族文化,1月11日晚,在業內外和相聲觀眾中享有良好聲譽的「紅星曲藝傳承社」在長沙舉行了收徒拜師(謝師)儀式暨己亥年封箱演出,本次「盛典」,將相聲界最為傳統、最為隆重的「拜師儀式」(即「擺知」)與「年度封箱」合為一體,更顯其莊重,現場200多位觀眾朋友見證了這一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