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5日,史蒂夫·賈伯斯因患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病逝,享年56歲。
現任蘋果CEO庫克發文悼念離世9年的賈伯斯,引用了美國女詩人瑪雅·安傑盧的名言:偉大的靈魂永遠不會逝去。
對每一個感念賈伯斯的果粉,箇中心情,當如是。
國慶期間再次翻閱賈伯斯傳記,讀到結尾:賈伯斯的逝去,蘋果近幾年產品的毫無創新,又一次讓我忍不住的黯然神傷……
寫賈伯斯傳記的書有很多,但我獨喜歡沃爾特·艾薩克森的這本,不僅僅是因為他是賈伯斯生前唯一授權的官方傳記,更是因著他的筆下所呈現出來的那個有著兩極化鮮明性格的賈伯斯,讓我讀來十分真實有趣。
而且,本書作者沃爾特·艾薩克森,也是聲名在外,歷任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董事長和《時代周刊》總編,曾寫過《愛因斯坦傳》,《班傑明·富蘭克林傳》,《基辛格傳》,以及近幾年新出版的《李奧納多·達·文西傳》。
雖然這幾位名人的傳記我都還沒看過,但光從他寫賈伯斯的這本傳記裡,已經讓我對他的文筆是佩服至極,尤其是開頭和結尾對賈伯斯的這段總結:
This is a book about the roller-coaster life and searingly intense personality of a creative entrepreneur whose passion for perfection and ferocious drive revolutionized six industries: personal computers, animated movies, music, phones, tablet computing, and digital publishing. You might even add a seventh, retail stores, which Jobs did not quite revolutionize but die reimagine.
不過短短的三言兩語卻高度總結了賈伯斯的生平,如過山車般的人生經歷,個性鮮明,對完美的極度追求和六大產業的變革者:個人電腦、動畫電影、音樂、行動電話、平板電腦和數字出版;以及第七個產業-零售商店(Apple Store)的重新構想。
而所有的這一切如神話般的創業歷程,緣起於年少時在父母車庫裡的不起眼的初創企業,誰都想不到而今會成為全球最有價值的公司之一。
有世人質疑賈伯斯的創新產品的核心都不是他發明的,的確如此。但他卻以大師級的手法將理念、藝術和科技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創造並顛覆了如上所述的六大產業。
賈伯斯自己也不否認,偶爾還會驕傲地承認這一說法,他借用畢卡索的名言 「好的藝術家抄襲創意,偉大的藝術家竊取靈感。」 表明自己只是想儘可能地,將有史以來最棒的發明,都運用到正在做的事情上。
他欣賞圖形界面的威力,就以施樂無法做到的方式設計了Mac;他領會了把 1000 首歌裝進口袋的快樂,就以索尼盡其全部資產和傳承都無法成就的方式創造了iPod……
這本厚達 599 頁的英文傳記裡,作者可算是盡其所能的對賈伯斯進行了全方位的描寫,有好有壞,有各種與之相近人物的來往關係,甚至於有些重複的片段描寫,但也屬於可諒解的範圍,畢竟是這樣大部頭的一本書~ 我們讀來也存當 「溫故而知新」 了。
至於英文原版的用詞,並非全都淺顯易懂,但絕對是練習花式寫作的好素材,作者的遣詞造句之精準之漂亮,值得一學。不過前提是得能靜下心來徐徐讀之~
倘若只是想大概了解賈伯斯的一生,只閱讀中文版倒也無妨,雖然有極小部分內容出現中文和英文的章節不符 — 有個別少譯,也有個別多譯,但於整體來講也並無大礙,儘管按需索讀英文或中文即可。
接下來,我將分別從蘋果公司名稱的由來、數字時代的大辯論、賈伯斯的現實扭曲力場和設計理念等方面,來和大家一起重溫賈伯斯曾帶給我們的美好回憶。
一、蘋果之名的由來
早前的多數人都以為,賈伯斯取名 Apple,是為了致敬英國計算機之父阿蘭·圖靈(Alan Turing),因為圖靈破譯了戰爭時期德國的電碼,最後卻食用浸過氰化物的蘋果自殺了……事實上賈伯斯對此的回應則是,他倒是希望自己曾是如公眾這般揣想,但實際上並沒有。
不過蘋果電腦這個名字,也確是出於賈伯斯的提議。當時他和沃茲討論了好多名字都不滿意,最後賈伯斯想到自己最近正在吃水果餐,且剛從蘋果農場回來,就說乾脆叫 Apple 好了,如果沒有更好的名字的話……於是就這樣,Apple 這個名字就確定了,並沒有我們所以為的什麼致敬圖靈的深意~~
這由不得讓我想到,其實很多事情的初衷都是簡單且美好的,只是一旦進入公眾視野,總有人忍不住妄加揣測……
這個有關名字由來的小故事,則讓我更覺得賈伯斯的可愛和真實,倘若是擱現在,多少公司創始人都恨不能編出幾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來作為自己的產品或品牌賣點~~
而賈伯斯,公眾都替他解讀好了如此這般有深意的品牌故事,他都不想要,或許該說是不屑於要吧,只因他對自己的產品,對自己的理念有絕對的自信!他不需要這些 「為賦新詞強說愁」 的解讀。
二、數字時代的大辯論:封閉還是開放?
客觀來講,賈伯斯能夠成為矽穀神話般的存在,他的成功借了時代之東風--恰逢計算機技術革命的興起;但同樣不能否認的還有他的性格和處事原則。
最明顯可相提並論的還有微軟的比爾·蓋茨,但我們從他倆各自公司的發展軌跡不難看出,創始人的不同性格和理念對公司的戰略發展有著多不一樣的影響力。
回想起 2010 年起至今尚未有定論的數字時代的大辯論:封閉還是開放?或者用賈伯斯的語言,一體化還是碎片化?
封閉平臺的最大好處就是:控制。而這顯然也符合賈伯斯的個性。對蘋果公司來說,他是封閉系統的創新者,可以收穫最大的利益,包括用戶數據,忠誠度~但是對於市場來講卻很容易形成 「壟斷」 格局,更有些人甚至認為,賈伯斯有成為奧威爾筆下的老大哥的趨勢……
然而在本書的最後,作者對賈伯斯堅持一體化的理念有了更深一層的說明,賈伯斯堅持一體化的根本不是出於對用戶的控制,而恰恰相反,正是出於對用戶的負責,想要給用戶帶來最終極最愉悅的體驗,所以要擁有對產品的絕對控制。
而開放平臺的好處也很明顯,能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和競爭,對消費者來說也能擁有更多的選擇。
當時閱讀到這部分內容時,我也著實花了點時間細細思考這個問題,最後發現也當真是無果,不然也不會說是「世紀大辯論」了吧,不過這是從整體的理智思考出發,倘若就個人而言,其實每個人心中總還是有一個或明確或相對傾向的答案,而這也就取決於每個人的利益和關注點。
就我個人而言,還是更喜歡蘋果電腦吧,至少使用至今近十年,我不曾一次為電腦遭遇病毒而煩心過,因為開放系統的最大壞處之一便是容易被不良人士盯上,動不動給你整些病毒啥的也很討厭!
而且這幾年下來,蘋果的封閉系統也不像賈伯斯時期那般絕對了,也和很多軟體開發公司有合作(比如 Adobe 等),所以相較於使用體驗而言,還是比較傾向於蘋果電腦的。至於其他的不多想也就好了~
三、當控制欲遇上完美主義=現實扭曲力場(Reality Distortion Field)
說到性格和理念,大眾對賈伯斯也是很兩極化,愛的人很愛,恨的人也很恨,一如作者筆下所採訪的很多與賈伯斯共事的人,說起賈伯斯來總是愛恨分明。而這也不難理解,畢竟賈伯斯的性格也是這般的兩極化。
但不管怎樣,當我閱讀名人傳記時,總是會儘量去挖掘並理解他們的閃光和特別之處。在這本書裡,最讓我最意外的則是賈伯斯提出的 「現實扭曲力場」 概念。
現實扭曲力場,英文是 reality distortion field,是個很有意思的概念,據 MAC 早期團隊裡的工程師安迪·赫茨菲爾德的總結:現實扭曲力場是幾種因素的混合物,其中包含了極富魅力的措辭風格、不屈的意志和讓現實屈從於自己意圖的熱切渴望。
誠然我們每個人都有想要扭曲現實的時刻,但出發點,或者該說是目的都不一樣。而對於賈伯斯來講,這種現實扭曲力場的根源在於他的內心深處不可動搖的那個信念:世界上的規則都不適用於他。
這種信念造就了他性格中的固執和叛逆。如果現實和他的意願不一致的話,他會選擇忽略現實,比如女兒莉薩Lisa的出生,他拒不承認父女關係……
有員工總結說,他的某些天性和尼採的思想不謀而合,儘管賈伯斯自己從沒研究過尼採。
賈伯斯的思維裡有著十分極端的 「非黑即白」 的分類,所體現出來的就是對人事物的 「愛憎分明」。但奇怪的是他的這種極端想法也十分善變,比如上一刻對某個工程師的創意嗤之以鼻,認為愚蠢到家,可是隔幾天後又會興衝衝跑過來,告訴你這是個絕妙的想法……他要是不喜歡你的創意,會把你貶的一文不值,甚至是言語攻擊,這讓他的手下時刻感覺工作在水深火熱中,情緒更是像「過山車」一樣……
不過有句話說的是,那些言語上摧毀不了你的,終將使你更強大。那些沒有被他的過激言語和冷嘲熱諷打趴的員工,自然被激起了濃濃的 「求生欲」,哦不,應該是 「求認同求表揚」 的欲望,更是因此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能的創意……而這,或許才是現實扭曲力場的真正威力吧。
更有意思的是,蘋果公司從 1981 年起,每年都會頒發一個 「最有勇氣在賈伯斯面前堅持己見」 的獎項。而事實上賈伯斯也樂見該獎項的頒發,他欣賞並尊重那些能夠堅持己見的人,他的許多不客氣的言語不過在試圖挑戰你的 「己見」,雖然說多數時候難免過度極端,但就我個人而言,還是挺能理解他的這種過度強硬的風格的,為了實現他對產品的極端完美主義和不妥協。也正是他這種將產品當做藝術來設計的理念,才讓我們可以時刻感受到蘋果產品的與眾不同,不是麼?
不管怎樣,我是一直都很喜歡蘋果產品的設計和友好操作的~當然是在賈伯斯的引導之下的設計。而自他之後,蘋果再無驚豔產品……
四、重塑蘋果公司品牌形象的系列廣告「非同凡響」(Think Different)
或許正是因著這種不願受限於普遍規則的叛逆,讓賈伯斯時刻都在琢磨著如何 Think Different,而這樣的想法更是直接體現在他回歸蘋果後的那支旨在重塑蘋果公司品牌形象的廣告宣傳片:非同凡響-Thinks Different。
賈伯斯坦言說,這支廣告的受眾目標不僅僅是潛在的市場消費者,同時還包括蘋果公司自己的員工。被迫出走蘋果公司 10 年後的再次回歸,賈伯斯發現蘋果的員工已然忘掉了自己是誰。
若要回想起你是誰的方法之一,就是要想起你的偶像是誰。
廣告宣傳片裡,賈伯斯選擇的都是自己心目中的偶像,他們都有著某些共同特質:富有創造性,敢於冒險,不懼怕失敗,敢於賭上自己的職業生涯去做一些與眾不同的事情。
更有意思的是,為了尋找到最貼合每一個人物性格的代表性照片,賈伯斯也是用盡了各種法子和門路。
宣傳片的畫外音,賈伯斯最滿意的人選是《死亡詩社》的主演羅賓·威廉士,可惜人家不接廣告,最後的最後確定了理察·德萊福斯。
這支廣告,賈伯斯還錄了個自己配音的版本,只是在最後的再三考慮之下,還是選擇了理察版的進行投放,原因很簡單,賈伯斯不希望大眾覺得這是關於他的廣告,他希望大家能夠聚焦於蘋果公司。
讀到這部分時,我著實有點訝異,這般有控制欲的賈伯斯此刻居然不會想著突顯自己的個人主義,或許他從來看重的都是大局觀吧~而他那些所謂的控制欲也無非是為了更好地確保公司這艘大船能夠行駛在創新的軌道上,不被世俗的商業盈利模式影響,而出現偏航~
不論是早前的 1984 還是 1997 年的 Think Different,這兩支廣告都帶著賈伯斯的反主流文化思想,也恰恰就是這種帶著創新意味的叛逆精神,給「嬰兒潮一代」人帶來了強烈的震撼。
賈伯斯嘗試借著廣告來重新定義時下的大眾,傳達出一種你用什麼物件即說明你是什麼樣的人~~~毋庸置疑,使用蘋果電腦,即意味著:你與眾不同。而顯然,這樣的品牌廣告營銷,很成功。
五、專注力拯救了蘋果公司 Focus
時隔11年後的再次回歸蘋果公司,賈伯斯進行了一系列的戰略部署和內部變革,但讓我最為佩服的則是他對現有的產品線評估之後的戰略調整,在大刀闊斧砍掉了許多 「吃力不討好」 的業務後,整合出了如下這個四格表:
此後,蘋果工程師和管理人員則開始高度集中在這四個領域重點發展:
專業級桌上型電腦,他們開發出了 Power Macintosh G3;專業級便攜電腦,開發出了 PowerBook G3;消費級桌上型電腦,後來發展成了 iMac;消費級便攜電腦,就是後來的 iBook。事實證明,賈伯斯的「專注」策略成功挽救了蘋果,在1998的整個財年,蘋果實現了 3.09 億美元的盈利。書裡一言以概之:這種專注力拯救了蘋果。
這讓我同樣想起前面賈伯斯說的另外一句話:決定不做什麼和決定做什麼同等重要,甚至有些時候更重要。
關於專注力,賈伯斯的觀點十分明確:你想專注去做的5個產品是什麼?把其他的都扔掉,它們只會拖你的後腿,導致你生產的產品符合要求但不偉大。
這裡的數字 5 顯然也是視具體情況而定,正如書中提到的另一個事實:賈伯斯每年一次,都會帶著公司裡最有價值的100名員工 「集思廣益」,在白板上列出每個人認為下一步應該做的十件事情,而後去偽存真留下最值得的十件,最後還得在這十件事情裡再刪掉七件,剩下最最有價值的三件事。
賈伯斯說,我們只能做前三件。
當我讀到這裡時,忍不住聯想到自己,每一次的新年目標少說也有八九項……我們在列目標的時候總是忍不住地列出一堆又一堆,仿佛目標少了就是在縱容自己的 「懶散」,然而從我們一年有限的時間和精力來看,那麼多的目標真的都可以完成嗎?其實我們也都心知肚明,不可能的,那我們為什麼還要定那麼多目標呢?豈不是在自欺欺人?
想想看,蘋果公司上千號的員工,賈伯斯才敢列出三件事,而我們只是一個人,我們怎麼就敢列出那麼長的清單呢?也真是不自量力了~~倒不如,沉下心來踏踏實實的就列那麼一兩個最想要實現的目標,專注於此,做到極致,豈不是更好?
如果我們也能學習賈伯斯的這種抓大放小的眼界和魄力,不貪多,專注最重要的目標,是不是也會讓自己的人生煥發出不一樣的精彩呢?
雖說成功人士的諸多經驗不可複製,其中或多或少有著時代、環境、運氣、出身背景、個人特質等等的區別,但隱藏在內裡的基本原則卻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只不過我們多數時候看不到,或者有些時候看到了也因費勁不討好而選擇了漠視……
但凡能在某個領域專注深耕的,時間總不會辜負他們。
六、永不過時的產品設計理念:大道至簡 Simplicity
最後還想聊聊賈伯斯的產品設計理念:大道至簡 (Real artists simplify).
不管我們承不承認,對於簡潔的追求都存在於我們的潛意識裡,比如說出門在外,你是更喜歡拍滿是人群的遊客照呢?還是更喜歡純粹的自然風景呢?
再提到這幾年很流行的 「斷舍離」,也是一種追求極簡的生活方式。
如果回顧一下人類的發展歷程也會覺得很有意思,最早我們都沒有錢,過著原始簡樸的生活;後來工業發展起來了,手頭有點錢了,就開始各種由外而內的曬奢華(巴洛克 & 洛可可);再到現在,又逐漸膩煩了這些繁複浮誇,轉而追求極簡,希望返璞可以歸真……
看來事物的發展總是階段性的,不曉得在幾十年後的未來,當極簡風成為主流趨勢後,又會有什麼樣別出心裁的新風格呢?想起賈伯斯說的另外一句話:偉大的藝術是引領潮流,而不是對潮流亦步亦趨。
正如橋水基金的創始人達裡奧在《原則》一書裡所說的,我們這個時代從來不缺追隨者,我們需要的是塑造者(shaper),而他對於塑造者的定義則如下:
對事業滿懷激情,希望能給世界帶來大而有益的影響;有目標有計劃有方法,實現夢想的決心很強烈;個性堅韌,能承受失敗的痛苦;視野廣闊,大局觀與小細節兼而有之,「既見樹木,又見樹林」。一句話總結,就是兼具 「創造性、系統性和務實性」 三者合一的獨立思考者,在達裡奧的心裡,便是諸如賈伯斯、愛因斯坦、邱吉爾、馬丁·路德·金博士…….等等這樣的偉大人物。
而我們芸芸眾生裡的小人物,雖然成不了引領世界趨勢的塑造者,但至少可以努力讓自己做一個獨立思考者,用心耕耘好自己身邊的一畝三分地。
生活本不複雜,大道至簡,即可。
·End·
「部分圖源網絡,侵刪」
我是@楚汐思讀繪,感謝你的閱讀~歡迎點讚關注。
PS:關於賈伯斯和蘋果產品,你有哪些特別經歷想要分享的麼?歡迎留言來聊一聊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