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不是電競,但大多數人都認為遊戲是電競的必經之路
靠「打遊戲」也能上大學?這麼荒誕的事情竟然就真的發生在咱們身邊!順德一中實驗學校的四位「幸運兒」經過與面試官對弈、專業考題環節,最終「過關斬將」獲得南廣學院電競專業的「敲門磚」。
從形式上看,電競確實與打遊戲很相似。據了解,遊戲不是電競,但大多數人都認為遊戲是電競的必經之路,並且中國電子競技產業未來發展前景廣闊。
雖然現在的人都挺開明了,但是仍然有很多家長認為玩遊戲虛度人生、不務正業,「打遊戲」上大學?這幾乎是天方夜譚。
為此,城網君也採訪了不少順德家長對遊戲是電競的必經之路的看法,其中有部分家長認為電競行業具有發展前景,也不失為一個新的出路,不過也有不少家長認為無論是電競還是打遊戲,始終都會對學習、生活、社交等造成影響,更傾向於傳統的教育方式。
反對聲音
沉迷打遊戲影響學習生活、社會交往
「我那個快上小學的孫子都開始玩手機和平板了。」同時,她也擔憂手機輻射對孩子眼睛的影響。「這麼小就近視,以後可就麻煩了。『打遊戲』讀大學?那還得看個人吧。」 在鳳山中路附近工作的黃阿姨說道。
根據塗先生的描述,他正在讀初一的孫女,吃飯睡覺都抱著手機,雖然經過多番提醒後,她也暫時放下了手機,不過一轉身就又接著玩了起來。說多了,也累了。雖說沒有因為打遊戲的事發生過特別激烈的矛盾,但是還是希望孫女能夠減少玩手機的時間,放下遊戲,回歸課本,找回以前的學習狀態。
「我兒子打遊戲已經有三四個年頭了,一天到晚抱著手機打《王者榮耀》,叫他吃飯,他也只是眼盯屏幕,敷衍應答。手機被拿走,就開始發怒。」講起正在讀高職的16歲的兒子,邱女士連連搖頭,「課餘時間打打遊戲輕鬆一下還是可以的,但是長時間沉迷,並且影響學習,就萬萬不可了,整天對著手機屏幕,對發育期的孩子頸椎和視力都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
「不吃飯不睡覺,每天對著手機。現在見人也不打招呼了,整天拉著個臉,低著頭,很孤僻的樣子。」說起16歲的侄子,李先生不由得神情感傷。據了解,脫離監管,孩子就每日每夜肆意玩。「還有一次夜不歸宿,去了同學家打遊戲去了。要不就是自己玩到夜裡一兩點,目不轉睛地盯著手機屏幕,導致上課精神萎靡。」
家長邱女士還認為,部分遊戲有時涉及暴力,她擔心兒子會「有樣學樣」。
中立聲音
認可電競的發展前景,前提是合理規劃遊戲時間
部分家長認為,靠打遊戲上大學只是少數人,不能讓孩子以這個為藉口來沉迷遊戲,荒廢學業,認真學習書本知識更有利於塑造孩子的優秀品格,並且遊戲中廝殺的場面可能會造成暴躁的性格,不贊成孩子日漸沉迷打遊戲,但合理規劃遊戲時間,達到鍛鍊思維與放鬆的目的是可以的。
溫先生是一位80後家長,與其他年齡段的家長不同的是,對網際網路的接納度非常高,對遊戲沒有偏見:「說到遊戲,它不是電競,遊戲是消遣,電競是訓練,而且天賦很重要,如果我發現我的孩子很有遊戲天賦,而且他也喜歡我給他尋找俱樂部試訓,就像讀書要找學校一樣,但如果純消遣又沉迷我還是反對,所以根據他的情況具體分析。」
在某房地產工作的楊女士表示,現階段,作為家長還是能接受孩子打遊戲的,但還是希望孩子以學業為主。恰當規劃遊戲時間,除了能緩解學習的壓力以外,還可以讓孩子適應社會經濟不掉隊,畢竟電競作為一種新興產業,適當鼓勵孩子接受新的事物,不藉口沉迷就好。
另外,她還說道:「電競成為新興產業是必然的,社會進步和發展,必定會衍生許多新生的行業或者工種,例如:無人工廠、無人機送快遞等,所以,作為家長不能頑固排斥新生事物,畢竟孩子才是未來世界的主人。」(彭美慈)
■知多D
科普:電子競技和網路遊戲的真正區別
1、本質不同。電子競技運動是體育,電子競技運動的主要特點是對抗和競爭。網路遊戲是娛樂遊戲,主張在虛擬環境中享受娛樂。
2、玩家身心影響不同。電子競技運動作為一項體育運動項目開展,促進德智體全面發展。
3、中國電子競技產業未來發展前景。探索和形成良性發展的電子競技產業化發展模式,是電子競技運動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工作。
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玩遊戲?
1、轉變想法:認識遊戲的另一面,孩子在遊戲中經歷的艱難通關在一定程度上鍛鍊了決策的能力和速度。
2、轉換身份:把身份轉換成夥伴,傾聽孩子的想法,度過上癮的危機時期,在溝通中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方式。
3、制定規則:尊重孩子的同時,守住自己的底線,在討論遊戲與學習的問題時,可以先從「人生中可放棄的東西」開始,當雙方對可棄之事達成共識之後,對遊戲時間也自然而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