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培根幼師,葉子老
1
第一次見到朋友的閨女欣欣,我差點驚呆了。
讀中班的小傢伙拿著一本《弟子規》,在哇啦哇啦的念。聽朋友說,欣欣已經認識將近2000個字了!
2000個字啊,什麼水平?根據《小學語文教學大綱》2016修訂版:小學階段,需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左右。
也就是說,5歲的孩子,基本上可以和一個五年級的學生匹敵了。
說實話,打那之後,從來不逼著孩子認字的我,開始著急了:女兒跟欣欣同歲,她除了認識幾個簡單的漢字之外,好像就只會看帶插圖的繪本......
但是,我也害怕孩子過早的認字之後,會被限制想像力......這件事,也就在我的猶豫之中擱置下了。
前幾天,我們兩家聚到一起,談及欣欣,朋友說,孩子一年級成績持續第一,自從上三年級,成績一路下滑,現在班裡中等偏下,是不是孩子學習不認真了呢?
她談到這,我就不得不想起自己的女兒,現在雖然成績不拔尖,但至少保持優秀,可能欣欣真的遇上「三年級效應」了......
2
什麼是三年級效應?
我之前在微博上看到一篇關於小學各學段的名詞術語合集,作者這樣解釋三年級效應:
「三年級效應」是指一些孩子在上小學前就接受了小學課程的相關學習,一年級時因什麼都會時常開小差,到了二年級因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而逐漸落後,三年級時這樣的孩子就開始出現厭學情緒。
如果用這個觀念來解釋欣欣成績下滑的原因,大概是這樣的:小學前專注於學習漢字的欣欣,忽略掉了對學習習慣的培養,在上學之初覺得自己什麼都會便疏忽聽講,逐漸的出現厭學情緒,到三年級成績不理想。
我想,這大概就是提前學習所帶來的弊端,也是現在為什麼國家明令禁止幼兒園小學化的原因之一吧。
3
提前教孩子認字為什麼會出現像「三年級效應」這樣的弊端?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疑問:我之前只知道讓孩子快跑,別輸在起跑線上,哪裡曉得提前跑反而會害了孩子呢?
是啊,為什麼提前讓孩子認字有時會適得其反呢?
《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中對兒童的能力發展給予了明確的闡述。
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兒童的識字能力具有順序性,6歲是兒童能否順利書寫漢字的界限,6歲之前,孩子更適合在塗鴉、畫畫等這些簡單的領域進行練習。
《學記》中有一句話,我一直非常喜歡,也多次拿來用在自己孩子身上:雜施而不遜, 則壞亂而不修。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強行逼孩子提早的學習認字,就可能會打亂孩子成長的順序,再補救就困難了。
4
如何巧妙的引導孩子認字、避免「三年級效應」?
如果說,過早學習對孩子會造成傷害,那我們就只能無動於衷、讓孩子什麼都不學嗎?
當然不是。除了逼孩子認字,我們可以採取以下措施,讓孩子在玩樂中先了解漢字。
1.在家裡,我們也可以像幼兒園老師那樣,教孩子用筆或者其他書寫代替物,通過感知、塗畫、塗寫、模擬運用文字或符號等形式,增加孩子對識字認字的認知。
2.與孩子一起閱讀帶有圖片的繪本,繪本需以圖片為主,孩子對於圖片理解有利於將來漢字的學習。你想想,黃暈的燈光裡,溫暖的被窩,有趣的繪本,歡樂的笑聲,這是多麼美好祥和的夜晚啊!
3、平時多與孩子進行一些手指遊戲,鍛鍊好孩子的手指肌肉,為將來的正確握筆打好基礎。
幼兒園有一系列專供孩子練習的手指操,寶媽在家也可以帶孩子動起來喔!
4、鼓勵孩子平時的塗鴉,去海邊時沙灘是個不錯的選擇;洗臉時肥皂泡沫是個不錯的選擇;也可以給孩子買專門用的沙盤,讓孩子在上面隨意寫畫......
當然,不是說所有的過早認字都會帶來這樣的弊端,這只是一種個案,它旨在提醒家長們:千萬不要為了識字而識字,因為家長更關心的應該是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而不是讓孩子多認識幾個字......
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教孩子認字也是一樣,在合適的年齡做合適的事情,只有抓準時令,我們的孩子,才會在花開時節,開出純白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