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京劇旦角的尾音

2020-12-27 荷露團珠

梅蘭芳演《貴妃醉酒》

中國的傳統文化很多都是相通的,文章講起承轉合,繪畫構圖亦是如此,書法也是如此。比如楷書的橫畫,入鋒、行筆、回鋒。其實,我們如果即學習書法,又學習京劇的演唱,你就會發現,其實京劇的唱腔也是這樣的。

梅派藝術的主旨與中國儒家思想是相攜相融的。梅先生的唱更是如同書法中的楷書筆畫一樣,比較接近於趙體的自然天成,優雅大氣。每字如此,每句亦是。他的落音如同楷書的頓筆回鋒一樣,有放有收,但絕不刻意和做作。

對於京劇旦角的行腔落音,各大流派唱法不同,處理方法也很不同。梅派唱腔「中和大氣」,在尾音的唱法上怎樣體現呢?我覺得首先要自然,不能讓人家覺的尾音生硬,象另加上去的一樣,並且要大氣。個人體會「悠揚」是它應該體現的感覺。梅派的尾音收尾要「悠揚頓下」,如同楷書的收筆,不能重了,重就拙了;笨了,也不能輕了,輕就漂了;浮了。尾音的腔不能長了,長了就把腔攪了;也不能短了,短了如同沒有收尾,有始無終。

「恰到好處」是很難做到,但就是這個標準,我們學習者也要以這個標準去修正和要求自己。梅派好象初學入門簡單,可他的尺寸非常嚴密,差一點也不是那麼回事。姜先生說:「梅派唱是『官中腔,私房唱』。」說得很中肯。

那麼我們再說說程派的尾音。程的尾音是有力度的頓下,如同楷書中顏真卿的橫畫收尾,我們講程派的尾音,其實,程派對收音是有好多說法和講究的,不能死板的認為是固定下來的那樣的方式。並且,大的收音,以及尾音怎麼樣處理,程派全部都有獨到之處和很多細節上的說道。

程硯秋演《三擊掌》

程硯秋先生有一段講解唱段的珍貴錄音,他在講解時特別強調收音的重要性,他說:「有人唱我這個腔吧,主要的是什麼呢,主要就是在最後,這個腔完了之後,那個氣呀還要拖著它,好像那個氣不讓它掉下來,因為你前邊哪,好像唱了很多了,繞了好多的彎啊,結果是最後那一點是最要緊的,那個地方你要託不住它,這個氣呀,好像不充實了,好像這個後音尾音塌下來了,唱我這腔就不好了(沒唱好的意思)」。這個講話程先生強調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演唱時候收音的原則,那就是,唱到尾部氣息要充足,收音要到位,並且有力度,音不能掉下來,可見尾音的收法,在唱腔所佔的是非常重要的位置和作用。

我們談論梅程兩位大師唱腔的收音,尾音,他們的收音尾音如同他們的唱腔一樣各具特點,如春蘭秋菊,爭奇鬥豔,各具風採。

梅程的東西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梅講「平和中庸」象儒家,程講「陰陽相悖,統一和諧」象道家;那麼另外一位旦角大師,張君秋先生的唱就如同行書,收尾音的時候,往往不特別強調,也有很輕的頓一下的,有些學張派的人像砍砸一樣的收音,是沒有理解和學習好張先生的唱腔藝術。他的唱起伏靈動,很像行書的寫法,尾音的收音行腔方式也和其他大家都不同,別具個人特色。

張君秋演《龍鳳呈祥

相關焦點

  • 京劇的大多旦角為什麼不請女性而是男性來扮演?
    儘管京劇在清末的時候,已經有女演員,但是並不正式,真正的京劇第一代女演員,是在1914年的時候,雪豔琴開始學習京劇,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京劇在1914年才開始正式有女演員,在此之前京劇向來都是傳男不傳女的。
  • 京劇旦角介紹之尚小雲先生
    後來他隨京劇藝人李春福學習老生。尚小雲先生七歲時,經李春福先生推薦,尚德泉終於入三樂科班(1913年李際良掌三樂,更名正樂)學戲,隨趙春瑞習武生,藝名尚三錫,後因體弱,改花臉、旦角。老師唐竹亭看三錫酷似孫怡雲,為其改藝名為尚小雲。科班是很苦的,尚小雲身上傷痕累累。一次,唐老師用戒尺將他的肚子打傷,尚小雲被送往醫院搶救。
  • 人生如戲女是旦,你得學會各種旦角的隨時轉換
    有京劇常識的人都知道,在整個京劇表演行當中,出演不同時期女性角色的表演者,是被稱之為旦角的。而這個旦角還因飾演不同年齡階段或特殊技藝方面再分正旦青衣、花旦、花衫、刀馬旦、 武旦及老旦等等。為此在京劇歷史上還湧現出了像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及荀慧生這樣的旦角表演名家。
  • 圖說國粹京劇行當之「旦」角
    京劇旦角是京劇中扮演各種不同年齡、性格、身份的女性的一類角色的總稱。旦角又分為正旦、花旦、花衫、刀馬旦、 武旦、老旦等專行。正旦:又叫「青衣」,多表現那些端莊穩重的中青年婦女,以唱功見長,如《鍘美案》中的秦香蓮《二進宮》中的李豔妃等。
  • 事業單位文史常識之「京劇」
    為了使同學們在備考中能夠更加全面清晰地掌握相關知識點,在此將京劇有關的知識點進行梳理,希望同學們能夠持之以恆地堅持從而取得理想的成績,最終成功上岸。一、京劇的起源京劇的前身是徽劇。清代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當時為給乾隆祝慶,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大徽班」來到京城獻藝,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在融合崑曲、秦腔、京劇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的基礎上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快速發展,到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京劇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淺談京劇的虛擬性,創新與傳統的集合,這樣合適嗎?
    綜合性是指的京劇藝術借鑑了其他表演藝術的特色融為己用,程式性則是對生活的提煉加工,在京劇舞臺上固定的表演手段,跟表演手法。今天咱們淺談一下京劇的虛擬性。在京劇的行話中,對於這個虛擬性有八個字可以來概括,那就是「以鞭代馬,以槳代船」。在京劇的舞臺上,馬鞭跟船槳成為了交通工具的代表。當然在京劇的舞臺上不僅僅只有這兩個別的。
  • 京劇名伶顧正秋過世 蔡英文:讓人不舍
    京劇名伶顧正秋21日過世,蔡英文辦公室發言人黃重諺22日表示,顧正秋對於傳統藝術的貢獻有目共睹,是瑰寶級的藝術家,她的辭世,讓人感到不舍,也是文藝界的損失。     顧正秋本名丁祚華,1929年出生,5歲開始學京劇、15歲拜梅蘭芳為師,主演旦角,後嫁給臺灣省政府財政廳長任顯群,淡出京劇圈。
  • 最時尚的京劇藝術體驗館
    經過京劇第一時尚平臺「亮相文化」重新打磨規劃後,這裡格局更趨合理、內容更為豐富。 展廳內還陳列著各種京劇服飾以及武行的靠旗,旦角的頭面、鳳冠等,生動地展現了京劇發展的歷史。
  • 在梅蘭芳京劇表演體系中,表演程式是指什麼?它是否源於生活?
    京劇的念白,講究「聲務鏗鏘,語求肖似」,它和唱一樣要分出語句和段落,找出字句間的輕重,安排語調的旋律,設計語氣的節奏,講究氣勢,做到自然生動,傳情感人。在塑造人物中,念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因此,也可以說,京劇的念白是一種特殊的歌唱形式,是將京劇的唱滲透於念白中使之「歌詠化」。另外,不同的行當所使用的嗓音和聲調也不相同。老生與老旦用真聲;旦角用假聲(也叫小嗓);小生用真假聲。旦角尖細,花臉粗礦。
  • 京劇郵票這樣收藏會更有趣
    而京劇,被譽為中國國粹的代表,京劇裡蘊含著我們這個古老國度的某種與生俱來的氣質,融合了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和精華。如今京劇早已走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我國郵票上的京劇內容大體可分為以下幾類:京劇臉譜京劇臉譜,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種特殊的化妝方法,是廣大戲曲愛好者非常喜愛的一門藝術。
  • 京劇名伶顧正秋的青島往事
    被稱為「臺灣梅蘭芳」的京劇名旦顧正秋,現年85歲。1939年,開始在科班學戲。出科後,於1944年正式拜京劇大師梅蘭芳為師。1947年,她自行組團來青島演出 ,在永安大戲院登臺表演,不僅轟動了青島,而且從此成為了聞名全國的京劇旦角。因此她始終認為青島是她的福地,晚年的她還曾回憶:青島的觀眾們都是懂得聽戲的主。
  • 中國最紅的戲曲家,拜無數個老師,靠唱京劇拿美國大學的榮譽博士
    梅蘭芳大師是我國京劇史上最早出名,而且名氣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人物。出生於清朝末期的他,年僅8歲就開始跟著當時頗有名氣的吳菱仙大師學青衣,然後又拜師秦稚芬和胡二庚學花旦,從此開始了演藝人生。而從清朝到民國,梅蘭芳先生又是前後拜了數位大師為師,每種唱腔唱法都要花盡心思學習,把京劇的精髓研究了個遍。這唱的戲是一出比一出好,也漸漸在圈子裡有了名氣,不僅在北京唱戲,還時常會被邀請到上海等各地去表演。這一張是正在表演中的梅蘭芳先生。他扮演的旦角,不論身姿還是扮相,都入木三分。而且唱腔悠然,還融入了一些他自己對崑曲的了解,一聽起來是格外地吸引人。
  • 尹正張銘恩京劇造型引爭議,但當看到陳曉的扮相,統統靠邊站!
    尹正張銘恩京劇造型引爭議,但當看到陳曉的扮相,統統靠邊站!相信大家應該都看前段時間很火的《鬢邊不是海棠紅》這部電視劇,就算沒有看也應該都看到過男主角尹正的京劇扮相造型,畢竟尹正可是憑藉著劇中「京劇名伶商細蕊」的絕美造型火出圈了。
  • 一妝一發皆是藝術 陌陌直播間揭秘京劇國粹「後臺之美」
    本場直播裡,京劇演員在後臺帶領網友走進國粹藝術背後的精彩,揭秘京劇人物的妝容是如何「煉成」的。除了唱念做打的基本功,京劇演員還有一個必備的技能——自己上妝、勾臉譜。客串主播的京劇人劉振、果菁介紹,京劇行當裡,演員通常都是自己兼任化妝師,因為自己最了解自己的面部特質。
  •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世濟,劇程派藝術私淑傳人中的傑出代表
    李世濟(1933年5月一2016年5月),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著名京劇旦角,著名京劇演員,女,廣東梅縣人 ,出生於蘇州,成長於上海。中國國家京劇院一級演員,工青衣,宗程派。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京劇代表性傳承人,京劇程派藝術私淑傳人中的傑出代表世界青年聯歡節銀質獎章獲得者。
  • 秦腔旦角有著怎樣的表演藝術?一名優秀的旦角需要具備哪些功底?
    大部分秦腔劇目都以旦角為主角,因此旦角在秦腔表演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名優秀的旦角演員應該具備唱功、做工和塑造人物三方面的功底,三者並重,缺一不可。戲劇表演二、做工旦角要塑造出鮮明的人物形象,必須具有深厚的功底。
  • 餘少群、白凱南《傳承中國》齊唱京劇
    本期節目中,張派名家齊聚現場,京劇張派開山鼻祖張君秋大師之子、京劇名家張學治先生現場講述了張派名劇《望江亭》的由來;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張君秋先生入室弟子吳吟秋先生與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黃德華先生親臨現場觀摩公演。京劇名家、張君秋先生入室弟子薛亞萍先生與著名京劇醜行名家梅慶羊先生親授表演技巧,與傳承社社長譚正巖攜手,指導兩位「明星班主」餘少群、白凱南登臺表演張派名劇《望江亭》選段。
  • 一妝一發皆是藝術 陌陌直播間揭秘京劇國粹「後臺之美」_發現頻道...
    本場直播裡,京劇演員在後臺帶領網友走進國粹藝術背後的精彩,揭秘京劇人物的妝容是如何「煉成」的。  除了唱念做打的基本功,京劇演員還有一個必備的技能——自己上妝、勾臉譜。客串主播的京劇人劉振、果菁介紹,京劇行當裡,演員通常都是自己兼任化妝師,因為自己最了解自己的面部特質。「出門5分鐘,化妝2小時」,不管是哪個角色,京劇演員化妝時間至少是一個半小時以上,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 戲曲 京劇的藝術特點
    京劇舞臺藝術在文學、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臉譜等各個方面,通過無數藝人的長期舞臺實踐,構成了一套互相制約、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規範化的程式。它作為創造舞臺形象的藝術手段是十分豐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嚴格的。不能駕馭這些程式,就無法完成京劇舞臺藝術的創造。由於京劇在形成之初,便進入了宮廷,使它的發育成長不同於地方劇種。
  • 聽臺灣京劇博士說說臺灣「新老戲」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本報訊(記者郭佳)本著「立足北京,面向津冀」的方針,3月26日,2017年度北京文化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北京青年報社主辦的「談藝說戲話北京」第8期活動將走出北京,來到天津大劇院小劇場,邀請臺灣青年京劇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