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臺灣梅蘭芳」的京劇名旦
顧正秋,現年85歲。1939年,開始在科班學戲。出科後,於1944年正式拜京劇大師梅蘭芳為師。1947年,她自行組團來青島演出 ,在永安大戲院登臺表演,不僅轟動了青島,而且從此成為了聞名全國的京劇旦角。因此她始終認為青島是她的福地,晚年的她還曾回憶:青島的觀眾們都是懂得聽戲的主。
幼年喪父,拜師梅蘭芳
顧正秋,原名丁祚(音同「作」)華,又名丁蘭葆,1928年生人。她自幼喪父,在上海讀小學時就常隨她乾媽顧劍秋去看戲,由此愛上京劇,並向乾媽的好友坤旦吳繼蘭學戲。1939年,改名顧小秋,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取上海戲劇學校「正」字班,1940年她首次登臺公演,並正式改名為顧正秋。
顧正秋嗓音清脆洪亮,善於博採眾長。入校時已學過《金玉奴》、《刺湯》等,入校後除去學京劇青衣外,還向鄭傳鑑、朱傳茗學崑曲,並向校外老師趙桐珊(藝名:芙蓉草)、魏蓮芳(梅蘭芳大弟子)、張君秋(「四小名旦」)和著名旦角黃桂秋等名家學了許多戲。1941年,她與著名老生關正明合拍京劇電影《王寶釧》。1944年,顧正秋終於如願以償地在上海拜京劇大師梅蘭芳為師,得到悉心指點,學到了梅派藝術的真諦。由於她還善於博採眾長,融會貫通,因而能夠演出「四大名旦」的許多名劇。1945年,這位梅蘭芳的高徒又以名列榜首的成績畢業於上海戲劇學校。
此時,年僅18歲的顧正秋便開始自行闖蕩,1946年她在上海自行組建了一個「顧正秋劇團」,先後赴南京、蚌埠、徐州等地演出。但當時她的表演並沒有受到太多人的注意,也沒有過多的好評,而真正能夠脫穎而出則是在青島。
「青島是我的福地」
1947年秋天,顧正秋率劇團來到青島,與永安大戲院籤約,這三天的「打炮戲」是她與胡少安、孫瑤芳、張正芬演出的《四郎探母》、《玉堂春》和《王寶釧》。
顧正秋的嗓音高低頓挫分明,婉約中見清脆,剛健時含蘊藉,頓時轟動了整個青島,引起廣大戲迷的極大興趣,使她一炮而紅,不僅又籤了一個月的演出合同且天天爆滿,座無虛席。而此時,正在蘭山路青島市禮堂演出的也有三位非常優秀的同行:那就是剛被評為「後四小名旦」的青島籍男旦陳永玲、許翰英,還有著名男旦楊榮環,也是陣容強大,珠聯璧合。顧正秋剛來的時候,他們還能賣出七八成的票,而後觀眾卻逐漸被顧正秋所吸引,爭相擁向永安大戲院。這次比拼的結果,使得這些男旦名家實出無奈,只好提前終止演出合同。
當時的青島擁有眾多高水平的票友和戲迷,也是全國著名的京劇「大碼頭」。顧正秋在青島的走紅因此成了許多娛樂報紙的賣點,被大肆渲染,其中北平的《立言畫刊》的評價便是「顧正秋紅在青島」。顯而易見,這是說青島是顧正秋的福地,晚年的顧正秋也常提起此事。
青島之後,她得以脫穎而出,聲名大振。於是,顧正秋又於1948年初,再次率她的劇團來青在永安大戲院演出,自然更加轟動,當時她登臺演出《貴妃醉酒》、《春秋配》等劇目,期滿後回上海。
赴臺演出,有家難回
1948年11月,顧正秋受臺北延平北路永樂戲院之約到了我國寶島臺灣,使得永樂戲院一度冠蓋雲集,一票難求。總之,在永樂戲院所上演的戲幾乎涵蓋旦行各個流派的主要劇目。這不僅代表她個人藝術造詣之高深,更進一步的意義在於使得臺灣京劇由「萌芽期」的單一海派京劇,擴大到京劇唱、念、做、打綜合藝術的全面展示。本來顧正秋是打算在臺北一試身手便打道回上海,哪知上海失守的消息傳來,有家難回,從此開始了她在臺灣「4年半連續公演近千場」的歲月。
當時,蔣經國與父親蔣介石在臺灣,顧正秋的京戲成了蔣經國關注的一個目標 。不久,蔣經國就成了顧正秋的超級戲迷,固定在永樂戲院的某排某座。每出戲畢,蔣經國都會打著盛宴款待劇團的名義,去接近顧正秋。然而,每次戲完,從後臺出,總會見一個英俊的紳士開著汽車前來接她。這個人就是在臺灣炙手可熱的「財政廳長」任顯群。蔣經國怎會想到他一心苦追的女子竟然情定任顯群。1953年嫁人後的顧正秋將劇團解散,表示息影舞臺。1978年她赴美國定居,其間也偶爾回臺演出,並向弟子傳藝。
顧正秋劇團在臺灣的演出雖然不足5年,但顧正秋對臺灣京劇的影響超過了半世紀,「一代青衣祭酒」的地位無可撼動。當時,辜振甫先生曾在文章中回憶道:「清脆洪亮的嗓音,細膩傳神的表演竟出自一個20歲的姑娘,太讓人難以置信了,我在瞬間就被她的藝術魅力徵服了。」為此,顧正秋憑藉其出色的演技被譽為「臺灣梅蘭芳」。並被臺灣學者稱之為「臺灣京劇的奠基者」。
1989年底顧正秋與張君秋在美國接受了美國美華藝術學會和紐約林肯中心授予的「終身藝術成就獎」。1997年,在她的《休戀逝水——顧正秋回憶錄》一書中多次提到青島,提到她的演出福地——永安大戲院。稱讚「青島的觀眾們都是懂得聽戲的主,他們極尊重演員」。她還回憶起逛中山公園、到海水浴場遊玩的情景,為沒有看到櫻花綻放而遺憾,流露出對青島的深深眷戀……
文/呂銘康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