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名伶顧正秋的青島往事

2020-12-13 半島網官網
  

  被稱為「臺灣梅蘭芳」的京劇名旦

顧正秋

,現年85歲。1939年,開始在科班學戲。出科後,於1944年正式拜京劇大師梅蘭芳為師。1947年,她自行組團來青島演出 ,在永安大戲院登臺表演,不僅轟動了青島,而且從此成為了聞名全國的京劇旦角。因此她始終認為青島是她的福地,晚年的她還曾回憶:青島的觀眾們都是懂得聽戲的主。

  幼年喪父,拜師梅蘭芳

  顧正秋,原名丁祚(音同「作」)華,又名丁蘭葆,1928年生人。她自幼喪父,在上海讀小學時就常隨她乾媽顧劍秋去看戲,由此愛上京劇,並向乾媽的好友坤旦吳繼蘭學戲。1939年,改名顧小秋,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取上海戲劇學校「正」字班,1940年她首次登臺公演,並正式改名為顧正秋。

  顧正秋嗓音清脆洪亮,善於博採眾長。入校時已學過《金玉奴》、《刺湯》等,入校後除去學京劇青衣外,還向鄭傳鑑、朱傳茗學崑曲,並向校外老師趙桐珊(藝名:芙蓉草)、魏蓮芳(梅蘭芳大弟子)、張君秋(「四小名旦」)和著名旦角黃桂秋等名家學了許多戲。1941年,她與著名老生關正明合拍京劇電影《王寶釧》。1944年,顧正秋終於如願以償地在上海拜京劇大師梅蘭芳為師,得到悉心指點,學到了梅派藝術的真諦。由於她還善於博採眾長,融會貫通,因而能夠演出「四大名旦」的許多名劇。1945年,這位梅蘭芳的高徒又以名列榜首的成績畢業於上海戲劇學校。

  此時,年僅18歲的顧正秋便開始自行闖蕩,1946年她在上海自行組建了一個「顧正秋劇團」,先後赴南京、蚌埠、徐州等地演出。但當時她的表演並沒有受到太多人的注意,也沒有過多的好評,而真正能夠脫穎而出則是在青島。

  「青島是我的福地」

  1947年秋天,顧正秋率劇團來到青島,與永安大戲院籤約,這三天的「打炮戲」是她與胡少安、孫瑤芳、張正芬演出的《四郎探母》、《玉堂春》和《王寶釧》。

  顧正秋的嗓音高低頓挫分明,婉約中見清脆,剛健時含蘊藉,頓時轟動了整個青島,引起廣大戲迷的極大興趣,使她一炮而紅,不僅又籤了一個月的演出合同且天天爆滿,座無虛席。而此時,正在蘭山路青島市禮堂演出的也有三位非常優秀的同行:那就是剛被評為「後四小名旦」的青島籍男旦陳永玲、許翰英,還有著名男旦楊榮環,也是陣容強大,珠聯璧合。顧正秋剛來的時候,他們還能賣出七八成的票,而後觀眾卻逐漸被顧正秋所吸引,爭相擁向永安大戲院。這次比拼的結果,使得這些男旦名家實出無奈,只好提前終止演出合同。

  當時的青島擁有眾多高水平的票友和戲迷,也是全國著名的京劇「大碼頭」。顧正秋在青島的走紅因此成了許多娛樂報紙的賣點,被大肆渲染,其中北平的《立言畫刊》的評價便是「顧正秋紅在青島」。顯而易見,這是說青島是顧正秋的福地,晚年的顧正秋也常提起此事。

  青島之後,她得以脫穎而出,聲名大振。於是,顧正秋又於1948年初,再次率她的劇團來青在永安大戲院演出,自然更加轟動,當時她登臺演出《貴妃醉酒》、《春秋配》等劇目,期滿後回上海。

  赴臺演出,有家難回

  1948年11月,顧正秋受臺北延平北路永樂戲院之約到了我國寶島臺灣,使得永樂戲院一度冠蓋雲集,一票難求。總之,在永樂戲院所上演的戲幾乎涵蓋旦行各個流派的主要劇目。這不僅代表她個人藝術造詣之高深,更進一步的意義在於使得臺灣京劇由「萌芽期」的單一海派京劇,擴大到京劇唱、念、做、打綜合藝術的全面展示。本來顧正秋是打算在臺北一試身手便打道回上海,哪知上海失守的消息傳來,有家難回,從此開始了她在臺灣「4年半連續公演近千場」的歲月。

  當時,蔣經國與父親蔣介石在臺灣,顧正秋的京戲成了蔣經國關注的一個目標 。不久,蔣經國就成了顧正秋的超級戲迷,固定在永樂戲院的某排某座。每出戲畢,蔣經國都會打著盛宴款待劇團的名義,去接近顧正秋。然而,每次戲完,從後臺出,總會見一個英俊的紳士開著汽車前來接她。這個人就是在臺灣炙手可熱的「財政廳長」任顯群。蔣經國怎會想到他一心苦追的女子竟然情定任顯群。1953年嫁人後的顧正秋將劇團解散,表示息影舞臺。1978年她赴美國定居,其間也偶爾回臺演出,並向弟子傳藝。

  顧正秋劇團在臺灣的演出雖然不足5年,但顧正秋對臺灣京劇的影響超過了半世紀,「一代青衣祭酒」的地位無可撼動。當時,辜振甫先生曾在文章中回憶道:「清脆洪亮的嗓音,細膩傳神的表演竟出自一個20歲的姑娘,太讓人難以置信了,我在瞬間就被她的藝術魅力徵服了。」為此,顧正秋憑藉其出色的演技被譽為「臺灣梅蘭芳」。並被臺灣學者稱之為「臺灣京劇的奠基者」。

  1989年底顧正秋與張君秋在美國接受了美國美華藝術學會和紐約林肯中心授予的「終身藝術成就獎」。1997年,在她的《休戀逝水——顧正秋回憶錄》一書中多次提到青島,提到她的演出福地——永安大戲院。稱讚「青島的觀眾們都是懂得聽戲的主,他們極尊重演員」。她還回憶起逛中山公園、到海水浴場遊玩的情景,為沒有看到櫻花綻放而遺憾,流露出對青島的深深眷戀……

  文/呂銘康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李敏娜]

相關焦點

  • 京劇名伶顧正秋過世 蔡英文:讓人不舍
    京劇名伶顧正秋21日過世,蔡英文辦公室發言人黃重諺22日表示,顧正秋對於傳統藝術的貢獻有目共睹,是瑰寶級的藝術家,她的辭世,讓人感到不舍,也是文藝界的損失。     顧正秋本名丁祚華,1929年出生,5歲開始學京劇、15歲拜梅蘭芳為師,主演旦角,後嫁給臺灣省政府財政廳長任顯群,淡出京劇圈。
  • 京劇名伶顧正秋在臺灣辭世 曾一度迷倒蔣經國
    一代京劇名伶顧正秋前天下午因敗血性休克辭世,享壽87歲。臺當局為她申請褒揚令,感念其奉獻。顧劇團在永樂戲院一駐五年,演出沒一天間斷,創造京劇史上輝煌的「永樂五年」。解散後,劇團各名角如張正芬四散各地演出教學,「顧正秋等於是臺灣京劇的播種者」。拐三個小彎的「蘇~三」,郝柏村心中長縈繞顧正秋曾經拜梅蘭芳等名角為師。王安祈指出,顧正秋習得各家之長,創造出千迴百轉、獨具特色的「顧腔」。
  • 名伶顧正秋辭世
    (原標題:名伶顧正秋辭世)
  • 名伶顧正秋:蔣經國苦追不到的女人
    名伶顧正秋:蔣經國苦追不到的女人 她生活的轉變應該是改名為顧正秋之後。那時她已經就讀上海戲劇學校,首次公演改為顧正秋這個名字,她唱京劇的青衣,也學崑曲,扮的都是絕代佳人,因唱腔華美,很受戲迷喜愛。從戲校畢業,為了把京劇發揚光大,顧正秋自組劇團,外出公演。她演《白蛇傳》、《貴妃醉酒》、《霸王別姬》,幾乎每出戲都贏來喝彩與好評。1948年11月,應邀請,顧正秋劇團在臺北的永樂戲院演出,一亮相,即大火起來。
  • 京劇名伶顧正秋之女任祥:品味臺灣團圓飯的味道
    京劇名伶顧正秋之女任祥:品味臺灣團圓飯的味道 2013年01月22日 08:00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臺京劇名伶孫子女認祖歸宗 用DNA做親子鑑定
    據臺灣媒體報導29年前,臺京劇名伶顧正秋孫子女想要認祖歸宗,做奶奶的顧正秋雖然已經85歲高齡,仍採DNA做親子鑑定,並出庭替他們正名。顧正秋戲裝(資料圖)網易娛樂8月19日報導 據臺灣媒體報導29年前,臺灣京劇名伶顧正秋的長子任和鈞捲款逃美國,和二房生了一對兒女
  • 一代名伶顧正秋:讓蔣經國大動幹戈的女子
    在海峽的那端,有一位名伶,她的名字叫顧正秋,現今已是八十多歲的老人。    她的人生與戲曲合為一體,無法分出是戲內或戲外,戲曲中的忠孝節義算是對她最好的註腳。她是用心在演出,也是用心去體會人生,可以說一生都活在舞臺上。
  • 顧正秋,從京劇名角到鄉下婦人,一張照片引起蔣經國注意惹禍上身
    一代京劇名伶顧正秋和蔣經國是在臺灣認識的,但是顧正秋並不是臺灣人,她出生於南京,在上海長大 ,並且在上海的戲劇學院上學,由於外形條件極好再加上多年的專業訓練,顧正秋很快就登臺演出了,並且在上海灘一炮走紅,演藝事業順風順水,名聲在外,後來組建自己的劇團,後來帶著自己的劇團到臺灣演出,
  • 她是京劇名伶,因為這兩個女人的關係沒有接受蔣經國的追求
    ,今天要說的這個人是他們的晚輩,曾經也師從梅蘭芳、程硯秋等人,她就是一代京劇名伶顧正秋。顧正秋顧正秋是南京人,從小經常隨家人去看戲,慢慢地就喜歡上了戲劇,後來也和家人的京劇好友學過京劇,之後便考入了上海戲劇學院,在這裡開始系統和專業的京劇培訓,曾經先後師從梅蘭芳、程硯秋等京劇大師
  • 名伶顧正秋為愛當農民,放棄一切陪愛人,結果生無名分死不能同穴
    顧正秋14歲的時候,參與了學校的公演。梅蘭芳擔任這次公演的指導之一,所以機緣巧合她得到了梅蘭芳的賞識。這對於顧正秋來說,無疑是最大的鼓勵。理所當然的,她成為的梅蘭芳的弟子。梅蘭芳對她的幫助無疑是巨大的。這位京劇界的泰鬥級的大師,將自己的經驗技巧毫無保留的傳授給她,而且結合她自身的特點,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她的優勢。
  • 民國上戲大姐頭:顧正秋不忍說的往事
    京劇史上,第一科班無疑屬富連成,這裡的畢業生都是開宗立派的大師,盛產藝術家,相當於今天的中戲。中華戲曲專科學校步武富連成後塵,雖沒誕生宗師,也培養了一批好角兒,特別是男女同校的新式教育,孕育出一批色藝雙絕的坤伶,明星高產,地位與今日之北電相類。
  • 「臺灣梅蘭芳」顧正秋辭世 蔣經國曾是頭號粉絲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一代京劇名伶、被譽為「臺灣梅蘭芳」的顧正秋,21日下午因敗血性休克在臺辭世,享年87歲。島內媒體23日紛紛追憶顧正秋的傳奇一生。據臺灣《中國時報》23日報導,顧正秋1929年出生於南京,本名丁祚華,1933年隨母親遷至上海,10歲開始學戲,是上海戲曲學校創校首屆學生,並以第一名畢業,師承京劇大師梅蘭芳、程硯秋、張君秋等人。1946年顧正秋創「顧劇團」,於1948年受永樂戲院之邀赴臺演出,票房極佳,最後因內戰無法返鄉,在臺灣生根,也寫下許多傳奇。
  • 顧正秋:蔣經國的夢中情人
    ↑ 點擊上方「微塵閒話」關注我        2016年8月21日,有「臺灣梅蘭芳」之稱的一代名伶顧正秋女士在臺北病逝
  • 一代名伶為愛甘願變成農婦,晚年卻被拒絕合葬,還被剔除家屬行列
    她就是一代名伶,顧正秋。顧正秋從小就在京劇上頗有造詣,以第一名考上上海戲劇學校正字班,又以第一名成績畢業,拜梅蘭芳為師,之後還自組了顧正秋劇團,在全國各地公演。1948年顧正秋劇團赴臺灣義演,本來想義演完就返回上海的顧正秋因為上海遭到日軍空襲,有家難回,只能留在臺灣加入永樂戲院,繼續她的京劇演出。
  • 顧正秋:臺灣「梅蘭芳」,拒當蔣經國外室,苦等坐牢丈夫,甘當15年農婦
    臺灣名伶顧正秋,素有「臺灣梅蘭芳」之稱。她本是內地人,畢業於上海戲劇學校,1944年拜在梅蘭芳名下,1946年挑班成立了「顧正秋京劇團」,在全國進行巡演。當時,來臺灣的京劇演員不多,像顧正秋這樣師承大家、名滿全國的大青衣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她每次登臺都盛況空前、紅極一時,而顧正秋扮相俊美、唱腔醇厚、蹺功刀槍都是一絕,又正當妙齡,引來不少臺灣達官顯貴的追求。
  • 顧正秋,蔣經國追求過的女人,嫁人後因一張照片丈夫遭蔣經國報復
    顧正秋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上海灘出名的京劇名伶,長相甜美,早年間受到喜好戲曲的家人的薰陶,很早就接觸到了戲曲這個行當,後來也順利考上了上海戲劇學院,師從梅蘭芳,在大師的栽培下,顧正秋成長很快,颱風極穩,扮相嬌美,唱功也沒得說,畢業之後就開始正式登臺唱戲,很快就在上海灘走紅了,之後也組建了自己的劇團
  • 顧正秋:拒絕蔣經國,苦等大17歲已婚囚犯,甘願當20年農婦
    京劇名伶顧正秋就是她,而這個比他大17歲的男演員是任顯群。一九二八年,顧正秋出生於南京,原名丁蘭葆,父親很不幸地在年幼時就死了,因為那時寡婦常常要受別人閒話之苦,再加上一個母親帶三個孩子也有點困難,顧母就把孩子帶回了上海。
  • 蔣經國苦追不得的名伶,因一張照片丈夫入獄,她卸下青衣晚年悽苦
    1938年,上海戲劇學院在《申報》和《新聞報》刊登大幅廣告,正式開始招收京劇演員。面試的老師都是當時上海戲劇界的名流,他們讓報名的考生依次走進考場,會唱戲的就唱一段戲,不會唱的可以唱一支小曲。幾十名學生依次唱下來,極少有人能將一段戲好好唱出來的。
  • 顧正秋:她是梅蘭芳的女弟子,胸口寫勇的女人
    不過,在上海戲校學藝時,顧正秋有個特別出名的同窗,名叫錢浩梁,就是京劇樣板戲《紅燈記》中,李玉和的扮演者。這麼一提,您多少有些概念了。再往深裡說一下,顧正秋還有個女同窗張正芬。而張正芬,就是臺灣歌手庾澄慶的母親,即伊能靜的前婆婆。
  • 京劇能否在臺延續"美好時代"(傳統戲曲在臺灣③)
    (資料圖片)   剛剛過去的2016年,京劇界痛失名宿,梅葆玖、李世濟、王金璐、顧正秋等多位表演藝術家相繼辭世。在不少戲迷看來,傳奇人物的離去,似乎意味著傳統藝術世界中的歷史斷裂,有關京劇的「美好時代」仿佛正漸行漸遠。   「2016年是個轉折點。」有臺灣的京劇工作者對記者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