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歲成名,可望而不可及,甚至超過梅蘭芳,成為新一代戲劇大師,但因一次意外而留居臺灣,再因一個比她年長17歲的有婦之夫,毅然放棄30歲的正義觀,不但如此,她捨棄了榮華富貴,甚至每天帶著年幼的孩子到監獄裡送飯,後來甘願做一個普通的農民,這一切都源於「愛」二字。但直到最後,這個人還是和他的主人葬在一起。
京劇名伶顧正秋就是她,而這個比他大17歲的男演員是任顯群。一九二八年,顧正秋出生於南京,原名丁蘭葆,父親很不幸地在年幼時就死了,因為那時寡婦常常要受別人閒話之苦,再加上一個母親帶三個孩子也有點困難,顧母就把孩子帶回了上海。
由於乾媽顧劍秋愛看戲,所以顧正秋也常跟著去,久而久之,幼小的顧正秋就喜歡上了戲劇,後來乾媽介紹給她,她就跟著吳繼蘭學習戲劇。一九三九年,上海戲劇學院開課,顧正秋接受乾媽的建議,以「顧劍秋女兒顧小秋」的身份報考上戲,顧小秋的嗓子和能力,通過上戲考試完全不成問題,但最終顧小秋直接拿到第一名,這件事還是讓顧劍秋大為吃驚。上戲時,顧小秋勤學苦練,不但戲唱得越來越好,連各種刀槍棒棒也屬上等水平,上戲那會的重要戲劇演出,幾乎都是由顧小秋來負責。
由於這一代正好是「正」字輩,因此「顧小秋」又改為「顧正秋」。一九四四年,顧正秋在北平演出《金山寺》,受到梅蘭芳賞識,並順利拜入梅蘭芳門下。梅蘭芳:「真難得啊,小年紀,在舞臺上不慌張,很有角兒的氣度,以後再努力,好好利用你這副好嗓子,一定能唱好。」
一九四六年,顧正秋選了「正」字輩中的部分優秀學生組成「顧正秋京劇團」,主要在江南演出,一九四八年冬天,顧正秋接到臺灣永樂劇院的邀請,一群年輕的京劇演員欣然前來。由於臺海的阻隔,顧正秋和這些優秀的年輕京劇演員這一去,再也沒有回來……
當時國民黨的高官們,還是有個嗜好的,所以顧正秋每次演出,臺下都座無虛席,其中蔣介石之子蔣經國對顧正秋十分著迷。誠然,迷戀顧正秋的人很多,只是大家都知道蔣太子對顧正秋是有心的,所以其他人也不好有什麼舉動,包括時任財政廳長任顯群。
一九五○年顧母病逝,顧正秋無法返回家鄉送終,為了悼念亡母,她在臺北的一座廟宇裡為亡母獻上了一個牌位,幾乎每天都會前去燒香,但這一舉動被媒體所知後,立即引起軒然大波,他們指責顧正秋在牌位下藏了個發報機,並每天向大陸傳遞情報,因此顧正秋被扣上了「投敵通匪」的帽子。
一位弱小的顧正秋看到外面的報導後,整日擔驚受怕,蔣經國得知後,立即出面為顧正秋解圍,而且這家雜誌也很快倒閉了。
但是饒是這樣,顧正秋還是沒有被蔣經國感動,反而愛上了任顯群,這是她長久以來所喜愛的。顧正秋自述她起初並不是有意對任顯群,而是經過長時間相處後,才決定和這個比自己大17歲的人打成一片。
顧正秋在回憶錄中寫到:「我對任顯群並非一見鍾情,而是被他的幽默風趣,豪邁的個性所吸引。和他在一起,我感到很快樂、很自在,於是終於打破了千難萬險,我們走到了一起,決定了長相廝守。任顯群非但比顧正秋大17歲,而且早有妻兒,在與顧正秋確認情誼後,有一天任顯群叫醒了睡著的兩個孩子,和孩子們一起跪在妻子面前,向妻子章筠倩求饒。章筠倩淚如雨下,一言不發,最後堅決不同意離婚。
任顯群當時鬧離婚,雖然顧正秋和任顯群是親密無間的人,並秘密結婚。顧正秋在1953年參加好姐妹張正芬的婚禮時,她和任顯群作為「夫妻」一起參加,而且還登上了報紙,這一舉動再次引起了兩人的爭論。
隨後任顯群因為某種原因,辭去公職,轉到律師事務所工作,但不久,該處就開始對他展開調查。這件事的起因是1950年,一個族叔來臺灣找工作,任顯群做了擔保人,結果到1955年,舊帳翻了出來,任顯群因為「通敵」入獄,被判七年。
外面的人幾乎都覺得,顧正秋會離開任顯群,但顧正秋非但沒有離開,反而天天給任顯群在牢裡送飯,風雨無阻。任顯群的正式妻子章筠倩,雖然被這個男人傷得體無完膚,但一天夫妻百日恩,她不斷尋找任顯群的幫助。最終,任顯群在張群(國民黨元老)的幫助下,於1958年1月出獄,但仍有兩個附加條件:
1.不能在臺北市區做生意
2.不能公開露面
任顯群的運氣確實很好,能夠遇到這樣兩個深愛著他的女人,或許章筠倩當初堅決不離婚,不是想故意刁難任顯群,而是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回到這個家。但是任顯群出獄後,第一時間沒有回家,而是選擇和顧正秋在一起。
顧正秋放棄了如火如荼的京劇事業,跟隨任顯群來到金山鄉下的田園生活中,兩個人日日夜夜在一起,那叫快樂!
顧正秋:「孩子們興奮地笑著,歡聲笑語環繞著農場,寬廣而安靜,透明而嘹亮,像一首歌。幾十年過去了,每一次想起金山農場,眼前仍然清晰地浮現出那三個探險回來的小人兒,聽見他們純真、快樂的笑聲。任顯群,1978,63歲,一生只有20個年頭,因病過世,臨終前,顧正秋對他說:「你先走,我來陪你。」
遺憾的是,顧正秋和任顯群從來就不是合法夫妻,因此,顧正秋和孩子們沒有出現在任家族譜中,並且與任顯群一起埋葬在美國馬薩諸州的天主教墓園裡的不是她,而是原住民章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