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正秋:拒絕蔣經國,苦等大17歲已婚囚犯,甘願當20年農婦

2020-12-13 大大大紅袍子

十二歲成名,可望而不可及,甚至超過梅蘭芳,成為新一代戲劇大師,但因一次意外而留居臺灣,再因一個比她年長17歲的有婦之夫,毅然放棄30歲的正義觀,不但如此,她捨棄了榮華富貴,甚至每天帶著年幼的孩子到監獄裡送飯,後來甘願做一個普通的農民,這一切都源於「愛」二字。但直到最後,這個人還是和他的主人葬在一起。

京劇名伶顧正秋就是她,而這個比他大17歲的男演員是任顯群。一九二八年,顧正秋出生於南京,原名丁蘭葆,父親很不幸地在年幼時就死了,因為那時寡婦常常要受別人閒話之苦,再加上一個母親帶三個孩子也有點困難,顧母就把孩子帶回了上海。

由於乾媽顧劍秋愛看戲,所以顧正秋也常跟著去,久而久之,幼小的顧正秋就喜歡上了戲劇,後來乾媽介紹給她,她就跟著吳繼蘭學習戲劇。一九三九年,上海戲劇學院開課,顧正秋接受乾媽的建議,以「顧劍秋女兒顧小秋」的身份報考上戲,顧小秋的嗓子和能力,通過上戲考試完全不成問題,但最終顧小秋直接拿到第一名,這件事還是讓顧劍秋大為吃驚。上戲時,顧小秋勤學苦練,不但戲唱得越來越好,連各種刀槍棒棒也屬上等水平,上戲那會的重要戲劇演出,幾乎都是由顧小秋來負責。

由於這一代正好是「正」字輩,因此「顧小秋」又改為「顧正秋」。一九四四年,顧正秋在北平演出《金山寺》,受到梅蘭芳賞識,並順利拜入梅蘭芳門下。梅蘭芳:「真難得啊,小年紀,在舞臺上不慌張,很有角兒的氣度,以後再努力,好好利用你這副好嗓子,一定能唱好。」

一九四六年,顧正秋選了「正」字輩中的部分優秀學生組成「顧正秋京劇團」,主要在江南演出,一九四八年冬天,顧正秋接到臺灣永樂劇院的邀請,一群年輕的京劇演員欣然前來。由於臺海的阻隔,顧正秋和這些優秀的年輕京劇演員這一去,再也沒有回來……

當時國民黨的高官們,還是有個嗜好的,所以顧正秋每次演出,臺下都座無虛席,其中蔣介石之子蔣經國對顧正秋十分著迷。誠然,迷戀顧正秋的人很多,只是大家都知道蔣太子對顧正秋是有心的,所以其他人也不好有什麼舉動,包括時任財政廳長任顯群。

一九五○年顧母病逝,顧正秋無法返回家鄉送終,為了悼念亡母,她在臺北的一座廟宇裡為亡母獻上了一個牌位,幾乎每天都會前去燒香,但這一舉動被媒體所知後,立即引起軒然大波,他們指責顧正秋在牌位下藏了個發報機,並每天向大陸傳遞情報,因此顧正秋被扣上了「投敵通匪」的帽子。

一位弱小的顧正秋看到外面的報導後,整日擔驚受怕,蔣經國得知後,立即出面為顧正秋解圍,而且這家雜誌也很快倒閉了。

但是饒是這樣,顧正秋還是沒有被蔣經國感動,反而愛上了任顯群,這是她長久以來所喜愛的。顧正秋自述她起初並不是有意對任顯群,而是經過長時間相處後,才決定和這個比自己大17歲的人打成一片。

顧正秋在回憶錄中寫到:「我對任顯群並非一見鍾情,而是被他的幽默風趣,豪邁的個性所吸引。和他在一起,我感到很快樂、很自在,於是終於打破了千難萬險,我們走到了一起,決定了長相廝守。任顯群非但比顧正秋大17歲,而且早有妻兒,在與顧正秋確認情誼後,有一天任顯群叫醒了睡著的兩個孩子,和孩子們一起跪在妻子面前,向妻子章筠倩求饒。章筠倩淚如雨下,一言不發,最後堅決不同意離婚。

任顯群當時鬧離婚,雖然顧正秋和任顯群是親密無間的人,並秘密結婚。顧正秋在1953年參加好姐妹張正芬的婚禮時,她和任顯群作為「夫妻」一起參加,而且還登上了報紙,這一舉動再次引起了兩人的爭論。

隨後任顯群因為某種原因,辭去公職,轉到律師事務所工作,但不久,該處就開始對他展開調查。這件事的起因是1950年,一個族叔來臺灣找工作,任顯群做了擔保人,結果到1955年,舊帳翻了出來,任顯群因為「通敵」入獄,被判七年。

外面的人幾乎都覺得,顧正秋會離開任顯群,但顧正秋非但沒有離開,反而天天給任顯群在牢裡送飯,風雨無阻。任顯群的正式妻子章筠倩,雖然被這個男人傷得體無完膚,但一天夫妻百日恩,她不斷尋找任顯群的幫助。最終,任顯群在張群(國民黨元老)的幫助下,於1958年1月出獄,但仍有兩個附加條件:

1.不能在臺北市區做生意

2.不能公開露面

任顯群的運氣確實很好,能夠遇到這樣兩個深愛著他的女人,或許章筠倩當初堅決不離婚,不是想故意刁難任顯群,而是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回到這個家。但是任顯群出獄後,第一時間沒有回家,而是選擇和顧正秋在一起。

顧正秋放棄了如火如荼的京劇事業,跟隨任顯群來到金山鄉下的田園生活中,兩個人日日夜夜在一起,那叫快樂!

顧正秋:「孩子們興奮地笑著,歡聲笑語環繞著農場,寬廣而安靜,透明而嘹亮,像一首歌。幾十年過去了,每一次想起金山農場,眼前仍然清晰地浮現出那三個探險回來的小人兒,聽見他們純真、快樂的笑聲。任顯群,1978,63歲,一生只有20個年頭,因病過世,臨終前,顧正秋對他說:「你先走,我來陪你。」

遺憾的是,顧正秋和任顯群從來就不是合法夫妻,因此,顧正秋和孩子們沒有出現在任家族譜中,並且與任顯群一起埋葬在美國馬薩諸州的天主教墓園裡的不是她,而是原住民章筠倩。

相關焦點

  • 顧正秋:臺灣「梅蘭芳」,拒當蔣經國外室,苦等坐牢丈夫,甘當15年農婦
    蔣經國追求者中,地位最高的是蔣介石的太子蔣經國,1952年,他向蔣方良提出離婚,想與顧正秋結合,但被蔣介石嚴厲制止。顧正秋在郊外農場顧正秋一心苦等任顯群出獄,為此,1953年,正在京劇演員巔峰年齡的顧正秋宣布退出舞臺,不再出入社會場所,此後,她與任顯群一同隱居臺北郊外農場,自甘淡薄,足足當了15
  • 顧正秋:蔣經國的夢中情人
    ,享年87歲。        顧正秋原名丁蘭葆,1929年生於南京,10歲時考入上海戲劇學校學戲,其間拜梅蘭芳為師。1945年顧正秋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上海戲校「正「字輩只招了一屆學生,顧正秋也就成了上海戲校唯一的、永遠的第一名。
  • 顧正秋:蔣經國苦追不到的女人
    顧正秋  從戲校畢業,為了把京劇發揚光大,顧正秋自組劇團,外出公演。她演《白蛇傳》、《貴妃醉酒》、《霸王別姬》,幾乎每出戲都贏來喝彩與好評。  1948年11月,應邀請,顧正秋劇團在臺北的永樂戲院演出,一亮相,即大火起來。本來顧正秋打算在臺北一試身手便打道回上海,哪知傳聞局勢動蕩,一時間,劇團上下,人心混亂,不知該怎麼辦。反而是年少的顧正秋先冷靜下來,安穩住大家,在永樂戲院繼續演出。  那年,蔣經國與父親蔣介石在臺灣。顧正秋的京戲成了蔣經國關注的一個目標。
  • 名伶顧正秋:蔣經國苦追不到的女人
    名伶顧正秋:蔣經國苦追不到的女人 她生活的轉變應該是改名為顧正秋之後。那時她已經就讀上海戲劇學校,首次公演改為顧正秋這個名字,她唱京劇的青衣,也學崑曲,扮的都是絕代佳人,因唱腔華美,很受戲迷喜愛。從戲校畢業,為了把京劇發揚光大,顧正秋自組劇團,外出公演。她演《白蛇傳》、《貴妃醉酒》、《霸王別姬》,幾乎每出戲都贏來喝彩與好評。1948年11月,應邀請,顧正秋劇團在臺北的永樂戲院演出,一亮相,即大火起來。
  • 此人是梅蘭芳的親傳弟子,蔣經國一輩子得不到的女人,獨愛一囚犯
    此人是梅蘭芳的親傳弟子,蔣經國一輩子得不到的女人,獨愛一囚犯梅蘭芳,民國時期一代傳奇,在50餘年的舞臺生活中,發展和提高了京劇的演唱表演藝術,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派系,所以,對於那時候的百姓們來說,能聽一場梅蘭芳先生的戲,絕對是一生最難得的事情,
  • 一代名伶顧正秋:讓蔣經國大動幹戈的女子
    而在她的身後,至今有個難以解開的謎,只能在隻言片語中尋找這個謎底……    壹 命運註定她成為藝人,拜在梅蘭芳門下    1929年10月5日,顧正秋出生在南京,剛滿周歲,其父就離開人世。為生活所迫,她5歲隨母移居上海,在外婆家機緣巧合遇見了「坤伶才子」吳繼蘭。受吳影響,顧正秋開始模仿戲曲。10歲時,顧正秋以第一名成績考入上海戲劇學校,開始了她的戲劇人生。
  • 一代名伶為愛甘願變成農婦,晚年卻被拒絕合葬,還被剔除家屬行列
    憑藉她爐火純青的京劇技藝,顧正秋被當地人稱為「臺灣梅蘭芳」,也成為了當時臺灣最炙手可熱的人。這樣的顧正秋吸引了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蔣經國幾乎包下了所有永樂戲院的VIP專座,甚至在每場戲結束後,以款待所有戲場人員的名義,請顧正秋吃飯。然而蔣經國因為家中的妻子和嚴厲的父親,只能金屋藏嬌,並且讓好友任顯群從旁協助。
  • 她12歲成名,星途光明,卻在30歲為愛息影,心甘情願當20年農婦
    在顧正秋14歲公演時,梅蘭芳便曾誇讚道:「很難得啦,小小年紀,在臺上不慌不忙,很有個角兒的氣度,以後多用功,好好的利用你這條好嗓子,一定唱得出來的。」隨後,於1944年,顧正秋拜梅蘭芳為師,成為梅派嫡傳弟子中的一員。在梅蘭芳的指點下,顧正秋的唱戲本領越來越強。
  • 京劇名伶顧正秋在臺灣辭世 曾一度迷倒蔣經國
    一代京劇名伶顧正秋前天下午因敗血性休克辭世,享壽87歲。臺當局為她申請褒揚令,感念其奉獻。顧正秋唱的「蘇三起解」,那句拐了三個小彎的「蘇~三」,過了一甲子仍縈繞他心中,讓他在80歲退休後還正式習京劇。顧正秋的傳記《休戀逝水》被大陸知名編劇何冀平讀到,大為震撼。去年11月,何冀平赴臺多次訪顧正秋,準備改編《休戀逝水》為京劇。沒想到,顧正秋來不及親睹自己的人生在戲臺上演。
  • 「臺灣梅蘭芳」顧正秋辭世 蔣經國曾是頭號粉絲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一代京劇名伶、被譽為「臺灣梅蘭芳」的顧正秋,21日下午因敗血性休克在臺辭世,享年87歲。島內媒體23日紛紛追憶顧正秋的傳奇一生。據臺灣《中國時報》23日報導,顧正秋1929年出生於南京,本名丁祚華,1933年隨母親遷至上海,10歲開始學戲,是上海戲曲學校創校首屆學生,並以第一名畢業,師承京劇大師梅蘭芳、程硯秋、張君秋等人。1946年顧正秋創「顧劇團」,於1948年受永樂戲院之邀赴臺演出,票房極佳,最後因內戰無法返鄉,在臺灣生根,也寫下許多傳奇。
  • 蔣經國苦追不得的名伶,因一張照片丈夫入獄,她卸下青衣晚年悽苦
    在上海,小小的丁蘭葆經常被乾媽顧減秋帶到天蟾舞臺去聽戲,戲臺子上的悲歡離合讓丁蘭葆痴迷,6歲時,她被天蟾舞臺的京劇演員收為徒弟,8歲時,她已經會常好幾段旦角戲。11歲的顧正秋以第一名的成績考進了上海戲劇學院,因為丁家封建守舊,與她斷絕來往,她只得改姓顧,叫顧小秋。上海戲劇學院以正字輩排名,她又改名為顧正秋。
  • 顧正秋,蔣經國追求過的女人,嫁人後因一張照片丈夫遭蔣經國報復
    ,叫做「顧劇團」,她在上海的事業可以說是很成功的,很快便名聲在外了,這不,顧正秋的劇團受到臺灣那邊的邀請,要求他們赴臺演出,自己的戲在上海能紅,到了臺灣能不能紅,其實顧正秋心裡還沒有準確的答案,但是令顧正秋沒想到的是,在臺灣的演出可謂是座無虛席,很快,她在臺灣也走紅了,臺灣各界的人都來捧她的場,這其中也有蔣經國,蔣經國很喜歡看顧正秋的戲,時候他只要有時間,就往劇院跑,在劇院他有固定的包間,而顧正秋對於這位極力捧她的政要人物也有注意
  • 她是京劇名伶,因為這兩個女人的關係沒有接受蔣經國的追求
    十幾歲的時候她便登臺演出了,她人長得濃眉大眼,很是秀麗,京劇扮相很好,再加上多年的專業學習和極高的天賦,唱功也很好,在舞臺上受到了觀眾的追捧,顧正秋紅了。蔣經國1948年她剛剛20歲,顧正秋所在的上海劇院和臺灣永樂劇院籤了兩個月的合同,要求顧正秋的團隊赴臺表演兩個月,去了臺灣表演的顧正秋和在上海一樣,演出場場爆滿,很快就在臺灣走紅,
  • 她拒絕蔣經國,反做他下屬的情人,無名分拋事業死後卻不得同葬
    走進相思之門,想到相思之苦,永遠的相思永遠的回憶,短暫的相思卻也無止盡。早知相思在心中如此的牽絆,不如當初就不要相識。人生短短幾輪春秋,卻要做出無數種選擇,有的時候,一錯過便是一輩子。我們都知道,這世界上的愛分許多種,家人之間的愛,是親情;朋友之間的愛,是友情;而愛人之間的愛,則是愛情。
  • 京劇名伶顧正秋的青島往事
    被稱為「臺灣梅蘭芳」的京劇名旦顧正秋,現年85歲。1939年,開始在科班學戲。出科後,於1944年正式拜京劇大師梅蘭芳為師。1947年,她自行組團來青島演出 ,在永安大戲院登臺表演,不僅轟動了青島,而且從此成為了聞名全國的京劇旦角。因此她始終認為青島是她的福地,晚年的她還曾回憶:青島的觀眾們都是懂得聽戲的主。
  • 顧正秋,從京劇名角到鄉下婦人,一張照片引起蔣經國注意惹禍上身
    一代京劇名伶顧正秋和蔣經國是在臺灣認識的,但是顧正秋並不是臺灣人,她出生於南京,在上海長大 ,並且在上海的戲劇學院上學,由於外形條件極好再加上多年的專業訓練,顧正秋很快就登臺演出了,並且在上海灘一炮走紅,演藝事業順風順水,名聲在外,後來組建自己的劇團,後來帶著自己的劇團到臺灣演出,
  • 顧正秋的骨氣
    她長我十六歲,出生於南京,成長於上海,十九歲就自組「顧劇團」,於上海、蚌埠、南京公演。後來在臺北永樂戲院甚至創下「定點演出」五年的空前紀錄,終而成就「一代青衣祭酒」之令譽。    我生長於臺灣南部農村,從小看布袋戲、歌仔戲,十九歲到臺北做職業作家,默默寫作,二十五歲開始從黑白電視接觸京劇藝術。
  • 她是梅蘭芳的徒弟,也是蔣經國一生都得不到的女人
    顧正秋是一個京劇演員,在她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唱戲了,在十五歲的時候更是做了梅蘭芳的土地,梅蘭芳的京劇唱得有多好,可以說是聞名中外的,師傅如此,徒弟自然也不差,也就是因為這樣,唱青衣的顧正秋也是很搶手的,雖然她的感情路並不算是很順利。她的一生雖然只有一個男人,但是卻是歷經坎坷,最後才得以相守的。
  • 民國上戲大姐頭:顧正秋不忍說的往事
    顧正秋早在20年前就出版了回憶錄《休戀逝水》,但這部回憶錄實在縮水嚴重,很多關鍵問題或避而不談,或一筆帶過,若不補闕,終是遺憾。  說到顧正秋,她比那兩位女明星更牽動蔣經國的心,而兩人的初識是在一次友人酒會上,那天的主人就是臺灣民主鬥士:雷震。 顧正秋1948年底應邀赴臺演出,在臺北的受歡迎程度超乎預計,合同一再續籤,她再也沒能回到上海,與母親從此永隔,20歲的顧正秋直把他鄉作故鄉。
  • 蔣經國追求一生,都未得到過的女人
    1948年10月,她受邀前往臺灣永樂戲院,進行為期兩個月的演出,而就在這片土地上,命運之神已悄然為她鋪開了人生的畫卷,渲染增添了不可磨滅的一筆。在顧正秋的回憶錄中,她曾寫到「蔣經國先生是永樂戲院的常客」,蔣經國不僅戲院捧場,在私下生活中,也對顧正秋照顧有加。1950年8月,顧正秋的母親去世,因沒有回到故鄉送母最後一程,而心感愧疚。於是顧正秋在臺灣圓山的昭明寺,為母親供奉了一個牌位,每天都去上香致哀,彌補心中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