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高教而輕技職 臺灣教改二十年的沉痛教訓

2020-12-16 環球網

臺灣《中國時報》6月20日發表評論說,時值畢業季,應屆畢業生最關心的便是停滯不前,甚至倒退的起薪。時光倒轉回到二十年以前,當時大學畢業生的薪水比現在還高,而新加坡、香港等地則低於臺灣,但時至今日,新加坡大學畢業生起薪已達六萬(新臺幣,下同),香港則是五萬新臺幣。那麼,這二十多年來的臺灣發生了什麼事?

以德國為例,德國在歷經合併後經濟力衰退,至今又快速崛起,他們從俾斯麥開始便規劃了一流的技職體系,他們知道人類生活所需包括港口、鐵路、醫療設備等都與技職教育息息相關,因此當擁有最強的技職體系時,才能富強。

臺灣在三十年前也曾到德國學習技職體系的教育,因而培養了技職大軍,他們也在臺灣經濟成長的過程中締造了所謂的經濟奇蹟,當時有臺北工專、新埔工專、高雄工專、明志工專等等有名的技職院校,但這些技職大軍現在多已屆退休年齡。

檢視二十幾年前的教育改革,犯下了一個致命錯誤,就是重視高教而輕視技職,導致技職體系與高教所獲得經費相距甚遠,技職體系理所當然難以買到一流設備,更別說是聘請優秀師資。接著,當優秀的五專接連被廢掉或升格成科技大學後,沒有運用本身的技術去發展,反倒使用一般大學方式去做評比,優秀的技職老師被迫淘汰,也因此讓臺灣的技職教育逐漸萎縮。

以企業角度來看,公司內負責研發所佔約2%、領導階層佔20%,其餘的就是技術人才及服務人才,所以合理的教育政策應該為高等教育佔20%至30%,其餘為技職教育才符合正常規律。

反觀臺灣教改後,高等教育佔六成、技職教育佔四成,而在技職的四成裡又有被改成科技大學的部分走向高教的路,臺灣的技職人才漸漸出現斷層,整體競爭力、經濟實力與其他地區相比漸趨轉弱,所得自然就降低。

若想改善此情況,主政者勢必得趕緊振興技職教育才能提升臺灣整體競爭力,人民才得以過上好日子。

相關焦點

  • 臺灣教改20年 一塌糊塗
    臺「中央研究院」第31次院士會議2日進行綜合議案討論,「中研」院士李遠哲(右二)、「中研院長」翁啟惠(左二)等人共同主持。    張懋中說,他從最近收的臺灣學生發現,臺灣教育病的最深地方,不是教育資源不足,而是「資源越好,教育可能越空洞」,過去臺灣窮,留學生離臺念書都是背水一戰、無路可退,反觀現在環境好了、資源多了,學生卻缺乏意志力,要他們做研究,卻先打電話問業界學長,跟他說這違反物理定律。
  • 臺灣「教改」風雨20年 「去中國化」致臺灣不安寧
    一些問題  「減負」失敗,「野雞大學」遍地開花  雖然「教改」有成績,但在臺灣多數人眼中,這場持續20年的改革總體是失敗的。林金泰表示,「教改」的一大初衷是「減負」,但「教改」後,學生們的課業負擔似乎更重了。他舉例說,「教改」後,臺灣升學管道實現多元化,不過家長對制度越來越搞不清楚,就乾脆把孩子交給補習班。據統計,截至去年,島內光註冊備案的各類補習班就有近2萬家,成為另類「臺灣奇蹟」。  在「教改」中,「廣設高中大學」這一點是最有爭議的。
  • 臺灣教改20年:收穫與反思
    同年,臺灣當局開始正式著手推動教育改革,將這一年定為「教育改革年」,並成立了「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簡稱「教改會」)。1996年,「教改會」總諮議報告書定稿,確定了臺灣未來教育改革的教育鬆綁、帶好每位學生、暢通升學管道、提升教育品質、建立終身學習社會等5大方向,將中小學教科書由「統編本」(一綱一本)改為「審定本」(一綱多本)。
  • 臺灣教改20年反思
    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讀書會,研讀了「四一〇」教改運動的主要推動者黃武雄所著《臺灣教育的重建》,是對臺灣教改運動的記錄和解讀,其中《希望的火花來自民間》,是「四一〇」教改運動的宣言,其餘是對各項教改訴求的方案論證,以及十年之後對這一運動的評價反思。4月下旬,我隨北京教育NGO的代表團實地考察,對臺灣教育重建的進程和成效有了更為真切的實感。
  • 臺學者:臺灣教改大搞民粹 學歷貶值資源稀釋
    14日舉辦「教改20年:回顧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  文章摘編如下:  令人遺憾的是:皮氏著作中並沒有臺灣資料,他更不知道:數日之前,當年擔任臺灣「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近日表示:「教改會」是臨時編制,僅提供意見,既沒經費、也沒權力執行政策,「過錯不應全指向我」。兩相對比,我們不禁要問:什麼樣的教育改革才是「追英趕美」的良方?  李遠哲說得一點不錯,教改的過錯確實不應全指向他。
  • 楊東平:臺灣教育的重建 ——臺灣教改20年的反思
    當時對臺灣教育問題的批判,多針對政府的集權管控。一是升學主義,片面追求文憑、學歷,導致了學業負擔過重。二是管理主義,行政凌駕於教育之上,教師和學校缺乏專業自主性和尊嚴,威權主義的政治控制和思想控制自上而下地進入學校,背離了兒童教育的目標。三是粗廉主義,廉價的、大批量生產,大班大校而不關注教育品質,使學校淪為教育工廠。
  • 臺灣教改20年的得與失
    1994年4月10號,臺灣200多個民間團體、3萬多民眾走向街頭,表達教育改革的訴求。他們提出了四項目標: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制定教育基本法。就在這一年,臺灣當局成立「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簡稱教改會),著手推動教育改革。
  • 備受質疑的臺灣「教改」
    今天我們的演播室請到了兩位嘉賓是全國臺聯研究室副主任楊毅周先生和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綜合室劉紅主任。  20世紀90年代,臺灣教育部門就開始準備著手對中小學教育進行以升學方式改革和課程統合為主軸的「教改」,先後推出了「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教學等措施。
  • 兩岸技職教育研討:大學生易招專業技術人員難覓
    中國臺灣網10月30日消息 2013海峽兩岸技職教育學術研討會今天在臺北科技大學舉行,有300多位學者出席。兩岸技職校長都提到,高等教育已經不是「菁英教育」,未來必須和就業更緊密結合,才能讓學校經營下去。據臺媒報導,大學畢業生滿街跑、技術人員卻難找,兩岸都面臨著同樣問題。
  • 教改崩壞的臺灣 該如何救呢
    這就得從1994年說起,當時臺灣學生走上街頭,對於高中和大學聯考制度一試定終生發出抗議,迫使臺行政部門成立「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並由時任「中央研究院長」李遠哲擔任召集,並且得到時任臺當局領導人李登輝大力支持。這一改歷經陳水扁、馬英九到蔡英文,整整25載。教改這四分之一世紀以來,從以下這幾件事就知道臺灣教改是成功還是失敗。
  • 深度:臺灣教改20年的得與失
    1994年4月10號,臺灣200多個民間團體、3萬多民眾走向街頭,表達教育改革的訴求。他們提出了四項目標: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制定教育基本法。就在這一年,臺灣當局成立「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簡稱教改會),著手推動教育改革。
  • 2019年首次二度獲選臺灣代表字
    (觀察者網訊) 2019,臺灣又「亂」了!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6日報導,「臺灣2019代表字大選」票選結果今天(6日)公布,「亂」字在42個候選字中拔得頭籌,獲選為今年的年度代表字。 「亂」同時也是2008年臺灣首屆代表字大選的第一名,也是臺灣代表字歷經12屆選拔,首次出現重複的「爐主」。
  • 臺灣教改20年:當局不負責,學生不快樂
    (圖據臺灣旺報)20世紀80年代末,臺灣社會開始發生劇烈而深刻的變化,民間要求教育改革的呼聲也隨之而起。1994年4月10號,臺灣200多個民間團體、3萬多民眾走向街頭,表達教育改革的訴求。就在這一年,臺灣當局成立「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簡稱教改會),著手推動教育改革。不過到了1996年,才正式確定教育鬆綁、帶好每位學生、暢通升學管道、提升教育品質、建立終身學習社會等5大方向,並將中小學教科書由「一綱一本」改為「一綱多本」。由此開始,臺灣社會教育改革的大幕開啟。
  • 周祝瑛:臺灣教改20年反思
    十幾年前臺灣有一家牛奶的廣告打出「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的宣傳語。當時很多家長很緊張地把孩子早早的送到幼兒園來學習,但是事實證明那是一個錯誤。人生不是跑百米,人生是跑馬拉松,前面超前不意味著以後先到終點。每個孩子的發展歷程是不一樣的,太早強壓之後他反而會厭學的,從此對學習再也不感興趣。
  • 教改20年,臺灣教育步入正軌
    教改20年,臺灣教育步入正軌 2014-05-27 09:57:01月10日,社會各界要求教育改革的大遊行,被視為臺灣教改的起點。20年後實地考察臺灣的教育改革,感到臺灣教育雖然與大陸有相似的背景和一些相似的問題;但就教育的整體面貌、教育治理和公共政策而言,已經大不相同。臺灣寓教育重建於社會重建,在自下而上、持續不斷的社會運動、社會建設過程中逐漸完成。
  • 學生能力評估大陸第一,臺灣跌出前十,臺灣陷入教改失敗困境
    而臺灣地區學生只有數學排名第五,其他能力水平要遠低於中國大陸,閱讀一項甚至位於美國之後排名17,要知道在十多年前,臺灣地區可是此榜首之常客。PISA測試中臺灣地區遠遠落後於中國大陸改課綱,「去中國化」,簡化,刪除古詩古文,降低課本難度,倡導快樂學習,這些改革幾乎毀了一代臺灣年輕人,而現今臺灣教育改革的弊病已經暴露無遺
  •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臺灣教改失敗影響巨大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臺灣教改失敗影響巨大 2018年12月27日 10:30: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圖片來源:臺灣《旺報》)  中國臺灣網12月27日訊  據臺灣《旺報》報導,香港城市大學臺籍校長郭位26日晚間赴臺大演講,暢談他心目中的大學國際化「絕對不只是講英文」,而是先改掉教改弊端,再做到教研合一、政教分離、心態正確、避免產官學三棲等,才能邁向國際一流。
  • 淺議臺灣教育模式,為何可以不用高考
    臺灣的教育制度概況:幼稚園小中大班3年-->國民小學6年-->國民中學3年-->高級中學3年/高級職業學校3年/綜合高中3年/五年制專科學校5年-->普通大學4年/四年制技職院校4年/二年制專科學校2年/二年制技職院校2年-->研究所碩士班2年-->研究所博士班4年。
  • 臺灣重大教育政策簡介一
    義務教育   九年義務教育   自1968年起,臺灣當局推動九年義務教育。推動之初,以增班設校、師資訓練,以及提高學童就學率為發展重點。1982年臺灣地區領導人修正公布「強迫入學條例」,臺灣正式進入九年義務教育。
  • 臺胞投書:臺灣高等教育真的被「教改」害慘了
    巧合的是,臺灣傳統高考時間(大學指科目考試)也於7月3日至5日舉行。兩岸的高考都在一周之內舉行,這是1977年大陸恢復高考以來的第一次。在這炎熱的七月天裡,最緊張的莫過於考生和家長,因為這對他們來說是人生中非常關鍵的一個時刻,高考分數的高低決定了考生上榜與否和錄取大學的好壞,高考之後他們將迎來一個新的人生階段。 首先說大陸,1977年大陸恢復高考後,莘莘學子有了一圓大學夢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