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銀耳生長是長什麼樣?它的營養及食藥用價值很高?
銀耳別名白木耳、雪耳、川耳、銀耳子等,是世界公認的一種大型的名貴的食藥同用的真菌,自古有「菌中之冠」的美譽。它不僅是營養極佳的滋補品,又是不可多得的補藥。古代名門望族都將其視為「延壽之品」。銀耳在分類學上它屬於真菌門、有隔擔子菌綱、銀耳目、銀耳科、銀耳屬。
銀耳有兩大部分組成,即營養器官(菌絲體)和繁殖器官(子實體)。子實體是產生孢子的繁殖器官。通常所說的銀耳菌絲其實包括銀耳純菌絲和香灰菌絲,是混合菌絲類型。銀耳菌絲正常情況下呈現灰白色,比較細類似毛絨狀,有鎖狀聯合,多分支構造,由擔菌絲萌發形成單核菌絲,通過質配產生雙核菌絲。銀耳菌絲體會扭纏打結後膠質化發育成原基,長出小耳片。
新鮮的成熟的銀耳子實體即是可食用部分,節白色、黃色或黃褐色,半透明狀,膠質豐富且有彈性,由多枚曲折形瓣片組成,瓣片不分叉,形如雞冠花狀或菊花狀,朵形的大小一般會跟隨著時間或溫度的變化發生變動,重量也不等。銀耳烘乾後顏色加深,變成角質,硬而脆,呈現橘黃色或白色,烘乾後體積縮小很多,但是泡水過後,大小、顏色會基本恢復到原來的樣子,口感也跟鮮銀耳差不多。銀耳基部常為鵝黃色。
銀耳是久負盛名的「山珍『之一,是一種營養豐富的名貴滋補品,同時也是具有很高價值的良藥。銀耳中最主要的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最有效的營養成分是銀耳多糖,其含量佔據銀耳乾重的60%以上,銀耳中蛋白質含量雖然不高,然而其蛋白含有17種胺基酸,其中7種為人體必需胺基酸。銀耳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包括鐵,磷、硫、鎂,鈉等,對人體代謝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歷代多數國內外醫藥學家都指出,銀耳性平、味甘、無毒,具有和肺、潤腸、提神、補腦、和血、美容養顏等功效,由於有著天然植物性的膠質特性,可長期服用。銀耳多糖具有很多藥理作用,例如:抗血栓、降血脂、抗腫瘤、提高免疫力等功效,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人們的消費水平逐漸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保健意識重視起來,銀耳的潛在消費市場還是有巨大的潛力。
野生銀耳主要分布於亞熱帶,也分布於寒帶、溫帶和熱帶,這就表明銀耳基本分布於世界各地,同樣它不屬於某一地區的特有物種。目前發現的銀耳中只有極少數種類是在土壤中或寄生在某些真菌上,絕大多數的銀耳種類都在針葉樹或闊葉樹的原木上腐生。從種源來說,常見的那些如金耳、橙耳、血耳等均是我國銀耳的近緣種。由於野生銀耳數量極其稀少,所以基本是採用人工栽培。從人工栽培來說,銀耳種植己有130餘年的歷史,因此人們對銀耳的認識也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目前國內已經廣泛推廣種植。銀耳的栽培方式有兩種類型,一種為段木栽培,另一種為代料栽培。
段木栽培屬於傳統栽培方法,優點是銀耳品質優良,缺點是產量低、生產周期長,此栽培模式只有少數地區在採用。段木栽培一般步驟包括耳樹的砍伐、剔枝幹燥、截斷和架曬、接種、發菌、排堂、採收與加工等一系列步驟。且對樹的選擇也是局限的,大部分以青槓樹,板慄樹為主,這種栽培模式不利於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代料栽培可以利用各種農林廢棄物比如棉籽殼、木屑、甘蔗渣等作為原料,主要特點有生產周期比較短,只需要45天左右,所產出的銀耳朵型大,產量高,既適合農戶家庭小作坊式栽培又可進行工廠規模化生產,這裡主要採用代料栽培模式進行種植生產。廢菌棒可循環利用,鍛木栽培方式,對乾物質消耗較少,有些廢菌棒可重複使用,或作為薪柴,還可將其粉碎作為其他食用菌栽培原料。代料栽培擁有多種有利因素,則迅速成為我國栽培銀耳的主要形式。銀耳栽培的主要工藝是利用棉籽殼、木屑袋式栽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