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村莊記憶,這位福山人堅持二十年,續修本村初姓族譜

2020-12-16 膠東故事會

(編者按:在膠東地區,有很多鄉土文化傳承者,他們傳承的東西,或是手藝,或是習俗,或是族譜。族譜,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段記憶,一段屬于姓氏和村莊的記憶。當下,離開故鄉在外學習工作的人越來越多,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對村莊的記憶也逐漸模糊。在這種情形下,不少熱心人積極奔走,修撰譜書,想用這種方式來留住和傳承村莊記憶。本文作者初由奎先生就是一位這樣的熱心人,來自煙臺福山孫家疃村的他,堅持二十年,續修初本村的初姓族譜,聽他講述這二十年的心路歷程,相信不少朋友都心有戚戚焉。)

(福山永福園初氏宗祠,孫家疃初姓源自永福園)

以下是正文——

1995—2015經歷漫長的20年,我終於完成了《初氏家譜(孫家疃)》的編撰續修之事,了確我半生的一大心願。

家譜是什麼?是記載一個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跡的書。

為何要編修家譜?國有國史,方有方志,家譜則是一個姓氏的族志。初氏乾隆本譜序有言:「嘗觀萬姓統譜(國史)世所傳以不朽者,實有天下統為一家之心,天下尚聯為一家,況乎本為一家者。」其意思是,家譜如同國史一般重要。可以起到數典認宗、尊祖敬親、睦族洽恩,傳承祖上優良家風的作用,對規範後人的道德言行有著不可替代的潛默移化的積極意義。

家譜是維繫一個宗族凝聚力的精神「聖冊」,唯族中德高望重的族長才有權保管,只在每年的除夕至初二的三天內,供放於祠堂,供族中成年男性閱覽。其它時間則深藏內 室,密不示人。

我村初姓家族祖傳兩本老家譜,一是清乾隆甲子永福園老譜,二是清光緒三十三年村修譜。其中乾隆甲子本,當為現存膠東初姓最早的孤本。

(孫家疃村)

我是1995年接手本村初氏宗祠及譜書管理事宜的。因我少時便喜讀書,其時雖在六七十年代的特殊背景,但仍尋找機會多讀書,除了通讀《毛選四卷》及《三國》《水滸》之外,還讀了許多「舊書」,如《隋唐演義》《西廂記》《三生姻緣》《綠牡丹》《梁武帝鼓詞》等。書籍潤物細無聲,打少年起,我心靈深處便打上了傳統的烙印。

正是這心靈的傳統「烙印」,使我對這兩本譜書視若珍寶,接手後便如饑似渴、通宵達旦的認真閱讀,其中讀的最困難的是十八世有績公(清代太學生)編的那本《乾隆甲子譜》,書中繁體文言文的無句讀(dou),就讓我感到詰屈聱牙、晦澀難懂,如譜序一段:「如吾初姓一家按古籍歷歷考之時昉有虞受生季連姓緣於楚。」就書的上下文約略可知這段文字應該是解開初姓起源千古之謎的關鍵詞,可惜這位有績公對此只用了一句「諸書之作,未獲受」約略而過。

為此,很長時間不解其意(其時尚無網絡可查)。後經反覆誦讀深思,試著為其加以句讀:「時昉有虞,受生季連,姓緣於楚。」這「有虞、季連、楚」三個詞使我想到了《史記三皇五帝本紀》:「有虞氏帝舜」,舜的國號為「有虞」;《史記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高陽之第五代孫「季連」。至此才明白,原來初姓起源於楚國,與舜有虞氏及黃帝後裔季連有關。也正是為了讀懂這段話,我專門去新華書店買了一套正版《史記》書。

正所謂「功夫不負有心人」,耗時兩個寒暑,讀了不下數十遍,方才完全讀懂了這兩本老譜書。

正是由於讀了老譜書,才知道譜書對一個族姓的重大意義。其中古制貫例:家譜,應10年一小修,30年一大修。反觀我初姓家譜,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初氏家譜》,至今已近百年,間隔三個30年再無續修。 為此,我深感惶恐!所以「惶恐」,是因為歲月不饒人,100年相當於舊時的5代人。其間會有多少人多少事隨著年代的久遠而被人遺忘湮沒。若再拖延下去,必致使遠居異鄉的後人,雖屬一族而彼此不相識,甚至失於倫常之序。則初姓後人真的就成了數典忘祖的愚昧之徒了。自此便心生續修家譜之意。

(孫家疃村的古槐樹)

雖起意修譜,但茲事體大,非同兒戲。修譜,對一個氏族而言,是一件舉合族之力的大事,一般都得耗時3—5年,方能完成。我村初姓自明末清初徒居孫家疃,迄今已有350多年,已繁衍至15代。人口繁雜,將近百戶,且多半徙居國內外四方各處。其中僅信息查詢便是一個龐雜的工程。

為此找族人協調此事,然而結果卻不甚理想。一些人只顧忙於掙錢,無暇顧及此事;還有一些人抱著「上炕老婆孩,下炕一雙鞋」「各人自掃門雪」與己無幹的心態;更有一種人「什麼尊長大爺?誰給我錢就是我大爺!」我囊中羞澀,自然響應者了了。沒辦法,只好我獨自一人來做這件事吧!

(《初氏家譜》)

從1995年開始,著手調查、搜集、詢訪本村及海內外各地的年高長者,電話、信件不下數百次,並且做這些事還不能耽誤自家的生意,因為那時我也正處於上有老下有少的生存窘境,只能在雨雪天、晚間休息的時間抽空去做。就這樣歷經20個寒暑,十易其稿,終於2015年編撰完成了孫家疃《初氏家譜(續)》。

(初先生將一份族譜捐贈給了圖書館)

我至今還清晰地記得,《家譜》殺青完稿的那天,恰巧是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晚飯時,由於心情特好,有點歷經艱辛,終成正果的慶幸。自然,這頓小酒也就多喝了二兩,晚上也就破例的早些睡了,大約是在當晚的子夜時分,做了個一生中唯一醒來還記得清清楚楚的夢。

夢中的情景是,在我們家族老宅大院的正房前,坐北放一張大長供桌,供桌子上擺滿了各種點心、果品。面南圍坐著十幾位鶴髮慈顏的老者,身後還護擁著七八位老人,似在品茶聊天,神態十分悠閒、愜意。我三爹(已故)在桌前恭敬地添水敬茶,我則在院子的南面的水井旁,一邊往燎壺裡添柴燒水,一邊老遠的望著那些老者,很想仔細聽聽他們在聊些什麼,可惜隔得遠一句也沒聽清,老妻被我夢中添柴的動作驚醒,便蹬了我一腳,夢也就結束了。問我怎麼了?我也如實地告訴了她夢中的事。當時也沒多想,就迷迷糊糊地睡了。

及到早晨起來,看到床頭柜上的家譜,想到當年的老家譜一直是由我三爹保管的,這才似有所悟:莫非那夢與家譜有關,是祖先託夢了嗎?(己亥冬 記於芝罘更舍)

相關焦點

  • 五臺譜牒文化修著族譜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族譜文化被認為是封建的東西,一度受到批判和否定。90年代後,經濟社會穩步發展,思想氛圍日益寬鬆,崇祖意識逐漸濃厚,境內又出現了續修家譜的熱潮。白氏、劉氏、檀氏、韓氏、王氏、楊氏、邊氏、胡氏等族人相繼續修了新譜。
  • 石獅黃氏續修族譜 延伸宗族記憶
    如今,一個姓氏的家譜、族譜可能很多,它們蘊藏著大量人文學、人口學、社會學、民族學、遺傳學、經史學等方面的知識與資料,而這說到底都要歸功於古人的「預伏之筆」。近日,記者從石獅紫雲黃氏後裔口中得知,石獅龜湖鋪錦黃氏為探究族淵族脈,正在重修其族譜;無獨有偶,前不久石獅塘園黃氏也剛新修了家譜,「紫雲黃」在當地千百年間不同支脈交錯縱橫的複雜關係,正被逐一釐清。一本族譜,綿延千載宗族記憶,不免令人心生敬意。
  • 廈門七旬老人自費修族譜 為此奔波走訪八年
    ­  有家族卻沒族譜,這在陳貽北老人看來就是沒有根,所以為了「讓族人有祖可尋」,住在呂嶺社區的居民陳貽北奔波走訪八年,考證、整理、編撰,自費完成《楓兜陳氏》族譜修復。他介紹,文化大革命期間,楓兜陳氏的族譜都被燒毀了,「樹有根,水有源,如不及時續修族譜,楓兜陳氏的家風、家訓以及傳統就沒辦法傳承下去了」。八年前,他向宗親提議修族譜,但是大家的反應並不熱情。­  「沒人做,我來做。」陳貽北決定自己重修族譜。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一沒資金,二沒資料。
  • 【家譜國際徵文選登之二十】天下無二矯,矯姓居地分布及族譜簡記
    可能每個人敬宗禮祖的心念與生俱來的吧?筆者在初中時代,便騎著青島本地自行車青島大金鹿約上當年志同道合的同學矯學松一起騎行近二十裡路,到即墨縣城的新華書店查閱《中華百家姓》《中華千家姓大字典》等,想知道我們姓「矯」的來歷,至今記得查到的記載是「矯氏,春秋晉大夫姬矯父…,但全國範圍內分布極廣,人數較少…」;上學的時候,班裡乃至學校裡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都是矯姓同學,於是便直接以為,這天下人都是同樣一個姓吧?
  • 劉先銀撰文並題寫《濡須劉氏光裕堂》續修族譜序
    「湘潭劉氏鍾靈堂」,劉先銀撰文並題寫《濡須劉氏光裕堂》續修族譜序於北京《濡須劉氏光裕堂》續修族譜序光陰荏苒,我濡須劉氏光裕堂,自嘉靖年間建祠於芝南一字城,共續修家譜六次。恰逢政通人和,國家昌盛,第七次續修宗譜乃光裕堂劉族之夙願。人心所向,眾望所歸。譜載,劉千一是吾光裕堂始祖,南宋末年由安徽休寧率族遷至濡須芝山。
  • 嚴氏族譜大全,姓嚴的人都來看看
    江蘇鎮江京江嚴氏宗譜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嚴清越、嚴士榜等續修,清嘉慶九年(公元1803年)錫類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嚴氏族譜不分卷,著者待考,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木刻活字印本。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 【族譜】東鄉房莫氏歷屆修譜序
    昔三修族譜,迄今五十六載矣。全族子孫繁衍日速,恐年數久遠,有出於何本,來自何源,未可考究之慮。若不及時修繕族譜,何以明先祖之懿德,成醇厚之族風,亦何從傳之於後世,教導後嗣,明宗族之大義。目前政府政策相對寬鬆,且他族多已修譜矣。鑑於時勢,餘等懷興族強族之志,抱弘揚先祖懿德之心,故而倡修之。遙溯前代之淵源,相傳吾莫族始祖為五帝之顓頊。
  • 湖南宜章漿水黃氏族譜續修理事會章程
    第一章 總則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將續修族譜視為本族繁衍發展的一件大事,素有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的傳統。我族自唐開元24年(736年)始祖鼎公開基以來,歷經1284年,風雨滄桑,終成名門望族。我族族譜首修於1300年(元大德庚子年),此後多次續修。
  • 廖姓族譜
    廖匡圖:虔州(今屬江西省)人,唐代天策府學士。精於文藻,並因此揚名。廖正古:宋代將樂人,任西安知縣,反對王安石「青苗法」,著有《歸田集》。廖執象:宋代順昌人,聰慧過人,七歲能寫,年二十入京獻詩,太宗甚為欣賞。後赴省會考,病歿。據傳,隱士陳摶是之曰:「餘乃謫仙人,但不能久留塵世。」廖均用:元代蒲圻人,忠孝仁義。
  • 郭姓族譜
    穎川郭氏在東漢初年已是名門望族。西漢郭忠,以戰功封成安侯,代居潁川。東漢郭躬,潁川陽翟人,法家。躬裔孫郭鎮,漢尚書令。躬裔孫郭禧,漢太尉。禧子郭鴻,漢司隸校尉、城安鄉侯。郭嘉、郭圖皆漢末名士。又,唐郭孝恪,潁川陽翟人,以平定安西,加封陽翟郡公、安西都護、西州刺史。孝恪生待封,左衛將軍、宋州刺史。又有北齊黃門侍郎郭育,潁川人,子處範,諸城丞。處範子待舉,唐武后執政時官至平章事。生泰方,泰初。
  • 我姓周,我驕傲!我姓周,我自豪!周氏家族就是牛!
    然而,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我們是平凡的,我們是無聞的,但是我們都有共同的屬性,那就是我們都姓周,這是我們家族的根,在幾千年的歷史演變,地域變更,周氏家族產生了不同的分支,每一個分支都有自己的家譜和字輩。閒話少說,先來看看關於我們周氏的歷史:源流一出自周昌、周任之後。
  • 族譜編篡的幾個問題
    鄉之譜牒,初編始於我祖儒林知謙公,繼於太守淡軒公,清初重修,則有司鐸杏村公。乾隆未重修,則有主政璜州公、孝廉峙衡公、明經瓚公、槐公及元德公等,傳次到今,百二十餘載。年湮代遠,遺文散佚,迄今尚留族譜一部,碩果僅存。半經蠹蝕,若遲之又久,拾遺補缺,考核無從。誠恐識數典而忘其祖。」
  • 85歲老人自稱系屈原70代孫 兩本族譜自證(圖)
    這位被稱為屈原後代的老先生名叫屈楚平,今年85歲,自稱為屈原的第70代子孫。屈楚平表示,其祖輩屈年永、屈年穩於清朝乾隆年間從湖南衡陽遷居成都華陽,他家中有兩本族譜為證。為了紀念屈原,他已連續10年邀請成都的詩友們去家中吟詩過端午節,今年更是節日前一天舉辦了隆重祭祖儀式。
  • 歷代張姓族譜
    該譜以漢留侯張良為一世祖,上溯張氏開宗立姓之始祖張揮,下迄明中葉播遷各地之衍派117支。從地域分布來看,主要集中於江西和南直隸。其中江西44支,南直隸52支。而江西又集中於饒州府,計有43支;南直隸又集中於徽州府,計有40支。明嘉靖《張氏統宗世譜》為徽州府張憲、張陽輝主修;從32人,內有徽州府21人,饒州府10人。
  • 走進即墨江姓第一大村
    初立新村(江存孝繪)村莊概況村莊位於龍山街道辦事處西0.5公裡處,南依墨水河,北靠盟旺山,藍鰲公路橫貫全村。村莊東與東程哥莊、大留村相鄰,西與張家煙霞村相連。明清時期,西程哥莊隸屬即墨縣海潤鄉盟旺社。1912年,屬即墨縣海潤區。
  • 吳姓家譜,吳姓族譜介紹
    吳人認為,族譜是神聖之物,修譜是對宗族的一大貢獻。各家吳氏族譜,大談族譜的神聖意義與作用,成為卷首譜序的主要內容。明嘉靖丁亥《延陵吳氏譜序》也說:「譜學之興,其有益於世也大矣,蓋管攝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風俗,使人不忘乎本末,莫不由之。」把族譜的作用,說得神乎其神了。在古老中國,族譜的神秘意義,首在維繫宗法制度,保持血統純正。
  • 安溪陳氏族譜源流
    近年來,安溪各地陳氏紛紛續修族譜,不少已問世。現重點選介如下:1《吾都陳氏族譜》鳳城鎮吾都村陳氏族譜,清康熙初由陳遷鶴始修;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由陳奇宗續修;雍正八年(1730年)由陳徽疇三修;乾隆三十七年(1772 年)由陳鍾姱四修;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由陳聯升、陳克綏五修;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陳希元六修;
  • 康熙年間,湘潭瓦子坪蔣氏五修族譜,為何是安化人出力最大?
    315年前,清朝康熙四十四年,湘潭瓦子坪蔣氏五修族譜,其中一個序言,是安化蔣作霖寫的。 昨天我在文章裡提到,湘潭瓦子坪這一塊地方的蔣氏,是自如今銀田一帶古名筠湖那裡遷來的,搬家的叫蔣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