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一則有關「衛生巾」的新聞上了熱搜。一個在廣西山村支教的老師楊非凡做了件大事,給女同學發衛生巾。他說,光明正大地發給孩子們,是為了讓她們知道,這(月事)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不用害羞。
這則新聞讓我不得不提起「月經羞恥」這個話題。
去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月事革命》中有一個片段,說在印度德裡的一個村莊,月經被認為是一種禁忌。來月經的女性不能去寺廟,也不能向任何神禱告。
經期被關起來的印度女性
即使是現代化的國家,依然有月經羞恥現象存在。「全球婦女權利慈善機構英國國際計劃組織」曾公布調查數據,在英國,有14%的女孩面對第一次月經不知道這是什麼,48%的女孩因為月經而感到尷尬。
在我們身邊也有很多女孩面對第一次月經不知所措,而且不在少數。比如第一次來月經,不敢去廁所,甚至有衛生巾也不知道怎麼用。
月經在歷史上一度非常神秘,帶著濃厚的宗教色彩,被認為是「不潔」的。而且因為女性自己也羞於談及,所以,在歷史上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基本的經期衛生都無法保證。
原始時期
在很久很久之間,原始人只能用樹葉和獸皮遮住主要部位。大家可以想像一下,一個女性,每月都會流下鮮血,且好幾天都不能停 止。這對科學還未發展的原始人來說,的確是一種劇烈的心理刺激。
有大量人類學調查顯示,在石器時代的原始人,就已經對女性月經產生了恐懼心理,當他們發現女性原始人每個月都會無緣無故的流血後,害怕極了。他們認為,有妖魔在女性體內作祟,血是「受魔鬼詛咒」的不祥之物,會給部落帶來厄運。於是,這些流血的女性就會被趕出去,直到停止流血再回來。
那個時候是沒有布匹和棉花的,所以那個時候的女性只能用樹葉和乾草來擦拭,其中就包括乾草,草木灰等,或者是羽毛和獸皮。而且還要把粘上血漬的乾草和樹葉等東西扔的遠遠的,以免為他們沾染上厄運。
奴隸社會
當人類發展到奴隸社會時,文明已經開始逐漸誕生,人們學會用獸皮、樹葉、樹皮等製作衣物,用來遮擋隱私部位。而此時的女性,也懂得在衣物上墊一些乾燥、能吸收經血的東西,並且已經學會了用清水清洗!
封建時期
到了封建時期,人們雖然對於血沒那麼懼怕了,但還是認為那是不祥之物。
李時珍就在《本草綱目》中記載:「女人入月,惡液腥穢,故君子遠之,為其不潔,能損陽生病也。」
大概意思就是說:女人來月經的時候,男人要遠離,不然會生病。
當時雖然出現了棉花、絲綢等,但是都很貴,尤其是絲綢,普通人家的女性根本用不起,一般都是送往宮廷的。
況且棉花的吸水性也不好,所以大家還是更容易接受草木灰。而所謂草木灰,在當時就是一種常見的清潔劑和藥材,它是用山草、禾稈、樹枝等植物燃燒後形成的灰狀物質,具有一定的吸血能力。
當時的女性把草木灰裝進小布條內,縫好後兩條用細線系在腰間,用來吸收經血,這種小布條被稱為「月經帶」或者「月事帶」。月經帶的更換數量,完全要依靠家庭富裕程度來決定,有部分女性一生中可能就只有一條月經帶;
每當大姨媽結束之後,她們要自己手動清除汙穢,讓後將這個小布條清洗乾淨,風乾後再使用。
漢代
月經依然有濃厚的神秘和宗教色彩,《說文解字》中解釋姅(月經)時也說,婦人來月經時,不能進入產婦房內,也不可以參與祭祀。
不過感謝蔡倫和造紙術!女性可以直接將草紙夾在月事帶中使用,方便又快捷。不過,漢代的人也依然會認為月經是不詳的徵兆,所以當時集市上很少有賣月事帶的,所以一般情況下,女性都會在閨中,偷偷地給自己做月事帶。
差不多同一時期,古埃及人開始用亞麻布、莎草紙阻止經血外露;
古希臘女性用亞麻布包在木頭上,製作了成了簡易版的衛生棉條;
非洲某些地區的女性,開始用鬆軟的羽毛、布片墊在身下,使用之後收集在小木頭裡。
唐宋時期
真正用紙張代替草木灰,成為月事帶主要材料,是發生在唐宋時期。當時棉花價格降低,再加上造紙術的改進,女性。
好在紡織術也在不斷發展,就產生了衛生帶,每個月來月經的時候,她們就將紙張放在縫好的衛生帶裡,然後再用帶子系在腰間。
草紙的廉價和清潔力,讓它成為了當時應對月經的主流衛生用品。
近代時期
衛生巾的雛形誕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一位戰地護士使用軍隊的纖維棉繃帶對付了月經,效果很好,價格又便宜,之後這種材料便被推而廣之。後來到了20世紀70年代,不乾膠出現,衛生巾更方便固定。
一則美國的衛生巾廣告
轉向國內,1982年,中國從日本引進第一條衛生巾生產線,雖然價格有點貴的,一包賣7毛錢,直到90年代後期,衛生巾才開始普及。
女性經期衛生提高了,但女性對「月經羞恥」的心理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楊老師的做法充滿正能量,畢竟把「月經」放在公眾話語平臺理性討論,這是打消月經羞恥的良好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