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未明學院
2019年的春招逐漸步入尾聲,浩浩蕩蕩的暑期實習和秋招即將啟動,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有人一路順風順水,有人歷經坎坷終得正果,也有人一無所獲。
無論哪種情況,一份優秀的簡歷是求職路上的第一塊敲門磚,也是後續筆試面試過程中面試官重要的參考依據。所以,將簡歷打磨完善,是求職路上的第一步。
而對於許多應屆生來說,這第一步走得並不順暢,許多同學帶著學生思維來撰寫簡歷,不僅於求職加分無益,還給自己挖了許多坑。敗在簡歷關,等於一場馬拉松摔輸在了起跑線,還沒開始就結束了。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寫求職簡歷,究竟有何大忌。
問題1:一紙百投,千篇一律
許多初次求職的同學往往會採取海投戰術來增加面試機會,有時甚至將同樣一份簡歷原封不動地發送給數十家企業。這樣的結果往往是石沉大海。
為什麼呢?
試想一下,一家網際網路公司的運營崗和一家房地產商的銷售崗需要的是同樣一份簡歷嗎?更何況,這份簡歷之前還很有可能是你為了投某電商營銷崗而準備的。
求職講求「人職匹配」,即面試者個人素質與職位要求高度一致。
不同企業、不同崗位對於工作人員的需求是不一樣的,如果你不能通過簡歷向HR展現你與這一崗位高度匹配,那麼你就有很大機率在簡歷關被刷掉。
接著剛才的例子,電商營銷崗注重面試者的營銷思維和活動策劃能力,網際網路公司的運營崗希望面試者能夠勝任多種媒介運營,而房地產的銷售一定要求應聘者有著極強的溝通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這就意味著,當你在投以上任何一個崗位時,都必須通過你的個人經歷展現出你所具備且工作崗位需要的工作能力。
許多人喜歡將自己的個人經歷不分輕重緩急地一股腦全呈現在簡歷上,不管是國家級的科研項目,還是某課程討論小組的負責人,都依據同樣的篇幅和版式呈現在簡歷之上。
這樣不僅浪費篇幅,還會讓個人經歷失去重點,以至於面試官無法迅速抓取到他希望看到的特質。
一篇優秀的簡歷,應該是懂得「捨棄」的簡歷。你不需要將自己大學四年來所有的事件經歷都羅列上去,而是應該根據企業和崗位的需求進行取捨,選取出最匹配的經歷大篇幅呈現出來,其他經歷大可一筆帶過甚至乾脆不談。
投向電商營銷崗的簡歷,你應該充分凸顯你過往的活動策劃的經歷,以展現你的營銷推廣才能;投遞網際網路公司的運營崗位時,你最好展現出你卓越的文筆和豐富的運營經驗;投向房地產銷售崗位的簡歷,你過往的銷售經歷和口才表現應當佔據多數篇幅。
針對不同的企業類型,在簡歷各板塊順序安排上,也同樣要牢記,應該按照面試企業最感興趣的順序依次排列。一般來說,個人基本信息介紹後,應當把過往實習經歷擺在首要位置,因為實戰經驗往往是企業最為看重的因素。
而這之後的順序,卻需要因崗而異了。應聘外企的簡歷,可以將交換經歷放在前面,展現自己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應聘技術類崗位,應當放上自己過往的科研和學術經歷,展現自己嚴謹踏實、潛心學術的一面;
對於管培類崗位而言,緊接著實習經歷的應當是校園社團或者學生幹部經歷,通過這些經歷來展現出你卓越的領導才能。
總而言之,簡歷切記一紙百投,更要避免泛泛而談。對於不同企業和崗位,有針對性地呈現過往經歷,才能真正做到對症下藥,展現出你與應聘崗位的絕佳適配性。
問題2:用詞隨意,描述空洞
許多人喜歡這樣描述自己的經歷:
2018年3月-2018年7月,我在**公司從事產品運營工作,積累了大量經驗,得到了公司同事的一致好評。
HR看到的,除了知道你曾經有過一段實習經歷之外,再無所得。至於你在這段經歷中究竟幹了什麼,他無從知曉。
許多人在描述個人經歷時,常常喜歡用一些大而空的詞語,比如「大量」「積累經驗」「一致好評」「廣泛認可」等。其實這些詞語對於經歷描述的作用往往適得其反,會讓HR覺得你詞藻匱乏,語句空洞,甚至由於得不到足夠有效的信息而懷疑你的經歷造假。
正確的經歷描述應當遵循四大原則,以充分展現經歷的價值和個人的能力,下面我們來一一展開。
1
關鍵詞原則
關鍵詞原則指的是,多使用一些行業術語或專業詞彙放入你的經歷描述中,凸顯出你的專業性以及對該行業的熟悉程度。
比如,當你投遞運營崗位時,就可以在此前的經歷描述中多使用「美編推送」「社群管理」「受眾」等詞語;當你投遞營銷崗位時,就可以將「市場調研」「整合營銷」「營銷渠道」等詞語放進你的經歷描述中;當你投遞技術崗時,便可以大力甩出此前使用過的專業軟體名稱和術語,以此展現你卓越的技術能力。
而有些詞語是各行業都認可的,比如「溝通能力」「組織能力」「抗壓能力」,這些雖不及專業術語有針對性,但是比「經驗豐富」等泛談詞語要具體而有說服力得多了。
2
動詞原則
動詞是一個句子的靈魂所在,也是面試官判斷你的個人經歷是否真實的重要標準之一。在經歷描述中,要著重注意動詞的挑選,最準確的動詞才能夠傳達出你的經歷價值。
比如上文的那份經歷描述,用於表明自己行為的動詞只有「從事」「積累」「得到」,似乎是所有工作中都用得到,根本看不出這份經歷的獨特性。
為了展現你的經歷真實與價值,足夠專業化的動詞才是加分項。以產品運營工作為例,多用行業內專用的動詞,比如「市場調研」「競品分析」「產品建構」等動作,既能充分展現你對該行業的了解,又能夠明確地展現你在這段經歷過程中究竟做了什麼。
不止實習經歷,動詞原則在校園經歷中同樣適用。多說說你「策劃」「籌備」了怎樣的工作,「溝通」「協調」了哪些部門,進行了怎樣的「分工」,「推廣」了什麼活動,比什麼主義,什麼意義都要實在的多。
3
數字原則
多用數字其實是簡歷很好的加分項,數字的意義是將你的經歷量化。豐富的數字比華麗的形容詞要更有說服力。
數字一般可以用於三種維度:價值,時間,數量。
牢記,能夠量化的內容都量化,用數據展現你豐厚的經歷。
4
結果原則
許多同學在經歷描述時會忽略自己經歷的最終成果,但結果是證明你經歷價值的重要依據之一。
比如一項學生工作,你光顧著談你在其中發揮的領導作用,卻忽視了最終結果的呈現,可能會讓面試官覺得你做了許多無用功。
即使有些經歷的結果並不圓滿,但如果能從過程中有所感悟,或在最終的挫折中有所反省,都應該充分呈現你的所思所想。讓不圓滿的經歷也有完整的句號。
利用以上四大原則,我們對開始那位同學的經歷描述進行一下完善:
2018年3月-2018年7月,我在**公司從事產品運營實習,主要負責產品活動推廣工作。我獨立完成了產品中期推廣活動策劃書,參與了5場線下活動的策劃工作。中期推廣活動進行期間,單場活動觀眾平均達3000人次,產品銷量同比環比增長23%。
這樣一看,這份經歷的含金量是不是充實多了呢?
問題3:忽視自我,泯然眾人
許多人都想去大廠實習,認為大廠的頭銜與經歷能夠為自己的簡歷增色不少。
是這樣嗎?
的確是這樣,但也不完全正確。
一段大廠實習的經歷的確能夠證明你此前的受認可程度,但也不能完全代表你目前的工作能力。
如果一個人在一年前就得到了大廠認可,卻在實習過程中渾水摸魚,碌碌無為,一年後的秋招,他在簡歷中不停地強調大廠的頭銜與履歷,卻無法表明自己在工作中做出了什麼貢獻和突破,這只會讓面試官覺得你在浪費資源、原地踏步。
因為在越大的平臺之上,人們就會越忽視個人價值的展現。
如果在競爭激烈的大廠中,你只能處在團隊邊緣,劃著水過著每一天的話,不僅於你的個人經歷無益,在簡歷上你也沒辦法展現出你在卓越團隊中發揮了怎樣的價值。
所以,不管你曾經得到過多高的平臺的認可,都需要在經歷描述時,充分說明自己的價值。
在這裡的經歷描述時,可以採用STAR原則。
Situation 項目背景
介紹一下你所處的平臺和團隊有多優秀,以證明你曾經的被認可程度。
Task 項目目標
介紹一下你們此項活動的具體目標與設想,有時可以和上一部分進行合併。
Action 行動
說明你在團隊中做出了怎樣的努力,充當了怎樣的角色,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以此展現你的個人實力和在團隊中的成長與歷練。這一部分往往是最重要的。
Result 結果
說明你最終取得了怎樣的工作成果,表述時可以參照上部分的「四大原則」。
事實上,大廠實習作為一個重要頭銜,的確能為簡歷加分,但是HR想看到的,不僅僅是你曾經到達的高度,更想看到你在高平臺上所做的努力,和最終收穫的技能與知識。
相對應的,即使平臺並不耀眼,但是當你在一段經歷中充分展現了自己的價值,並且證明了自己的能力與成長,這樣的經歷也是十分閃光的。
歸根結底,HR看簡歷,並不是要在應聘者的簡歷上玩名企連連看,而是要透過經歷,看到應聘者究竟具備何種素養,掌握了何種技能與實力。
如果你自認為目前的個人經歷足夠充足,那麼請按照以上的方法自查一下自己的簡歷,是否踩中了某些雷區?
如果你現在還是大一或者大二,在實習實踐經歷上還未有充足準備,請在之後的日子裡,針對自己的目標行業與崗位,不斷擴充相應的經歷,汲取相應的技能,以備在未來的簡歷上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