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上,不只有活躍在白天的人,還有活躍在黑夜的人。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不喜歡白天的生活,反而越是夜幕降臨越感到興奮,甚至完全沒有了白天那樣的壓力感。對他們來說,黑夜就是最好的夥伴。此刻,孤獨也將拋之腦後。心理學中有這樣一種人格,一群被稱之為夜晚活躍型人格的人。顧名思義,他們更喜歡夜晚的生活。每到夜晚,就是他們最為開心和放鬆的時刻。他們不會辜負這大好時光,就像是那些人迎接朝陽一樣。那麼,他們到底是一群怎樣的人呢?
夜晚活躍型人格的特徵
孤獨,不被人理解
想要被人理解,從來不是什麼矯情的表現。生活中,有些人過得就是比較粗;有些人就是過得比較細。過得比較粗的人,為人忠厚,內心寬廣,為人大大咧咧;過得比較細的人,渴望被人理解,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同。這是一種來自個性中的本能需要,不是說一個人想要被人理解,就是太過於矯情。對他們來說,黑夜似乎比白天更有包容性。黑夜可以允許完全不認識的人,互訴心扉;而到了白天,每個人都那麼一本正經的樣子,將自己包裹得嚴嚴實實。
自卑,得不到認同
由於自身才能未得到全面的發揮,所以得不到別人的認同。說得直白一點,就是自己喜歡的,堅持的所謂事業,沒有賺到錢,所以身邊從來沒有人看好自己。這一類人,他們喜歡在晚上工作。因為晚上的思路會更加清晰。他們沉迷於夜晚,仍然是因為夜晚的包容性要比白天強得多。在夜晚,他們似乎變了一個人似得,更加自信,更加鬥志昂揚地做自己的事業。而在白天,他們躺在床上呼呼大睡,對於現實其實也是一種逃避。
自我,不想受到束縛
每個人的想法、態度和信念都不一樣,有的人甚至與他人截然相反。他們骨子裡帶有一種叛逆心理,導致對於各種規則都感到厭煩。從心理上來講,他們是一群心智尚未成熟的人。在白天,似乎沒有任何地方能夠允許他們棲身,因為他們要規規矩矩的。這不是他們的本性,只有到了夜晚本性才得到釋放。你可以將他們理解為缺乏社會感,但是我認為他們只是需要成長的時間而已。白天個性遭到壓抑的他們,似乎也只有從夜晚中成長起來。
疏離,做一個離群索居的人
對於疏離有需求的人,他們不喜歡白天的嘈雜聲,也看不慣白天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忙碌的場景。他們潛意識裡有遠離社會的傾向,渴望一種隱居的生活。他們似乎看透了人生百態,但其實只是一種長期心境低落導致的迴避心理。他們缺乏做事情的動機,對任何人、任何事都沒有太多的熱情。他們喜歡夜晚,是因為只有在夜晚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他們喜歡在夜晚發呆,靜靜地看著夜空,遙想遠在宇宙之外的世界。
夜晚活躍型人格成因
追溯到他們童年時期,白天的行為活動總是受到阻礙,只有在夜晚時才能真正做自己。比如,父母在白天嚴格控制子女的行為,子女稍微做得不對的地方,就會受到嚴厲的教訓。長期處在壓抑環境下,個體對白天就會產生反感。他們潛意識裡,總是希望夜晚能夠再長一點,再長一點。因為一旦白天來臨,他們的「噩夢」就開始了。他們從心理上產生了對白天的厭惡,以至於在未來的成長過程中,更喜歡夜晚。
個體勝任力不足,也會導致疏離白天、親近夜晚的行為。個體如果學習有困難、社交有困難、與家人溝通有困難,就會導致個體不願意參與任何社會活動。由於各種活動都是白天做的,所以白天意味著壓力,只有夜晚才是最放鬆的時刻。這就在個體潛意識裡形成一個刻板印象:只有在夜晚才能找到一種暫時的疏離感,找到一種安全感、歸屬感,似乎自己生來就是屬於黑夜的。
夜晚活躍型人格,是否需要回歸白天?
夜晚活躍型人格,是否需要回歸白天要因人而異。如果你在黑夜狀態下,找到了符合自己的發展之路,那麼你完全可以生活中黑夜之中,不必為了部分人的陽光而改變自己的生存方式。當然,如果你只是在黑夜暫時找到了一份寄託,但是你仍然面臨客觀問題尚待解決,那麼你就要回歸白天。運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讓自己融入到白天生活中去,只是偶爾的在夜晚疏離一下,找到那份來自夜晚的寄託。
總而言之,在夜晚存在這樣一批白天不曾見過的人,他們似乎更適應夜晚的生活方式。對他們來說,任何他們喜歡的生活方式,本質上都是適應性的。
作者:九霄雲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