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這個家族,將相各出59人,只因「家訓」中這十六個字

2020-12-20 鵬翔歷史講堂

中國歷史的長河中,出現一流人物的家族不在少數,但是像裴氏家族這樣的絕無僅有,延綿兩千多年,其中興盛就長達八百年,出現的文人墨客更是數不勝數。

宰相村

裴柏村,被譽為「中國宰相村」,別看現在的裴柏村是一副典型的農村形象,但是遠在漢唐時期,這裡可是屬於經濟、政治、培養人才的重心範圍,就是典型的中原之地。據記載,裴氏家族最早是以放牧為主的氏族,經歷了好幾個世紀的薰陶磨練,到春秋時期才完全融入中原文化,可能就是因為這種厚積薄發,才讓裴氏家族徹底的發生了改變。

裴度

到了漢末魏晉之時,一向低調的裴氏突然爆發,隨後開始綻放在歷史的舞臺上面,整整延續了長達八百年之久。並且在史書上有一句話是這樣形容裴氏家族的「自秦漢以來,歷六朝而興,至隋唐而盛極,五代以後,餘芳而存

裴潛

裴氏家族的史譜,第一位立傳的人是裴潛,聽到這個名字,大家或許很陌生,但是說他是曹操身邊的軍事參謀,大家可能就會有點印象了。在曹魏立國之後,裴潛以優秀的才能,得到賞識,並封其為陽亭侯,這是裴氏家族的第一個宰相。俗話說得好:從零到一很難,但是從一到多很容易。這句話說得一點都沒錯,尤其是對於這樣的裴家。

裴潛

在裴潛之後,他的兒子裴秀跟侄子裴楷,都並列晉朝公侯,最重要的是,在後面時期他們的兒子,在晉室中也同為宰相,從裴潛開始,祖孫三代,皆為宰相,像這樣的家族,達到這樣的輝煌絕對是少數的。可更令人沒想到的是,這才只是剛剛開始而已。真正巔峰的時刻是在唐朝,有學者統計,在史冊上面名字有跡可查的裴氏家族,就高達600餘人,其中在唐朝就出現了17位宰相,可以說是風華一時。不過五代以後,裴氏家族就開始逐漸衰落,偶爾才有大人物拋頭露面。

裴氏族譜

為什麼裴氏家族的人才密度如此之高,其中的聯姻、世襲、自強是裴氏強盛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裴晉公祠裡面的這16個字:「重教守訓,崇文尚武,德業並舉,廉潔自律」。這16個字便是裴氏的家訓核心,當中的「重教」更是首當其衝,重中之重。重視教育並且廉潔自律,在一個強的家族是很難長時間做到的,俗話說「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但是裴氏家族卻做到了,在長達八百年的強盛裡,嚴格的遵守著家訓。

裴晉公祠

然後循序漸進的發展,裴氏家族並不會像其他家族一樣,出現「偏科」的狀況,歷史上,很多這樣的家族,出得了文臣,出不來武將,或者與其相反,楊家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可是裴氏卻做到了,文才武略樣樣不差,這才是真正的「崇文尚武」吧。

宰相村

古諺說: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家法其實就是家風,據說裴柏村歷代人口數沒有超過1000人,然後卻出現了59個宰相和59個大將軍,以及各個行業的各種人才,這種奇蹟並非偶然,道德傳家才是良好家風的根本。

(以上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文化歷史】一則百字家訓,卻讓一個家族興旺了800年!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範仲淹的大志,他一生積功累德,不疲不厭。
  • 一個家族六代之內,出了兩個中堂,6個翰林,146個子孫為官,家風就在這7個字
    這部家訓名為《聰訓齋語》,曾國藩稱其「教家者極精」,「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作者是清初名臣張英,整個張氏一族自張英之後,出了兩代中堂、三世得諡、6位翰林,146個子孫為官,家族傳承至今興盛不絕。《萬葉集》中有詩曰:「利劍常砥礪,家風自古清;吾人應自厲,後世永傳名。」
  • 來讀歷史上著名家訓著作
    開學延期、線上教學,不僅是對孩子自律能力的考驗,也是親子關係的試金石。今年春天,教育的主場從學校移到家庭,如何利用這一特殊時期,提升家庭教育?上海古籍出版社近期出版的《中華家訓導讀譯註叢書》精選了歷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家訓著作,為人們提供借鑑。
  • 曾國藩幾句家訓,揭開家族興旺的秘密
    當官是偶然之事,不是必然的,不能拿這個偶然的東西當成一種必然,當成家族世代的追求。自古以來,官職越高,風險越大。基於此,曾國藩不希望自己的後代做官,做高官。他在給幾個弟弟的家書中說,如果弟弟們不能看透這層道理,即便在科舉考試中高中了,仕宦顯赫,最後也不能算是祖父的賢肖子孫,也不能算是曾家的有功之人。
  • 鬼谷子:一個家族想要光宗耀祖,請記住這五字家訓,家族光耀門楣
    家族不因一人而興,卻往往因一人而敗。人人恪守家訓,則家族興旺發達;一人傷風敗俗,則家族聲名蒙辱。用鬼谷子的智慧去觀察,歷史上那些名門望族,最希望的事情就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最害怕的事情,就是一個不肖子孫,牽動整個家族興衰成敗!
  • 這個家族卻連富400年!就因為一句家訓!
    歷史長河悠悠流淌,盛衰不過一時之間。很多家族經歷一時富貴無人能及,然而往往過不了祖孫三代,就人去樓空。然而我國卻有這樣一個家族,經歷400年而不敗,直到現在依然聲明遠播。這個家族就是大名鼎鼎的康氏家族。
  • 張氏「聖諭十六條」:百忍治家
    「聖諭十六條」作為合肥「百忍堂」張氏家族的家訓,傳承了上千年。歷史的沉澱中,張氏後人無論在家庭中、在工作中、在人際交往中,都以此作為準則。崇尚節儉,踏實務實,寬厚待人。對於我們「為什麼把家訓叫『聖諭十六條』」的問題,張老解釋道:「聖諭的意思,就是希望張氏後人把這十六條家訓當做為人處世的『聖旨』一樣去遵守。在張氏家訓中,教導人們要孝順父母,尊重自己的宗族,來彰顯和睦。對待鄉鄰,要和睦寬厚。在對個人的要求上,要崇尚節儉,做人要明事理,懂得謙讓,不要與人結下仇怨,要以德服人。做錯事情要勇於承擔責任,不能逃避,以免家人受到連累。
  • 百年家族的秘密:林乾講曾國藩家訓
    比較奇怪的是,不僅曾國藩很熱,曾家的某某後代今天如何如何也成了社會上津津樂道的話題,這就導致了在絕大多數人沒有機會治國、平天下的今天,熱點順其自然地轉移到「修身、齊家」的問題上去了,市面上說曾國藩組建湘軍、辦洋務這些事情的書,遠不如《曾國藩家書》、《曾國藩家訓》或類似主題熱銷,一如作者所著的《百年家族的秘密》,這種熱潮讓芸芸眾生做起了「成為一家之曾國藩」的美夢,仿佛認真研讀一番再把這些教條用在下一代身上就又開啟了一個長盛家族
  • 張鵬翮家族的家規家訓
    張鵬翮家族的家規家訓◎全媒體記者 徐金華近日,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要聞及《中國傳統的家規》欄目,推介了我市蓬溪縣張鵬翮家族的家規家訓。張鵬翮是四川蓬溪人,清代名臣、治河專家。流芬竹帛,卓然一代之完人!」。與狄仁傑、姚崇、包拯、況鍾、于謙、海瑞、于成龍並稱「中國古代八大清官」。如果一個人的傑出或許還屬偶然,那麼值得關注的是,張鵬翮兒子張懋誠被譽為「性忠直,有氣節」,孫子張勤望時人稱譽「所至卓有循聲,無愧賢良」,玄孫張問陶被譽為「青蓮再世,少陵復出」。在這百年中,張氏家規無疑起著重要作用,引導著張氏子孫的奮發前行。
  • 姜鵬:這個家族傳承過500年,靠的居然是這樣一句話 | 思想食堂
    道理很簡單,你在閱讀經典和學習的過程中成長,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增強,思考的維度在加深。這就是學習經典和傳統文化的意義所在。中國古人十分重視的家訓和家規。從廣義角度講,父母長輩的一言一行都可以稱為家訓。《論語》提到「鯉趨而過庭」,所以有庭訓這一說。我們一直以來把父母對孩子的教導稱為庭訓或者家訓。
  • 一本家書,成就了歷史上「厲害」的家族
    一本家書,成就了歷史上「厲害」的家族在1000多年以前,有一個「非常神奇」的一個王族(錢氏),他能夠在亂世之中安然的生存,在王朝更新換代中的時候能夠平安的存活,可是就是這樣一個受到百姓們愛戴的王族,卻只僅僅存在了短短的72年,在這之後它就消失在了中國的歷史中
  • 一個家族,如何興旺發達,記住這六個字,家和萬事興!
    《朱子家訓》裡面講到,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吃一碗粥、每一碗飯,都應該想到粥飯裡有多少人曾經為之付出,真是來之不易;生活中需要的半根絲、每半縷線,都包含很多人的心血,應該好好珍惜。
  • 窮養或富養,都不如曾國藩先生的家訓,願中國每個家庭都有好家風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窮養兒子,富養女」,本質意思是,兒子要多鍛鍊多磨練養成吃苦耐勞的精神,會更剛毅;女兒則要多給予精神上的愛和支持,這樣才不至於將來長大因為錢財出賣自己。現實生活中,很多爸爸媽媽理解錯了這層意思,對待兒子和女兒分別對待,對女兒是要啥給啥;對兒子則打罵教育,這樣做其實真的是大大的誤讀了這句話的含義。
  • 沈氏家訓.沈姓的來源
    中國作協會員、移民與客家文化學者 陳良學 明清時期,南方的江浙一帶,湖廣一帶居民大舉向川陝、秦巴山區遷徙。我在近三十年的研究中,獲取了300多個家族的資料,在這300多個家族中,我覺得沈氏家族是比較突出的。特別是創立於乾隆五十四年的《沈氏家訓》20條,這個20條是沈氏家族文化的遺產,也是漢陰歷史文化的精華。
  • 話說古代家規家訓很嚴格,關於它的故事,你知道多少呢
    這八個字,曾國藩要求曾家子弟對每一個字都要身體力行,是世世代代的子孫所遵循的家法家規。歷史上除了曾國藩的家訓之外,我們中國有幾千個姓氏,每一個姓氏都有各自的歷史故事,每段歷史都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傳統,而家規就代表著這個家族的風貌,閃耀著文化的光輝。
  • 【以古鑑今】《朱子家訓》中的修身齊家思想
    全文只有300多字,簡潔明快,力透紙背。朱熹將其一生總結提煉的理學精華融入其中,並用通俗的語言作了闡釋和說明。從家族的世代興旺和國家的長期繁榮著眼,就家國、言行、情理等提出了明確的倫理規範。可以說,《朱子家訓》講清了人與族群、人與國家、人與自我的辯證關係。
  • 《朱子家訓》短短300餘字!千古頌揚!
    《朱子家訓》是朱熹晚年留給後世子孫的一篇著名家訓。全文短短三百餘字,講述了個人在家庭和社會中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精闢闡明了修身立德治家之道。家訓以簡樸的語言,勾勒出富含哲學思辨的道德倫理思想,是朱熹關於治家方面的一篇重要著作。通篇家訓文句工整對仗,言辭清晰流暢,富有感召力和深厚的人生智慧。
  • 周村:萬家村畢氏26字家訓
    周村區萬家村畢氏家族26字家訓表達出了「立德樹人」的家風和將德行傳遞後世的深刻內涵。 周村區萬家村畢氏家族26字家訓表達出了「立德樹人」的家風和將德行傳遞後世的深刻內涵。  近日,央視2015年開壇百集巨著《記住鄉愁》第18集播出了《萬家村——— 立德樹人》,通過講述萬家村畢氏家族立德樹人祖訓的傳承以及對萬家村村民真實故事和樸實情感等細節的刻畫,再現了萬家村畢氏家族以德為先、立德樹人的優秀傳統。
  • 「家訓」之盛極於宋:數量多、樣式多、內容多
    輯錄體家訓就是將宋及宋前歷代的訓家教子的成文文獻或者相關的家庭規範的活動匯集在一起,以歷史上的人、事為榜樣和範例教育子弟。如孫景修《古今家戒》、司馬光《家範》、方昕《集事詩鑑》、劉清之《戒子通錄》、董正功《續家訓》、呂祖謙《少儀外傳》和《家範》等。宋代家訓之所以如此繁榮,與宋代社會的發展變化這一大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宋代由以前的門閥政治時期轉變到官僚政治時代。
  • 家族祠堂家譜家訓有何意義,用西方思想來回答,顛覆你的人生觀
    家訓就是對自己的自由思想的束縛,而且認為那些古板的思想會限制自己,無法過自己想要的人生,而家譜這個東西更不知道幹嘛用,上面90%的人都不認識,那為什麼要有這個本子記錄我們家族裡的人的名字呢,而且每一次記錄的儀式都是非常正式的。今天我們就來一一解答,用傳統文化和西方思想兩個角度進行闡述,告訴你,其實家族這件事關乎你的命運和你的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