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與科技,兩個看似交集不多的領域,近年來雖然多次相遇,卻只是在碰撞出零星火花後遺憾錯過彼此。民法典的通過再次拉近了二者的距離,這一次,法律與科技能否摩擦出與眾不同的璀璨煙火呢?
一、背景:民法典與科技法律
1. 民法典的重大修改
2020年5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中表決通過,意味著我國對公民的保護進入了法典時代。
《民法典》中體現的「科技感「得到了大家的廣泛關注,比如對電子合同、網絡交易、數據、網絡虛擬財產以及隱私權的保護。而對於遺囑的完善也是重點內容之一。民法典為更好地保障立遺囑人的權利,取消了公證遺囑的優先效力,並新增列印遺囑和錄像遺囑。
2. 遺囑變化對公證行業的影響
民法典對遺囑的修改會對公證行業產生巨大影響。缺少了國家公信力的背書,公證遺囑相對於其他遺囑類型的優勢不再明顯。此外,公證遺囑耗時長,且存在費用貴、製作繁瑣等種種弊端,上海市的遺囑排隊已超半年,而老年人特殊的身體情況也決定了親自前往公證處(而且通常需要幾次)不是個很好的選擇,尤其是當今疫情影響的形勢下。
對於公證行業來說,積極應對民法典修改帶來的挑戰勢在必行。公證行業的變革即將到來,如何推進體制改革、提高市場競爭力,是整個行業需要思考的問題。
二、法律服務與科技的前世今生
1. 「原始」的法律服務+科技
時光穿梭到2010年之前,由於科技發展水平有限,法律工作者的工作條件和模式十分原始。律師在辦公室面對的是厚重遲鈍的桌上型電腦,在外攜帶的是大量的紙質資料,通訊工具是大哥大、BB機。所有的會議都需要面對面進行。當需要處理的事務在異地時,大部分的時間都將浪費在路途上。法律檢索和資料調取也同樣費時費力,檢索需要查閱堆積如山的大塊頭法律規定,資料調取則需要親自前往工商局等單位,輾轉幾次也是常有的事。律師的忙碌大家看在眼裡,但只有律師才清楚自己的忙碌中真正有價值的只是很小一部分。
2. 「舊十年」的法律服務+科技
進入2010年,法律服務時髦了很多。可隨身攜帶的筆記本電腦越來越薄,律師可以在地鐵上、飛機上處理緊急事務。自媒體時代的到來為法律服務的宣傳帶來了新渠道,從最初的博客,到後來的微博、微信公眾號與視頻號、抖音、各種平臺的直播課程等,律師有更多的機會增加曝光度。即時聊天工具和工作軟體則由最開始的QQ、MSN、Skype發展到現在的微信、釘釘等,在線打卡、請假、審批,用一鍵點擊代替繁瑣的線下程序。疫情下,各類視頻會議軟體,如ZOOM、小魚易連、騰訊會議等受到人們青睞。各大律所也積極運用高科技手段提高管理效率。比如,大成律師事務所將上線的全球法律服務網絡綜合信息管理系統,開啟了「超級智能的一體化運營管理」時代。在法律檢索上,天眼查、威科先行、法天使等法律工具的出現讓律師能夠毫不費勁的的得到公司信息、法律法規和合同模版,極大地減輕了工作負擔。
3. 「新十年」的法律服務+科技
舊十年法律與科技的融合程度已然令人驚嘆,但這還遠遠不夠。舊十年中的科技為法律服務帶來的僅僅是一種輔助性「工具」,其關注的大多是技術層面的內容,在法律的邊緣試探,卻未深入到法律的核心部分,也是最能創造價值的部分。從這個角度看,「法律+科技「似乎進入了瓶頸期,小收穫不斷卻沒有大進展。含金量最高的法律服務仍依靠於法律服務者。
2020年的開啟並不順利,疫情形勢下全球進入危機時刻,線下活動基本叫停。但線上活動卻越演愈烈,發展勢頭迅猛。法律行業應該藉此契機,做出顛覆性改變,跳出舒適圈。法律行業「新十年」,意味著法律將與科技進行更深層次的融合,生物信息識別、情緒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人工智慧技術、雲視頻、電子籤名技術等新技術將直接作用於法律服務的核心部分,人工智慧全面接管從前屬於法律服務者的工作,運用技術將法律服務中可單獨實施的、標準化的、產品化的部分進行科技化改造,解決現有法律服務模式中的難題,在法律服務行業進行一場深刻的變革。全新的科技法律服務行業就此產生。
三、全新的科技法律服務時代
1.有利的發展背景
(1)人工智慧
國務院在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中明確了我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的戰略目標。其中的2020年至2030年規劃恰好與我們對於新十年科技法律服務行業的展望相吻合:2020年人工智慧產業成為新的重要經濟增長點,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成為改善民生的新途徑;2025年人工智慧成為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主要動力,智能社會建設取得積極進展;2030年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慧創新中心。
(2)區塊鏈
2019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第十八次集體學習。習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區塊鏈技術的集成應用在新的技術革新和產業變革中起著重要作用;要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著力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
(3)大數據
2017年1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進行第二次集體學習。習總書記強調推動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加快完善數字基礎設施,推進數據資源整合和開放共享,保障數據安全,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更好服務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
(4)新基建
2018年年底,&34;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被首次提出。2020年4月20日,國家發改委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明確了新基建的實施範圍,算是對&34;的發力方向有了權威的指導。
2. 科技法律的意義
(1)普通百姓與法律工作者
對於普通百姓來說,科技法律的顛覆性改變使他們擁有了進入法律世界的通行證,大家可以獨立完成合法、合規的法律行為。從前,法律行業專業性強、門檻高、體系複雜,普通人很難理解和操作,只能求助專業的律師,而找律師的途徑有限且價格高昂,信任關係的建立也很難。現在,大家可以通過電腦或手機、運用科技法律產品完成全流程的法律行為,操作簡單而且值得信任。「法律」不再是高冷而不可靠近的存在,而是常伴大家左右、能隨時伸出援手的夥伴。
對於法律工作者來說,科技法律的發展不僅意味著得到更多的輔助工具,而是轉變了工作模式。法律服務的工作方法是全新的,而工作內容也得到了調整。比如說,遺囑法律服務會慢慢減少直至消失,綜合性智能化法律服務平臺則進入律師們的工作視野。科技法律的發展是大勢所趨,法律工作者們也該丟掉給大家的「保守」「傳統」的印象,積極適應大環境的改變,這樣才不致被未來淘汰。
(2)法律服務行業
對於法律服務行業來講,科技法律的發展意味著管理方式的改變。目前,美國已有數家大規模的雲上律所,與傳統律所爭奪主流業務。我國也有律所上線了雲辦公室,充分整合併運用線上辦公和線下賦能機制,以滿足市場中客戶的多元化需求,儘量挽回被疫情衝擊的業務。預計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律所飛上雲端,為客戶提供高質量、高效率的科技法律服務。
此外,科技法律也讓其他非傳統法律服務商看到了商機,爭先恐後搶佔科技法律市場。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中的三家都在香港成立了律所,而KPMG也將在上海設立分所。未來法律服務行業的競爭主體會越來越多,一場激烈的變革就此展開,而唯有僅僅握住科技的風帆才能在這場法律浪潮中穩穩前行,立於不敗之地。
(3)法律行業
2017年7月11日,在全國司法體制改革推進會上,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強調:更加積極主動擁抱大數據、人工智慧新時代,把理念思路提升、體制機制創新、現代科技應用和法律制度完善結合起來。
事實證明,司法機關確實很好的完成了司法運行新模式。各地公安機關的基層民警使用的移動警務終端融合了3G移動通信技術、移動智能終端、VPN、資料庫同步、身份認證及webservice等多種移動通訊、信息處理和計算機網絡的最新前沿技術。而司法行業也通過「網際網路+司法「進行了審判機制的創新。網際網路法院、網際網路審判庭的出現創造了一種線上線下融合的新模式,「天平鏈」「網通法鏈」電子證據平臺在線存證超過數百萬條。司法行業並無市場競爭壓力,但其卻先於法律服務行業進行了科技化改革,可見提升科技化水平的目的不僅僅是在市場競爭中獲勝,而是因為它確實能夠從根本上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
(4)社會
從社會的角度看,科技法律服務將業務轉移到線上進行,出現極大地節約了時間、空間、經濟成本,降低了社會資源的消耗,創造出多方共贏的結果。更重要的是,法律是社會中的重要一部分,它的好壞決定了一個社會的整體面貌。科技法律服務創造了可信環境,制定了內含可信規則的程序,使社會遵循規則與程序有序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實現公平正義。同時提高了社會管理效率,間接創造社會價值。
新的科技法律時代已然到來,深刻改變了法律服務行業的商業模式和作業模式,法律人應當做出改變、更新觀念、勇於創新,共享技術賦能法律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