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裡長城,作為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和中華民族的代表性建築,東到山海關(實為遼東)、西到嘉峪關。這抵禦北方遊牧部落的防線在我國北方。但是,在南方也發現了大段長城。
因為是中國南方的唯一的長城,所以又稱南長城,主要用於防範苗民起義,因此被稱為苗疆長城。北起湖南吉首的喜鵲營,南到貴州銅仁境內的黃會營,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竣工於明天啟三年(1622年),被稱為"苗疆萬裡牆",全長約190公裡,其中大部分在鳳凰縣境內貫穿而過,大致經過新鳳凰營、古雙營、得勝營、鎮溪營、振武營。
城牆高約3米,底寬2米,牆頂端寬1米,繞山跨水,大部分建在險峻的山脊上。府城垣全長3公裡,高5米,寬2.8米,沿北側砌成垛口,共有間隔一致的英垛口76個,每個垛口0.7米見方,上有2米寬可作行人道用。城牆中段有方形炮臺一個,炮臺西南50米為城垣最高點。曾在明末損毀,但在清朝又進行了重建和修葺。
基石為長條細鑿青石壘砌,城牆全系正方青石細鑿砌築,凝結材料為糯米石灰砂漿混合,堅固無比。總體規模遠小於北方的長城,也沒有北方長城那樣雄偉壯大,但依然是中國歷史上工程浩大的古建築之一。但據專家考證,砌築城垣所用石料,全從山下採集,鑿成條石頭,然後一塊一塊運上山,整個工程之浩大,令人嘆為觀止。
在明朝,湘黔苗人被劃為生苗和熟苗。因生苗是不服從朝廷管轄,朝廷對其在經濟上封鎖,在文化上隔離疏遠,在軍事上採取鎮壓,使生苗地區更加陷入貧窮落後,也加深了朝廷與少數民族地區之間的矛盾。
於是,苗人經常揭竿而起。據記載:在明朝統治的276年,湘西一帶的少數民族起義和暴動發生了30多起,還不包括小規模動亂。公元1536年,在貴州銅仁地區與鳳凰接界,發生規模巨大的苗民起義,朝廷措手不及,多次派大兵進剿,起義持續了15年才得以平息,消耗明王朝巨大的國力。
為鎮壓反抗,明朝廷撥出4萬兩白銀, 在生苗與熟苗之間修築起了長城。清朝統治者後來也對苗疆長城作了部分補修。在沿邊牆三百八十華裡的軍事分界線上,建立了各種城堡、屯堡、汛堡、營盤、碉堡、哨卡、關門、關廂等軍事設施。如比較有名的有:"阿拉關、靖邊關、亭子關、烏巢關等"。
有了這些完整的軍事設施,還要派遣上萬餘兵力駐守,並動員組織沿線的苗民和漢民,進行軍事訓練,「平時為民,戰時為兵」,參加巡邏防守或參加作戰,如此嚴密的軍事組織和布防,形成了一道牢不可破的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堪稱銅牆鐵壁。
南長城是一部沉重的歷史。經過400多年風雨侵蝕,雖然很多都已毀壞,但仍然還依稀可見碉堡、炮臺和邊牆,露出部分的石面全部呈青黑色,與城垣周圍石質各異,是個實實在在的歷史文化實體遺存,涵溶了明清王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現象和治國的精神實質。
至於南長城的歷史意義和是是非非,已無需過多的去在意。但對於研究和探索湘西地區明清兩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具有很大的價值,也是頗富有邊疆特色旅遊的歷史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