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1教學講義:1.3 地球的歷史

2021-03-01 熊小北的地理課堂

1.3地球的歷史

【課標】

 

運用地質年代表等資料1,簡要描述2地球的演化進程3。

【課標解讀】

 

1.「運用」的要求是指學生會運用圖文、圖表和視頻資料,從資料中提取、整合歸納信息;要求學生會運用《地質年代表》和其他相關資料,這些資料可以是有助於學生理解地球地質演化發展的文字和圖像;在使用地質年代資料時,要清楚講明白「地質年代」「代」劃分的依據是什麼?這個內容需要學生建立相應地質年代地球表面的自然圖景和不同地質年代之間的關係,形成一種宏觀視角下的時空組合。許多內容較為抽象,需要用大量通俗易懂的文字和圖像等材料為支持

2.「描述」,即學生會用語言或者文字說出地球的演化進程,教學中要提供學生「描述」的機會

3.「地球的演化過程」指「界(代)」的更替過程,包括距今的年份、地球的基本面貌、地殼運動的情況、古生物情況等。在描述的過程中,要求學生突出各年代的特徵,注重動態發展的內容和年代間的轉變,最終獲得對地球演化整體性的認識

 

本節課的內容需要較多的鋪墊性知識,如地層、地殼和古生物的相關知識以幫助學生進行理解和描述

 

【教材解讀】

本節講述的是地球形成後的演化過程,從宏觀視角對地球的歷史有一個較為基本的認識,為後續的自然地理學習奠定一個基礎

 

教材中給出了比較多的圖表和文字資料,內容上較為瑣碎和碎片化。因此在課堂上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歸納和整理,使得學生可以系統化、條理化去理解和記憶

同時教材中一些概念和背景知識是缺失的,需要對其進行一定的補充

 

【教學重點】

地球演化歷程

 

【教學難點】

地質年代表的劃分依據、時間單位和識記

【教學目標】

 

1.理解並說出「古生物化石」「沉積巖地層」和地質年代表構建的關係

2.理解地質年代和界(代)的劃分依據

3. 通過地質年代表等資料,簡要描述不同地質年代的時間尺度

4. 描述不同地質時代的年份、地球的基本面貌、地殼運動情況和古生物情況

【講義】

 

1.化石與地層的關係

2.生物演化歷程

 

 

3.生物演化歷程-海陸變遷,生物演化,礦產

【參考書籍】

1.《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普通高中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地理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普通高中教科書地理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4.《鼎尖教案人教版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冊》,延邊教育出版社,2020.

 

相關焦點

  • 2021年高一地理寒假作業1
    為朋友們提供高一高二高三各年級單元、月考、期中、期末試卷、高三周周練、模擬測試;知識點總結、思維導圖、地理小視頻;一物一題解析身邊的地理現象,提升學科素養。2021年高一地理寒假作業1一、單項選擇題電影《流浪地球》講述太陽即將毀滅,因此人類開啟「流浪地球」計劃:第一步,中止地球自轉;第二步,將地球推入木星軌道,彈射出太陽系;第三步,地球泊入比鄰星宜居軌道,成為比鄰星的行星。下圖為地球泊入比鄰星軌道示意圖。讀圖完成1-3題。
  •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三單元知識點匯總
    導語:月考臨近,為了方便廣大同學複習,高考網為大家準備了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希望對大家備考有幫助,以下是第三單元《地球上的水》主要知識點。   1.水循環:①按其發生領域分為海陸間大循環(最重要)、陸地內循環、海上內循環(水量最大)。
  • 《谷歌地球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專欄介紹
    強哥在百度推出一套《谷歌地球與地理教學的應用》,該專欄解決三個問題:1、免費的科學上網(Mac不行),可以用搜索和照片2、講解谷歌地球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比如畫經緯網,做實景模型,做地理圖層等等。3、分享近百個常用的KML文件通過多種kml圖層的疊加實現如下效果:全球地形圖中國地形圖中國地形+水系組合全球氣候購買專欄就能獲得以上課程和資料
  • 高中地理《地球的結構》教案教學設計及說課稿模板!
    《地球的結構》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1.藉助地震波傳播速度和距離地表深度的關係圖,說出劃分地球內部三個圈層的主要依據和主要界面,並分析說明界面附近地震波傳播速度的變化特徵。環節二:新課教學過渡:與吃雞蛋不同,我們要了解地球的內部結構肯定不能把地球剝開看看到底有幾層,那麼我們怎麼才能知道地球的內部結構呢?1.劃分依據——地震波【教師引導】(1)夏季我們挑選西瓜的方法。
  • 新高一數學新課預習教學講義
    新高一數學新課預習教學講義(ppt課件),第一節 集合的概念與幾種常見的數集,家有新高一的家長請收藏:
  • 新高考「3+1+2」,「物理生物地理」和「歷史生物地理」怎麼選
    2019年,新一輪高考改革拉開帷幕,重慶、廣東、河北、湖南、湖北、遼寧、江蘇、福建等8省份開始試點「3+1+2」模式。在新高考模式下,為學生提供了12種選課方案,雖然相比「3+3」模式下的20種方案有所減少,但是12選1也讓很多學生和家長感到頭疼。
  • 初一地理教學教案:地球和地球儀
    通過看圖、用圖、畫圖等使學生對地圖在地理學習中的作用有所認識。   在講解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時,先通過動畫,使學生對人類認識的過程有個認識,然後鼓勵學生通過觀察、想像畫圖表示出人類認識的過程,同時表明教師的觀點:「我畫出我想像的示意圖,同學們看看如何」,通過一點一滴使學生在對地理產生興趣的同時,不再只是崇拜教師的權威,培養創新的意識。
  • 高一地理教學教案:海水運動
    海水運動   教學目標   1. 了解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及其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關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的教學建議   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沿岸氣候、海洋生物分布和漁業生產、海洋航運、海水淨化等方面。
  • 2021年高一地理寒假作業7
    高一寒假作業系列(點擊可打開下面連結)2021年高一地理寒假作業1(點擊打開連結)2021年高一地理寒假作業22021年高一地理寒假作業32021年高一地理寒假作業42021年高一地理寒假作業52021年高一地理寒假作業62021年高一地理寒假作業
  • 高一地理重點難點切割:地球的公轉知識這樣學就容易理解還透徹
    地球的公轉是高一地理入門階段的又一個重點和難點,如何更好地突破這個知識點,讓學習順利地進行?(聲明:有非常非常多的學校、老師、學生不強調知識邏輯,不強調掌握基本知識技能,只強調把結論記下來、背出來,接著就是無限的題海戰術。
  • 中圖版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太陽對地球的影響》教案
    「第二節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複習課【課標要求】https://www.shimengyuan.com/nianji/2447.html1.運用資料,說明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2.運用資料,說明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教材分析】「太陽對地球的影響」是中圖版地理1第一章第二節的內容,位於課本的初始章節
  • 高一第二學期歷史教學計劃
    二、學生情況分析:  高一年級1———10班共七百多個學生,重點班生源質量相對較好,非重點班的質量差一些,高一新生一方另一方面由於初中的歷史基礎知識都比較薄弱,所以高一歷史教學應注重基礎的培養和興趣的培育。
  • 教學素材(22)|2020年8月新高一階段性測試地理試題
    保密★啟用前                                            試卷類型:A高一地理
  • 【地理必修第一冊】1.1地球的宇宙環境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一講 1.3地球的宇宙環境高三地理一輪複習—第9講地球的宇宙環境一高中地理知識學習導航        說明:點擊下面文字可以轉到相應內容學習、因時間關係有一些內容還沒有完成,還在不斷完善,希望能對你的學習有幫助
  • 教學神器1 | 氣象地球生成器
    地理教學中,不管是高中還是初中,都會涉及到大氣運動的相關教學,並且,高中階段的大氣運動知識對很多學生來說相對比較複雜,如:(三圈環流)你可以選擇不同的時間來觀察地球上大氣的運動情況。也可以選擇不同的大氣模式
  • 高一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知識點總結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知識點總結一、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1.低層大氣的組成:幹潔空氣(氮—生物體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陽紫外線「地球生命的保護傘」)、水汽和固體雜質(成雲致雨的必要條件)2.大氣的垂直分層
  • 2021年1月溫州市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A卷)地理試卷
    2021年1月溫州市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A卷)地理試卷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60分)2020年12月,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圓滿完成我國首次月壤採樣返回任務
  • 新高一地理PPT·2.3地域文化與城鄉景觀A·必修2人教版·課件·高中地理·高考地理·地理等級考·選科選考地理
    高一人教版地理必修1、必修2。高二地理課件選擇必修1《自然地理基礎》、選擇必修2《區域發展》、選擇必修3《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
  • 中圖版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地球的運動》教案
    3.通過觀察、比較、演示,讓學生學會總結歸納地理規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初步了解地球上許多的地理現象都通地球的運動有關 ,從而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教育,樹立科學的宇宙觀,培養學生理論聯繫生活實際,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 高一選科,「化學+歷史+地理」這個組合怎麼樣?
    今年4月23日,河北、遼寧、江蘇、福建、湖北、湖南、廣東、重慶等8省市發布高考綜合改革實施具體方案,將採用「3+1+2」模式,高考總分為750分:其中,「3」為全國統考科目,包括語文、數學、外語,每科150分取卷面分計入高考總成績;「1」為二選一科目,從物理和歷史中任選一門,滿分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