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臺灣超穩定政治結構特徵及內在原因

2020-12-20 華夏經緯網

    作者 王建民

    儘管近年來臺灣政局形勢複雜多變,新型政黨湧現,尤其是號稱「白色力量」的柯文哲主導成立的臺灣民眾黨頗受關注,但臺灣政治結構呈現藍綠二元超穩定政治結構,其他政治勢力尚難取代國、民兩黨之地位。

    臺灣政治結構總體上呈現藍綠二元結構,藍綠的主導力量一直是國民黨與民進黨及其權力爭奪。臺灣政治民主化之後,臺灣領導人的選舉,儘管每次都有兩組以上政治勢力參選,但基本上一直是國民黨與民進黨的競爭,並呈現典型的輪流執政形態。在李登輝由威權轉變為民選之後,民進黨的陳水扁執政8年,隨後國民黨的馬英九執政8年,目前民進黨的蔡英文執政將滿4年,也很可能再次實現執政8年目標。即使未來蔡連任失敗,或2024年民進黨繼續執政,都充分說明臺灣政治權力主要在國民黨與民進黨兩大黨之間進行。其他政黨包括臺灣民眾黨均難以改變這一政治結構。即使未來郭柯持續結盟甚至取得政權,也只是臺灣政治發展的偶然,不會是常態,未來在較長時期內仍是藍綠二元結構下的國、民兩黨的政治較量與對臺灣政局的主導。

    在地方權力結構方面,縣市長選舉也基本上是國民黨與民進黨的權力爭奪。儘管在過去各屆縣市長選舉中也會出現個別無黨籍或其他黨籍人士,但在政治理念或政治陣營上不是藍的就是綠的,真正的無黨籍甚少。如前花蓮縣縣長無黨籍的付崑其,其實一直是藍營的一員,在大選中支持國民黨候選人,甚至較許多國民黨政治人物還藍。金門縣前縣長也曾是新黨籍的,是藍營的。目前臺北市長是無黨籍的柯文哲,自稱「白色力量」,但他是在與民進黨合作並通過與民進黨候選人公平競爭中勝出的,實際上是代表綠營參選而當選的,也屬泛綠陣營的一部分。他自稱或許多民調資料均證明,柯支持民眾中的一半以上是綠營選民。而其他政黨很少有實力當選單一選舉的縣市長。

    在複數多席次的「立法院」選舉中,儘管每次參選的政黨或政團以及無黨籍人幹甚多,近幾屆以及即將進行的新一屆選舉更為典型,但基本上仍是國民黨與民進黨的競爭,其他政黨或無黨籍當選者不多。本屆「立法院」第三大黨時代力量黨也只有5席,與第二大黨國民黨35席差很遠,在黨內權力鬥爭之後有人投奔民進黨,席次降為3席。新一屆「立法院」選舉競爭更為激烈,柯文哲的臺灣民眾黨加入,但主角依然是國民黨與民進黨,均有取得50席左右的能力,其他單一政黨最多在10席左右,而且是非常態的,缺乏持續性。

    縣市議會及基層選舉情況有所不同,呈現國民黨、民進黨與無黨籍三股勢力的競爭。尤其是在基層選舉中,無黨籍當選者比例甚高,當選人數甚至超過民進黨,但因不是一個政黨或政團,無法形成一個更大的整體力量,只是與國民黨、民進党進行不同的結盟或競爭。

    臺灣政治結構相對穩定及呈現國、民兩黨競爭狀態的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臺灣社會主要矛盾決定的,統獨或「獨與不獨」將臺灣分割成藍綠兩大陣營,反映在政治上就是藍綠二元政治結構:認同或支持「臺獨」及「抗中」、「反中」者形成泛綠陣營,不認同「臺獨」或傾向統一以及對大陸友善者構成泛藍陣營。二是臺灣政治法律制度強化兩黨政治,壓縮或不利小黨生存發展。三是國民兩黨有較多的資源與完整的運作機制,吸引了較多的優秀人才,其他政黨資源與人才有限。

     不論明年初兩場選舉結果如何,臺灣藍綠二元政治結構以及國、民兩黨主導政局的大勢依然不會改變,而且還會持續較長時間。(作者 王建民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焦點

  • 王建民:臺灣「宗教廟宇政治現象」
    王建民 資料圖       作者 王建民>      臺灣是所謂「亞洲民主政治典範」,政治上不斷「西化」與「美化」,追求與追隨美式民主、自由、人權等所謂的普世價值。然而,不論臺灣政治如何變化,不論「臺獨」分裂勢力如何 推行「去中國化」的「文化臺獨」活動,臺灣在根基上與傳統文化意識上還是一個中國社會,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其中,臺灣社會中的中國傳統宗教信仰普遍與流行最為典型。
  • (海峽智庫說) 王建民:兩岸離政治攤牌還有多遠?
    2016年,兩岸政治博弈加劇,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將今年年初到現在,兩岸之間所發生的政治博弈分成三個階段
  • 王建民:蔡英文政治幼稚病又犯了
    華廣網16日刊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的文章直言:蔡英文的政治幼稚病又犯了。文章指出,大陸反對「臺獨」的立場是堅定不可動搖的,蔡英文顯然對大陸的對臺政策尤其是對民進黨的政策缺乏基本的認識,更別說有深刻的了解。
  • 臺灣民眾黨成立能否改變臺灣藍綠二元政治結構?
    作者 王建民     臺灣民眾熱衷政治,善於組團結黨。如今在新的政治形勢下,臺灣在「政黨法」通過一年後又出現新一輪組黨熱,「喜樂黨聯盟黨」、「臺灣維新黨」、「一邊一國行動聯盟黨」、「鄉鎮基層聯盟黨」與「臺灣民眾黨」等紛紛成立。
  • 王建民:蔡英文的治理理念只會加速臺灣衰落
    原標題:王建民:蔡英文的治理理念只會加速臺灣衰落  蔡英文在日前名為「找回自信、點亮臺灣」的演講中提出了她的治理理念,華廣網26日刊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的評論文章分析指出,蔡英文的經濟發展主張看似誘人,卻虛無縹緲,無法「點亮臺灣」,更不可能救臺灣,只會讓臺灣陷入萬丈深淵,加速衰落。
  • 王建民代言視障按摩 侯友宜秒變「迷弟」
    新北市視障按摩今年請來臺灣之光王建民(右)代言,新北市長侯友宜(左)一見到王建民秒變「迷弟」,還幫王建民按摩。(圖片來源:臺灣「聯合新聞網」)中國臺灣網2月26日訊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新北市視障按摩今年請來臺灣之光王建民代言,昨日(25日)在新北市板橋車站的視障按摩小棧舉辦記者會,新北市長侯友宜一見到王建民秒變「迷弟」,靦腆說「你是我的偶像」,彼此高興寒暄。侯友宜還幫王建民按摩,問是他按得好,還是按摩師?
  • 王建民:2019-2020年兩岸經貿形勢回顧與展望
    王建民 資料圖        作者王建民     2019年,海峽兩岸經貿關係發展,受到政治與經濟、內部與外部等多重因素交織影響,尤其是中美經貿摩擦持續升級衝擊,兩岸貿易與投資出現不同程度衰退,以臺商為代表的兩岸及區域產業鏈出現新的調整動向。
  • 陸學者:蔡英文誤判大陸立場 政治幼稚病又犯了
    華廣網16日刊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的文章直言:蔡英文的政治幼稚病又犯了。文章指出,大陸反對「臺獨」的立場是堅定不可動搖的,蔡英文顯然對大陸的對臺政策尤其是對民進黨的政策缺乏基本的認識,更別說有深刻的了解。全文摘編如下:最近以來,臺灣島內地方選情出現「國衰民旺」態勢,民進黨地方執政席次的增加似成定局。
  • 2012臺灣大選訪談系列之二_鳳凰網
    對話:陳芳 周東旭 鳳凰網與中國網聯合推出「2012臺灣大選觀察」系列訪談,邀請大陸頂級專家深度解析臺灣大選。第二期,對話中國社科院臺研所研究員王建民。王建民稱蔡英文作為「臺獨」代表,與陳水扁的「激進臺獨」不同,其「柔性臺獨」對選民具有更大的欺騙性。她提出的所謂「臺灣共識」本質上要利用臺灣近些年形成的主體意識,形成新共識取代「九二共識」。
  • 民粹與素人政治 民主主義的再生?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資料照片    政治上的素人和民粹看起來蔓延全球,不過事實上僅限於定期改選制度已經定著化的民主國家。也就是說,雖然歷史的源流未必如此,但是選舉型民主政治發展至今,確實生出了素人政治和民粹政治這對雙生子。    拉丁美洲的「古典」民粹政治體制,提供了比較政治學在民粹研究上的重要事例。
  • 【林紅】民粹主義在臺灣:對抗的政治與焦慮的社會
    另一方面,應該還原到臺灣社會與政治的整體形態中進行結構性考察,即強調政治 / 社會結構中精英與民眾的互動關係以及臺灣社會的衝突對抗性。,不斷消磨掉臺灣民眾對民主內在價值的樂觀看法。民粹主義之所以在臺灣社會易發和泛化,除了前述的政治結構分裂與政治精英的刻意操弄之外,還必須聚焦民粹主義二元框架的另一端——民眾與社會。一個什麼樣的社會或一群什麼樣的民眾,比較容易被精英鼓動,比較容易成為民粹主義反抗運動的基礎力量,這是民粹主義研究不能忽略的重要內容。就臺灣地區而言,一個由諸多複雜原因共同造就的焦慮與躁動的社會,為臺灣的政治市場提供了最便利的民粹動力。
  • 棒球,洋基隊40號球衣重出江湖 王建民:感覺很奇怪
    旅美老將王建民今天前往桃園市龜山國小,出席MLB Cup Taiwan前進校園活動,重披過去最風光的紐約洋基隊40號球衣擔任講師,指導龜山少棒隊球員,他說:「很久沒穿過這套球衣,感覺很奇怪。」王建民今天在龜山國小操場現身時,一身洋基條紋球衣讓現場教練、球員發出讚嘆,這也是他離開大聯盟戰場後,首次披上洋基球衣亮相。
  • 臺灣政治生態趨近結構性變化臨界點
    這些變化涉及臺灣民眾對兩岸關係、島內治理績效、政黨認同等各個方面的認知,綜合反映了近期臺灣社會對政治系統及其運作過程的反思。從各種跡象來看,臺灣民眾已經開始從悲情意識與政治激情中走出來,對社會治理績效的關注度日益升高。影響所及,臺灣島內政治生態正在接近結構性變化的臨界點,新的政治結構生態正在民意結構的漸變過程中被重新塑造。
  • 王建民:蔡英文「不允許唱衰臺灣」只怕做爛臺灣
    今日臺灣之現狀及未來發展前景被看衰,是臺灣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反應,是一種發展走勢,其中低薪現象20年就是臺灣走向衰落的鐵證。尤其是蔡當局的政經戰略與政策,正在加速臺灣衰落,正在做爛臺灣。  臺灣是不是走向衰落,不是看短期選擇性的幾個經濟指標,而是看整體發展趨勢,不僅要看經濟競爭力興衰、看人才流向、看人民信心,還要看社會政治矛盾的嚴重程度。
  • 清華大學王建民:在大數據的思維下,人人都是冰冷的數據包?
    王建民教授補充介紹說,大數據的知識體系或者叫數據科學的知識體系分為三個方面:一是領域知識;二是分析、統計、挖掘的知識;三是軟體編程與系統搭建的知識。」王建民教授解釋說。訪談中王建民教授解答了筆者的困惑「對數據利用的思維由來以久,為什麼近幾年才提出大數據的概念呢?」王建民教授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是網際網路和物聯網使數據的匯聚和收集更加的容易,加之網絡上各種數據更加開放,確實出現了一個很大的數據集;二是雲計算等彈性計算平臺降低了計算成本,使得處理大數據行為更加容易。
  • 【企業家風採】陝西三和專修學院院長—王建民
    王建民說,開發開設這12項技能課的目的,使從三和學院走出去的學生做到「站起來能講、坐下來能寫、走出去能幹」,提高學生進入社會後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  質量是民辦學院的生命線。三和學院開設30多個教學專業,任課教師近400名,目前能確保10000多名學生進得來,學得好,畢業之後安置妥善。學院形成了系-部-室-組-班的教學管理體系。
  • 【地緣政治】關於中國臺灣地名命名的地緣政治 | 國政學人 第521期
    鑑於其高度的象徵意義,地名的存在並非偶然或政治無辜,而是一種由意識形態需求和權力關係決定的內在政治程序。地名之所以強大不在於其神聖;相反,正是因為其無所不在讓它們接觸到了廣泛的社群。儘管地名沒有作為一種戲劇性體驗再現歷史,但正是它們的平平無奇使歷史融入到民眾的日常地理環境和親密語境中,不僅使過去變得有形而親切,還散發出一種永恆感。因此,地名的地緣力量正在於其如何將歷史轉換為地理之中。
  • 高考政治原因依據類解題思路和技巧
    原因類問題本身是由諸多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為了便於解答,我們將這一整體部分解為各個要素,分別加以研究,將大問題化為幾個小問題,逐一回答,降低難度,以便於操作,解決問題。  例如1:(04,全國,35)為什麼中國政府在解決臺灣問題上繼續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但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
  • 王建民講述「現象級」創作...
    就是我們的『魔鬼』王建民老師!……」昨晚,上海音樂學院教授王建民與二胡演奏家鄧建棟、二胡演奏家陳春園、古箏演奏家祁瑤在上海黑石公寓舉行新書分享會,不少網友都在直播中激動地留言。 從1988年到2019年,王建民先後創作的五部「二胡狂想曲」,一直被視作考驗二胡演奏者綜合演奏能力的試金石,也是二胡演奏家們不斷演繹、音樂學者們研究的「現象級」創作。
  • 社會結構轉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個新的生長點
    (一)社會結構轉型之於現代社會科學的意義  社會結構轉型指構成社會諸要素變化、重組乃至轉化的集中體現。它強調社會變革過程與結果的統一,注重社會主體在社會變革中的作用。充分展現了從傳統到現代轉換過程中,社會變革的全體性、全方位性特徵,且「急劇的社會變遷……有可能提高自覺地反覆思考社會形式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