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草物語訂閱號簡介:雲雨溼紗窗,花月也杯中。輕搖摺扇,騎馬看花。用心寫字,以文會友。歡迎賜稿!點擊文章上方「青草物語」即可關注!
作者 儲金甲。簡介:男,出生於1952下放知青,工農兵學員,醫學專業,現已退休。筆名:東坡蘭竹,業餘生活酷愛寫詩詞,散文,記實文學。
一
大別山,橫跨鄂豫皖三省,西接桐柏山,東延為霍山、皖山。 象是一頭巨獅,橫臥在長江、黃河兩條龍之間,忠實地盤琚在中原大地上, 守衛著大中華。
然而,在東半球的北緯30度,雄偉的大別山腹部。有一個地方,它四面環山,中間盆地,天然地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的凹地。從周圍的高山頂上看,象是一口大「池塘」。古時候,人們就是叫它「天塘」。這裡長年鬱鬱蔥蔥,山青水秀,鳥語花香四季分明。而且空氣特別清新,氣候非常怡人。
數千年來,這裡的原居民和陸續遷徙而來的外地人,世代和睦相處。都覺得這裡環境優美,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是最適合人居住的「天堂」。因此,「天塘」的諧音漸漸變成了「天堂」。
「天堂」,九衝十三畈,象是一群含羞的少女,始終喜歡藏身於「皖山」(天柱山)的背後。其實它是一塊山間盆地,海拔高度在三百多四百米左右,面積約三四百平方公裡。四面環山,平均山高都有(海拔)千米以上。
「天堂」的北面是天堂尖和姊妹尖,西邊有鬥水崗來榜崗探頭尖,東邊叫雙峰寨,南邊是「皖山」山脈西北分支的大、小河山。
鬥水崗西邊是湖鄉,東邊向「天塘」內伸出二九一十八條支崗走向「塘底」,第十一條再向「塘底」中心伸出十二分之一,形成一座虎形山。從天堂尖、姊妹尖、來榜崗、鬥水崗等各山狹谷流下的山泉水和雨水,形成無數條小溪,爭先恐後地順勢流下,相邀成河。再向南,在「天塘」的中心——「深溪」,和羅墩河、東山河匯聚成一條大河,繼續向南,從虎形山面前經過,迂曲向東,從大河山峽谷進入潛山境內,形成皖河,匯入長江。
在虎形山的東面,大沙河的西岸,依山傍水有一條頭在西,尾擺向南的「C」形小街——衙前街。
這條小街,始建於宋元時期。由於多戰亂,因而各姓都有祖先,先後遷入山裡避亂。也有傳說,部分人家還是從江西瓦屑壩搬來的。到明朝,這裡人口逐漸增多,慢慢地形成了幾十戶人家的小街。隨著小街的形成,繼之出現一些店鋪。久而久之,周邊也有些散住的人家,見這裡居住很好,柴方水便,陸續又搬來一些。最後,衙前街便形成了方圓近百裡,人口和經濟文化的中心。官道上通漢口長安北平,下通安慶南京上海。傳說當年漢武帝南巡,曹操八十三萬大軍攻打東吳,都從這裡經過的。
二
這條老街幾乎都是明清時期建築。老房子,雖破舊不堪,卻都是串梁起架的,響板門窗。有幾家窗子下面做著向外凸出五六十公分,高八九十公分的是土櫃臺。這些人家過去在櫃臺上擺點土產小貨賣,或者開個小店也能進點收入。
在衙前街上住家的,大多數往日都是店號人家,多經營一些土特產品。如;茯苓、天麻、瓜簍等數百種道地藥材,另外大量出口木材、茶葉、皮油、蠶繭、皮紙、獸皮等上好山貨,以及毛慄、乾菜等土產。那時,走旱路,完全是靠腳力,肩挑背馱運到水吼嶺,或北上六安州。水路是經五河、菖蒲大河,運到石牌安慶武漢南京等地出售,再採購日用必須品帶回。當然,也有不少商賈慕名過來採購的。
由於南來的北往的客商比較多,因此,街上還有些茶樓和幾家飯店,供人們休閒和來往客商住宿。就是這些商人,不光帶來了外面的物品,傳播了新鮮的信息,同時引入了進步的文化。
在衙前這條古老的小街上,雖然看不到大地方的熱鬧,但是,在這個山旮旯裡,也算得是車水馬龍了,還是比繁榮的。
因為是做生意的需要,所以家家幾乎都是響板門窗,可以開店可以住家。臨街還有繡樓及圍廊攔杆,上品的雕梁畫棟,精緻至極的磚雕木刻,很是漂亮。也有部分房屋是風火牆翹簷出挑,灰瓦白牆, 繪著故事彩畫的徽派建築。
衙前街上,為數不多的是徽派式建築,別具風格。另一部分還是明朝的民宅式樣,古樸風雅。如此組合,尤屬江北民風,古色古香。盡顯先人智慧,巧工巨匠。
衙前街的街道很窄,約丈把寬。兩邊屋簷各約二尺多寬,下雨天上街,走人家階簷上都不用得穿膠鞋。街道也比較整潔,中街有些地方還是磨得光光的石板路,也有些地方是河卵石路街道,也都被腳板踩平了,少有坑坑窪窪的。街道和東坡嶺的石條臺階,都被無數經過的腳板踩磨得光光的。
過去,這條老街,上通湖北漢口、六安州,下通水吼、梅城舒州和省城安慶府,以及下江南的主要官道。幾個朝代下來,街上店鋪逐漸增多,南來北往的客流多,肯定是熱鬧非凡。
……(待續)
文字由作者原創,圖片來源於嶽西網,如有侵權,聯繫刪除。版權歸公眾號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媒體不得轉載!歡迎關注支持,閱讀投稿!